郭瀟敏
摘 要:教育不僅要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要育人,這就要求各科任科教師都要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滲透德育。數學在育人方面有著其他學科不可替代的獨特功能,在日常教學過程中,必須把數學教學與德育有機整合起來,相互滲透,相互促進,實現數學與德育的共同提高。
關鍵詞:數學;科學精神;探索精神
各門課程都有其獨特的德育功能,數學也一樣,特別是在培養(yǎng)嚴謹的科學精神、執(zhí)著的探索精神、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方法論等方面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數學教學與愛國主義教育
中國古代數學曾經有過無數輝煌的成就,很多領域的研究都處于領先地位。例如,南北朝時期的數學家祖沖之將圓周率的近似值精確到小數點后7位,在之后的800年里這一π值都是最準確的;13世紀秦九韶首創(chuàng)名為正負開方術的一元高次方程數值解法,而在西方,直到1819年英國W.G.霍納才發(fā)現類似的近似方法。此外,在現代數學發(fā)展過程中,中國也取得了不錯的成績,微分、數論、幾何等研究領域都處于領先地位,特別是吳文俊院士在拓撲學和數學機械化領域做出的貢獻在國際上產生了巨大影響。
這樣,通過對我國數學成就的介紹,不僅可以激發(fā)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樹立民族自豪感與自信心,同時還能教育學生向數學家學習,培養(yǎng)獻身科技事業(yè)的意識和振興祖國的責任感。
二、數學教學與辯證唯物主義教育
在數學教學中,可以利用數學概念、數學原理中包含的辯證因素對學生進行辯證唯物主義教育。
1.數學來源于實踐又反作用于實踐
例如,“復數”概念的教學過程中可以由數系擴充談起。人類在最初生產勞動中產生了自然數的概念,隨后從無到有,從有到無,便產生了零;為解決除不盡的問題又加入了分數,為對應直線上所有的點產生了無理數,隨之逐步建立起實數的概念。每次數系擴充的過程無不是為了解決實踐中遇到的矛盾,擴充后的數集總能解決原數集不能解決的問題。對于求解方程這樣的問題,顯然必須引進新數(虛數i)及其運算才能解決,于是出現了新的數集——復數。這一概念建立的過程能讓學生體會到數學是來源于實踐又反作用于實踐的,事物內部的矛盾正是其發(fā)展的動力。
2.普遍聯系的觀點
世界萬事萬物都是普遍聯系的。例如,在數學中,兩集合中的元素可以通過映射建立聯系;變量與常量、變量與變量間可以由函數建立聯系;曲線與方程之間可以通過坐標系建立聯系,此外,數學與其他學科也存在聯系,事實上物理中力的合成與分解就與數學中向量的加減緊密聯系;生物中的遺傳幾率與數學中的概率內容密切相關。無論是數學內部的聯系還是數學與其他學科之間的聯系都是培養(yǎng)普遍聯系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的良好素材。
3.運動變化的觀點
例如,在橢圓概念的教學中,明確橢圓是“到兩定點的距離之和等于定長的點的軌跡”,即橢圓是平面內一點運動變化且遵循一定規(guī)律運動時所留下的軌跡,這樣分析可以賦予圖像以動感,并且使學生認識到運動變化的規(guī)律性,這樣有助于形成運動、變化、聯系的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
在數學教學中滲透辯證唯物主義教育可以使二者融會貫通,使學生形成辯證唯物主義分析能力,并樹立科學的世界觀。
三、數學教學與價值觀教育
商品經濟發(fā)展進程中的一些投機行為會給學生思想上產生不良影響,樹立理性的價值觀對成長中的學生尤為重要,在數學教學中結合市場經濟教育對實現這一目的有很大的幫助。
例如,在抽樣方法教學中,可以結合實例揭露廣告營銷宣傳中的秘密,明確廣告中所提到的數據多是由方便樣本得出的,抽樣方法選擇不合適就會導致樣本沒有代表性,這樣的結論是帶有欺騙性的、不可信的結論。
此外,數學中關于最值討論,最佳方案等問題,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優(yōu)化意識和決策意識;儲蓄問題、貸款問題、股票問題、保險問題、彩票中獎問題、稅收問題等又可以在解決數學問題的同時引導學生認清事實、明辨是非,通過數學的實際應用養(yǎng)成理性消費的良好習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深化德育效果。
四、數學教學與個性行為教育
在個性行為養(yǎng)成方面,數學也有其重要的作用,在解決數學難題的過程中,學生可以養(yǎng)成獨立思考、不怕困難的探索精神,在與同學解題方法進行交流的過程中,又可以培養(yǎng)相互幫助、協(xié)同合作的團隊精神。
數學的證明推理過程,每一步都要有理有據,既能自己理解也能說服他人,所有人都按照同一個既定規(guī)則進行,這就要求學生習慣在生活中同樣要按規(guī)則辦事,不能隨心所欲,引導學生遵紀守法,服從規(guī)則。數學中的結論清楚客觀,容不得半點虛假,數學的這一特點有利于學生養(yǎng)成實事求是、堅持真理、堅持原則的理性精神。數學思維嚴謹周密,這就要求學生養(yǎng)成全面條理的思維方式,認識到“差之毫厘,謬之千里”的深刻道理,以便透過現象分析本質,更好地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各種問題。
總之,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滲透德育是一項隱性的、長期的工程,必須結合數學學科的特點,在“滲”字上下工夫,要做到自然、巧妙,才能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教育,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參考文獻:
羅奇靈.挖掘數學德育功能 彰顯數學育人價值[J].中學教學參考,2012(04).
編輯 薛直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