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杰+張穗敏
特級教師孫雙金曾說“上好語文課,解讀文本是第一步”。教師首先是一個讀者,要靜下心來閱讀文本,而不是做教參和各種名家教案的“搬運工”“二道販子”。文本要在讀懂、讀透、讀出自己的獨特見解的基礎上,著力解讀語言文字背后的秘妙。
一、解讀課題,畫龍還需點睛筆
題目是文章的眼睛,或概括課文內容,或反映主旨思想,或表明觀點態(tài)度,或凸現(xiàn)人物特點。有的文本,抓住課題,“提領一頓,百毛皆順”。如人教版《語文》五年級下冊《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題目深有含義,“自己的花”蘊藏了一種奇麗的風景,“是讓別人看的”,一個“讓”,點明一種頗耐人尋味的境界,“人人為我,我為人人”,表達了自己舊地重游的感受,即對德國奇麗風景和與眾不同風俗習慣的贊美之情。我們應充分朗讀課題,做到“三讀”:一讀課題,讀準讀通,二讀課題,重讀“花”,想象花的美麗,三讀課題,重讀“自己”和“別人”這一組反義詞,推測這是一種“讓”的境界,從而引導學生關注題目的作用,猜測課文內容,領悟課文要表達的境界。再如人教版《語文》六年級下冊《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題目就是文本要表明的觀點,直接揭示了“真理”和“一百個問號”這兩個關鍵詞之間的邏輯關系,即善于發(fā)問是因,獲得真理是果。而這本身也是一種“科學精神”,扣緊單元主題。
二、解讀語言,卓逸不群任翕張
語言有溫度,風格見真知。作家不同,風格不同,老舍的語言不事雕琢,幽默風趣,京味濃郁,從人教版《語文》六年級下冊《北京的春節(jié)》中可見一斑。文體不同,語言風格也不同,如議論文,因其論述事理提出主張的特性,語言具有簡潔概括、嚴謹準確的共性,偶爾使用修辭,又有生動形象的特色。這些不同特色的語言,為學生習得語言提供了不同的范式,為學生在實踐中把握語文應用的規(guī)律展現(xiàn)了廣泛的天地。如《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一文,季羨林先生的語言獨具魅力,“樸實而不失典雅,率真而不乏睿智”?!白哌^任何一條街”“家家戶戶”多么樸實無華率性真誠的詞句,卻蘊含著一種境界,無私奉獻深入民族骨髓的境界。同時,又不失典雅清新之調,或聯(lián)想豐富,如“花的海洋”引人遐想,或引用典故,“山陰道上,應接不暇”,或辭藻修飾,只靠兩個詞語“花團錦簇,姹紫嫣紅”就足以描述視野中的綺麗景色。再如人教版《語文》五年級下冊《祖父的園子》一文,蕭紅的語言清新明麗,稚拙鮮活,充滿詩意浪漫?!盎▓@里邊明晃晃的,紅的紅,綠的綠,新鮮漂亮?!薄懊骰位巍币辉~是園子留在作者記憶中的色彩,這色彩明亮、健康,活力四射。課文中這樣的詞很多,說蜜蜂是“胖乎乎、圓滾滾”的,說狗尾草“毛嘟嘟”的,說天空,是“藍悠悠”的,富有感情色彩,充滿童真童趣。“花開了,就像睡醒了似的。鳥飛了,就像在天上逛似的?!边@些富有孩子氣的語言,同樣富有詩情畫意,在她的心中,倭瓜、黃瓜、玉米、蝴蝶都是有靈性的,自己做主,自由快樂。
三、解讀篇章,文似看山不喜平
認真研讀新課標,我們得知低年段注重詞句教學,中年段注重段落教學,高年段則注重篇章教學?!霸陂喿x中了解文章的表達順序”[1],這是語文循序漸進學習的要求。如人教版《語文》六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四篇課文,行文思路清晰但各有不同,《山中訪友》按照游覽順序,依次寫出所訪之友;《山雨》按時間順序,重點寫出山雨到來時的盛況;《草蟲的村落》中作者化身為一只小蟲,移步換景中寫出所見所聞;《索溪峪的“野”》作者選取獨特的視角,先概括后具體,通過山野、水野、動物野、游人野幾個并列的方面突出索溪峪的美景。再如《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一文,因為是學生接觸到的第二篇議論文,課文篇章的布局和段落的布局都很清晰,適合遷移。篇章方面,課文按“提出觀點—事例論證—總結觀點”行文。課文的題目就是觀點,主要通過三個事例論證了只要見微知著,善于發(fā)問并不斷探索,就能在現(xiàn)實生活中發(fā)現(xiàn)真理。段落方面,三個事例的大意都是這樣:誰從什么現(xiàn)象中提出問題,通過反復的實驗,發(fā)現(xiàn)了什么真理。由此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課文所舉事例的構段方式一致,都按照“發(fā)現(xiàn)問題—研究問題—獲得真理”來行文,每一步所體現(xiàn)的科學精神也是一一對應的,即“善于發(fā)問—不斷探索—發(fā)現(xiàn)真理”,這也是科學發(fā)現(xiàn)的一般規(guī)律。
四、解讀詞句,一字一詞未宜忽
語言有溫度,字詞亦知冷暖。課文中的一字、一詞、一句,都有一定的思想內涵。我們要引領學生透過字詞去發(fā)現(xiàn)詞句背后的奧妙、揣摩作者的用意、感受文字背后的思想內涵,用南帆先生的話來說,就是“沉入詞語”。如《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中有一些使用頻率相對較高的字詞,如“敏感”“敏銳”,以及“反復的實驗和研究”“許多實驗”“反復的觀察實驗”,這背后蘊含著怎樣的科學精神,與課題有什么關系,需要深挖。特別是幾個“反復”的使用,簡潔概括,卻不見實驗的過程,這也值得深思。再如人教版《語文》五年級上冊《釣魚的啟示》一文,其實在“得與舍”“情感與道德”之間做了一個闡釋,堅守道德就是得。課文先寫“得”,“得魚”“得意”,再寫“舍”,“舍魚”“不舍”,將“得魚—爭辯—舍魚”這樣的敘事思路和“得意—急切—沮喪—不舍”這樣的心情起伏融為一體,最后寫“啟示”,“啟示”有兩重含義,一個是要從小受到嚴格的教育,抵得住不正當的誘惑;一個是道德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需要勇氣。這是“得理”,更是“得益”。其中,“是留還是放”的爭辯是敘事部分的焦點。兒子要留,是出于情感,是愛美之心人皆有之的一種情感放縱;父親要放,是出于道德,是規(guī)則面前人人平等的一種道德堅守?!扒楦信c道德”的抉擇實際上也曾是父親面臨的問題,一面是愛魚心切愛子情深,一面是讓兒子受到嚴格的教育,所以才會有那意蘊深長的一“盯”。
五、解讀表達,言意共生潛有境
新課標開宗明義:“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盵1]怎樣踐行語言文字的運用呢?崔巒老師曾說:“在閱讀教學中,要從語言文字入手,把握文本內容,體會情感而得意。更要關注語言形式、表達方法而得言。”[2]
如人教版《語文》六年級上冊第五單元,單元導語明確要繼續(xù)學習人物描寫的基本方法。之前學生已經學習過人物描寫的五種基本表達方法:言、行、心、神、貌。這個單元又將給學生帶來怎樣的人物表達特色呢?我們仔細解讀,梳理了本單元有關人物塑造的表達特色。具體來說,《少年閏土》首先映入眼簾的是環(huán)境描寫,四種奇特的元素:亮麗明艷的色彩——深藍、金黃、碧綠;悠遠遼闊的空間——天空、沙地、一望無際;機智勇武的少年;狡猾兇猛的猹,構成魯迅最懷念的畫面。以至三十年后,他仍對閏土充滿著溫暖的記憶。接著重點寫了三件事,有詳有略,并且分別從不同的方面表現(xiàn)閏土的特點。捕鳥,表現(xiàn)閏土的聰明能干,見多識廣;看瓜刺猹,反映閏土的機智勇敢;撿貝殼、看跳魚兒,表明閏土的生活豐富多彩。《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按照先果后因的結構,也有詳有略地寫了四件事,但始終貫穿著“伯父就是這樣的一個人,他為自己想得少,為別人想得多”這一基本主題?!兑幻妗肥堑湫偷囊皇乱蝗?,多處外貌描寫都抓住了魯迅“瘦”的特點,由遠及近、由粗到細,逼真?zhèn)魃?,有“一面”勝似數面之感。《有的人》則通過對比,凸顯了魯迅“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钡木駥懻铡?/p>
文本解讀,解決了閱讀教學“教什么”的問題,一如“閱讀教學”的根,只為成就美麗的語文人生,成就精彩的語文課堂,只為那一樹樹的花開。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 崔巒.落實年段學習目標 加強語言文字運用[J].小學語文教學,2013(1).[責任編輯:陳國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