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淑貞
摘要:介紹了部分高校教學科研現(xiàn)狀以及造成高校課堂教學水平低的原因,提出了任課教師的因素即重科研輕教學這一理念導致教學水平低的觀點。從任課教師的理念、社會經(jīng)濟的影響以及高校制度這三個方面分析了導致高校重科研輕教學的原因;指出了從糾正重科研輕教學觀念、多設立教學獎、建立培養(yǎng)青年教師的長期平衡機制以及改善課堂教學的評價體系幾個方面來平衡科研與教學的思路。
關鍵詞:高校;重科研輕教學;教學獎;課堂評價體系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5)10-0005-02
一、高校教學科研現(xiàn)狀
高校課堂教學都是高校實施素質教育的陣地,然而當今高校課堂教學卻有時沒有盡其應有的職責,傳統(tǒng)教學仍然具有極強的生命力,滿堂灌、填鴨式教學現(xiàn)象依然盛行;教師把學生看作知識的接收器,學生創(chuàng)業(yè)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仍舊缺乏實效。在一些高校看來,課堂教學是學生特殊的認識活動,教學的目的就是為了學習和鞏固書本知識,就是以講授和學習為主。原本應該活生生的課堂教學,卻演變成了單調(diào)、機械和知識灌輸?shù)募寄苡柧??!巴瓿烧J識性任務,成為課堂教學的中心或唯一目的。”[1]課堂上教師只在乎學生掌握了哪些知識,而不在乎學生能否將知識運用于實踐,也不重視在課堂里培養(yǎng)學生的良好學習動機和態(tài)度。中國學生由內(nèi)力促使在課堂上去學習的人較少,大多是在外力的壓迫下去學習,為了應付考試而學習,學習是知識的堆積,過程是反復的機械訓練。在高校,目前的課堂教學效果不良這一現(xiàn)象比較普遍。由于互聯(lián)網(wǎng)、網(wǎng)絡游戲以及智能手機的普及,加之高校學風受社會不良風氣的影響,在部分高校課堂教學過程中只有少數(shù)學生努力學習,其余部分學生只關注能否拿到學分。一旦失去了課堂教學中主體的配合,教學也就失去了基礎。除了學生的因素之外,任課教師的因素也比較突出。目前許多任課教師的知識、技能不能得到及時更新,課堂內(nèi)容非常陳舊,已經(jīng)不能滿足當今社會對人才的要求,也趕不上技術發(fā)展的步伐,更說不上培養(yǎng)符合社會需求的新型人才。尤其是很多年齡較大教師,他們掌握的知識、教學經(jīng)驗以及方法已經(jīng)不能很好地適應新形勢的需要,因此對教師來講需要進行教學知識、方法與理念的補充與革新。
二、輕視教學問題的原因分析
1.科研重于教學的理念。一直以來高校在教學與科研關系上就存在爭議。一部分人認為教師同時從事教學和科研工作,能相互促進和補充;一部分人認為人的能力和精力有限,同時做兩方面工作會相互影響,很難都做好;一部分則認為兩者是不同的事業(yè),教學重在傳播知識,科研重在發(fā)現(xiàn)知識。目前很多高校在績效考核和職稱評定的時候出現(xiàn)了導向偏差,存在輕教學、重科研的問題,許多教師為了評職稱,把大量時間花在科研中,輕視教學質量,追求科研成果的多少、論文發(fā)表的數(shù)量,把課堂教學放在第二位,不注重更新教學內(nèi)容、方法,缺乏高校教師應有的責任感。
2.社會經(jīng)濟環(huán)境影響。市場經(jīng)濟給我們國家經(jīng)濟帶來了巨大活力,同時也帶來了一些消極影響。市場經(jīng)濟“一切向錢看”的理念帶出的問題,其中存在著實際經(jīng)濟地位與理論經(jīng)濟地位的反差、實際報酬與成就的反差。與社會其他行業(yè)相比,教師的實際工資收入仍舊處在中等或中等以下水平。而部分高校教師對金錢、名譽看得很重,導致產(chǎn)生了較大的心理反差,致使他們對人生前途產(chǎn)生悲觀情緒,缺乏學習新知識的動力,不能專心于教學工作。另外高校的教學工作量較大,教學任務繁重;職稱評定對教師產(chǎn)生的壓力,使得一部分教師把精力放在教學之外,忽略了一名教師應盡的義務和責任。再有拜金主義的流行,個人主義思想的膨脹。市場經(jīng)濟帶來的拜金主義也侵蝕了高校文化,導致一部分教師的思想變得混亂,素質也逐漸降低。如今一些教師經(jīng)常參與社會活動,同時在校外兼職,完全不能把全部時間和精力放到課堂教學上去,出現(xiàn)作風浮躁、急功近利、弄虛作假等現(xiàn)象以及團隊意識淡漠、個人主義膨脹等問題。然而,教師的社會地位、職業(yè)聲望也遠沒達到與教師作用一致的高度。高校教師待遇偏低一直是個突出的問題。
3.高校相關制度影響。高校的一些評價和考核制度與教師的職稱評定、獎金分配等緊密聯(lián)系,不但影響了教師對職業(yè)的認知,還關系到教師的發(fā)展前景和生存質量,對高校教師的工作重心具有很強的導向性。國家相關政策一再要求高校教授給本科生授課,目的是要改善高校輕視教學的這一現(xiàn)狀,但效果如何卻不得而知??蒲泻徒虒W是推動高校進步的兩大動力,兩者不可偏廢,大學教師應該同時擁有教學和科研能力。但是,面對如今普遍重科研輕教學的情況,高校對教學理應給予更大關注。
三、平衡教學科研的思路
1.糾正重科研輕教學觀念。針對很多高校重科研輕教學這種現(xiàn)象,高校必須將教學在學校中的地位擺正,確立以教學為中心,科研與教學并重,科研與教學相統(tǒng)一的理念,并通過制定相應的制度把教學與科研結合起來作為高校發(fā)展的方向。另外,高校應制定激勵機制來糾正教師的觀念。首先制定鼓勵教學的激勵機制,實行以課程學時學習為依據(jù)的教學定編辦法。過去的教學定編辦法主要是根據(jù)在校學生的數(shù)量定編,導致的結果是:為了完成教學計劃,學生少的專業(yè)開課卻多,投入人力便多,但是教學編制算不上去,沒有規(guī)矩效應;學生多的專業(yè),雖說開課少,投入教學少,但教學的編制多。因此,要合理反映各院系在教學上的人力投入情況、承擔教學任務,就需要實行以課程學時為依據(jù)的教學定編辦法。鼓勵任課教師多開課、開新課,甚至重復開課,增加課程資源,這樣利于學生選課,增強辦學的活力。
2.多設立教學獎。建立教學獎勵體系。與科研的獎勵相比較,教學方面的獎勵并不能起到很強的激勵作用,因此建立完善的教學獎勵體系很有必要。高??梢园呀虒W附加津貼加入到崗位津貼中,對教學名師給予優(yōu)惠政策,在崗位津貼、職務聘任等方面實行重點傾斜,這對落實教學工作的中心地位、提高人才培養(yǎng)質量有著積極作用。
3.建立培養(yǎng)青年教師的長期平衡機制。教學實踐性很強,要提高教學水平,離不開講臺的操練。教師只有到實踐中不斷加深對教學的體驗、感知,并反思升華,才能不斷提高教學質量,游刃有余地駕馭課堂教學。我們不但要關注青年教師的崗前培訓,更要重視青年教師入職后的成長。青年教師需要把課堂教學與自己的特點結合起來,不能簡單地在教學觀摩中移植或模仿。目前青年教師已經(jīng)成為了高校的教學主力,他們的教學能力將直接影響高校的教學質量。介于此,高校應著眼于青年教師的成長需求,可以開展崗前培訓;完善教學指導體系,促進青年教師對教學的反思實踐;完善考核評價體系,鼓勵青年教師研究教學,潛心教學,提高教學質量。
四、改善課堂教學的評價體系
部分高校主要采取以學生為主體的評價方式來進行課堂教學質量的評價,學生根據(jù)既定的項目和程序給任課教師的授課評分,以學生為主體的評價方式具有一定的理論以及實踐依據(jù)。但是對教師課堂教學的評價不能只由學生一個主體來完成。高校課堂教學是一項非常復雜的活動,具有許多可以量化的特征,但這些特征用量化的指標來準確地界定是比較困難的,而很多評價指標在確定過程中通常出現(xiàn)簡單的量化,忽略了定性與定量結合的重要性,因此并不能較準確地評價對象的特征。然而部分高校在開展課堂教學評價過程中,一些被評價的教師產(chǎn)生了被監(jiān)督的心理,學生在參與評分的過程中主觀隨意性較大,亦使教學評價的準確性受到較大影響,這樣的評價不僅對教師沒有起到激勵作用,反而對他們產(chǎn)生了較大的負面影響。[2]部分高校同樣還存在著課堂教學評價這一過程操作不規(guī)范、評價結果沒有很好的反饋等問題。很多高校片面強調(diào)課堂教學的學科知識內(nèi)容評價,卻忽略了教育對象的主觀能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片面強調(diào)課堂教學的教學進度評價,卻忽略了學生的學習進度。評價指標出現(xiàn)問題主要包括兩個方面:第一,高校教學管理人員認為評價就是對教師進行考核和考察,只是注重評價的管理作用卻忽視了教學評價對教師成長的促進作用。第二,當前的評價只看重學生在課程結束后對教師的評價結果,不重視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教學行為,這樣不可能達到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效果。[3]增加教學督導、領導評價作為對課堂教學評價的輔助不失為一種好的方法。過去在高校教師的業(yè)績評價和晉升過程中,重點強調(diào)的是教師的科研數(shù)量,這在很大程度上形成了教師重數(shù)量而不重質量的急功近利的現(xiàn)象。因此,一方面學校需要完善關于教學內(nèi)容的評價,加強學科評價;另一方面應該更加重視科研質量的評估,重視科研對教學的促進作用以及科研對地方經(jīng)濟的服務作用。
面對目前部分高校重科研輕教學導致課堂教學水平低下、學生所學知識不能滿足社會的需求的現(xiàn)狀,高校的當務之急是糾正很多任課教師重科研輕教學的理念,改善課堂教學評價體系,平衡教學與科研之間的關系,真正成為實施素質教育的主陣地。
參考文獻:
[1]黃玉瑄.高校課堂教學質量的評價與提高探討[J].中國電力教育,2013,(11):23-38.
[2]姚利民,鄭銀華,等.大學教師成為教學學術型教師之路徑探討[J].大學教育科學,2006,(5):41-45.
[3]柳德玉,蓋宇仙,等.提升高校青年教師能力的策略分析[J].長春工業(yè)大學學報:高教研究版,2008,29(4):5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