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小燕
【關(guān)鍵詞】分層教學 課堂教學 效率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5)08A-
0069-01
在語文課堂教學中,讓每一名學生都有所進步和發(fā)展,是每位教師的教學目標。但是,學生由于生活閱歷不同、知識背景不同,對語文知識的理解、接受程度也不一樣。教師如果采取平均主義的教學方法,將不利于每個學生個體的發(fā)展。為此,教師就可以實施分層教學使每個學生得到應(yīng)有的發(fā)展。在實施分層教學之前,教師首先要對學生進行分層,即根據(jù)學生的智力、語文基礎(chǔ)以及學習興趣等因素,把學生劃分為A、B、C三個層次,其中A層次代表智力水平較高,語文基礎(chǔ)較好,學習語文興趣濃厚的學生;B層次代表智力、基礎(chǔ)、成績一般的學生;C層次代表智力低下、基礎(chǔ)較差或者智力水平較高,但是明顯缺乏語文學習興趣的學生。下面,筆者就分層教學在語文教學中的實施談?wù)勛约旱慕虒W體會。
一、分層備課是基礎(chǔ)
備課是上好課的基礎(chǔ)。在備課時,教師要依據(jù)學生對知識的接受狀況設(shè)立分層教學目標,并用這些目標更好地指導(dǎo)課堂教學實踐。比如,在蘇教版語文三年級下冊《荷花》一課備課的過程中,為了較好地體現(xiàn)分層教學的優(yōu)勢,筆者在備課時是這樣設(shè)計教學目標的:A層次學生要能熟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歡的段落,有能力的學生可以背誦全文,還可以針對文章的優(yōu)美句段進行仿寫;掌握本課的生字詞;從課文的描寫中感受作者對美好大自然的熱愛之情。B層次學生要能熟讀課文,積累文章的好詞好句,掌握生字詞,對作者的熱愛自然之情有所了解或感悟。C層次學生要能掌握本課的生字詞,熟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歡的段落。教師只有做好充分的準備,才能在教學過程中有的放矢,進而把分層教學的目標落到實處。
二、分層授課是關(guān)鍵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要讓分層教學更加有效,教師的分層授課是關(guān)鍵。對于一些拓展性的問題要讓A層次學生來回答,這樣可以有效激發(fā)學生的探究熱情,學習起來更有動力。對于一些基礎(chǔ)知識較強的問題則主要安排C層次學生回答,這樣教學,不僅可以使學生感覺到教師對自己的關(guān)注,自己也是班集體的一員,而且這些問題相對簡單,學生很容易答對,進而感受到成功的喜悅,樹立學習的信心,有助于提高C層次學生學習的能力。針對B層次學生設(shè)計的問題,則要介于兩者之間,既不太難,又不過于簡單,要讓學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激發(fā)學生學習的動力。比如,在教學蘇教版語文三年級《荷花》一課時,針對C層次學生,筆者設(shè)計了這樣的問題:“讀了課文以后,你知道課文描寫了蒙古人民和漢族人民之間的哪些事情嗎?”針對B層次學生,筆者則設(shè)計了這樣的問題:“從‘蒙古人民騎著馬跑了幾十公里來歡迎我們,你讀懂了什么,或者感受到了什么?蒙古人民為什么把奶茶、奶豆腐等端上來招待我們呢?”對于A層次學生則引導(dǎo)思考:“‘蒙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這句話的真正含義是什么?”教學進一步拓展延伸:“想一想,在分別的時刻蒙古人民和漢族人民會說些什么?”這樣教學,課堂問題的設(shè)計緊扣各層次學生的特點,既鞏固基礎(chǔ),又有提高和發(fā)展,真正滿足了不同學生的學習愿望,使各層次學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發(fā)展,真正實現(xiàn)了因材施教的教學目標。
三、分層評價是保證
由于學生學習基礎(chǔ)不同,學習能力不同,教師在課堂教學時,如果采用同一把“尺子”去衡量每一名學生,就會導(dǎo)致優(yōu)生更優(yōu),差生更差,久而久之,兩級分化嚴重,勢必造成課堂成了少數(shù)人展示自己的舞臺,極大地打擊多數(shù)人學習的積極性。對此,教師應(yīng)當實施分層評價教學策略,做到公平、公正、合理,讓學生心情舒暢,激勵學生保持積極的學習態(tài)度。比如,在教學蘇教版語文六年級下冊《記金華的雙龍洞》一課時,筆者是這樣教學的:在學習第三自然段時,為了檢查學生朗讀課文的情況,筆者分別叫來A、B、C三層次的學生作展示。在朗讀評價方面,要求A層次學生著重就朗讀技巧和朗讀感情方面來評價,使學生不滿足于現(xiàn)狀,取得更大的進步。B層次學生則主要從朗讀的停頓、斷句,是否流利等方面進行激勵性評價,使其逐步向A層次學生靠攏。C層次學生只要能夠正確、流利地朗讀文章就予以表揚,增強學生學習的信心。這樣教學,每個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大大提高,學生學會自主、互助討論學習,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能力都有了明顯提高。
總之,分層教學是真正體現(xiàn)面向全體學生、因材施教的一種教學方式。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可對學生進行分層、備課分層、授課分層、評價分層,將分層教學落到實處,讓語文教學更加有效。
(責編 楊 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