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軍
摘 要: 閱讀教學中教師要給學生提供一個“抓手”,向學生滲透讀書方法;要引導學生反復品味語言,培養(yǎng)語言感受力;要運用評價這個“火種”,點燃學生學習熱情;要彰顯語文學科的人文性特點,鍛鑄學生思想品格。
關鍵詞: 小學語文教學 閱讀教學 教學策略
閱讀教學不是組織學生“走馬觀花”地瀏覽一遍課文,然后就進行生硬的灌輸與機械的訓練;相反,教師要憑借教學智慧,遵照學習規(guī)律,努力優(yōu)化教學策略,引領學生有滋有味地徜徉于語文學習天地中,進而增強教學實效,發(fā)展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
一、給學生提供一個“抓手”,向學生滲透讀書方法
教師指導學生閱讀一篇課文要遵循螺旋式上升的原則,即每讀一遍都不是數量的累加而是閱讀的深入推進和理解感悟的不斷深化。尤其是在指導學生精讀課文時,教師更不能讓學生糊里糊涂、漫無目的地讀,而要給學生提供一個“抓手”、一個“支點”或一根“拐杖”。譬如,在《成語故事》一文的教學中,教師出示“自主學習單(一)”:①默讀《自相矛盾》,圍繞“夸”字思考:那個楚國人是怎樣“夸”自己的矛和盾的?“夸”的結果如何?②畫出相關句子,通過朗讀進入角色;③你想對那個夸口的楚國人說些什么?同樣,學習第二個成語故事《濫竽充數》,教師出示“自主學習單(二)”:①默讀《濫竽充數》,圍繞“混”字思考:南郭先生是怎樣在樂隊里“混”的?“混”的結果如何?②畫出相關句子,通過朗讀進入角色;③你想對那個南郭先生說些什么?這兩個自主學習單所呈現的問題,能夠幫助學生瞄準文本重點與精彩之處,進行閱讀與思考,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當學習第三則成語故事《畫龍點睛》時,則完全放手讓學生自主閱讀,并借助剛才的學習方法,圍繞“點”字進行獨立思考。這種“由扶到放”的設計,體現了對學習主體的尊重,既促進了學生的思考,又傳授了讀書的方法,培養(yǎng)了自主學習能力,可謂“一箭雙雕”。
二、引導學生反復品味語言,增強語言感受力
從語文學科的“工具性”這一特點出發(fā),閱讀教學的目的就是讓學生跟語言“打交道”,學會理解和運用語言,促進智力發(fā)展,形成綜合能力,使之服務于生活和工作。要想實現這一目標,教師必須充分發(fā)揮課文這個“例子”的作用,引導學生由初讀感知到精讀感悟,再到品讀欣賞、咀嚼回味,借助這樣的過程可以有效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閱讀教學中的很多環(huán)節(jié)都可以滲透語感訓練,訓練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換詞比較、反復朗讀等都是行之有效的方法。比如教學《成語故事》中的《自相矛盾》,執(zhí)教者在學生初讀的基礎上,要求學生自由朗讀課文,尤其要讀好那個楚國人賣矛與盾時夸口的話語,讀出人物說話時的語氣,想象他的動作和神態(tài),進而進入角色。通過這樣的朗讀,學生逐漸體會到了那個楚國人喜歡夸口而又察覺不出其觀點“自相矛盾”的神情與心理。再如,教師要求學生將“隨你什么盾都能戳穿”一句中的“隨”換成另一個詞,學生換成了“任憑”。教師相機引導學生進行比較,幫助學生弄清了“隨”是一種口語化的表達,這也是成語故事追求的一個風格。通過這樣的比較培養(yǎng)了學生的語感。
三、運用評價這個“火種”,點燃學生學習熱情
贊美對于學生來說猶如陽光和雨露,有助于促進學生身心健康成長。在閱讀課堂上,教師要善于使用評價手段,對學生的學習方法、態(tài)度或表達的思想觀點情況作出公正評價,以調動學習積極性,樹立自信心。比如在《成語故事》這節(jié)閱讀課上,教師貫徹了“學講計劃”理念,適時開展了小組合作學習活動。教師根據“組間同質、組內異質”的分組原則,把全班學生共分為A、B、C、D、E、F六個小組(開學初就已分好),上課時依據學生回答情況,予以加“分”或加“星”,如回答正確加10分,不完全正確加5分。回答錯誤不加分;或根據回答的正確程度加不同顆數的“五星”。課后統(tǒng)計哪個小組得分最高或星星數量最多,記入本小組成績。記分或加星在很大程度上由學生說了算,體現了民主評議的公正性。這一策略在很大程度上調動了學生閱讀與回答問題的積極性,活躍了課堂氣氛,激發(fā)了學習熱情。
四、彰顯語文學科的人文性特點,鍛鑄學生的思想品格
入選小學語文教材的每一篇課文都是文質兼美的,閃爍著濃郁的人文色彩。從語文學科的特點來看,學習語文目的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二是從課文的思想內容中受到美的啟迪和情感熏陶,學會待人接物,鍛鑄良好的思想品格,使自己的精神世界更美好。
寓言故事這種文學形式就是通過一個短小精悍、生動形象的小故事,揭示一個道理,借此指導人們的思想和言行。教學寓言在閱讀、想象,領悟故事內容的基礎上,要引導學生由表及里、由淺入深地探究故事的寓意,明白作者創(chuàng)作這則寓言的意圖。理解寓意不能只停留在理解字面意思,更重要的是讓學生聯(lián)系現實生活理解成語的含義,這樣才能賦予故事鮮活的意義,才算是真正讀懂了寓言,并以寓言所蘊含的道理跟人們的思想言行作比照。比如教學《自相矛盾》這則寓言故事時,當學生了解了成語的字面意思后,教師要求學生聯(lián)系實際說說自己身邊的人有沒有犯過這樣的錯誤,你打算怎樣勸說這樣的人?這個問題一下子激活了學生的思維,學生踴躍發(fā)言,講述生活中諸多的“自相矛盾”的故事。有的同學講到自己的爸爸經常信誓旦旦地說自己要堅持晨練,可每天早晨總是貪睡,兌現不了自己許下的諾言;有的同學講到自己的媽媽說要減肥,可是每天晚飯時仍然吃得飽飽的,當這位同學問自己的媽媽為什么要吃得這么多時,媽媽卻調侃地說:“只有吃飽了,才有力氣減肥哩!”……學生從生活中捕捉這些活生生的話語或事情說明什么叫“自相矛盾”,體現了學生對這個成語的理解是到位的;教師不失時機地教育學生說話、做事不要自相矛盾,否則會留下話柄,成為笑料。由此可見,閱讀教學中,恰到好處地引領生活中的“活水”,不僅可以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還可以對學生進行一定的思想教育,全面實現“三維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