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雪霞
〔關鍵詞〕心理輔導活動課;體驗;感悟;反思
2014年下半年,江蘇省鎮(zhèn)江市舉辦了首屆“鎮(zhèn)江市好課堂教育教學評比”活動,參選對象為全市各中小學普通教師。其中心理健康教育課也是參加活動的一門課,這是鎮(zhèn)江市教育教學大規(guī)模比賽中首次出現心理學科。比賽先由各區(qū)自行選拔,最終產生區(qū)選手代表參加市決賽。
我積極參加了這次比賽,遺憾的是沒有拿到名次。比賽后在中心組教研活動中,教研員對我此前的參評課作了一些簡評,認為課程的整體框架是比較好的,活動也恰當,互動、分享均沒有什么問題,最終落選的直接原因是我在課堂上對情緒ABC理論的分析用過了力。 初中組區(qū)內選拔參評課的主題是“情緒管理”,由各選手自行組織內容。在最初的設計中,我曾反復思量,既然是心理課,一定要有它的“心理味”,如何體現呢?在參賽文件設計要求一欄中提到“教學設計要體現心理健康教育的學科特點,做到重點突出、內容完整,系統(tǒng)性、邏輯性強,切忌華而不實……”,在教法中提到“運用適當的心理輔導技巧與方法……”基于此,我反復思量最終設計了五個環(huán)節(jié):由“演員”導入主題,通過游戲了解基本情緒,模擬情境看待不同的情緒,通過情緒ABC理論調適情緒,最后分享感悟和課外延伸。
在引導學生調適情緒時,先創(chuàng)設情境——此刻,下雨了,你的心情如何?通過學生的心情分享、比較引出關鍵點——自己的看法,接著導入情緒ABC理論,并對它進行一番介紹和分析,其最初目的一是為了讓學生在學習通過改變認知調適情緒中獲得理論支撐,增強課程內容的可信度,二則隱約有想借此體現我專業(yè)水準的意圖。雖然最終目的達到了,但卻是有問題的,對于這一點我在此后的優(yōu)質課觀摩研討中有了進一步認識。 如火如荼的“好課堂”比賽落下帷幕不久,市教研室為了以此為點形成輻射力量從而帶動整個區(qū)域內的教育教學水平提升,對其中的一部分優(yōu)質課堂進行了公開展示。在強烈渴望一睹優(yōu)質課真正面目的動機趨使下,我有幸聽到了幾節(jié)初高中優(yōu)質心理課,并參加了此后的研討活動。幾番下來回顧自己參賽課程的設計頗有感悟,我的確對理論講述中度的把握出了偏差。
“思維導圖”是一節(jié)高中段優(yōu)質課,上課教師在課堂中花了很長時間介紹思維導圖的由來、依據、方法、意義和要求,然后引導學生練習。我當時非常疑惑,在這一點上他的做法是與我對情緒ABC理論的闡述相同的,那為什么優(yōu)質課也是這樣上的呢?帶著這樣的疑問我參加了研討會,各位教研員及聽課教師直抒己見,紛紛對此節(jié)課作出評價,亮點當然很多,但也提出了不足,其中最大不足便是理論味太重,講解太多、內容太深以致學生難以理解,其之所以會被評為優(yōu)質課,是因為高中段參評課較少,相對來說是勝出的,但這個弊端卻是顯然存在并值得我們注意的。
愛迪生說過,“失敗也是我所需要的,它和成功對我一樣有價值,只有在我知道一切做不好的方法以后,我才知道做好一件工作的方法是什么”。因此,“失敗的課”也可以是“收獲的課”,在總結教訓、學習反思中,我明白了心理活動課要想保證它的“特質”,需要把握好一些度,否則就極易變了味。
第一,把握理論之度。
心理輔導活動課是在教師引導下,以活動為載體,讓學生在活動中感受、體驗、思考、感悟而獲得心理成長,形成健全人格和良好心理品質的課程,由此可見,心理活動課絕不能上成心理學課。那么是不是一旦在課堂上進行了心理理論的講解就成了心理學課呢?當然不是。理論依據除了是我們活動設計時的基礎支撐之外,在課堂上適時適量地講授也能起到使學生知曉、內化的作用,但對理論的講解一定要運用得當。
例如,針對小學階段的學生,應盡量減少理論的講述,而更多地通過活動去引導。對中學生,特別是高中生則可以在必要時適量引入一些理論的講述,但一定要淺顯、簡短、易懂,最終通過活動、練習去深化學生對理論的實踐、體驗,這樣理論才更易被學生所認知、理解,學生也才更能通過體驗深化認知、改變心理。真正有較高專業(yè)積淀和水準的中小學心理教師應通過有效的課堂組織和設計使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感悟,切莫將專業(yè)知識不問對象、不加變通地灌輸,否則便將“心理味”變成了“學科味”。
第二,把握活動之度。
我們都知道心理輔導活動課的生命力是“活動”,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和主動性是其核心所在。
例如,暖身活動對于輔導活動的順利進行和成功是十分重要的,主題活動則能讓學生在充分的體驗中獲得發(fā)展……
但我們也應把握活動之度。 例如,在我曾經聽過的一節(jié)心理活動課中,教師想調動學生的情緒,在課上鼓勵大家和她一起跳《小蘋果》,她賣力地跳著,極力邀請大家跟她一起,可是響應者寥寥,更多學生以一種近似于看“鬧劇”的想法嘻哈觀望。很顯然,這位教師沒有考慮活動應與學生身心發(fā)展特點及實際環(huán)境相結合。我們的心理活動都應是精心設計、挑選出來的,與我們所預設的目的相吻合,各個活動或情境以目標為靶心開展,之間環(huán)環(huán)相扣、自然銜接、收放有度,同時一定要考慮符合中小學生身心發(fā)展的特點,要能被學生所接受,否則對活動形式不加甄別,為了活動而活動,很容易只留熱鬧的空殼,使“心理味”變成了“娛樂味”。
第三,把握分享之度。
心理活動中的分享是非常重要的,雖然學生在活動中通過參與獲得了自己的感悟,但感悟尚處于潛意識之中,我們需要讓它從潛意識上升到意識層面,讓學生自己看到它,更深切地感知到它,同時讓學生在分享中融合、碰撞、整合,最終形成一個相對穩(wěn)定的感知被學生內化。
心理活動課的特點之一在于它努力挖掘學生最真的東西,是真誠、開放、自由的,也因此而充滿活力,如果對分享環(huán)節(jié)把握不好,很容易使心理變了味。例如,有一次,我們聽一位教師上關于誠信的課,她準備了唱反調、情景模擬、表演、辯論等活動環(huán)節(jié),最后她請學生談談這節(jié)課的感想,第一個學生說:“今天我很高興,特別是唱反調游戲特別好玩?!彼⑽⒁恍?,請學生坐下。第二個同學說:“在表演的時候,我好緊張呀,不過表演完了也沒什么害怕的了?!彼匀晃⑿χ堖@位同學坐下,接著說:“今天我們活動的主題是誠信,其他同學是怎么看的呢?”第三位同學說:“這節(jié)課讓我明白了,誠信是很重要的?!彼吲d地對這位同學豎了豎大拇指:“你說得真好!”第四位同學說:“不誠信是可恥的,今天的課讓我深深明白了這個道理,我們一定要做誠信的人?!彼岣咭袅勘頁P道:“真好,我想你一定會的?!苯酉聛淼姆窒碇?,所有的學生都跟復制粘貼一樣緊緊圍繞誠信發(fā)表了感想,學生們一定想:“噢,原來老師是讓我們說這個?!庇谑?,像其他學科一樣,學生們統(tǒng)一朝著“標準答案”進軍,而這恰恰違背了心理活動課應有的原則。在同一個活動中,每一個個體會因為他的立足角度、觸動點等不同而生成不同的感受,在感受的碰撞中又生成新的感受,因為真誠而易觸動人心,從而促其發(fā)展。只要是學生真誠的感受我們都應該給予平等的回饋與肯定,否則學生總在“老師期望我說什么”的思維中分享,那心理課分享的魅力在哪里?也使本應開放的“心理味”成了“答題味”。
第四,把握點評之度。
在心理活動課上,我們最應期待看到的,正如羅杰斯所說便是學生們能夠拋掉那些可能用來應付生活的面具,真正發(fā)現其中更本質、更接近他自己的東西,能真誠面對與探索自己的內心世界。因此在活動中應當充分有效調動學生自身的潛能,鼓勵學生自我體驗、自我探索、自我感悟,并在與同伴的分享中獲得經驗內化,最終獲得自我發(fā)展。指導教師只需積極關注,簡短反饋,例如專注地傾聽、適時地點頭、微笑、簡要重復學生的感悟、適時地正面強化等。切莫好為人師,點評過度,陷入說教化、灌輸化模式,將想法凌駕或強加于學生之上,這樣極易造成學生的抵觸情緒,也將“心理味”變成了“思品味”。
當然,上好一堂心理輔導活動課,不是僅僅把握好了這些度就行的,它還需要我們在不斷提升自身專業(yè)水準的基礎上,在實踐的過程中不斷總結、反思、探究、改善,這樣才能讓“心理味”不變質。
(作者單位:江蘇省鎮(zhèn)江市丹徒區(qū)三山中學,鎮(zhèn)江,212143)
編輯/王晶晶 終校/于 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