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琳
【摘要】中國英語(China English)作為世界英語中潛在的一類,近十年來經(jīng)歷了激烈理論層面討論,雖然在變革道路上一直在嘗試,問題還是大量存在。中國英語是否應該列入大綱也成為了辯題之一。這篇文章我會通過社會語言學的角度來對大綱的相關(guān)內(nèi)容進行討論,并試圖找到各類英語在中國的角色,同時對新的英語教改方案應該如何實施進行了討論,最后針對這些問題給出了一些個人建議。
【關(guān)鍵詞】中國英語 新大綱 社會語言學 建議
一、學習成果和各方面的能力
從人文角度來說,與上一版的大綱比較,這部大綱在對個人發(fā)展和相關(guān)英語學習策略的重視上得到了很大提高,這在某一程度上也反映了決策制定者對鼓勵人們學習英語和培養(yǎng)人才的重視而非只是將英語作為一門使用工具。
學習成果在這部大綱中分成了五類:四種語言技巧,語言知識,學習策略,情感意識和文化意識。這些學習成功分別反映了培養(yǎng)學生語言能力、學習能力和社會文化能力的目的。值得注意的是“情感”部分,作為新加入的學習成果,它相關(guān)的條文是在基于意識到中國式教育傳統(tǒng)(老師為中心、書本為中心、考試為中心)和中國人的普遍特征(儒家的中庸思想)之后的。這樣一來,它要求學習者能具備合作精神的參與活動和學習并能愿意表達他們的個人觀點。很清楚的表明了技能和知識都必須是促進學習者能主動靈活的使用語言。
二、大綱中的身份認同
在大綱中能夠讀到一種強烈的文化認同,例如,課程目標中有一條清楚的表明“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和民族使命感”,這幾乎是標題文件中都會出現(xiàn)的中國式口號和標語。另一個也是在“情感”部分找到的,“能在交流中簡單的介紹中國文化”,某種意義上顯示了中國急于為世界所知的需求。最后,在選學模塊中出現(xiàn)的“基礎商務英語”表現(xiàn)了中國的商貿(mào)傳統(tǒng)和經(jīng)濟需求,這在一方面也體現(xiàn)了國家身份。
對于學生本身而言,可以從課程描述和課程目標中找到要求描述,比如“全面發(fā)展”,”智力發(fā)展”等,這些建議一定程度上體現(xiàn)了英語學習和學生社會身份的相關(guān)性。不容否定的是,中國學生的確將語言學習看成他們自我實現(xiàn)的一個重要部分。(Xu,1999:3)。對語言本身來說,大綱中并未表現(xiàn)的很明顯。
三、大綱中的標準
鑒于中國英語學習人口的廣泛性和母語對英語的影響,決定一個合適的教學法和標準顯得十分重要。從英語被指定為中學階段的第一外國語時起,目標國家語模式(native speaker model)就成為政策制定者的選擇。原因為第一,中國一直以來對標準和模板的重視;第二,對于其他不同選擇知識的缺乏(He,2010: 772)。
如今語言的類型越來越多,不僅限于全球在學校里使用的兩個版本(標準英式英語和美式英語),尤其是現(xiàn)在中國英語也被越來越多的人使用,到底選擇哪個標準必須深思熟慮。Widdowson表示沒有任何理由讓外圈人去學代表它人的目標國家語模式(Widdowson,2004: 361,cited in Jenkins,2006)。這可以體現(xiàn)在大多數(shù)中國學習者身上,尤其是那些完全沒有機會與目標國家人進行交流的學習者。這也為那些發(fā)現(xiàn)自己并不是在教自己本族語言而感到?jīng)]有競爭力的非目標語言教師提供了辯詞。
針對這本大綱所配套的教材為以英式英語為模板的2003版高中英語。而在教育體制之外,所有中國主要媒介使用的英語為美式英語。有趣的是,許多英文教職人員以及明星教師都是濃重的美式發(fā)音,這讓學生在早中期的學習中變的很不一致。鑒于學生接觸英文環(huán)境少,導致大多數(shù)中國學生說著帶有中國特色和美式英式相結(jié)合的發(fā)音,這種混合在寫作中也常出現(xiàn)。
四、學習態(tài)度和動機
雖然將英語作為學校必修課程是政府政策的規(guī)定,但中國政府對英語學習和外語教師的態(tài)度是否積極仍不確定。但可以肯定的是政策和大綱制定者看到了學習英語作為中國現(xiàn)代化進程的重要工具??梢詮恼n程描述中看到“學習英語,學生也能學習先進的科學技術(shù)”,“英語學習能增強我國的水平,從而增強國家實力”等。
對于學生自己來說,目標語言模式仍是學生喜歡的(Xu,Wang & Case,2010),大多數(shù)學生仍不太偏好他們自己語言類別的英語,雖然現(xiàn)在慢慢出現(xiàn)了接受趨勢,他們不想聽起來像中式英語,特別是那些堅持“原汁原味”原則的人(Bian,2009)。然而隨著英語的多樣形式意識的增長,可以預測中國英語至少在發(fā)音層面是可以被接受的?;氐酱缶V中來,語音的部分例如“能夠用自然流利的語音語調(diào)進行表達”的陳述十分模糊,這里的“自然流暢”沒有提供一個標準。
五、對于大綱修改的一些建議
從以上的討論中能看出大綱中的價值和不足,然而不可否定的是,雖然文件是固定的,教材的更新和教學方法的變革仍在反復試驗中。這里基于我微薄的經(jīng)驗提出一些意見。
1.需要提出一個適當?shù)臉藴誓J?。由于目標語言的難達到性和人們對目標語言的傾向,建議這個模式可以是語法上遵從標準而語音上讓學生去接受中國發(fā)音(He,2010)。目標語言模式不應該被強調(diào)。
2.對老師的要求應在例如多面和更新的競爭力上有所強調(diào),更新教學思想,他們對學習者理念的塑造以及他們自己的英語學習。
3.在教學中應更加強調(diào)語用標準,這樣才能在不同的語境下學會使用語言,這個在大綱中是幾乎沒有強調(diào)的。
六、結(jié)論
從各種類別英語的發(fā)展到中國新的教學大綱,本文從社會語言學的角度在從宏觀到微觀上展現(xiàn)了大綱的優(yōu)劣。上述討論的局限在于缺乏可信的研究調(diào)查和一些有待發(fā)展完善的概念。然而,對我來說是一個激發(fā)思維的過程,希望對決策者來說也提供一定的想法。不然大綱中的模糊概念可能被意想不到的加以實施。
參考文獻:
[1]Adamson,B.(2001).English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China's New Curriculum.Asian Pacific: Journal of Education.21(2): 19-33.
[2]Bian,Y.W.(2009) Chinese learners identity in their attitudes towards English pronunciation accents.CELEA Journal.32(2): 66-75.
[3]Jenkins,J.(2006) The spread of EIL: a teasing time for testers.ELT Journal.60(1) 4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