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浩權
摘 要:探討了寫作中的意識問題,分析了學生寫作中必須具備的讀者意識與批改意識,指出了寫作訓練中忽視了讀者的視角,過于注重寫作的套路形式,提出了培養(yǎng)學生讀者意識與批改意識的建議。讀者意識的培養(yǎng),是學生對閱覽對象的明確、批改意識的樹立,是學生作文能力進一步提高的保障,兩者是相輔相成的。
關鍵詞:寫作訓練;讀者意識;批改意識
記得小時候,我們還是很喜歡作文的,我們的作文涂涂畫畫,不見得是杰作,但卻是一次展示個性的機會,若是遇到老師將自己的作文挑出來當眾評點幾句,那更是了不得的“喜出望外”了。但為何現(xiàn)在的學生視作文如蛇蝎?我認為是當前的作文教育已經(jīng)異化成了“交差式的作業(yè)了”,缺少了寫作的快樂,缺少了交流的愉悅,墮落為交作業(yè)而寫作了。
學生越是不喜歡作文,越是認為“作文無話可寫”,教師越顯得焦慮,更加希望找到讓學生很快寫好作文的捷徑。于是,部分老師沿著中考的軌跡,苦心孤詣地為討厭寫作的學生找來了許多可以快速模仿的對象,“套路作文”“快速作文”“分解作文”“敘它事抒我情作文”應運而生?!叭握撟魑摹奔t火時,學生都在“三段論形式”中扎堆;等到小標題作文吃香了,那么不管什么樣的作文都添加上了小標題;等到發(fā)現(xiàn)作文中加上幾句古文,丟幾句似通非通的詩歌能夠多拿幾分時,作文中也不免要變得半古不白——形式是豐富了,可折騰來折騰去,學生寫作文的興趣早就磨光了。
筆者認為,學生不缺乏寫作的形式,反而是在寫作中迷失了方向,忽略了寫作的讀者群,缺乏了讀者意識。學生所寫作文往往是只有老師看,作文批改后發(fā)回來,學生也是只看分數(shù)不看作文。沒有讀者的作文是悲劇,關注、培養(yǎng)學生的“讀者意識”,才是作文訓練的必要因素。
讀者意識,簡要地說,就是寫作時心中有特定的閱讀對象和明確的表達目的,以及有利于對象接受和目的達成的表達方式,
也就是服務于交際需要。
一、為了實現(xiàn)學生“讀者意識”的養(yǎng)成,教師可以從以下三方面著手
1.從性質來說,應該改變把作文當成作業(yè)的做法,讓作文成為記錄生活的作品。過分強調(diào)形式或刻意模仿,會束縛學子們自由表達的訴求,這也是導致學子們憎惡寫作的罪魁禍首之一。
曹丕《典論·論文》提出:“文以氣為主,氣之清濁有體,不可力強而致?!辈茇У囊娊鈱ξ覀冇薪梃b作用,他指出了“文氣”是作家在稟性、氣度、感情等方面的特點所構成的一種特殊精神狀態(tài)在文章中的體現(xiàn)。個體的文氣也是千差萬別的,前面提到的那些模式化作文即使能夠取得一定的效果,也是在應考作文中的效果,
并不是作文能力的提高,而這樣的“提高”往往是以消耗學生寫作興趣為代價的拔苗助長。
《中學語文課程標準·課程目標》的“寫作部分”在中學生的寫作形式上也沒有強制的要求,反而旗幟鮮明地在第一點中提到了“寫作時考慮不同的目的和對象”。寫作的第一閱讀對象是誰?不是別人,正是作者本人!
培養(yǎng)讀者意識,就從自我意識開始。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寫生活筆記,記錄生活中的點點滴滴,抒發(fā)對生活的獨特感受。不管是洋洋灑灑的鴻篇還是寥寥數(shù)言的囈語,不管是百讀不厭的美文還是語句不通的文章,那都是學生“讀者意識”的自我覺醒以及自我成長。只要學生能夠堅持筆耕,他們就會慢慢地在記錄生活的過程中修正自己的寫作手法、表達方式以及語言風格,寫作風格日趨純熟。
2.從寫作的對象來說,應該變更少數(shù)讀者模式為多數(shù)讀者模式。隨著“讀者意識”的萌芽壯大必然是從少數(shù)讀者向多數(shù)擴展的,學生作文的最初讀者或許只有自己與老師等少數(shù)人,但這種狹窄的讀者面不利于讀者意識的成長,更不可能長久地保留下去?!吨袑W語文課程標準·課程目標》很明確地提到寫作的最基本目的就是與人交流,與更多“不同”的人交流。
完善學生“讀者意識”,從群體開始。對于學生來說,寫給不同對象看的作文是不同的:同一件事情,寫給自己看、同學們看、老師看,事情的詳略、人物的刻畫、價值觀的取向等等都會發(fā)生各異的變化。我讓學生寫過一個題目《初二,我遭遇了愛情》,從反饋信息明顯能看出讀者意識對寫作的影響。
寫給學生本人看的作文:從學生的講述中透露,他們很詳細地記錄了初中期間朦朦朧朧的唯美的愛情故事。可涉及更詳細的內(nèi)容時,他們不約而同地明確表示不適合與我分享。
寫給老師看的作文:從學生的文章中,筆者驚喜地發(fā)現(xiàn)了一個有趣的現(xiàn)象,他們在文章中或多或少地表現(xiàn)出對“不合時宜的青澀愛情”的批判,塑造了一個個對圣賢書有著無比向往的小老夫子形象,頗有點“愛情誠可貴,讀書最重要”的意味。
公開在班上發(fā)表的作文:對青澀愛情的批判味道清淡了,卻
更加追求浪漫的情節(jié),男孩子更加將自己有意地“帥氣化”。
同一個題目,寫出了各具特色的作文,這并非是學生的“不誠實”,而是彰顯了學生“讀者意識”的成熟,他們面對著不同類型的讀者,已經(jīng)有意識地篩選材料,選取更能引起共鳴的筆調(diào)。
3.從練筆來說,應該由校園角色向社會角色轉變。通過適當?shù)亩涛木毠P,讓學生更加純熟地做到《中學語文課程標準·課程目標》中“口語交際”中要求的“能注意對象和場合,學習文明得體地進行交流”。
語文教學的最終目標是讓學生回歸社會、適應社會,培養(yǎng)學生與各種類型、職務的社會人交流溝通的能力也是語文教學功能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也可以虛擬更多不同類型的讀者(市長、警察、清潔工、白領等)供學生練筆,并且把優(yōu)秀練筆公開展示以供同學間相互交流,以評價提高練筆的質量。
當然,教師在這個層面上必須做好學生的引導,以吸取別人優(yōu)點為主導,尋找不足為補充,防止出現(xiàn)惡意評價,挫傷學生的積極性,導致學生在寫作中藏拙、裹足不前。讀者意識的成功培養(yǎng),固然有助于學生提起寫作的興趣,但教師還要面對一個艱巨的難題:改作文!
作文教學事倍功半,作文批改只怕也是深層次原因之一。語文教師改作文很苦,面對水平不高、內(nèi)容相似的近百篇學生作文,沒有多少閱讀的愉悅感;語文老師很累,每篇作文認真地看一看、想一想,花上十來分鐘,老師幾乎要整天不吃不喝撲在案頭埋頭批改。
但是,老師批改作文卻不一定有效果。究其原因,主要有三個:其一,教師的批改必定消耗相當長的時間,導致信息的反饋超過學生的寫作興奮期和對評價反饋的期待期;其二,在教師包辦作文批改的前提下,作文容易產(chǎn)生大量積壓,引發(fā)作文訓練不能及時流通,導致作文訓練絕對不能夠常態(tài)進行,從而制約了作文訓練的次數(shù),影響作文技能的有效形成;第三,凡是長期批改作文的教師都深有體會,批改作文的工作量太大了,批改到最后三分之一的作文時,人累了,手酸了,審美疲勞了,教師的批改熱情下降,批語質量不可避免地下滑了。
批改作文又苦又累,效果不明顯,那么不批改行不行?不行,先別說學校明文要求“一周一小練,四周一大練”的規(guī)定,而且你不批改學生的作文,學生還有寫作文的沖勁嗎?所以,作文還必須改,學生批改!
縱觀各位前輩文人的佳作,哪一篇不是經(jīng)過自己的自覺反思、自覺修正、幾經(jīng)優(yōu)化而成的?從社會角色來說,絕大部分學生投身社會都擔任普通工作者角色,也必須面臨自己修正、潤色文章的命運,絕少有專人幫著修改文章的。從教學要求上看,《中學語文課程標準·評價建議》明確地提出了“要引導通過學生的自改和互改,取長補短,促進相互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寫作水平”。教師要解放思想,不僅把寫作的自由歸還學生,更要把寫作的批改權下放給學生。
有人會擔心,部分學生作文都寫不好,讓他們批改作文,能行嗎?這樣的擔憂是沒必要的,“放權”并不是“棄權”。教師下放批改作文的權利,不代表老師放棄“批改作文”這一塊陣地,只是讓老師從繁冗單調(diào)的批改工作中解放出來,把教師從“低效勞動者”變成“高效指導者”,絕對不會出現(xiàn)老師對作文批改不聞不問的
現(xiàn)象。
二、批改意識的培養(yǎng),可以著眼于以下三方面的引導
學生的批改層次比較低,樹立學生的批改意識,必須有相應的措施,減少放任自流現(xiàn)象的產(chǎn)生。
1.無指導不成方圓。前文已經(jīng)提到學生的批改能力是比較低的,如果再不加以指導就把學生推向批改作文的陣地,勢必出現(xiàn)胡改亂改的現(xiàn)象,但將批改的門檻設立得太高,那么將批改權力下放學生又會成為一句空話。筆者認為,學生在批改作文時主要抓好三個原則。
(1)作文是否通順流暢。有些教師對學生的期望極高,希望學生的作文做到“題材新穎”“思想深刻”“觀點獨特”“切合社會熱
點”等等,但筆者認為這些標準拿來要求專業(yè)作家還湊合,要求初中學生就未免標準太高了。在《中學語文課程標準·課程目標·寫作》中提到了七到九年級學生的要求只不過是“根據(jù)表達的中心,選擇恰當?shù)谋磉_方式。合理安排內(nèi)容的先后和詳略,條理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意思。”
對聰穎的學優(yōu)生來說,高要求固然會出現(xiàn)高質量,但對于人數(shù)居多的普通學生來說,只要他能夠清晰地敘述清楚一件事,有
條理地描寫一樣景物,清楚地表達觀點,那也足夠了,畢竟“一口吃不成胖子”。
(2)作文是否真實。陶西平指出:“現(xiàn)代社會中充滿了各種各樣的矛盾,而教育是一個駕馭、引導的過程,學校應該在各種活動包括日常教學中引導學生明辨是非,培養(yǎng)正確的價值觀?!?/p>
《中學語文課程標準·課程目標·寫作》中提到了“寫作要感情真摯,力求表達自己對自然、社會、人生的獨特感受和真切體驗?!北緛韺W生一直生活在“自然、社會、人生”中,寫出自己的感受并不為難,那為什么學生還熱衷于“造假寫假”?因為相當部分校內(nèi)校外評價者并沒有看重作文的“真實”,反而一味追求作文的“意義”!
筆者曾經(jīng)布置一篇題為《我的快樂星期天》的作文,交上來的文章十有八九都是假作文——有去幫家人捕魚的,有公車上讓座的,有拾金不昧的,有去敬老院的,他們無一例外地強調(diào)“事情很有意義,他們很快樂”。根據(jù)我對學生的了解,他們的星期天作文都是虛假的。
究其原因,學生都是擔心“作文沒有意義”,生怕老師要他們“重寫”或者“打低分”,于是造假成災、假假不休的現(xiàn)象出現(xiàn)了。筆者認為,與其追求意義深遠的假作文,還不如寫言之有物的真
作文。
(3)作文是否具有審美性。佳作可以帶給讀者深刻的愉悅感,能使學生從文章中得到情感的共鳴,產(chǎn)生往下閱讀的動力,甚至對讀者產(chǎn)生人格上的教育——這就是作文的審美性。
作文的審美性簡而言之即通過文采產(chǎn)生的。在批改的初級階段,教師可以教會學生通過修辭方式、表達方式、遣字用詞、句法規(guī)范等方面判斷文采,摘取出可供后來者學習的地方,給予鼓勵性的評價。
文采的含義是豐富的,不一定就是“華麗辭藻的大量堆疊”
“擬人比喻三五成行”“描寫抒情議論一把抓”,質樸無華的語言只要能夠直抒真情也是文采。
2.無機制不成風氣。上述論述了培養(yǎng)學生批改意識的三個原則,這里著重談談保證“三項原則”運行的機制問題。中國有識之士不少,針對作文的有效建議也多,之所以難以推行,往往疏漏于落實機制。
(1)分組批改,合理搭配。組長必須選取能人擔任,組員最好采取“強中弱”搭配,兼顧不同層次學生。小組人數(shù)以4~6人為宜,人數(shù)過少則失去了分組意義,也不利于形成批改作文所需的集體智慧;人數(shù)太多則難以協(xié)調(diào)組員的時間、紀律、參與動力,更不利于組長的統(tǒng)籌工作。
分組的建立是作文批改活動的重要保障,教師只有把組織建立到位,才能夠保證輔導批改活動的順利進行。教師還可以針對具體班級情況,制定批改作文的獎懲制度,勢必事半功倍。
(2)合力批改,鼓勵為先。在批改作文的過程中,盡可能主導小組合力批改至少一份作文,讓每個組員都有作文評價的權利與義務,并強調(diào)在作文的評語中標注評價人姓名。后進生在學習上有“沉默是金”的習慣,如果沒有近乎于強制的規(guī)定,所謂的合力批改將成為一紙空文,變相成為學優(yōu)生的總攬工作,不僅達不到合力效果,還無形中增加了組長的工作量。
組員的評價必定是多角度的,針對學生寫作能力比較低的狀況,教師有義務控制好組員的“挑刺”程度,讓組員多著眼于作文的精華部分,以免產(chǎn)生落井下石式的評價,直接影響學生的寫作熱情。
(3)自省自改,反思為主。傳統(tǒng)的評價模式是“教師布置題目—學生寫作—教師批改作文”,筆者主張這種模式可以修正為“教師布置題目—學生寫作—小組修改,教師輔助—作者反思、修改作文”。傳統(tǒng)模式中,教師修改完畢作文訓練就結束了??晌覀円睬宄?,作文訓練的主體應該是學生,結束也應以學生為終點,學生看完分數(shù)還不是完結的最好時候。
試問,學生面對批改完畢的作文,他是否同意所有的批改,他是否吸收了批改的精華部分,他能否糾正作文的失誤不再犯?
面對種種疑問,最有效的方法莫過于讓學生反思批改建議,對作文進行第二次修改。第二次修改作文,既是對集體批改作文的積極響應,也是進一步提高自身寫作技巧的好方法。
讀者意識的培養(yǎng),讓學生找到了作文的本質;批改意識的培養(yǎng),讓學生的作文能力在自我修正中發(fā)展。兩者是相輔相成的,缺一不可的。每個學生都曾經(jīng)或者還存在著“揮斥方遒、指點江山”的激情,放開他們的思想上的束縛,以“班刊”“??睘檎故镜钠脚_,他們的作文一定會寫得很好。
參考文獻:
[1]鄭桂華.寫作教學中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讀者意識”[J].中學語文教學,2010(01).
[2]李子華.構建語文課程的第三性[J].語文教學通訊,2009(11).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