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學高年級的非正式群體就是處于小學五、六年級的學生,因興趣、愛好、觀點等一致而自發(fā)形成的群體,是相對于班集體、少先隊等正式群體來說的群體,具有自愿性、雙重性、平等性、凝聚性、普遍性和不穩(wěn)定性等特點。小學高年級非正式群體的成因主要有學生的逆反心理、核心人物的影響、相近的時空條件、相同的興趣愛好、類似的個性心理特征等。通過對小學高年級非正式群體的特點與成因進行分析,對其應該這樣引導和管理:結合小學高年級學生身心發(fā)展的特殊性,提高防患于未然的意識;理性對待小學高年級的非正式群體;尊重和理解小學高年級學生,滿足其正當需求;正確引導非正式群體中的核心人物;整合多方教育力量,形成教育合力。
【關鍵詞】小學高年級 非正式群體 引導 管理
非正式群體對小學高年級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形成優(yōu)良的品德和健全的人格具有至關重要的影響,正確的引導和管理小學高年級的非正式群體,對促進小學生的健康成長、提高教育教學質(zhì)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小學高年級的非正式群體及其特征
小學高年級非正式群體通常是相對于班集體、少先隊等正式群體而言的,是小學五、六年級的學生,在沒有正式的規(guī)定下,為了滿足心理需求,由一些興趣、愛好、觀點、習慣、志向、態(tài)度一致的學生自發(fā)地形成的群體。
作為一種群體,小學高年級的非正式群體除了與正式群體一樣具有群體的共同特征之外,還有其自身的獨特性。這些特征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1.自愿性。非正式群體的形成和成員的相互交往都是以自愿為前提的,個體自愿加入,群體同意接受,即可成為該群體的成員,由于是自由選擇的結果,所以成員之間也更容易接受彼此的觀點,因此交往也更加自由和開放。
2.雙重性。當非正式群體的目標與班集體目標一致時,他們將對班集體的建設和發(fā)展起正向的推進作用,也會有效促進群體成員的身心發(fā)展;反之,則會阻礙甚至破壞班集體的建設,影響群體成員的學習和發(fā)展。
3.平等性。在非正式群體中,每個成員都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大家處在一個相對平等的地位,不存在強制與約束,共同構成了比較和諧的人際網(wǎng)絡。
4.凝聚性。群體的凝聚性是指群體成員之間彼此吸引,相互依賴并愿意留在群體中的程度。[1]非正式群體作為一種特殊的群體,成員彼此之間具有相同的興趣、愛好和觀點等,因此具有較強的凝聚性。
5.普遍性。非正式群體在小學普遍存在,小學生在學校的交往對象主要就是同學,據(jù)調(diào)查,近七成的學生有固定不變的玩伴,很少有學生獨來獨往,基本上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活動圈子。
6.不穩(wěn)定性。非正式群體組織形式較松散,缺乏規(guī)范的組織形式和成員的編制,一旦出現(xiàn)矛盾等,就會自發(fā)解散,不穩(wěn)定性強。
二、小學高年級非正式群體的成因
1.學生的逆反心理。處于小學高年級階段的學生心理發(fā)育還不完全成熟,初具獨立意識,開始想擺脫大人的束縛,渴望被理解和信任,這時如果因為成績差受到歧視,或遭到大人的誤解,這些都會激起他們的逆反心理,從而與同學聚在一起,用違反課堂紀律的形式來表達內(nèi)心的不滿。
2.核心人物的影響。小學生到了高年級階段,個體差異漸趨明顯,部分學生表現(xiàn)出突出的能力,如學習好、特長多等,他們往往成為非正式群體中的核心人物,受到同齡人的追隨和擁護。
3.相近的時空條件。一起相處的時間比較長或住得比較近的學生之間一般也易形成非正式群體。因為相處時間長,彼此之間有共同話題;住的比較近,學生間交往接觸就會比較頻繁,這都為非正式群體的形成提供了條件。
4.相同的興趣愛好。具有相似習慣、興趣、愛好、態(tài)度等個性心理品質(zhì)的學生間容易相互吸引,他們經(jīng)常因為志同道合而走到一起,談論的都是共同感興趣的話題,因此也容易形成非正式群體。
5.類似的個性心理特征。社會心理學及人際關系學的研究表明:個體傾向于與自己具有相似個性心理特征的其他個體交往、相處并結成親密關系。[2]例如,日?;顒又校瑢W生因為愛玩一樣的游戲而聚在一起,因為喜歡共同的課程而在一塊,因為具有類似的遭遇而走近,進而形成非正式群體。
三、小學高年級非正式群體的引導和管理
小學高年級非正式群體,缺少正式規(guī)范的約束,比較隨意,這就決定了其對小學生的影響有積極和消極之分。因此,加強對小學高年級非正式群體的引導與管理就顯得非常重要。
(一)結合小學高年級學生身心發(fā)展的特殊性,提高防患于未然的意識
教育者要了解小學高年級學生身心發(fā)展的特點,既要尊重他們,把他們看成獨立存在的個體,又要適時地進行監(jiān)督與防范,使他們免受不良因素的影響。家長們也要給予他們更多的關心,留意他們?nèi)粘I钪性谏砗托睦矸矫嫠l(fā)生的微小變化,以便發(fā)現(xiàn)問題,及時地進行溝通解決,引導學生養(yǎng)成正確的思維方式,構建積極的人生觀。教師和家長還要注意提早估計學生可能出現(xiàn)的情況和問題,提高防患于未然的意識,對他們加強集體感、友誼感的教育,使他們學會正確地對待同伴關系,理性處理同伴之間的矛盾。
(二)尊重和理解小學高年級學生,滿足其正當需求
由于一些學生的多種需求不能在一些正式群體中得到滿足,他們就會另求渠道,在非正式群體中滿足自身的需求。因此,需要建立各種積極向上的群體來滿足他們的需求,使他們的結伴活動處于可控制范圍之內(nèi),從而減少非正式群體對小學高年級學生的不良影響。[3]同時,教師必須在尊重和理解的基礎上,為小學高年級學生的非正式群體創(chuàng)造和諧的交往氛圍,滿足其交往、情感發(fā)展的需要。教師還要深切關注這些非正式群體交往的需求,鼓勵他們大膽地與同齡人交往,要允許他們有異性朋友。
(三)理性對待小學高年級的非正式群體
如果非正式群體的目標和班集體目標相一致,且該群體成員的行為和態(tài)度能夠激勵班集體的其他成員,在實現(xiàn)班集體目標中能發(fā)揮出各自的優(yōu)勢,那么教師就應該采取積極支持的態(tài)度,同時給予他們相應的指導,以便其更好地發(fā)揮作用。若非正式群體的目標與班集體目標不一致,作為教師也不能一味反對,那樣只會激起學生的抵觸心理,教師應當耐心地與他們進
作者簡介:張會梅,女,1991.09.02 湖南師范大學 研究方向:小學教育
行交流溝通,深入了解他們,拉近彼此的心理距離,對其進行有效的引導,逐步使他們向著健康的方向發(fā)展。
(四)正確引導非正式群體中的核心人物
在小學高年級的非正式群體中一般都具有核心人物,他們擁有較強的影響力和號召力,在群體中起榜樣帶頭作用,所以,正確的對非正式群體中的核心人物進行引導和教育能夠很好的促進對非正式群體的管理。教師不僅要主動地與核心人物進行溝通交流,及時了解他們的需求,在學習生活上給予關心和幫助,做好他們的思想工作;而且教師還要善于將他們納入班級的管理工作中,發(fā)現(xiàn)核心人物的優(yōu)點,當他們有困難時給予幫助,通過對核心人物進行積極的引導和轉化,進而達到對整個非正式群體的引導和管理。[2]
(五)整合多方教育力量,形成教育合力
教育合力是指學校、家庭、社會三方面教育在方向上統(tǒng)一要求,時空上密切銜接,作用上形成互補,協(xié)調(diào)一致,發(fā)揮教育整體效應的一種教育形式。[1]對小學高年級非正式群體進行引導和管理,發(fā)揮其對小學生身心發(fā)展的積極作用,學校、家庭和社會共同承擔責任。
1.積極發(fā)揮學校的主導作用
一方面,教師與學生在人格上是民主平等的關系。“親其師方能信其道”,建立和諧、民主、互相信任的師生關系,非正式群體成員才會心悅誠服地接受教師的引導和教育。教師應避免用權威壓制學生,而要與學生保持平等的地位,站在小學高年級學生的角度思考問題,了解他們的心理,以免其產(chǎn)生抵觸情緒,使教育工作難以進行。另一方面,學校應提倡素質(zhì)教育,不僅讓學生“學會知識”,更重要的是要“學會做人”。特別是加強學生的道德教育,必須克服形式主義,實事求是,注重實效,進行實際鍛煉和能力的培養(yǎng)。學校要定期地舉行家長會或開展各種親子活動進行交流,增進學生、家長以及教師之間的感情。教師也要不定期地進行家訪,了解學生的家庭情況和生活環(huán)境,與家長進行溝通,更好地促進學生的發(fā)展。
2.重視家庭教育的特殊作用
家庭教育既是學校教育的基礎,又是學校教育的補充和延伸。小學高年級階段的學生價值觀念尚未成熟,缺乏抵抗誘惑、理性駕馭自己的能力,行為具有一定的沖動性。因此,家長要以平等的地位與孩子進行交流,了解他們的真實感受;采用民主的方式和孩子進行互動,積極引導子女的參與群體行為。即使遇到問題,家長要平心靜氣地與他們進行交談,不能采取打罵措施來阻止孩子的群體行為。這樣只會讓親子關系破裂,結果往往適得其反。此外,家長要改變傳統(tǒng)的教育觀念,意識到“教育孩子絕不僅僅是智力的培養(yǎng),更重要的是教會孩子做人的道理”。家長要重視培養(yǎng)孩子健全的人格,形成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
3.建立并完善社會教育的公共服務平臺
處于小學高年級階段的非正式群體在校外、家庭外的活動還有賴于社會的教育管理,如對這些群體中反社會行為的法律制裁,各種教育機構和文化設施的建立等都離不開社會。社會應加入到學生的教育活動中,與學校和家庭共同構建育人環(huán)境。例如組織一些小學生喜歡的課外活動,讓學生在校外也能享受參與活動的樂趣,使學生融入社會,在活動中學會自主和合作。[4]同時, 教師要引導小學高年級階段的學生合理利用社會教育資源,尤其是網(wǎng)絡資源的利用,避免其沉迷于網(wǎng)絡游戲中,不可自拔。社會也應加強對網(wǎng)絡機構的監(jiān)督,禁止以盈利為目的讓未成年人進入網(wǎng)吧、游戲廳等有害于學生身心健康的場所,這對非正式群體的健康發(fā)展,克服其不良影響都有一定的作用。
【參考文獻】
[1]杜靜.學生與團隊管理概論[M].北京:華文出版社,2008.
[2]張峰.小學生非正式群體的成因及教育對策研究[D].開封:河南大學,2013:4.
[3]陳正良.同輩群體環(huán)境對青少年發(fā)展的影響[J].寧波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4(05).
[4]肖賽男.小學高年級學生非正式群體的研究[D].大連:遼寧師范大學,20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