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曉愛
摘 要:《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在學習過程中,強調學生是學習和發(fā)展的主體,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語文課堂上運用小組合作學習可以加強學生合作意識、促進交流能力的發(fā)展,改變傳統(tǒng)語文課堂沉悶的教學氛圍。然而教師對小組合作不理性的運用,導致課堂上出現(xiàn)一些“偏差”。筆者指出缺少理性思考的方面,并提出對運用小組合作學習的理性思考。
關鍵詞:語文課堂;小組合作;理性思考
一、小組合作的定義與特點
1.小組合作學習的定義
小組合作學習是一種教學形式,是以小組活動為主體而進行的教學活動,是一種促進學生在異質小組中互助合作,共同完成學習目標,并以小組的總成績作為獎勵依據的教學策略。小組合作學習提高學生的凝聚力,激發(fā)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提高教學效率,同時加強學習之間交流與協(xié)作。
2.小組合作學習的特點
首先,合作學習以小組為主體。教師在進行分組前,要綜合平衡小組成員間的學習成績、成員個性特點、學習風格等因素。成員數量以四人一組比較有效,因為可以兩兩組合靈活交流,然后在此基礎上互相交流學習,達到互相啟發(fā)、共同提高的目的。其次,合作學習的小組成員之間是合作關系,在這種情況下,小組成員之間的學習不再以競爭為目的,而是通過相互合作和幫助,實現(xiàn)成績的共同提高。最后,合作學習的考核注重對小組的考核。因為只有當團隊成員都達到學習目標要求時,這個團隊才算是成功的團隊,成員個體的價值才能得到充分的體現(xiàn),所以團隊內部既彼此分工,又相互協(xié)作,大家朝著共同的目標努力,這是實現(xiàn)合作學習目標的關鍵。
在語文課堂上運用小組合作學習可以改變傳統(tǒng)語文課堂教師“一言堂”的教學模式,打破傳統(tǒng)語文課堂只注重知識的傳授,而忽視了學生綜合能力發(fā)展的情況。在語文課堂上運用小組合作學習有利于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有利于師生之間建立民主、平等、公平的關系。學生在合作中互相交流、共同分享,這樣有利于實現(xiàn)我們的三維教學目標。
二、語文課堂上小組合作學習缺乏理性思考的方面
理性是一種具體的、辯證的思維,是最高級和最完全的認識能力。理性不斷追求事物的合理性,不斷追求事物的發(fā)展規(guī)律。教師在教學中應該保持一份理性。教師在運用小組合作學習時缺乏理性思考的幾個方面。
1.課堂運用小組合作學習泛濫
許多的語文老師在課堂上過多地使用小組合作學習。曾經看過一位老師在上一堂公開課上,整節(jié)課下來居然使用了十次小組合作學習。有一些問題學生按照一般的常識都能得出答案的也要進行一次合作學習。更有一些語文老師不管是講生字詞也好,還是講解文言文,還是寫作,都必使用小組合作學習。
2.重形式輕實質
語文教師在課堂上運用小組合作學習僅僅是當做自己教學設計的一種展示,而沒有考慮學生參與過程中的收獲。課堂上只是看到學生在形式上討論著,有一些學生或者根本沒有討論教師提的問題,只是在聊天。還有一些教師為了展示小組合作學習的模式,就讓學生課堂上自由組合進行討論問題,而不到幾分鐘就馬上停止討論。
小組合作是為了讓學生互相交流自己會的知識,然后再一起討論得出自己的答案,從而提高學生們的知識面,提高他們的認知發(fā)展區(qū)。但是在這種表面的熱鬧之下,學生并沒有真正地獲得知識,并沒有掌握語文的一些最基本的教學目標。教師重視形式從而忽視了基本知識點的傳授,也忽略了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
3.小組合作學習組織不合理
教師在組合小組成員的時候欠理性思考。有一些語文教師為了方便組合,只把前后座位的學生湊在一組。在班級人數較多的情況下,教師就讓二十幾人一組。另一些教師讓學生自由組合,導致組員的性別單一、成績水平單一。這樣的組合不利于學生的互助協(xié)作。教師對小組成員不理性組合,違背了異質組合的小組組合原則。
4.教師與學生的參與形式化
教師與學生在參與小組合作也出現(xiàn)了不理性的現(xiàn)象。當小組在討論的時候,教師沒有去直接地指導學生,觀察學生的討論情況。有一些教師只是形式地去看看學生的討論的情況,但是并不知道學生具體哪里知道,哪里需要教師進行具體的指導與講解。在學生方面,存在參與程度不同的情況。有些小組差生幾乎不參與討論,更多地就是依賴學習成績好的同學,而學習優(yōu)秀的同學也成了一個組全部觀點的代表人。小組的觀點就是優(yōu)秀學生的觀點。這樣形式化的參與實質是在浪費課堂的實踐,對學生沒有多大的幫助。
5.教師對學習的結果評價缺少理性
教師在對小組合作學習的結果進行評價的時候,只是注重對結果的評價,而沒有對小組合作的時候成員的合作程度與協(xié)作程度進行評價。教師只是片面地評價答案的對錯,也沒有理性地看到組員們在溝通技巧方面的改進以及小組答案與標準答案之間的差距在哪里。教師在點評的時候只是對小組進行點評也沒有適當做一些個人評價,這都是不利于學生發(fā)展的。
三、對語文課堂小組合作學習的幾點理性思考
1.對小組合作學習的內容進行有效預設
充分發(fā)揮小組合作學習對學生學習的促進作用,教師合理對學習討論的問題進行預設是關鍵。有效的學習內容既造成課堂時間的浪費,也讓小組合作學習的內容更具針對性。學習的內容既不能難,也不能太過容易。太難的內容不易達到學習目標,久而久之會產生畏難情緒;太過容易則讓學生失去討論的興趣,達不到合作學習的目的。因此,語文教師要綜合考量課程知識點和教學重難點,將那些爭議性的問題作為合作學習的內容,通過讓學生互相啟發(fā),實現(xiàn)觀點的碰撞。只有這樣,學生討論起來才有積極性,才有解決問題的動力,進而通過互相交流掌握知識。
2.教師掌握運用小組合作學習的時機
我們要理性地對待語文課堂上的小組合作學習。理性地對待不是說小組合作學習給我們帶來的不利一面,例如,出現(xiàn)了熱鬧的場面,卻在浪費時間,還有只是形式的運用,而忽視了學生對語文基本知識的掌握,然后片面地全盤否定小組合作有利于我們學生發(fā)展的一面,最后我們在語文課堂上就不運用小組合作學習。理性地對待小組合作學習應該是能看到小組合作帶來的不利,既而恰當地進行小組合作學習,讓它實現(xiàn)對我們語文學習真正的價值。語文課上運用小組合作學習需要注意的幾個方面,首先,我們的語文教師必須考慮怎樣的語文問題適合用小組合作討論。太難的問題不易進行討論,而太簡單的問題也不易進行討論,討論的問題應該是在還在地最近發(fā)展區(qū)的問題,有一定的難度,但是學生通過討論又可以得出一些答案的問題。還有就是當教師在上課講解一些問題,學生對它的理解有分歧的時候,則需要進行小組合作學習,讓學生通過討論,深刻理解問題。例如,在教學生字的時候就通常就不適合采用小組合作學習,在講解課文的時候有些讓學生去理解文本思想情感方面的問題適合去讓學生小組合作進行討論。例如,在講解胡適“我的母親”這篇課文的時候,文章的前三段并沒有寫我的母親,作者這樣的安排是什么意圖?這樣的問題就適合去讓學生小組討論,通過討論有利于學生深刻理解文章的主旨與作者寫作的技巧。其次,教師應該考慮課堂上小組合作學習的次數,不要在一節(jié)課上進行十幾次小組合作學習,一般在三次左右就可以。最后,教師應該在討論的時間上進行控制。給學生的討論的時間也不能過長,讓學生討論二十分鐘,這樣課堂的次序會變得很亂,而且也會占用過多的上課時間,從而降低課堂的效率。當然也不能安排討論的時間過短,這樣學生都還沒有進行深入的思考與討論,同樣不利于學生的發(fā)展。
3.教師理性地組合小組成員
教師在理性組織小組合作時應該注意以下幾點:首先,在性質上應該按照異質來進行分組,按照學生的智力、認知、性格、學習成績進行分組。一個小組里面有智力高的也有智力低的學生,既要有成績好的學生也應該有學習成績差的學生,在性格上最好是外向的與內向的學生都兼有,只有這樣的組合,學生才能在小組中互相學習,彼此提高。其次,在人數一般在4到5個人左右。人數太少不能夠深入討論,人數太多則有可能不能讓每個學生都參與到小組討論。最后,在小組成員中進行具體的分工,可有組織者、提問者、交流者與總結者。只有每個人都有了自己的任務,才會積極地參與到小組討論中來。在分工的時候也要根據每個人的特點來進行。管理能力強的擔任組織者,表達能力強的可以擔任交流者。總之要進行有效的小組組合,讓他們彼此激勵、互補、各展其長,使他們在小組合作中不僅能在文化知識上互助、互長,還能在品德、紀律、性格等方面得到完善和提高。
4.小組合作學習過程的理性化
教師要做到理性地參與小組合作學習,就應當積極參與小組討論。當學生在進行小組討論的時候,教師不應當只是走過場一樣去每個小組看一看,而沒有對學生進行一定的指導與交流。教師這樣的參與不利于學生參與討論的積極性的提高,同時也沒有能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深入的學習與討論。教師應該去兩三組進行指導,這樣既沒有浪費太多的時間,也了解到學生的討論情況。教師要理性地參與討論,不能老是布置完討論的問題后,在教室轉了一圈,就去講臺上待著了。然后很快讓學生們匯報討論的結果,等學生們都匯報完結果后,老師就直接進入下個環(huán)節(jié)的學習了。由于各種原因學生參與小組討論也不夠積極,參與程度很不均等。有一些小組的學生討論很激烈,有一些小組卻出現(xiàn)冷場的局面,而在一個小組里面的每一個學生參與程度也不一樣,學習成績好的積極參與,而學習差的學生確很依賴學習成績好的。為了讓學生積極參與討論,教師應該精心設計課堂問題,關注每一位學生的需要,還要考慮每一位學生的認知發(fā)展水平。讓每一位學生都能發(fā)揮自己的優(yōu)勢。
5.教師進行有效的評價
教師在對學習結果進行評價的時候,既要對小組學習結果進行評價也要對小組學習的過程進行評價。既要注意學生討論的結果又要注意學生的積極性和參與度,同時還要引導學生理解如何去理解參考答案。在對學生學習結果的評價除了分數外, 還應同時伴隨列表和簡述,以此來對其成績作出綜合的總結性評價。例如,在完成一個單元的寫作訓練時,可分階段進行分類評價。初始階段評價:審題立意和口述文章 (或提綱);第二階段評價:書面作品任務。如八年級下冊第三單元就是一組以 “人與自然”為主題的文章, 在新課 “喂——出來”的教學中引導學生追溯已學課文的主題,有利于歸結、理解新課的主旨——“不從根本上處理好環(huán)境問題, 環(huán)境的污染終將危及人類的生存”。在評價的時候除了教師的點評,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自己進行點評。
參考文獻:
[1]趙艷紅.教學智慧:教師權衡的藝術[D].重慶:西南大學,2013.
[2]呂 寧.中學語文合作學習探析[D].曲阜:曲阜師范大學,2011.
[3]金 榮.高中語文小組合作學習有效性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09.
(作者單位:廣西師范學院教育科學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