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禹
摘 要:教師要從現(xiàn)實出發(fā),關照和尊重幼兒的共性特點和個性差異,以發(fā)展的眼光看待孩子成長過程,以愛換愛,由界限延自由,用心營造幼兒成長樂園。
關鍵詞:大班幼兒;共性特點;個體差異;生活規(guī)則
中圖分類號:G6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010X(2015)22-0024-03
【案例背景】
孩子是教師在園的朋友、伙伴,教師對孩子的愛是什么?是真愛,是真心對待孩子,使其感到快樂的真摯情感,是尊重、關懷、呵護和接納的行為方式和心理保障。她需要有遠見卓識和深謀遠慮。在幼兒園的一日生活中每天發(fā)生的師幼交流,教師如何說,如何聽,是會不會愛的詮釋!
【案例描述】
實錄一 “座位引發(fā)的討論”
1.事件描述
上課前,可可先把自己的小椅子放在右側(cè)邊緣的兩個紅點點上,豆豆完成洗手等課前準備后站在可可的旁邊對可可說:“這是我的位置,你以前靠著香香坐的!”可可不肯換,說道:“先到的先坐,你可以找其他的”,豆豆不肯,就用自己的椅子推擠可可,還撇著嘴,嚷嚷著跳了幾下,然后哭泣持續(xù)5分鐘,未參與到課堂活動,W老師請豆豆離開學習區(qū)域來到教室的辦公區(qū)域……
2.對話實錄
W:“你認為可可在欺負你,是嗎?你覺得那是你的位置,他坐了你的位置,你感到很生氣,很難過對不對?”
豆豆眼睛噙著淚水,不停地點頭。
W:“你的奶奶是不是對你特別好,她不會像可可和老師一樣不給你位置,讓你很傷心。要是你奶奶在的話,肯定會讓可可把位置讓給你,讓你坐,對吧?但是可可,W老師都不讓你,還在哭的時候把你拉到這個地方來。這真是一件讓人傷心的事情!”
豆豆不斷地抹眼淚,點頭,很委屈的樣子。
W:“那你現(xiàn)在先難過、生氣一會兒,我陪著你、看著你可以嗎?”
豆豆搖了搖頭。
W:“等你一會兒不難過了,不生氣了,也不再哭了,我們再來看看你。這樣總好吧?”
豆豆點點頭。
3.事后討論
過了一會兒豆豆止住了眼淚,說道:“我想回去上課。”W點點頭。豆豆走到擠在一邊的椅子旁,一直徘徊,看向W。W看著他,指著椅子和可可旁邊的空地,點點頭,豆豆看了看地上,還是坐下了。課堂活動結束后W老師和孩子們一起討論怎么解決位置的問題:“有沒有固定的位置?”“紅點和學習本領有沒有關系?”“遇到類似的問題,我們可以怎么做?”……
實錄二 “難以下咽的午餐”
班級從一開始就是自主盛餐的活動,孩子們自己想吃多少就盛多少。而最近我們發(fā)現(xiàn)阿寶每次吃菜都盛得特別多,吃了30分鐘以上都吃不完,有時倒掉,有時一直拖到小朋友午餐后散步……
持續(xù)4天后,在這一天的午餐環(huán)節(jié)W老師和阿寶嘗試交流這個問題:
W:“我們班里的用餐飯菜、飯勺都是放小朋友會拿到的地方,每次盛的時候都盛好自己能吃的那點,吃完了感覺不夠可以再盛。因為飯菜都是夠的,你想吃多少都會有的,但每次你盛到自己碗里的多了,你就必須得吃完!不要浪費飯菜?!?/p>
阿寶耷拉著腦袋,手攥著自己的衣服,低聲慢氣地說道:“知道啦……”
實錄三 “大鬧睡房的動靜”
散步結束后,所有小朋友都走近睡房,換拖鞋睡衣。小開心一個人快速地換好拖鞋后,并沒有脫掉外套衣物,徑直走向自己的睡床……
當小朋友都已經(jīng)睡下的時候,小開心還跪趴在自己的睡床上,手里拿著自己的發(fā)卡在床沿邊翻來覆去,生活老師請她躺在自己的床上,并告知不要搞出大動靜,影響別的小朋友午睡。小開心扭頭跪坐在自己睡床與窗戶的邊緣,在角落里扒拉出遺落在地上的建構區(qū)雪花片,而后趴在緊挨著睡床建構區(qū)地墊上滾動,動靜不大后她獨自“玩”了12分鐘左右,又站起來,穿好拖鞋走到童童小朋友的睡床搖了搖童童,看著童童睜開眼睛,小開心捂著嘴巴,露出笑容。生活老師發(fā)現(xiàn)后,讓小開心離開睡房……
【案例分析】
一、幼兒分析
(一)共性特點
大班的幼兒在自身行為與班級約定俗成規(guī)則產(chǎn)生沖突時,對于規(guī)則的遵守與踐行存在個體差異,而且由于尚未完全擺脫自我中心的情緒認知,容易受挫后產(chǎn)生情緒消極表現(xiàn)。
此外在遇到問題時,大班的幼兒尚未建立起思考、協(xié)同、合作、轉(zhuǎn)移或者調(diào)整等多種方法自我解決糾紛、問題或困難。
(二)個性差異
案例呈現(xiàn)的三類幼兒在家庭帶養(yǎng)觀念、個性交往與表達以及情緒管理與調(diào)節(jié)上存在個體差異性,容易引發(fā)幼兒在一日生活中出現(xiàn)因遇到問題、自我不能解決問題或者是糾紛中出現(xiàn)消極情緒、被“懲罰”的現(xiàn)象。
二、反思自我
(一)園所環(huán)境
自主,正在成為我們園所班級文化營造的重點目標,致力于在班級一日生活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引導幼兒自主體驗、自主發(fā)現(xiàn)、自主調(diào)整、自我解決問題,在差異互動的環(huán)境中建構幼兒生命成長的內(nèi)驅(qū)力。
(二)教師行為
“自由”與“規(guī)則”的要求,讓愛與自由的氣息在班級慢慢形成,無論是課堂中的對話用詞、語氣、語調(diào),還是獨自交流時的蹲、心平氣和等一系列的言語和肢體動作。在教師群體中,孩子們是被尊重、被呵護的。但真愛、耐心的基本專業(yè)素養(yǎng),加上在日常生活中與孩子溝通時嫻熟地運用言語溝通的技巧,值得每一位教師包括生活老師去繼續(xù)研究,深思實踐。
(三)家庭教養(yǎng)
在家庭溝通中,發(fā)現(xiàn)案例中同類幼兒家庭教養(yǎng)的氛圍相對寬松與自由,父母、祖輩對孩子也是關愛有加,孩子自由度較高。而相對地嚴于法則則十分欠缺。
三、啟發(fā)思考
(一)感同身受
孩子的感受需要得到認可和尊重。在位置風波后的交流中,老師用直白適當?shù)脑捳Z把豆豆的感受表達出來,并借助想象滿足孩子們的愿望“要是奶奶在就好了!”整個交流的過程中,嘗試借助觀察,立足于認同孩子的感受,把握幼兒在規(guī)則與秩序建構過程中自我悅納與自我認知中。這樣溝通交流的言語技巧是我們需要在理解幼兒、幫助幼兒、引導幼兒的過程中逐步淬煉與實踐的,而與此同時,相關行為的約束與限制適時適宜地在鋪墊浸潤中,例如在午餐風波中看出阿寶的難受與無法完成但還是規(guī)定“得堅持把它吃完,因為想讓你明白一個人得為他做出的事情負責。你既然自己盛了這么多飯,就應該自己把他吃完!”很多時候,我們在建立生活規(guī)則的過程中,容易忽視孩子的感受,孩子在那樣的狀態(tài)下何談對規(guī)則的認知、認同,所以,對于不合時宜的行為表現(xiàn),界限很清晰,清晰地要求我們讓幼兒情緒穩(wěn)定被認可后適時滲透。
(二)取代懲罰
在幼兒生活規(guī)則建構的過程中,說教、警告、譏諷乃至謾罵的言辭常常出現(xiàn)在我們的視野與耳邊。但俗話所謂的本性難移有其一定的科學性,因為改變的過程總是緩慢而糾結的。一日活動中過多的話語,動聽也好,刺耳也好,抑或啰嗦,孩子都會有不聽話的時候,當這種情況發(fā)生時,我們常做的是懲罰他們。其實我們也在慢慢地摸索著孩子們易于接受、肯聽的表述方式。有時候不是孩子不聽話,而是我們說得不“準”、說得不“對”、說得不“好”。懲罰其實有取代的方法。孩子們是天生的感情閱讀家,對他們表示強烈的不滿,但不進行人格攻擊,同時向孩子說明自己的要求和期望。當然這些類似于說教,因為我們?nèi)狈ο蚝⒆觽冎赋觥把a救”的方法。午睡時間小開心一直游離于集體之外,一直在動,影響了正常的午休環(huán)境。是粗暴地懲罰還是用孩子的選擇取代懲罰?!耙刺纱采纤X不搞出大動靜,要么離開睡房坐在外面的椅子上不用休息;想休息,床上躺好就行。”而且在必要時也得采取行動,讓孩子明白他們的行為帶來的不良后果,例如小開心被請出睡房。解決問題的方式就是在與孩子的交流中,慢慢明確要求,知曉,嘗試堅持、遵守……
(三)自我認可
根據(jù)幼兒年齡特點和發(fā)展需要,設置相關任務,挑戰(zhàn)難度,引導幼兒自主解決問題完成任務,在付諸努力后體驗深刻的成功感和滿足感,這種情感的走心滲透,讓孩子們的體驗更為直接和有效。而帶來的效果就是在認同規(guī)則、踐行規(guī)則,特別是維護規(guī)則的過程中顯得尤為“激動”,例如,生活管理員、餐廳值日生等。
(四)發(fā)展評價
愛與自由的力度,對于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閥值。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以發(fā)展的眼光看待他們的世界。聯(lián)系家庭,觀察記錄,縱橫比較,科學合理地運用教育方法,以愛換愛,由界限延自由,用心營造立足于兒童立場的成長樂園。在那里孩子不是在他人看管之下才選擇對人群有建設性的行為。他們是在自然的環(huán)境文化熏染下,根據(jù)相關后果選擇自己恰當?shù)男袨椤R?guī)則文化自然而然彌漫幼兒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