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春花
【摘 要】2011年版的《英語課程標準》提出,英語學科兼具人文性和工具性兩種基本屬性。在英語的日常教學活動中,教師應該注重英語學科的這兩大基本屬性在教學中的滲透,擺正英語學科的地位,從而全面提高學生的英語綜合運用能力。在實際的英語教學活動中,人文性在英語課程五維目標的落實中得以充分的體現(xiàn),而工具性往往被忽視。因此,作為一線英語教師,認識到英語學科的工具性,并在教學中充分體現(xiàn)其工具性,從而幫助學生“初步形成用英語與他人交流的能力,為今后繼續(xù)學習英語和用英語學習其他相關科學文化知識奠定基礎。”
【關鍵詞】英語教學;工具性;教學設計;作業(yè)設計;自主拓展
作為一門國際語言,英語在交流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這一作用正是英語工具性的體現(xiàn)。因此,英語學科在教學活動中,也應體現(xiàn)這一屬性。這樣,學生經過英語學習,不僅具備豐富的英語知識,而且也具備較強的英語聽、說、讀、寫的英語技能,以適應社會的需要。為了體現(xiàn)英語的工具性,教師需要在不同的教學環(huán)節(jié)和教學活動中使用不同的教學策略,讓學生感知英語的工具性,體會英語的工具性,在學習和生活中實現(xiàn)學以致用。根據(jù)教學實踐的經驗,本文將從以下三個方面探討英語的工具性在教學活動中的落實。
第一,在課堂教學的設計中體現(xiàn)英語的工具性
英語教師在英語課堂教學任務的設計中,應考慮到英語學科的工具性。學生在課堂中除了學習基本的英語語言知識外,還要運用所學的內容,在真實的情境中進行聽、說、讀、寫的技能操練。只有把這些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的訓練貫穿到每一節(jié)課中,當學生走出課堂,他們才能熟練地運用所學知識和技能,進行熟練的交流和繼續(xù)學習。
針對課本上不同學習材料,教師可以設計不同的學習任務。對于對話材料,教師除了指導學生能熟練、大聲讀準對話外,還可以引導學生仿照課本上的對話,就相關的話題小組間進行編對話練習,并進行對話表演。對于學習能力較好的學生而言,老師可以指導學生觀看一段視頻或者聽一段錄音,并就相關的問題發(fā)表自己的看法或者展開一定的討論。在講解牛津譯林版初中英語教材九年級上冊第四單元 “Teenage problems”時,教師可以設置如下口語練習問題: “Boys and girls, now, please make up a new dialogue according to the problems you have. Certainly, you can imitate the dialogue in our textbook and the words we have learned in this unit.”這些豐富多樣的練習方式,不僅可以有效提升學生對英語口語學習的興趣,還可以從不同的維度和不同的層次提高學生的英語口語表達能力,可謂是一舉多得。在完成學習任務的過程中,學生不但掌握了其中的一些英語知識,而且還在課堂上進行了聽、說、讀的有效訓練,提高了學生的語言交際能力,真正體現(xiàn)了英語的工具性。
第二,在課外作業(yè)的設計中體現(xiàn)英語的工具性
在課外作業(yè)設計這一教學環(huán)節(jié),為了能夠真正培養(yǎng)學生在實際生活中運用英語解決問題以及進行實際交流的能力,教師不能將英語作業(yè)僅僅定位成要求學生抄寫單詞,抄寫句型等語言知識的鞏固,而應該在設計作業(yè)時充分考慮英語作業(yè)的實用性,讓學生能夠在完成作業(yè)的過程中利用英語進行實際交流。
當學完一些電話用語之后,要求學生用英語進行一次電話交流,可以是同學間的,也可以和家庭成員間,還可以和一些國外的筆友等。學生在通話的過程中首先會覺得所學的英語的是如此有用,同時還會發(fā)現(xiàn)自己要學的內容還有很多。通過這種方式,不但鞏固了所學內容,還激發(fā)了他們學習英語的興趣。比如,在學習完關于購物的單元之后,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將本單元所學習過的詞匯和句型與自己的實際生活相聯(lián)系,并布置如下作業(yè):“Boys and girls, today you are required to go to the supermarket and identify the tags of these imported goods.” 這種不同尋常的作業(yè),趣味性很強,完成起來不覺得累,還能讓他們在完成的過程中學到很多課堂上沒有學到的內容,讓課堂學習的過程延伸到了課外,大大提高了課堂學習的效率。
這些形式的課外作業(yè),讓學生在完成的過程中不但能鞏固所學的語言知識,還能鍛煉學生聽、說、讀、寫的技能;不但改變了常規(guī)作業(yè)的形式,還增加了趣味性和實用性。學生完成作業(yè)的過程就是感悟英語學科的工具性的過程,只有把這門工具學科學好,才能自由遨游于知識的海洋。
第三,在自主拓展的學習中體現(xiàn)英語的工具性
在課堂上學到的知識是有限的,教師不可能教給學生他一輩子所需的知識和技能。所以教師要教會學生利用課堂上所學的知識和技能,進行有效的自主學習。這種自學能力才是對學生終身發(fā)展有價值的能力。因此,在英語課堂學習的過程中,教師要教會、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英語的能力,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讓學生體會到英語的工具性這一特征。
首先,要讓學生感受到英語無處不在。在我們周圍的每個角落都有英語的痕跡:物品的標簽上,食品的包裝袋上,電視里,街頭的廣告牌上……無處不在的英語即是學生學習的渠道,也是督促他們學習的動力。學好英語,可以豐富自己的知識,也能提高生活品質。
其次,教師應教會學生如何進行有效的自主拓展學習。教會學生做個有心人,把生活中常見的英語收集在一個筆記本上;對于不會的內容,可以通過字典、網絡等學習工具進行自主學習;在課堂中運用英語進行交流時,把不會的內容記錄在筆記本上,課后進行自主拓展學習;在生活中盡量把所學的英語運用起來,也可以教給家庭成員,營造說英語的氛圍等。這些課外的拓展學習,能增長學生的所學,也能對課堂上學習的內容進行有效的嘗試使用,讓學生感受到英語學科的有用性,從而意識到英語工具性這一特征。
而且,2011年版初中英語課程標準要求,在英語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鼓勵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和自主探究,從而有效提高學生的綜合英語能力。當然,在自主學習方面,教師需要充分體現(xiàn)英語的工具性。
英語,作為一門國際語言,它既是認識工具,又是交流工具。在初中英語教學活動中,教師應該充分意識它的工具性這一屬性,并努力把英語學科的工具性在教學活動中得以體現(xiàn)和落實,充分挖掘英語的工具性特征,在英語教學活動中的不同環(huán)節(jié)注重融合英語的工具性特征,全面提高學生的英語綜合技能,培養(yǎng)學生的實際運用英語的能力,從而充分發(fā)揮英語的工具性。
【參考文獻】
[1]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作者單位:江蘇省海門市東洲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