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建和
【摘要】文言文是初中語文教材的重要組成部分,能夠閱讀淺易文言文是初中生的基本能力。在新課程背景下,文言文教學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占有極為重要的地位。本文主要從“激發(fā)學生文言文興趣、”,“夯實學生文言文基礎”,“指導學生文言文閱讀”,“拓展學生文言文視野”等四個方面對此進行探究,讓學生的文言文閱讀能力得到科學、有效的培養(yǎng)。
【關鍵詞】文言文教學 ?閱讀能力 ?培養(yǎng)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05-0074-01
文言文是傳承中華古文化的載體,是古人留給我們的寶貴的文化財富。因此,文言文教學一直是初中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新課標對文言文教學更加重視,語文新課標對文言文教學都提出了明確的目標:“能借助工具書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詞句含義,讀懂文章內容”。
文言文教學越來越受到重視,但是,初中生對學習文言文卻普遍存在一種畏懼心理,因為文言文作品本身抽象性強,難以理解,同時,這些作品內容的表達形式與我們現(xiàn)在的語言表達習慣有一定的差異,因而,學生學起來肯定比現(xiàn)代文更艱難。但是,初中學生學習文言文遇到的這些困難,并非無法克服,教師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去培養(yǎng)學生的文言文閱讀能力:
一、激發(fā)學生文言文興趣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當學生有興趣時能學得更好,因此,在文言文教學中,首先要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我們可以采用如下措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1.巧設導入。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好的導入是激發(fā)學生學習動機的第一源泉,第一顆火星??梢姾玫膶雽ぐl(fā)學生興趣的重要性。例如:在教學《三峽》時教師先講述三峽兩岸的美好光景,把學生的思維帶到對三峽景物的美好想象中去,然后再來讀課文,理解課文,這樣,學生喜歡了三峽的風景,也對課文產(chǎn)生了興趣。
2.聯(lián)系生活。心理學家研究表明,人們比較容易關注與自己的生活有密切聯(lián)系的事物,也容易對與自己的生活有關聯(lián)的事情感興趣。學生對文言文不感興趣的原因之一,就是文言文內容與他們的生活太遠,缺乏關聯(lián),如果教師在教學文言文時,設法把課文內容同學生現(xiàn)實生活聯(lián)系起來,學生就會產(chǎn)生興趣。
3.悟透道理。教材所選文言文大多堪稱經(jīng)典,是文化的積淀,有著豐富的內涵,蘊含深刻的道理,老師如能采用適當方法引導學生領悟其中道理,也能激發(fā)學生興趣。如教授《論語十二章》中“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币痪鋾r,老師當眾承認在某些方面可能學生比老師行,老師應向學生學習,學生開始都感到驚訝,接著好奇,如果老師再加引導,每個人都有優(yōu)點值得別人學習,學生也有優(yōu)點值得老師學習,這樣,學生就容易理解孔子的話了,同時他們也因自己可能有優(yōu)點值得老師學習而自豪。
二、夯實學生文言文基礎
許多學生對文言文學習之所以感到力不從心,歸根結底在于對文言文字詞了解、掌握得太少,要學好文言文,先要重視好文言字詞、句式等基礎知識的積累,只有這樣,才能談得上讀懂文言文,提高文言文的閱讀能力。
中學教材的文言文,都是經(jīng)過教材編寫人員精心挑選的經(jīng)典美文。這些文章,從語言、內容到形式,都非常具有代表性,學生學習這些文章,從第一篇開始就應該弄清每一個文言實詞與虛詞的含義,要做到字字落實,重視文言詞語的積累。同時,還要引導學生掌握文言詞類活用,文言常見句式等文言文基礎知識。
此外,學習文言文,學生還應注意積累一些必要的歷史文化知識,如天文地理、歲時節(jié)日、禮儀制度、官職沿革、姓名稱謂、科舉制度等,掌握這些知識,對提高學生閱讀文言文有很大幫助。
三、指導學生文言文閱讀
培養(yǎng)學生文言文閱讀能力,關鍵在于指導學生學會自學。編入課本中的文言文,注釋比較詳盡,中等水平的學生,一般可以憑借注釋讀通文句,少有障礙,只要老師稍加點撥,即可解讀。指導學生自讀,要引導他們運用已經(jīng)積累的文言基礎知識,對語言進行分析,根據(jù)文中的語言環(huán)境或條件去確定詞語在句中的特定含義。
指導學生根據(jù)語言環(huán)境,確定多義詞語在文句中的特定含義和用法,分析出詞語的特殊用法,揣摩文句的省略成分。詞語離不開環(huán)境,很多詞語一放到語境中就容易理解。如《陳涉世家》中,“將軍身被堅執(zhí)銳”一句,“被”字有解釋,是通假字,同“披”,“堅”和“銳”是什么意思呢?一般來說,“堅”是“堅硬”,“銳”是“銳利”,把它們放到句中理解:“將軍親自披著堅硬,拿著銳利”,此句明顯不通,然后知道:“堅”是指“堅硬的鎧甲”,“銳”是指“銳利的武器”,那么這兩個字的形容詞作名詞的用法,學生自然就理解了。
文言文講究句子整齊、講究對偶等句式特點,也可以幫助我們分析詞語的含義。如《岳陽樓記》“然則北通巫峽,南極瀟湘”一句中“極”字如何理解?我們引導學生分析,這句話是對偶句,“極”與“通”相對,“通”是動詞,是“通向”之意,那么,可以推測,“極”肯定不是現(xiàn)在的副詞“非?!钡囊馑?,它也應該是動詞,是“通向”或“到達”的意思。
四、適當拓展學生文言文視野
現(xiàn)在中學教材中文言文篇目雖然較以前有所增加,但只依靠課內的幾篇文言文就要培養(yǎng)學生的文言文閱讀能力,恐怕很難做到。因此,教學文言文時,應該選擇一些合適的文言文,指導學生進行課外閱讀,從而適當拓展學生視野,實現(xiàn)課內知識的課外遷移。這些課外閱讀的文言文以與教材文言文有關聯(lián)為宜,主要有如下幾種:一是選文與課文內容相關或有補充,如教學諸葛亮的《出師表》時可讓學生閱讀《后出師表》加深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二是與課文表達形式相類似的文章,如在教學《醉翁亭記》時,可讓學生閱讀《豐樂亭記》。三是與課文有比較借鑒意義的文章,如在教授陸游的《卜算子·詠梅》時,可引導學生把該詞同毛澤東的《卜算子·詠梅》進行比較閱讀,從而有利于學生更好地把握兩人的不同人生觀、世界觀。
文言文難教難學,提高學生文言文閱讀能力不是一朝一夕之功,而是需要經(jīng)過很長時間的艱苦努力,但是,如果我們采取有效的措施,對學生加以正確引導,學生的文言文閱讀能力還是能夠大幅度提高的。
參考文獻:
[1]《初中文言文譯注及賞析》(吳銅運主編)
[2]丁建華《初中文言文教學探討》文教資料2010年第2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