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愛俠 王光花
摘? 要:語言表達離不開特定的語言環(huán)境,寫作屬于書面語言運用。寫作者在進行書面語言創(chuàng)作時,除了要受到文章上下文的影響和制約,還要受到寫作者自身主觀條件以及特定的社會文化背景的影響。因此,文章的上下文、作者的主觀因素、社會文化背景共同構(gòu)成了寫作的語境,共同制約著寫作語言的選擇和使用。
關(guān)鍵詞:寫作教學? 語境? 語言運用? 上下文
語言的使用包括聽、說、讀、寫四個方面。從交際過程來看,聽、讀是語言理解的過程,屬于接收信息;說、寫是語言表達的過程,屬于發(fā)出信息。理解和表達雖屬于交際過程的不同階段,但都受制于語言環(huán)境,也就是語境的影響和制約。本文著重談語境理論在“寫”中的運用。
一、寫作與語境
寫作是運用語言作為交流工具,實現(xiàn)思想交流和信息傳播的社會實踐活動,屬于書面語言表達。談到語言的運用,就不能脫離相應的語言環(huán)境。寫作時語言的運用只有與特定的語境緊密結(jié)合,才能最大限度地發(fā)揮語言的藝術(shù)魅力,提高語言表達的效果。因此,寫作教學中,讓學生掌握相應的語境知識,并在寫作實踐中結(jié)合語境進行語言表達是非常必要,也是很有意義的。
語境(context),即“語言環(huán)境”,是語言使用時與言語行為有關(guān)的各種因素所構(gòu)成的實際情境,簡單說就是運用語言的具體環(huán)境。目前各學科對語境的表述各不相同,有人認為語境有狹義與廣義之分。狹義語境又叫“小語境”,也稱為“語言性語境”,指由語言因素構(gòu)成的語言環(huán)境。[1]一般是指說話的前后語、書面語里上下文等;廣義的語境又叫“大語境”,也稱“非語言性語境”,由非語言因素構(gòu)成。如使用語言的時間、地點、場合、對象以及言語表達時具體的社會環(huán)境和自然環(huán)境。如使用語言的時代,社會的性質(zhì)和特點,使用者的職業(yè)、身份、性格、修養(yǎng)、習慣和心境等等,通稱為廣義的語言環(huán)境。寫作中語言運用的語境問題主要表現(xiàn)在三個方面:文章的上下文、寫作者本人的主觀因素,以及社會文化背景。
二、上下文語境
“上下文是書面語言的重要語言環(huán)境”[2],語言的使用總是先由小的語言單位組合成大的語言單位,先由詞組合成句子,再由句子組合成段落,最后組段成篇。相對于已經(jīng)成篇的作品來說,詞、句子、段落都處在篇章這樣一個大的語言環(huán)境之中,也會受制于語篇的上下文。因此,為了語言表達的準確嚴密、生動形象,詞語、句式的選擇和搭配,要適應語境,就要考慮上下文。語言單位有語音、語義和語法三個方面,有學者把上下文語境分為語音的上下文、語義的上下文和語法的上下文三個層面,分別表示語言單位和上下文在語音、語義、語法方面的聯(lián)系。
(一)語音的上下文
語言的使用無論是形式還是內(nèi)容,不管是寫出來還是讀出來都追求一種美感。因此老舍先生說:“一注意到字音的安排,也就必然涉及字眼兒的選擇,字雖同義,而聲音不同,我們就須選用那個音義俱美的。”[3]所以“語音不僅是語義的載體,而且能增加美感?!盵4]我們可以充分利用漢語的音節(jié)、聲調(diào)、音韻等特點,使語言整齊勻稱,抑揚頓挫,節(jié)奏分明,富有音樂的美感。如學生的習作,“奪刀少年,該不該保送?”一文中,結(jié)尾寫到:
“保送”雖在情理之中,但“補考”卻更為上計。見義勇為理應受到嘉獎,但教育公平原則也要兼顧。
學生在參加紀念南京大屠殺77周年征文時,有這樣一段話:
保持著謙和與樂觀,儒雅與涵養(yǎng),對外,笑迎四方賓客,親送八方摯友,他說:以和為貴;對內(nèi),勵精圖治,熱情高漲,他說:繼往開來,奮發(fā)圖強!
以上兩例,都注意到音節(jié)的整齊勻稱,語言富有節(jié)奏,簡潔有力。另外,漢語中成語,雙聲、疊韻和疊音詞,本身就充滿節(jié)奏和音樂美,利用詞語的發(fā)音所形成的音韻和諧、平仄相間音節(jié)勻稱,不少歌詞、廣告語,甚至新聞標題也都充分注意并利用漢語的這一特點,如:
我送你離開,千里之外,你無聲黑白?!肚Ю镏狻犯柙~
好空調(diào),格力造。——格力空調(diào)廣告詞
咸咸淡淡話長壽——文匯報新聞標題
押韻和諧悅耳,順暢自如,疊音詞富有韻味,節(jié)奏鮮明。另外,利用語音關(guān)系形成的諧音、雙關(guān)、仿詞等辭格,新穎奇特、別出心裁。同學們?nèi)绻苁炀氄莆者@些技巧,在散文、詩歌、演講稿、廣告語、新聞標題等的寫作中靈活運用,既可以收到賞心悅目的效果,也可以讓語言更加順口悅耳,發(fā)人深思,讓人回味。
(二)語義的上下文
“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句不離篇。”這是語言準確理解的原則,也是語言恰當表達的原則。維特根斯坦說:“一個詞的意義是它在語言中的使用?!边@說明準確理解語義不能離開語言的環(huán)境。漢語中還存在一定量的多音、多義、同音字,以及多音多義的字詞,這些字字音、字意、字形和詞性的確定,都有賴于特定的前后語及上下文。例如“和”字,在不同的語言環(huán)境中讀音不同,意義也有差別:
我和你——hé
隨聲附和——hè
和面——huó
和藥——huò
(打麻將時)和了——hú
“和”字讀音和詞義的確定沒有前后語境是很難做到的。播音專業(yè)的學生尤其需要注意,播音中必須能很快依據(jù)前后語境準確判斷字詞的讀音,還要盡量避開同音字或同音詞,以免引起聽眾誤解。
另外,語言在表達時,經(jīng)常出現(xiàn)語義含混不清,用詞不準確,不恰當,甚至用錯的情況;搭配不當、句式雜糅等病句的出現(xiàn),也是因為沒有顧忌上下文的原因。如:
天空剛剛微亮,被窩也都還算溫熱起碼也比連空調(diào)都沒有的小房間暖和。
說實話當時有所猶豫,因為自己得到了認可在那一瞬自己甚至看到了自己未來出人頭地的樣子。
拍案而起的唐生智不是一味的看到日軍兇殘,或許此生此世難以報國之大恩,但他眼中裝著南京的百姓,他看到了城中幼童的啼哭,長者對家園的眷戀,老嫗靜靜撫摸著床頭發(fā)黃的照片……
上面幾例都是學生習作中的語句,有的語言表達不夠準確,有的不夠簡潔精練,有的不夠清晰優(yōu)美。究其原因,都是因為沒有很好地照顧詞句的前后語境。
(三)語法的上下文
語法的上下文對特定語言單位性質(zhì)、意義、關(guān)系的確定也有一定的關(guān)聯(lián)。有些兼類詞或活用詞,沒有具體的語言環(huán)境,很難斷定該詞的詞性和詞義。比如“跟”這個詞,它可以充當連詞、介詞和動詞等,但在下面的三句話中,詞性變得單一了:
他跟女兒都不在家。——連詞,和的意思
你剛才跟誰聊天呢?——介詞,同的意思
你走得再快,我也跟得上?!獎釉~,追隨的意思
她與原來的丈夫離了婚,后來又跟了一個外鄉(xiāng)人。——動詞,嫁給的意思
如果沒有上下文的幫助,“跟”的語法意義很難明確。即使后兩例中同為動詞的情況下,詞義也有不同,這都要依靠上下文語境。
另外,漢語的歧義、多義、模糊和詞不達義現(xiàn)象,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沒能結(jié)合具體的語言環(huán)境,致使語言在表達時出現(xiàn)問題,讓接受一方誤解或難以理解。如:“雞不吃了”指“雞不吃食了”,還是“人不吃雞肉了”,由于缺乏上下文語境,造成歧義。寫作時為避免這種現(xiàn)象的產(chǎn)生,就要時刻注意語言的上下文和具體的語境。
(四)句式的選擇銜接,文章的布局安排,寫作技法、修辭方式的運用等也要適應文章的上下文
句式的選擇和銜接也要適應“上下文”語境,呂叔湘先生談到過這樣一個例子:“廣場東邊是歷史博物館,廣場西邊是人民大會堂,廣場中央矗立著人民英雄紀念碑?!辈捎妹恳痪湟苑轿辉~語打頭的復句說明,則次序井然,銜接自然,語氣也順暢;如果說成“歷史博物館在廣場東邊,人民大會堂在廣場西邊,人民英雄紀念碑在廣場中央”,則由于說明的視點不統(tǒng)一,顯得次序不分明,語意不連貫,語氣也不順暢。由此可見,“上下文”或“前言后語”對句子選用起著有形的形式影響,無形的語義制約。
篇章結(jié)構(gòu)的安排,層次和段落的劃分,既要考慮到意思的相對完整,又要考慮與上下文的聯(lián)系與統(tǒng)一;層次安排的順序、文章的線索要貫穿始終,不能隨意更改,否則影響文章整體的脈絡;過渡與照應更是因為上下文的關(guān)系,使文章內(nèi)容從整體上更為嚴密、緊湊、自然。
寫作技法如正反、隱現(xiàn)、動靜、斷續(xù)、抑揚、張馳、藏露、虛實、懸念、鋪墊等,沒有前后文的比較與對照,相互映襯,也難以形成。修辭方式的運用在一定程度上正是由于一些詞語和句式高度適應上下文的結(jié)果。如借代、拈連、仿詞、頂真、回環(huán)、反復、排比、層遞、對偶、雙關(guān)、對比、映襯、設(shè)問等,絕大部分都與上下文語境密切相關(guān)。
三、寫作者的主觀語境
寫作是一種運用語言進行思想交流、信息傳播的實踐活動。它是寫作者與外界交流的手段,表達的是作者的思想、認識、觀點,字里行間傳達的是作者的態(tài)度、感情。另外,寫作者固有的語言習慣、獨特的寫作心境、明確的寫作意圖,不同的性格、職業(yè)、性別、身份、經(jīng)歷、處境,以及作者對作品中的人、事、物的情感態(tài)度等,所有這些都將影響一個寫作者的語言選擇。例如:
前不久看完了路遙的《平凡的世界》,雖說書里雙水村里沒有提過有關(guān)山的事,但我總覺得總有一座隱形的山在那里。
這座山很高,有些人窮其一生也沒有積攢出去觸碰它的勇氣,有些人卻只邁了一步,便跨過了整個山頭。
這是學生讀完《平凡的世界》后寫的一篇文章,標題為《山在那里》,語言簡潔凝練,開門見山,直奔主題,沒有拖泥帶水。語言的特點反映了該生理性的思考、獨到的見解、深刻的感悟。
著名作家的筆下經(jīng)常寫出更經(jīng)典的用例:
女作家李玲修在好多年前送我一盆君子蘭,我把它供在桌前的窗臺上。(冰心《淺說君子蘭》)
潘月亭——一塊龐然大物,裹著一身綢緞。(曹禺《日出》)
前例的“供”字可以說別出心裁,“供”《現(xiàn)代漢語詞典》里解釋為“把香燭等放在神佛或先輩的像(或牌位)前面表示敬奉”。[5]作者在這里用一個“供”字,既表現(xiàn)了對名花的無比珍愛,又表達了對友誼的無限珍惜。如果換成一般意義的“放、擱、置、擺”等,情感意味則蕩然無存,與作者的心境也不相協(xié)調(diào)。后例的“裹”,既寫出了潘月亭肥胖的身軀把一身綢緞繃得緊緊的狀態(tài),又傳達出寫作者對潘月亭的厭惡、鄙夷的感情,用詞準確貼切。
四、社會文化語境
不同的國家、民族,不同的地域、文化背景或風俗習慣,不同的歷史時期,不同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特點等,會自覺不自覺地影響人們對語言的使用,人們也必須在交際時與這些因素的特點與要求相適應。這就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社會文化語境,它涵蓋面廣,而且?guī)缀鯚o處不在。
如一位學生在寫到養(yǎng)老院里的一位高齡老人腳上的鞋子時,寫道:
“鞋子公一只,母一只地套在腳上?!?/p>
“公一只,母一只”形象地描繪出老人穿錯鞋子的樣子,語言風趣幽默,學生解釋這種說法來自方言。同一事物在不同的語言和方言中使用不同的語言符號表示,不同事物可能在不同語言中用同一語言符號表示。如“米”和“飯”在中國的南方和北方具體所指有很大不同。北方大部分地區(qū)盛產(chǎn)小麥,“飯”在北方主要是小麥制品,是面食,“米”在北方的多數(shù)地方專指大米;南方盛產(chǎn)稻米,所以“飯”在南方就指“米”“米飯”的意思。
不同歷史時期語言不同,這在寫作中也要特別注意。老舍先生舉過這樣一個例子:“田漢同志的《文成公主》,忽然戲里有個老太婆說了句:‘吆,你瞧!‘吆,你瞧!這是現(xiàn)代北京老大娘的口氣,怎么由唐朝的婦女說出來呢?!”劇中人的話語與時代、地點和人物身份都不相宜。因而寫作者必須熟悉和服從語境:“寫作的人要眼觀六路,耳聽八方,熟悉社會各階層的語言,才能按時間、地點、人物的思想感情,找出那么一個字,一句話。”[6]
隨著時代的進步,信息社會和網(wǎng)絡社會的發(fā)達,大量的新詞語產(chǎn)生了,尤其是網(wǎng)絡寫作和網(wǎng)絡詞語的運用,這為寫作語言提供了新的語境,新的可供選擇的范圍。如何既適應新的時代環(huán)境,又不違背傳統(tǒng)語言規(guī)范,這仍然是一個需要深入研究的話題。
結(jié)語:
語言表達和理解離不開特定的語言環(huán)境,寫作屬于書面語言表達。寫作者在進行書面語言創(chuàng)作時,除了要受到文章上下文的制約,還要受到寫作者自身以及特定的社會文化背景的影響。因此,文章的上下文、作者主觀的因素、社會文化背景共同構(gòu)成了寫作的語境,共同制約著寫作語言的選擇和使用。在寫作教學中,引入語境理論,讓學生掌握相應的語境知識,有助于更好地提高學生運用語言的能力,提高語言表達的效果。
(本文曾在世界漢語修辭學會第一屆年會上宣讀,略有改動。)
注釋:
[1]時煜華,徐丹暉:《寫作與語言教程》,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第186頁。
[2]張煉強:《寫作和語言表達》,新華出版社,1989年版,第181頁。
[3]老舍:《出口成章》,人民文學出版社,1984年版,第56頁。
[4]史秀菊:《語境與言語得體性研究》,語文出版社,2004年版,第43頁。
[5]《現(xiàn)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1991年版,第389頁。
[6]《老舍先生談文學創(chuàng)作和語言》,湖南文學,1963年,11月號。
參考文獻:
[1]趙雪,路越.新媒體語言探索[M].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13.
[2]王淑敏,李輝,范文靜,寧玉潔.語境教學與語言應用能力的培養(yǎng)[J].河北經(jīng)貿(mào)大學學報(綜合版),2006,(3).
[3]周明強.現(xiàn)代漢語實用語境學[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5.
現(xiàn)代語文(學術(shù)綜合) 2015年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