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粉
摘 要:游戲是對幼兒進行全面發(fā)展教育的重要形式。在幼兒園的各項活動中,游戲是占有特殊地位的重要活動,游戲不僅能豐富幼兒的主觀體驗,還能夠促進幼兒各方的發(fā)展。作為游戲組織者的教師對于自己在游戲中作用的基本認識,直接影響其對游戲和學習環(huán)境的設置。怎樣最大限度地發(fā)揮游戲的作用,主要取決于教師對自己在游戲中作用的認識,教師在游戲中的作用應該是游戲的指導者、觀察者、參與者以及干預者。
關鍵詞:教師;幼兒游戲;作用
愛玩是幼兒的天性,游戲是幼兒的基本生活,游戲在幼兒的發(fā)展和學習中起到了核心的作用。盡管目前在許多幼教機構中盛行游戲教學法、課程游戲法、學習游戲化等,也有許多教師在不斷提倡游戲教學法,但是還有許多教師對于自己在游戲中所起的作用認識不到位:很多教師強行規(guī)定幼兒游戲的內容,限制幼兒游戲的時間,在游戲中放任幼兒無目的的自由活動,在游戲活動中不觀察幼兒,也不與幼兒溝通,還有的教師甚至認為游戲只是工作的“調和劑”。這些不科學的認識使得幼兒在游戲中一直處于直線發(fā)展狀態(tài),教師組織幼兒游戲的基本技能也得不到提高。所以,研究教師在游戲中的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
一、教師應該是游戲的指導者
游戲是對幼兒進行全面發(fā)展教育的重要形式,游戲在幼兒的一日生活中占據(jù)的時間最多,是學前兒童的基本活動,可以促進幼兒身心全面發(fā)展。因此,教師應轉變教育觀念,改善游戲指導方法,發(fā)揮教師在幼兒游戲中的指導作用,讓幼兒在游戲中真正獲得發(fā)展,成為游戲的主人。
在游戲過程中,教師可以以平行游戲、合作游戲、指導游戲和真實發(fā)言人的身份介入游戲并對游戲進行指導,成為游戲的指導者。在平時的教學中,教師還應該有目的的把游戲融入幼兒的課程中,為幼兒提供豐富的游戲環(huán)境和操作材料,科學、合理地安排和組織一日活動,把握指導時機,把直接指導和間接指導相結合,靈活地根據(jù)不同的現(xiàn)象,不同對象采取不同的指導藝術,在游戲中反映出主題活動,讓幼兒在這種科學的激勵性的環(huán)境中獲得探索、操作的樂趣。
二、教師應該在游戲中成為觀察者
在學前教育領域,觀察是重要的評價和診斷的工具,觀察是教師作用的重要體現(xiàn)之一。在游戲中,教師通過觀察可以了解到幼兒的許多信息,幫助解釋幼兒的許多行為。首先,細心觀察和了解幼兒,鼓勵幼兒自由地選擇自己需要和感興趣的游戲,從而獲得自由選擇的快樂。其次,觀察幼兒日常活動的情況,如幼兒喜歡玩什么樣的游戲和玩具,幼兒近來對什么感興趣,幼兒的玩伴是誰等。此外,要注意觀察幼兒的游戲活動,了解幼兒游戲的意圖、能力及行為表現(xiàn)。最后,教師還應及時對觀察的游戲和幼兒的行為加以分析,決定在游戲中指導的方式和對象,對于需要幫助的幼兒給予及時的幫助和指導,促進游戲順利開展。
三、教師應是游戲的參與者
教師的參與會使得幼兒有很好的學習與發(fā)展,所以教師應該成為游戲的參與者。在游戲中,教師應該機智地引導游戲進程,巧妙地協(xié)調幼兒間的相互關系,對幼兒的弱點和游戲的局限性進行指導。教師在參與幼兒游戲時要注意參與的時機和策略,幼兒缺乏游戲的規(guī)則或方法時、缺乏玩具時、缺乏跟同伴一起玩的技巧時、與同學發(fā)生爭執(zhí)時......這都是教師參與游戲的最佳時機。參與幼兒的游戲時,教師應該正視自己的身份,成為游戲的一份子,和幼兒處于同等的關系,正確處理幼兒的敏感問題,和幼兒一起體驗游戲的快樂。
四、教師還是游戲的干預者
很多教師認為在游戲中應該積極發(fā)揮幼兒的作用,教師不應該干預幼兒的游戲,如果干預幼兒的游戲會束縛幼兒;還有許多教師不知道自己干預幼兒游戲的目的,不想把自己的想法強加給幼兒,所以,他們也不愿意干預幼兒的游戲。實踐表明,何時干預以及怎樣干預是困惑大多數(shù)教師的問題。教師干預游戲的目的是為了讓游戲持續(xù)發(fā)展而非令游戲脫軌,所以干預幼兒游戲可以是實用或管理功能的,也可以是教學功能的,但是無論是何種功能的干預,這種干預一定要是教師經(jīng)過精心設計,應避免強加于幼兒的“敏感”干預。如在幼兒沮喪、爭執(zhí)、打架時,就需要教師直接干預。在干預游戲時,教師應該時刻牢記:幼兒始終是游戲的主角,教師的干預是為了促使主角更好地學習與發(fā)展。
總之,教師只有認識到了自己在游戲中的作用,才能真正駕馭游戲,在幼兒的游戲中為自己找到合適的位置,提高參與幼兒游戲的信心和技能,促使幼兒在游戲中健康快樂地成長。
參考文獻:
[1]唐淑.我國幼兒園社會領域教育初創(chuàng)階段研究略述[J].學前教育研究,2006(2).
[2]張亞軍.披荊斬棘開路先鋒——陳鶴琴學前教育思想概覽[J].學前教育研究,2006(3).
[3]徐兌華.試論陳鶴琴幼兒教育的實踐與創(chuàng)新[J].學前教育研究,20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