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小琴
摘 要: 在世界翻譯領域,功能翻譯理論一直是世界各國翻譯家們所追隨的主流翻譯理論。功能翻譯理論認為翻譯是一種跨民族、跨文化、跨交際的文化交流活動,在這一活動中作者、譯者和譯文的讀者都是關鍵要素,在翻譯過程中不能單純地向某一個要素靠攏,而是要綜合考慮各個要素的感受,統(tǒng)籌兼顧。這一理論不僅為文學翻譯提供了標準,而且為文學翻譯批評提供了多元化的、動態(tài)的新視野。文章在充分理解功能翻譯理論和翻譯批評的基礎上,結合我國實際,探討了功能翻譯理論在文學翻譯批評中的應用。
關鍵詞: 文學翻譯批評 功能翻譯理論 應用
引言
從上世紀五十年代開始,文學翻譯因為其獨特的翻譯形式和極高的翻譯要求在中國翻譯領域一直居于舉足輕重的地位。與文學翻譯一樣在翻譯批評領域獨占鰲頭的就是文學翻譯批評,在過去的幾十年中,中國的文學翻譯批評一直停留在“挑錯式”和“思想式”的模式止步不前,即便在改革開放時期有所發(fā)展,最終還是將文學翻譯批評困于文本之中,對文本提出的批評建議大多數(shù)是對文本譯者的素質和技能要求,始終沒能將文學翻譯批評上升到文化交際的領域[1]。
一、功能翻譯理論
功能翻譯理論是上世紀七十年代德國文學翻譯領域提出的文學翻譯主張,代表人物有凱特琳娜·賴斯、漢斯·威密爾和賈斯塔·赫茲·曼塔利。賴斯于上世紀七十年代出版的《翻譯批評的可能性與限制》提出文學作品翻譯要走出文本之外,將作者、譯者和譯本讀者聯(lián)系起來的主張,這是德國功能翻譯理論的雛形,隨后他的學生威密爾進一步完善了他的學說,到上世紀九十年代諾德全面系統(tǒng)地總結了功能翻譯理論的所有學術思想,并在此之上進一步提出了忠誠原則。
在早期的文學翻譯中,譯者只是單純地就文章進行單詞對單詞的翻譯,而翻譯出來的文本如果是理工類的文本尚可一讀,但是如果翻譯的是文學作品,那么文字的美感,作者的語言風格和作者所想表達的情感都無法準確表達,造成了一段時期的文學著作在國際間傳播的困難,許多好的作品與好的思想得不到及時傳播。與此同時文本的譯者在文本翻譯時面臨兩難選擇,一方面譯者希望忠實于原著作者的語言形式,另一方面有譯文閱讀者對譯文符合閱讀者閱讀習慣的要求。面對這樣的兩難選擇,功能翻譯理論應運而生,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功能翻譯理論的誕生就是為了指導陷入窘境的文學作品翻譯。功能翻譯理論大膽地在翻譯領域引進了作者、譯者和譯文讀者幾個要素,把原來單純片面的對文本翻譯的要求變成幾個要素之間的綜合的、統(tǒng)籌兼顧的文化交際活動。
二、功能翻譯理論在文學翻譯批評中的應用
(一)目的讀者的重要性
功能翻譯理論認為翻譯是一種文化交際活動,而且是一種有目的的文化交際活動,翻譯的目的是滿足于處于特定的文化環(huán)境中,有著不同世界觀和文化需求的譯文閱讀者的文化需求。翻譯被認為是一種滿足特定文化環(huán)境中特定的文化讀者的語言轉換活動。這樣一種論調第一次將譯文的受眾也就是讀者提升到一種前所未有的高度,譯文開始不再遵從譯者或者委托翻譯者的個人意志,轉而開始為譯文的真正受眾讀者服務,這是文學作品翻譯史上的一個重大轉折點,文本的譯者開始考慮文本作者真正想要表達的思想情感,將原著作者因為國別和文化環(huán)境不同可能會讓譯本讀者造成誤解或者曲解的段落和表達方式,用能夠為本國讀者所接受的方式重新表達出來,這樣譯者的工作得到了重視,而譯文讀者的地位則得到了充分尊重[2]。
(二)忠誠原則
功能翻譯理論的另一代表人物諾德在功能翻譯理論的基礎上提出“忠誠原則”,這一原則在字面上看來像是一個一邊倒的原則,其實事實恰恰相反,忠誠原則是一個統(tǒng)籌兼顧全方位考慮的文學作品翻譯原則。忠誠原則包含兩個方面,一方面譯者對譯文的讀者負有道義上的責任,因為譯者既然承擔了翻譯的工作就有義務為讀者呈現(xiàn)出原著作者的真實意圖和情感,在這之中譯者如果對原著做了任何方面的改動,那么也有義務向譯文讀者澄清自己所做的一切及這樣做的原因。另一方面,要求譯者在能夠正確傳達原著作者的意圖和情感的同時,最大限度地尊重原著的精神,協(xié)調好譯文讀者和原著作者之間的關系[3]。由此可見,忠誠原則關注的是作者、譯者和讀者之間的關系而不只是其中的任何一個要素。
在文學作品翻譯批評中,除了要看文本本身的翻譯水平之外,還要考慮這一文本的翻譯是否符合譯文讀者的文化背景和閱讀習慣,以及譯者在考慮讀者能否接受的同時是否最大限度地尊重原文作者的真實意圖和感情,只有從這幾個方面綜合考慮,進行文學翻譯批評才能夠真正對譯文的優(yōu)劣得失給出科學判斷。由此可見,翻批評中,尤其是在文學作品的翻譯批評中,功能翻譯理論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更是給予了文學作品翻譯批評以深入、科學的指導,讓文學作品翻譯批評符合人民群眾要求。
結語
我們不難看出在文學作品的翻譯批評中,重要的不是譯者使用了什么樣的方法,也不是作者有多么高的外語翻譯水平,而在于譯者是否充分考慮了譯文讀者與原著作者之間的文化差異,是否想出了合理的科學的方法對這些差異給予彌補,在此基礎上譯者是否最大限度地尊重了原著作者的真實意圖和情感,這些是判斷這部譯本是否是一部優(yōu)秀譯本的重要標準。
參考文獻:
[1]于連江.多維視角下的文學翻譯批評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3.
[2]張曉梅.翻譯批評原則的詮釋學研究——以伽達默爾哲學詮釋學為中心的探討[D].山東大學,2012.
[3]劉嫦.淺談目的論在文學翻譯中的指導作用[D].上海交通大學,201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