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宜文
【摘 要】 “新生研討課”這一源自美國的教育范式,雖已在中國落地生根十余個春秋,但在公共藝術領域開設此課的先例還非常之少。2013年以來,筆者在廣西大學開設了名為“透過音樂看世界——音樂與其他學科的對話漫談”的新生研討課。本文將以此課的課程設計、教學特點與學生實際課堂表現(xiàn)為樣例展開分析,探討公共藝術課程中該如何融入大學精神與創(chuàng)造性思維訓練。此外,與其他學科的交流和碰撞,對藝術研究也是一種有益的“反哺”。
【關鍵詞】 新生研討課 公共藝術教學 創(chuàng)造性思維
2013年以來,筆者在廣西大學開設了一門名為“透過音樂看世界——音樂與其他學科的對話漫談”的特殊選修課。這門選修課有一個特殊的稱謂——“新生研討課”。它的特點是:僅僅面向大一學生,課堂采用小班制,選課人數(shù)上限僅為30人。
其實,“新生研討課”本身在國內(nèi)已經(jīng)不是首次出現(xiàn)了。它是源自美國的舶來品。美國開設本科新生研討課(freshman seminar)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998年,是在美國研究型大學本科教育委員會的建議下提出的,原因是以往此類大學均以研究為重點,而在很大程度上“冷落”了本科生教育,致使“本科生……分享不到研究型大學智力與資源的優(yōu)勢,教育方式依然有很強的大學前教育色彩”。[1] 1998年麻省理工學院“學生生活與學習特別工作組”的研究報告指出,大學教育應該培養(yǎng)本科生“與人類精華有關的品質”,包括:
很強的判斷力,美感,適應重要變化的靈活性和自信心;有歷史知識,理解人類文化和價值體系的范圍;他會把這種知識與其很強的判斷力結合起來,批判地思考道德和倫理問題。其清晰有效的交流能力能使他與其他人很好地合作共事,并能運用上述所有品質對社會做出很多積極的貢獻。[2]
2003年,清華大學在中國首開新生研討課。迄今為止,新生研討課已在國內(nèi)多家大學開花結果。最初的一批新生研討課多集中在自然科學領域,相比之下,人文社會科學領域的新生研討課則起步較晚,如云南農(nóng)業(yè)大學開設的《少數(shù)民族研究》。在查閱相關文獻時,筆者發(fā)現(xiàn),藝術領域的新生研討課還幾乎是個空白,這與國內(nèi)多數(shù)綜合性大學都開設公共藝術選修課的情況形成明顯反差。那么,公共藝術課程能否走出傳統(tǒng)模式,以新生研討課的方式與非藝術專業(yè)的學生“互動”起來?另一方面,與其他學科的交流和碰撞,能否給藝術工作者帶來新的靈感和啟示?筆者將以“透過音樂看世界——音樂與其他學科的對話漫談”這門新生研討課的課程設計、教學特點與學生實際課堂表現(xiàn)為例展開分析。
一、課程設計
所謂大學精神,其實就是一種自由探索,打破界限,追求真理的精神。因此這門課程首先是完全開放式的。課程分為6周,每周3學時。除第一周《緒論》為教師主講外,其他5周均由學生自主講解。課堂人數(shù)設置為30人,每周正好有6人做講解,每人15分鐘(其中包含PPT陳述10分鐘,然后自由提問5分鐘)。同一周的6位組員可以合作完成一個大主題,也可以每人單講一個不同的小主題。
《緒論》的目的在于闡明本課的宗旨、方法、主題和意義。它包含兩方面,一是講明“新生研討課”與普通課程的不同,二是引導學生將思維集中到本課探討的主要對象——音樂上來。由于選修此課的學生并非藝術專業(yè),之前對音樂了解不多,因此,如果驟然讓他們談音樂,絕大多數(shù)學生會感到茫然,不知從何談起,所以,《緒論》必須是啟發(fā)式的。同時,新生上大學前可能習慣了被動的知識灌輸,按照統(tǒng)一的模式去思考問題,不允許過多另辟蹊徑;而在這堂課上,他們要學會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敞開心扉,在音樂的世界和“我”的世界之間搭起一座橋梁。只有認識自我,肯定自我,掌握思維的主動權,才能發(fā)現(xiàn)平常視而不見的地方,才是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開始。因此,在課堂最開始,筆者安排學生依次做自我介紹,并設計了三個問題:
(1)你為什么選擇現(xiàn)在所學的專業(yè)?
(2)你為什么選修這門課程?
(3)你對音樂的興趣源自哪里?你偏好哪類風格的音樂?之前受過什么樣的音樂訓練?
這三個問題的目的與意義在于,第一,使每位學生都有話可說,提供了一個簡單直接地切入本課的途徑,尤其是在學生還不習慣于自由討論的情況下。第二,只有清楚地認識自己,建立起對自己的“身份認同”,才能更好地探索世界。第三,為之后的平等對話打下一個基礎,避免有些學生怕自己對音樂毫無了解而不敢開口。其實,每個人在生活中都會接觸到音樂,都有心靈受到音樂撞擊的經(jīng)歷?;诖?,在這個“自我認同”的環(huán)節(jié)背后,緊接著引出本課音樂討論的三條宗旨:
(1)本課所討論的是包羅萬象的音樂概念,可以是任何風格、地域、年代或體裁,在這里,流行音樂、高雅音樂和民族音樂并無高下之分。
(2)本課將采用完全自由的工作坊式探討,以學生為講課的主體,老師僅僅起評點、啟發(fā)和綴連課堂內(nèi)容的作用。
(3)本課在探索音樂與社會知識之外,還著重強調對于自主研究與團隊合作的訓練,因為在每周的宣講中,同一組的幾人要相互合作。
在明了以上主旨之后,筆者進一步引導學生將思維深入到與日常生活有關的音樂中,設計了幾個易于思考和回答的問題。因為許多學生此前對音樂并無較多接觸,更談不上全面的認識,這些問題可以幫助學生將之前對音樂的泛泛印象整理為系統(tǒng)、理性的思考,同時改變定勢觀念,打破思維桎梏,在創(chuàng)造性的天地中自由翱翔。
(1)你眼中的世界音樂地圖是怎樣的?(以前,學生可能只熟悉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流行歌曲,以為那就是全部音樂的世界。對于西洋古典音樂、中國民族音樂、世界其他各民族音樂等其他音樂種類以及它們之間的區(qū)別則往往“充耳不聞”。這個問題引導他們拓寬對音樂的認識,觀照并思考不同地域、國家和民族之間音樂的區(qū)別,乃至聯(lián)系到其歷史、文化、社會之間的區(qū)別,從而在腦海中繪制一張用音樂串聯(lián)起來的人文地圖)
(2)音樂可以有哪些欣賞方式和傳播方式?(音樂的欣賞和傳播是在潛移默化,不知不覺間進行的,也是最容易為人所忽略的。從中小學的音樂課,隨處可見的廣場音樂,廣播電視,劇場廳堂里嚴肅的音樂會,到信息時代的電腦與網(wǎng)絡,無不是音樂欣賞與傳播方式的載體。這些不同的欣賞、傳播方式連接著不同的社會階層與人群,決定著音樂創(chuàng)作和產(chǎn)出的方式,是認識和理解音樂的重要一環(huán))endprint
(3)音樂在你和你周圍的生活中起到什么樣的作用?(引導學生根據(jù)自己的經(jīng)歷,回憶音樂在生活中起到的種種作用,例如使人激勵,予人啟發(fā),令人平靜,讓人鼓舞等。不良和不健康的音樂則會對身心產(chǎn)生負面影響)
(4)音樂可以具有哪些代表和象征意義?(譬如,在革命戰(zhàn)爭年代,音樂可以代表一種同仇敵愾、不屈不撓的意志;在多元文化相互交流與碰撞的今天,音樂可以代表一個地區(qū)和民族的形象;音樂可以代表一種文明的深層內(nèi)核,諸如西方文明注重理性和個人創(chuàng)造力的特質,東方文明注重氣韻與和諧的性格,等等。諸如此類的例子不勝枚舉,都可以從日常生活中找到驗證)
在進行上述“頭腦風暴”式的思考之后,教師將與音樂密切相關的人類生活與世界劃分為五大領域,分別為:音樂與科學技術,音樂與哲學,音樂與社會學,音樂與比較文化,音樂與大眾傳媒。接下來,給每個領域又提出參考提綱如下:
音樂與科學技術——音樂和科學一樣具有符號、邏輯和自己的“內(nèi)部世界”。例如,可比較音樂與數(shù)學,音樂語言與計算機語言(或化學分子式)??蓮奈锢韺W角度分析音樂的音高、音色,從生物學角度討論音樂對人腦的影響,還可列舉近現(xiàn)代機械技術、電子信息技術在樂器制造、革新以及音樂傳播方面的成就。
音樂與哲學——你的人生有本質性的“哲學命題”嗎?你認為音樂是否可以幫助你找到答案?構成音樂的基本元素和形式之中是否存在著某些哲學規(guī)律?東西方的音樂是否具有不同的哲學特質和哲學追求?
音樂與社會學——音樂在社會的變革中曾起到什么樣的作用?社會變遷又是怎樣影響著音樂在形式、技術、表演方式上的變遷?在當今社會,音樂擔當著什么樣的角色和地位?現(xiàn)代社會對音樂的要求是怎樣的?
音樂與比較文化——不同民族和文明中的音樂具有哪些不同的特征?其中蘊含著怎樣的深層審美心理?不同文化中,音樂和其他藝術的關系是否不同?我們是否會對異文化之中的音樂產(chǎn)生誤解?
音樂與大眾傳媒——當今社會是一個被大眾傳媒統(tǒng)治的社會,每個人都逃脫不了大眾傳媒的影響。大眾傳媒是如何重新包裝和詮釋不同的音樂類型,例如:西方古典音樂、少數(shù)民族音樂和流行音樂的?大眾傳媒催生了哪些與音樂有關的產(chǎn)業(yè),又產(chǎn)生了什么樣的社會效應和經(jīng)濟效應?
最后,此課程也設置了相應的評價體系,根據(jù)每個學生講解的視角是否新穎,內(nèi)容是否充實,思考是否深刻,表述是否清晰等幾個方面進行綜合打分。如體現(xiàn)出一定的團隊合作,可酌情給予加分。
二、課堂表現(xiàn)
事實證明,雖然大一新生在最初接觸這門課時稍顯稚嫩,但隨后很快便顯示出了很強的主觀能動性與創(chuàng)造力。學生們在查找、整合資料,進行主題宣講的過程中,分別展現(xiàn)出了自身專業(yè)的特長與優(yōu)勢,其視角之寬超出了筆者的想象,也使筆者受益匪淺。例如,在講述“音樂與科學技術之間聯(lián)系”這一部分時,筆者以往能想到且接觸過的只是音樂與數(shù)學,音樂與物理學,音樂與電子信息技術這幾,然而,有一次,一位來自化學與化工學院的大一新生卻專門做了一個“音樂、化學與材料”的專題,講述了幾種化學制劑在樂器保養(yǎng)及翻新上的用途,以及新材料技術是如何使樂器更輕便、耐用,聲響更悅耳的,令人耳目一新。又例,在“音樂與社會學”這一環(huán)節(jié)中,幾名學生將社會學拓展到經(jīng)濟學,展現(xiàn)由音樂演出、音樂傳播和音樂副產(chǎn)品所帶來的經(jīng)濟現(xiàn)象與GDP貢獻。再譬如,在“音樂與比較文化”一節(jié)中,不少學生并未如筆者最初所料,僅限于比較東、西方音樂的區(qū)別,而是著眼于國內(nèi)不同地域(例如粵語地區(qū)與非粵語地區(qū),北方地區(qū)與南方地區(qū))音樂風格的區(qū)別,并結合自身經(jīng)歷,述說了一個個精彩生動的故事,令人印象深刻。
與此同時,學生們對每位演講者提問題的次數(shù)從第一堂課到最后一堂呈現(xiàn)明顯的遞增趨勢。一開始,提問的學生寥寥無幾,因為根本就不知道該如何發(fā)問,也不敢“擅自”評價別人和說出自己的想法,幾乎所有的“串場詞”都由教師完成。而隨著課程的深入,學生的批判性、創(chuàng)造性思維也被逐漸激活。在課程的中后期,許多學生都能積極主動地舉手提出問題,甚至展開辯論。此外,在這門新生研討課上,許多學生是第一次經(jīng)歷當眾演講。上第一堂課時,有個別學生膽怯得只敢低著頭,聲音含混,所講內(nèi)容偏離了主題也毫無察覺;而后來的學生在“前車之鑒”的警示下,其邏輯的清晰程度,發(fā)言的自信程度,甚至演講技巧上都有所提升。這正滿足了本文之前引用的麻省理工大學對本科生的培養(yǎng)目標之一:“……其清晰有效的交流能力能使他與其他人很好地合作共事。”
三、開設本課的思考與啟示
“新生研討課”這一源自美國的教育范式,雖已在中國落地生根十余個春秋,但在公共藝術領域開設此課的先例還非常之少。筆者認為,這在很大程度上緣于公共藝術教師專長、思維、眼界的局限。然而,隨著素質教育的推行,人文和藝術類選修課在各大高校又十分普及。開設公共藝術選修課的宗旨本來就在于陶冶學生情操,提升綜合素質。如果我們能在公共藝術課領域開發(fā)出成熟的新生研討課模式,對實現(xiàn)以上目標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時,來自不同專業(yè)、領域的學生對音樂的探索和課堂上的宣講、討論正大大地拓展了音樂研究的視野,對我們的音樂研究是一種充滿營養(yǎng)的“反哺”??傊?,毋庸置疑,這門課程對于大學新生在高校生活的伊始接觸到真正的大學精神,培養(yǎng)創(chuàng)造性思維是大有裨益的。
【參考文獻】
[1] 顧建民.整合教育:美國研究型大學重建本科教育的新范式[J].外國教育研究,2002(05),56-60.
[2] MIT. Task Force on Student Life and Learning. http://web.mit.edu/committees/sll/tf.html.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