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燕
摘 要:教師在上課之前要深入鉆研教材,把握教材的重點和難點,看好時機,把這些背景知識適時地介紹給學生。
關鍵詞:背景知識;閱讀教學;語文課堂
何時引入背景資料才恰當,使其不再成為語文課堂教學中的“應景之作”呢?筆者在語文課堂中是這樣去實踐探索的。
一、適度介紹,豐富理解
記得講授《囚綠記》時,上課伊始,我在沒有介紹任何背景的情況下,直接進入了文本理解,讓學生自由朗讀,讓學生尋找并品味作者對綠情有獨鐘的句子。接著創(chuàng)設情境,與綠對話,以“我欣賞你,因為你是——”句式說話,還要求學生選用文中語句,表達對綠的喜愛之情,體會綠的形象。通過這樣的引導,學生明白了在這一階段里,作者心中的“綠”是生機、活力、自由的象征。繼續(xù)引導學生,既然作者這么喜歡綠,那就要占有它,可囚住綠后,綠又有何變化?再讓學生朗讀課文中的相關段落,并讀出感情。學生通過誦讀美文就會明白,此時的作者對綠又有怎樣的認識?緊接著,讓學生談談對綠的形象有了哪些新的認識。引導學生圍繞最有感觸處來感受綠的新形象。如,文中“總是朝窗外的方向”,可見綠具有“堅貞、執(zhí)著、頑強不屈、向往自由、光明”的可貴精神。
接下來,我又提了一個討論題對“囚綠”的行為,作者自稱為“自私”,是一種“魔念”。有人認為不可理喻,有人認為可以理解,對此你又是如何理解的?引導學生辯論,發(fā)表自己的看法。
最后,學生朗讀文章最后一段,引發(fā)思考:作者寫本文的目的是什么?僅僅是表達一種懷念之情嗎?同時,引導學生在全文尋找含有背景的語句,并讓學生讀出來,教師在這時才作適當的補充,介紹一下陸蠡,來幫助學生理解寫作意圖。
學生品讀這些美麗且有情感的語言時,我沒有特地強調在當時中國外敵入侵,民不聊生,知識分子奔波勞碌、前途渺茫、謀事艱難、境遇凄慘的現實。因為也許我的本意是讓學生體驗散文語言的美,這樣的適度介紹就是緊扣教學出示背景而不是不作選擇,機械地把教參中的背景一股腦塞給學生。因為過多的信息,有時會形成一種干擾,有時還會限制學生的思維。由此可見,構建背景知識體系,適度介紹背景,讓“背景知識”豐富起來,有助于拓展學生的閱讀面,也有利于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二、適時導入,觸發(fā)情感
講授《背影》一課時,第一次出現背景介紹是在學生“自由朗讀父親買橘片段,畫出描寫外貌、動作的詞語,總結買橘時的困難”后,結合文本內容,我簡單介紹了當時父親的處境。為子女買橘子原本是件普通常見的小事,父親的年紀和臃腫的體態(tài)的確是作者感動的原因之一,但更為重要的是在這樣慘淡光景下的父親仍然努力地把自己深沉的父愛給予他的兒子。愈是困境中的親情愈是具有感動人心的效果,而學生也的確在這樣的背景引領下理解了父愛的不易,父親既沒有用向孩子發(fā)火來排解心中的壓力,也沒有沉浸在自己的痛苦中忽視孩子,而是一如既往地甚至比以往更細心、更體貼。可以說,這樣的背景介紹把學生的情感體驗提升到了一個新的層面。
在這個層面解讀父子之情后,我又讓學生思考:既然當時作者就感動到流淚,那為什么七八年以后看到父親的信后才寫下這篇回憶性散文呢?這下學生的思維停滯了,憑借他們的知識儲備和情感體驗,顯然這樣的問題是無法解決的,這時,我又進行了第二次背景介紹:朱自清上北大的第二年(1917年),父親的差事交卸了,一家大小斷了經濟來源,從此生計日艱,進而債臺高筑。1920年,他從北大畢業(yè),理所當然,他要負擔家庭的經濟,但是承擔多少,承擔有沒有限度,他個人有沒有獨立支配經濟的自由,在這些問題上他和父親發(fā)生了一次一次齟齬。1921年暑假,他回到揚州八中任教務主任,父親憑借與校長的私交,讓校長將兒子的每月薪金直接送到家里,而朱自清本人不得支領。這種專制式的家長統治激怒了朱自清。一個月后他憤然離去,到外地執(zhí)教。父子從此失和,這年冬天他不得不接出妻兒,在杭州組織了小家庭。1922年暑假,他想主動緩解和父親的矛盾,帶著妻兒回揚州,但父親先是不準他進家門,后則不予理睬。過了幾天沒趣的日子又悻悻而去。
在這樣的背景介紹后,我引導他們思考:當我們年輕時,個性張揚的我們不懂得父母那蘊含在平常舉動中深沉的愛,當我們長大成人,自己為人父母時,甚至是經歷了坎坷的人生后,我們終于開始真正懂得感恩后,我們的父母已垂垂老矣。在這樣的感悟中,作者再次留下了晶瑩的淚,在這淚水中,又包含了怎樣的情感呢?這時不僅問題的答案呼之欲出,學生的情感體驗也能再上一個層次。因為學生正處于一個個性的叛逆期,和當時的作者一樣也總覺得自己的父母“說話”“辦事”不大漂亮,但和作者不一樣的是,學生還沒有學會自我反省,設身處地地感受作者此時的不舍和悔恨,這樣的情感體驗層次可以教會學生反省和感恩,真正達到對學生情感、價值觀的熏陶。
言而總之,教師要根據不同的文章內容,選擇適當的時機引出“背景知識”,使之與教學進程和學生認知習慣相協調。
編輯 薛直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