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道全 陳太沐
摘 要: 合作學習是新的課堂教學改革發(fā)展的必然趨勢,數學學科是邏輯思維很強的學科,便于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讓學生體驗知識獲得的經歷,所以合作學習更多地運用于數學課堂。為了更好地實現合作學習,不同地方采用不同的分組方式,但最終導致學生學習情緒越來越低落,尋其原因,都是評價惹的禍,實際就是評價疲勞現象。本文就如何緩解評價疲勞,從四個方面加以闡述。
關鍵詞: 合作學習 評價疲勞 數學課堂教學
教學逐步向教育轉變,凸顯教育功能,因此課程標準更加強化合作學習,特別是提高了育人方面必備的一些素質要求,而且還有更多內容融入課標之中。這就要求教學內容、教學形式和教學方法進行相應的改變。有過十幾年或二十幾年教學經驗的老師不知是否有這樣的思考:幾十年過去了,我們的教學就是每年多積累幾個特殊問題的解法,多尋找?guī)讉€社會熱點問題,而在教學中面對每年發(fā)生巨大變化的個體——學生,在教學中做出哪些調整?很多老師確實有思考、有對策,但更多教師這么多年來一直用一把銹跡斑斑的鑰匙開啟年輕而又幼稚的學生的心鎖,盡管不是很好用,有時幾乎無法使用,可是老師還要努力試圖開啟。因材施教、彰顯個性是新時代教育的必然走向,所以教師調整教學方式,進行課堂教學改革,適應社會前進步伐是必需的。
合作學習教學模式改變了傳統(tǒng)填鴨式、灌注式的教學方式,分組成了合作學習的一種常態(tài)化組織形式,這種形式打破了傳統(tǒng)教師一言堂的教學常態(tài),顛覆了傳統(tǒng)的以教師為中心的機械學習模式,順應了學情及時代的需要,是保證合作學習順利進行的一項最重要的內容,是引導學生參與學習過程的有效方式,是加強學生主動學習的有效途徑,是激發(fā)學生學習激情的有效辦法。
縱觀國內課堂上的學生分組,大體劃分為以下三個方面:1.組間同質、組內異質,屬于互助型分組,是一種主流分組;2.組間異質、組內同質,屬于研究型分組,是非主流分組;3.自由組合,屬于查缺補漏型分組,同樣是一種非主流分組。不管屬于哪種分組,最終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參與能力,讓學生體驗知識的獲得過程,展示學生的才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激情?!稊祵W課程標準》談到有效的數學活動不能單純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因此,開展有關小組合作學習的研究是新時代的要求,是社會進步的產物,是課堂教學改革的必然趨勢。
可是現實教學中我們發(fā)現:在實際小組合作學習中,學生開始熱情特別高,漸漸地隨著時間的推移,學生對合作學習感到乏味,開始出現疲倦感。學生的疲倦感是怎么產生的?這實際上是學生對現有評價方式產生了倦怠,這就是評價疲勞。而在現實生活中,不管對什么人,不管哪種評價方式,時間長了都會引起學生的疲勞。那么如何避免這種疲勞的出現呢?評價疲勞是一個新的詞條,就字面含義而言就是評價方式失去了它的功效,它對人的工作和學習失去了驅動力。評價疲勞的出現是評價機制的滯后現象,這要求評價者根據評價對象的年齡特征、心理特征和生理要求及時對評價方式或評價過程進行調整或更改。
一、調整評價方式,緩解學生的評價疲勞
學生初始的積極性非常高,加之教師的渲染、造勢,學生像打了興奮劑一樣,可是一段時間下來,這種高漲的情緒逐漸趨于平緩,最后回歸于分組前的常態(tài)。本來分組的目的就是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進而改變學生的原生態(tài),我們希望這種狀態(tài)保持一定熱度但往往事與愿違,原因何在?我想最關鍵的是有改變學生原生態(tài)的抓手:評價。事實上我們成功地創(chuàng)造了運行機制,缺少了保證機制運行的評價機制。在企業(yè)日常管理中,最好用的是經濟杠桿。在學校對學生的評價沒有條件且無法啟用經濟杠桿的情況下,需要對每一個小組進行捆綁性評價,用評價結果兌現期末的評優(yōu)評先,以及向上一級學校推薦學生。這樣有利于調動學生合作的積極性,沿著各自目標強制自己學習。
二、不定期調整評價方案,緩解學生的評價疲勞
評價不是萬能的,到了一定階段,學生一旦對這種評價感到沒有新鮮感,就會出現評價疲勞問題,一些學生不再對評價保持熱度,漠不關心,即使同學、老師幫助也不會有顯著的效果,我想出現這種情況一定有其更深層次的原因。這時我們應適當調整評價方案,看看是不是我們的方案不夠合理,或者我們的評價方案跟不上學生合作的腳步,理論上確實會有評價的疲勞感,但學生出現的疲勞感未必是理論上的終結現象,這實際上還是我們的評價過程出現了問題。需要對評價過程進行細化,使評價過程中的每一步都具有可操作性和可實施性,在評價過程中盡量體現評價的公平性。
三、改變評價項目,緩解學生的評價疲勞
1943年,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發(fā)表了《人類動機的理論》一書。在這本書中,馬斯洛提出了著名的人的需求層次理論。人的需求有一個從低到高的發(fā)展層次。低層次的需要是生理需要,向上依次是安全、愛與歸屬、被尊重和自我實現的需要。自我實現指創(chuàng)造潛能的充分發(fā)揮,追求自我實現是人的最高動機。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類行為和心理活動的共同規(guī)律。馬斯洛從人的需要出發(fā)探索人的激勵和研究人的行為,抓住了問題的關鍵;馬斯洛指出人的需要是由低級向高級不斷發(fā)展的,這一趨勢基本符合需要發(fā)展規(guī)律。因此,需要層次理論對企業(yè)管理者如何有效調動人的積極性有啟發(fā)作用。個人需求的層次內容是由個人自己的價值觀和世界觀決定的。平凡的人同樣具有尊重和自我實現的需求。這里自我實現需求的內容不以社會普遍價值觀為標準,例如:成為所謂的“成功人士”,而是來自于個體自身的價值觀。所以,平凡人的自我實現是根據其自身價值觀定義的。而遵從世俗價值觀的人卻沒有辦法用這種價值標準衡量出平凡人的自我實現。所以,這恰恰證明了自我實現是一個更高層級的需求,只有通過其個體的內在行為滿足而非外在條件。學生是一個特殊的平凡群體,學生有自己不同的需求。根據學生自我實現的需要,學生會對此類事情充滿興趣和愛好,需要評價者適當改變評價項目,對學生需要的項目進行評價。個別學生如果還是不感興趣,這時我們一定要有韌勁、要堅持。根據這一理論,大多數學生是愿意得到別人的表揚的,這就需要評價者對學生合作學習過程及效果進行有選擇性的評價。在學生能夠接受的條件下進行評價,形成完善的評價體系。
四、調整分組方式,進行多元評價,緩解學生的評價疲勞
合作學習小組的成員長期接觸固定的一種模式或搭配方式,每次評價由于小組的和諧程度,組員之間的合作意識,以及小組成員的長期近距離接觸而造成學生之間的認識疲倦和熟悉疲倦進而產生評價疲倦。我們要讓學生的合作學習激情像初戀,彼此之間相互信任和相互依賴,促使學生在合作學習中保持長時間的興奮狀態(tài)。讓原來組內異質的小組調整為組內同質的組合,讓性格外向的學生在同組有更多知識火花的碰撞,性格內向的由于在原來的組內沒有機會,現在小組內必須有人發(fā)表意見,因而變得善于表達,給予他們更多的表現機會。教師在評價過程中讓學生自己參與評價、小組間評價、班委干部評價和小組內評價,打破原來的教師的單一評價,制訂評價方案,形成完整的評價體系,利用制度約束,相對保持評價的公正,同時評價標準在一段時間內要保持穩(wěn)定,這樣學生會有一個相對穩(wěn)定的努力方向,進而促使評價的有效實施。
合作學習最重要的是評價。只有建立科學、公正的評價體系才能消除學生的評價疲勞,這一體系的完善需要我們實事求是,根據班級實際情況做出調整,是一個不斷完善的過程,過于強調公正是數學老師的思維;事物是沒有絕對的,都是相對的。評價標準既是穩(wěn)定的又是動態(tài)的,只有動態(tài)評價才能消除學生的評價疲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