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明雪
【關鍵詞】《中國人,你什么不生氣》教學設計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4)04A-0070-02
【教材分析】
《中國人,你為什么不生氣》是北師大版語文教材五年級上冊“拓展閱讀”里的一篇課文,這是一篇夾敘夾議的雜文,作者是臺灣著名女作家龍應臺。文章以極具特色的語言風格不斷質(zhì)問“中國人,你為什么不生氣”,針對自己發(fā)現(xiàn)的現(xiàn)實生活中破壞環(huán)境、違反社會公德的不文明行為進行了批判,同時呼吁社會上的每一個人都應該指責那些破壞環(huán)境和違反社會公德的人,批評他們,懲罰他們,監(jiān)督他們改正,為了建設文明的、美好的社會做出自己應該做的事情。
【學情分析】
學生已經(jīng)養(yǎng)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能夠自覺地進行課前預習。比如:查閱資料,熟讀課文,作批注,寫自學筆記;課堂上愿意提問,敢于提問,對有價值的問題能夠主動探究。
【設計理念】
北師大版語文教材中的“拓展閱讀”里的課文具有明顯的獨立閱讀性質(zhì),教師在教學時應緊扣“拓展”,突出“自學”,引導學生運用語文課上習得的學習方法,自主閱讀課文,開展語文實踐活動。教師在教學時要適當?shù)剡M行點撥、指導,引領學生有效地拓展閱讀,提升語文素養(yǎng)。根據(jù)課文《中國人,你為什么不生氣》的語言風格,沿著“中國人不生氣”這條主線,緊扣“拓展”二字進行教學設計,簡化教學環(huán)節(jié),引導學生采用略讀的方法獨立閱讀,從生活到文本,從閱讀到感悟,從感悟到仿寫,探索提高學生獨立閱讀能力的有效路徑。
【教學目標】
1.繼續(xù)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讀書習慣,提高學生獨立識字學詞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主動積累語言的習慣。
2.繼續(xù)培養(yǎng)學生獨立閱讀的能力,運用瀏覽、默讀、重點讀、跳讀等方法,了解作者反映的三種不文明、不講公德的現(xiàn)象以及中國人怕事、自私的性格弱點,體會作者的情感。
3.體會文章運用反問、反復、排比等表達方式,嘗試在習作中加以運用。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談話引入,揭示題目
(一)平時遇到哪些事情你會生氣?
(二)25年前,臺灣著名女作家龍應臺看到了社會上不良的現(xiàn)象很生氣,她把不講文明不講道德的人叫做“壞人”,而許多中國人對此現(xiàn)象視而不見,坐視不管,龍應臺更加生氣,于是寫下了《中國人,你為什么不生氣》(板書課題)。
二、檢查預習,交流筆記
(一)了解內(nèi)容
通過課前預習,你知道課文主要講了些什么?
(二)積累語言
你在讀書筆記上摘錄了哪些詞語?有哪些字詞需要特別注意的嗎?(教師明確:寐、畔、穢、癌、滯、鉗、焚、頰、稚嫩、阻塞。)
(三)小結評價
鼓勵讀書筆記寫得好的學生,引導學生結合本節(jié)課的學習,繼續(xù)補充、修改、完善自己的讀書筆記。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做讀書筆記是北師大版語文教材推出的培養(yǎng)學生自學能力的重要舉措。教學實踐表明,只要教師持之以恒地進行指導,從摘錄筆記到寫閱讀提綱,再到寫心得體會,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和獨立閱讀能力就能得到有效地培養(yǎng)。
三、重點導讀,自主探究
(一)導讀提示
1.“中國人不生氣”在文中一共出現(xiàn)了幾次?中國人對什么事不生氣?
2.中國人為什么不生氣?
3.中國人不生氣有哪些后果?
(二)自主學習
指導學生用略讀的方法找出文中出現(xiàn)的3次“你為什么不生氣”,重點細讀自己感興趣的段落,然后同桌之間進行交流、討論。
(三)匯報交流
匯報交流一
1.說一說。對中國人不生氣的3種現(xiàn)象,文中具體怎樣寫?
2.議一議。這樣的現(xiàn)象是不是只有文中所羅列的這些?你從哪里看出來的?(教師引導學生注意文中出現(xiàn)的省略號。)
3.引導學生朗讀。想象作者生氣指責的樣子。比如:當作者聞到河水臭氣沖天,她質(zhì)問;當作者看見交通一片癱瘓,她指責;當作者看到生命竟然受到化學品的威脅,她怒吼。是啊,看到不好的現(xiàn)象,作者反復質(zhì)問,連連責罵,發(fā)表了自己的看法,這個看法就是:中國人,你為什么不生氣?
4.比較。讀一讀下面的句子,體會“反問”的表達方式所表達的強烈情感。
①愛河的人,你為什么不生氣?
②愛河的人,我不知道你為什么不生氣。
③愛河的人,你為什么不生氣??!
設計意圖:教師要重視學生在理解課文內(nèi)容的基礎上,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語言表達”的技巧,抓住文中的反問句式,通過比較和朗讀指導,讓學生體會這種句式的語氣和表達的情感。
匯報交流二
1.說一說。中國人不生氣,到底是為什么?
2.議一議。中國人啊,你睜開眼睛看看,你不生氣,你怕事和自私給中國人帶來什么后果?此刻,看到一個又一個的犧牲品,一種比一種更嚴重的破壞,你有什么話要說,有什么感受要傾訴?
3.比較。讀一讀下面的句子,引導學生體會“你為什么不生氣”在文章構思表達中所起到的作用。
①愛河的人,你為什么不生氣?
②你為什么不生氣?
③你又為什么不生氣呢?
設計意圖:再次抓住句子“你為什么不生氣”引導學生從文章構思表達的整體上進行比較,體會其在文章謀篇布局中的作用:一是照應課題,有點題之妙;二是作為線索貫穿全文;三是略加變化,使表達靈動而不呆板。體會文章的表達方法是第三學段的重要學習目標和教學內(nèi)容,這些表達上的特點,需要教師引導學生在朗讀中發(fā)現(xiàn),并細細體會。
四、延伸閱讀,拓展視野
(一)布置學生搜集、閱讀龍應臺的相關資料和作品。
(二)教師推薦閱讀龍應臺《中國人,你為什么不生氣》原文。
設計意圖:《中國人,你為什么不生氣》原文寫得慷慨激揚,教材出于編寫的需要,對原文做了刪減,在某種意義上造成不能品味原作的遺憾。因此,教師要求學生閱讀原文,延伸閱讀,在設計教學時安排2個課時進行層層深入地拓展閱讀,有利于拓寬學生的視野,豐富學生的閱讀體驗,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yǎng)。
第二課時
一、小結課文,對比朗讀
(一)導入
品讀龍應臺,猶如飲烈酒,讓人熱血沸騰,警醒萬分,同學們讀了《中國人,你為什么不生氣》的原文,有什么感受呢?
(二)比較
對比課文與原作的開頭,先對照著讀一讀,然后說一說它們的異同之處。
1.課件分別出示文章的開頭。
課文:在臺灣,最容易生存的不是蟬螂,而是“壞人”,因為中國人怕事、自私,只要不殺到他床上去,他寧可閉著眼假寐。
原作:在昨晚的電視新聞中,有人微笑著說:“你把檢驗不合格的廠商都揭露了,叫這些生意人怎么吃飯?”我覺得惡心,覺得憤怒。但我生氣的對象倒不是這位人士,而是臺灣一千八百萬懦弱自私的中國人。我所不能了解的是:中國人,你為什么不生氣?包德甫的《苦海余生》英文原本中有一段他在臺灣的經(jīng)驗:他看見一輛車子把小孩撞傷了,一臉的血。過路的人很多。卻沒有一個人停下來幫助受傷的小孩,或譴責肇事的人。我在美國讀到這一段。曾經(jīng)很肯定地跟朋友說:不可能!中國人以人情味自許,這種情況簡直不可能!回國一年了,我睜大眼睛,發(fā)覺包德甫所描述的不只可能,根本就是每天發(fā)生、隨地可見的生活常態(tài)。在臺灣,最容易生存的不是蟬螂,而是“壞人”,因為中國人怕事、自私,只要不殺到他床上去,他寧可閉著眼假寐。
2.課件分別出示文章的結尾,用對照的方法進行對比朗讀。
課文:不要以為你是大學教授,所以作研究比較重要;不要以為你是殺豬的,所以沒有人會聽你的話;也不要以為你是個學生,不夠資格管社會的事。你今天不生氣,不站出來說話,明天你——還有我、還有你我的下一代,就要成為沉默的犧牲者、受害人!如果你有良心,你現(xiàn)在就去告訴立法委員、告訴衛(wèi)生署、告訴環(huán)保局:你受夠了,你很生氣!你一定要很大聲地說。
原文:你怎么能夠不生氣呢?你怎么還有良心躲在角落里做“沉默的大多數(shù)”?你以為你是好人,但是就因為你不生氣、你忍耐、你退讓,所以攤販把你的家搞得像個破落大雜院,所以臺北的交通一切烏煙瘴氣,所以淡水河是條爛腸子;就是因為你不講話、不罵人、不表示意見,所以你疼愛的娃娃每天吃著、喝著、呼吸著化學毒素,你還在夢想他大學畢業(yè)的那一天:你忘了,幾年前在南部有許多孕婦,懷胎九月中,她們也閉著眼夢想孩子長大的那一天。卻沒想到吃了滴滴純凈的沙拉油,孩子生下來是瞎的、黑的!不要以為你是大學教授,所以作研究比較重要;不要以為你是殺豬的,所以沒有人會聽你的話;也不要以為你是個學生,不夠資格管社會的事。你今天不生氣,不站出來說話,明天你——還有我、還有你我的下一代,就要成為沉默的犧牲者、受害人!如果你有種、有良心,你現(xiàn)在就去告訴你的公仆立法委員、告訴衛(wèi)生署、告訴環(huán)保局:你受夠了,你很生氣!
(三)交流
課文與原作相比,有哪些不同,你更喜歡讀哪一個版本?你認為編者這樣刪改好嗎,為什么?朗讀龍應臺的原作,你發(fā)現(xiàn)作品的語言有什么特點?(學生針對以上觀點展開討論、交流。)
設計意圖:不作深度挖掘,只是引導學生在閱讀中進行比較,在比較中閱讀,在比較閱讀中發(fā)現(xiàn)、感悟,讓學生成為閱讀的主人。
二、情感升華談感受
(一)交流
你看到了哪些不好的“讓人生氣”的現(xiàn)象?
(二)小結
只要我們能像作者一樣用心去觀察,也會發(fā)現(xiàn)很多不好的現(xiàn)象,我們的內(nèi)心也常常會像作者一樣洶涌澎湃,激動不已。
三、滲透寫法模仿寫
(一)片段仿寫
學習借鑒作者的寫作方法,寫一寫你見到的“讓人生氣”的事情或現(xiàn)象,將“你為什么不生氣”的議論恰當?shù)胤诺剿鶎懙钠沃小?/p>
(二)交流點評
設計意圖:這一環(huán)節(jié)既幫助學生學習掌握一些表達方法,又能夠加深學生對作者情感的理解,體現(xiàn)了語文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這一理念,使拓展寫作變得更有意義。
注:本文獲2009年福建省泉州市小學語文優(yōu)秀教學設計二等獎。
(責編 歐孔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