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課堂提問是歷史教學中的關鍵環(huán)節(jié),對歷史教學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然而,不少老師對課堂提問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在課堂上提問學生不得要領,發(fā)揮不到課堂提問應有的作用。本文以此為基礎,試圖從歷史教學中課堂提問的地位和作用、目前歷史教學中課堂提問存在的不足以及針對歷史教學中課堂提問存在不足的策略等三個方面展開論述。
關鍵詞:歷史教學;課堂提問;問題
中圖分類號:G633.5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674-9324(2014)22-0073-02
課堂提問是教學活動中的一個環(huán)節(jié)。老師通過對學生的提問,一方面可以了解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掌握程度,另一方面能活躍學生的思維,使他們積極融入到教學活動中。從長遠來看,課堂提問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在教學活動中,老師應該充分重視課堂提問。
一、歷史教學中課堂提問的地位和作用
中國古代有位哲人說過:“學源于思,思源于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爆F代心理學研究認為:“疑問是思維的導火索?!笔澜缰目茖W家愛因斯坦也講過類似的話語:“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因為后者僅僅是方法和實驗過程,而提問,則要找到問題的關鍵要害?!卑蜖栐苏J為:“打開一切科學大門的鑰匙都毫無疑問是問號?!闭n堂提問的重要之處不僅在于切中學生的疑惑之點,設置懸念,從而激活學生的積極思維和主動探索的欲望,還在于激起學生探究知識和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求知欲,為學生體驗學習的成功創(chuàng)造機會,保證學生能夠保持相對長久的濃厚興趣。課堂提問是歷史教學中的關鍵環(huán)節(jié),對歷史教學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新課程改革形勢下,課堂提問既是教師發(fā)揮主導作用,引導學生理解運用知識的重要途徑,也是體現學生自主學習、培養(yǎng)學生能力、促進學生去探索真理的動力??梢哉f,現在歷史教學中,課堂提問已成為各位教師體現主體教育、實現學生探究式學習的一種普遍形式。
二、目前歷史教學中課堂提問存在的不足
1.從老師自身來看,造成課堂提問存在不足的因素主要表現在:①課堂提問缺乏計劃性。一些教師課前沒有精心鉆研教材,沒有根據學生實際創(chuàng)設課堂提問,上起課來,經常信口開河,為提問而提問。這種提問,不但不能激起學生思維,反而會使學生思維受到抑制,容易使學生養(yǎng)成不假思索,隨意應付的壞習慣,而有些教師提出的問題卻又過于深奧,學生無從答起,課堂出現冷場,教師責備學生,這樣的提問既浪費了寶貴的教學時間,又打擊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②課堂提問過分重視提問的數量,使"滿堂灌"變成了“滿堂問”。因為這樣的教學中,教師依次拋出自己所“精心設計”的一個個問題。提問占據了課堂大部分時間,學生只得被動地應付教師的瑣碎問題,缺乏質疑問難、獨立思考的時間,不利于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③課堂提問重視優(yōu)等生,不能面向全體學生。教師在課堂提問時不能充分考慮學生的差異性、層次性,只將眼光盯在幾個尖子生身上,即使有時候光顧到后進生,也會害怕他們答不出、答不準問題,影響教學進度。這就使后進生在教師提問時不是積極參與,而是消極等待,甚至把自己當作局外人,最終導致其思維能力衰退。
2.從教師提問學生的問題本身來看,這些問題具有以下特點。①課堂提問表面化,輕內容。有些教師為了制造熱鬧的課堂氣氛,上課時只是問“對不對”、“是不是”、“行不行”等類似的問題,學生也簡單回答“是”、“不”、“不對”等。這樣的提問使學生思維的質量低下,流于形式,學生也只能是簡單附和,并沒機會提出自己的見解,課堂提問失去了根本的意義,達不到啟發(fā)學生思維的目的。②課堂提問重結論,輕過程。有些教師認為學生學習主要是掌握知識,即記住結論,至于推導過程無關緊要,不必在無關緊要的問題上浪費時間。于是這些教師在課堂上圍繞著結論設計問題,忽視對學習過程的提問與反饋。其實,學習是一種過程,而不是一種結果。③課堂提問重記憶,輕創(chuàng)造性。有些教師在提問時重記憶性輕創(chuàng)造性。教師進行以記憶為目標的訓練過多,容易使學生養(yǎng)成只重視認知性、記憶性問題,一味機械復誦標準答案、以記憶代替思維的習慣,嚴重影響了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發(fā)展。
三、針對歷史教學中課堂提問存在不足的策略
正如馬克思說的“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法是同時產生的”,針對歷史教學中課堂提問存在的不足,我從以下方面談優(yōu)化課堂提問的策略。
1.課堂提問難易適中,體現教學的啟發(fā)性。課堂提問必須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和接受能力,提出的問題要難易適中。那么,如何把握住問題的難易程度呢?簡而言之,就是要做到從實際出發(fā),一方面,要從教材的實際出發(fā),教師要鉆研教材,認清教材的知識內容,把握教材特點,明確教學要求,確定教學目標和重難點;另一方面,要從學生的實際出發(fā),教師要通過各種途徑和方法了解學生已有的知識積累和實際能力,從而根據學生的學習實際來確定問題的難易程度。
2.課堂提問數量適中,既系統(tǒng)又科學。系統(tǒng)性要求設計好問題的難易層次,環(huán)環(huán)相扣,層層遞進,構成一個有機的系統(tǒng)。而每一個問題的提出,都要科學合理,題意明白準確。首先,問題中概念的含義和指向要明確,問題范圍要大小適中;其次,問題中的概念應是不相容的關系,否則也使人無法找到答案;再次,還要注意課堂提問的用語一定要準確、恰當,能真正表達應該表達的意思。
3.課堂提問面向全體,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新課程要求教育要面向全體學生。課堂提問時要做到這一點,我認為有兩個方面:一方面,巧設問題坡度,尊重每個學生的個性差異。提問時可以在問題的難易程度上做文章,利用問題的系統(tǒng)性,由簡到繁,由易到難,設計階梯式的問題,不僅學習比較困難的學生當堂能積極思考,而且給他們指出攀登的途徑,激勵了他們攀登的勇氣和探究的欲望。另一方面,變一人提問為人人參與提問。巴爾扎克說:“打開一切科學的鑰匙無疑地是問號”。只有當問題從學生心中自發(fā)冒出來時,才能真正實現提問的目的。因此,課堂提問也應該轉變觀念,打破教師的壟斷地位,讓學生人人參與,充分發(fā)揮學習者的主體功能,讓他們在主動質疑、釋疑中增長知識、發(fā)展思維。
4.課堂提問注意問題類型,采取相應方法。課堂提問要選擇對于知識性的問題,就可以采取方法直觀設問法和綜合歸納法。如“五四運動的口號有哪些”,這樣提問的目的在于檢查和強調應該記憶的基礎知識。綜合歸納法則是讓學生將相關、相似內容建立縱向或橫向聯系,如“中國古代有哪幾個政治清明的統(tǒng)治時期”。對于那些開放性的問題,就可以采取諸如層層剖析法、逆向思維法、對比區(qū)別法以及學生質疑法,創(chuàng)設民主、平等、寬松、和諧的教學氛圍,通過“師問生答,生問師答,生問生答”的師生多元互動來實現教學目標。
總之,課堂提問是歷史與社會教學中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是啟發(fā)學生思維,傳授基本知識,鼓勵和實現學生探究式學習的一個重要手段,是教師主導作用和學生主體作用的和諧統(tǒng)一。每位老師要適應新課程標準的改革,就得在課堂提問中轉變觀念,不斷探索,優(yōu)化提問方法和技巧,才能真正使學生學得輕松、愉快、高效,課堂效益才能得到真正的提高。
參考文獻:
[1]齊健.初中新課程教學法[M].北京:開明出版社,2003.11.
[2]朱慕菊.走進新課程——與課程實施者對話[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6.
作者簡介:苗巖春(1986-),男,漢族,甘肅蘭州,碩士,四川省名山中學歷史教師,研究方向為世界史。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