庾瑞霞
摘 要:合作學習作為一種風靡全球的教育理論和教育策略,近年來在我國受到了廣泛關(guān)注。新課程改革以來,小組合作學習法得到了進一步推廣和應用。怎樣開展有效的小組合作教學?帶著這個問題,根據(jù)教學實踐,歸納了適合開展初中地理教學合作學習的幾種實用模式,為小組合作學習能全面有效地開展提出相關(guān)做法與建議。
關(guān)鍵詞:初中地理;小組合作;課堂教學
“合作學習”作為一種風靡全球的教育理論和教育策略,近年來在我國受到了廣泛關(guān)注。小組合作學習法是約翰遜·霍普金斯大學開發(fā)與研究的一種合作學習技術(shù),體現(xiàn)的是《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中提出的“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新觀念,是一種有效的學習理論和策略。我認為小組合作學習能讓學生在獨立探索的基礎(chǔ)上,交換彼此的獨立見解,展示個性思維的方法與過程,在交流中反思,使自己的見解更加豐富和全面。而我在教學過程中發(fā)現(xiàn)以下幾種小組合作模式在地理課堂上運用的效果很好。下面結(jié)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談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探討交流式
一位哲人說:“你有一個蘋果,我有一個蘋果,我們彼此交換,每人還是一個蘋果;你有一種思想,我有一種思想,我們彼此交換后,每人可擁有兩種思想?!庇纱丝梢?,探討交流合作學習的意義有多大!小組探討交流的模式在合作學習中應用最廣泛,因為設(shè)計簡單,容易操作,而且場面熱鬧。如果教學內(nèi)容是培養(yǎng)學生的地理綜合分析能力的,建議采用探討交流式。
例如,“西南邊陲的特色旅游區(qū)——西雙版納”一節(jié),西雙版納臨近北回歸線,為什么會出現(xiàn)熱帶雨林景觀,卻沒有像其他地方一樣出現(xiàn)熱帶沙漠景觀?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地理思維呢?我給出“西雙版納年內(nèi)氣溫和降水量圖”,設(shè)計了下列問題:(1)西雙版納年內(nèi)最低、最高氣溫約是多少度?(2)降水量哪幾個月較多?哪幾個月相對較少?(3)西雙版納氣候特點是什么?推究它的氣候類型是什么?形成這種氣候的原因是什么?學生通過探討上述問題,很快就探討出以下結(jié)論:由于西雙版納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并在印度洋西南季風的深刻影響作用下,使得它的水熱條件很好而形成了熱帶雨林景觀,造就了西雙版納獨特的動植物及民俗民風等豐富的旅游資源,成為中國特色的旅游區(qū),最終使旅游業(yè)成為當?shù)氐闹еa(chǎn)業(yè)。通過探討交流,學生形成了地理的邏輯思維的技能,教學的效果好。對于這節(jié)課的講授,如果按以往“教師講,學生聽”的舊教學模式,教學過程肯定枯燥無味,教學效果差。故根據(jù)教學要求由教師設(shè)計問題,交由學生小組討論解決,把課堂交給學生,活躍了課堂氣氛,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以先進帶動后進,教師講的時間少了,輔導學生的時間多了,教學效果得以提高。
二、互助式
小組互助合作學習更多體現(xiàn)學生一種互幫互助的精神,以及能提升學生學習的自信心,弘揚團隊合作精神,形成友愛互助美德。地理教學中,地圖的使用是經(jīng)?;模诘貓D中要尋找某一地理要素,如果采取同桌互助,則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特別是在不同的頁面中,尋找地理事物的內(nèi)在聯(lián)系時,同桌的兩位同學分別翻到不同的頁面,進行對照,可以減少頁面的翻動,而且直觀明了,還方便同桌之間討論學習。
例如,講“氣候復雜多樣季風顯著”一節(jié)就可以經(jīng)常利用互助式合作學習,在講了1月0℃等溫線大致沿秦嶺—淮河一線分布,接著講授溫度帶的劃分、降水量的分布、干濕地區(qū)等知識都可以利用互助式,同桌之間一個翻開1月平均氣溫分布圖,同桌的另一個同學翻開正講到的“溫度帶的劃分圖”或“降水量的分布圖”或“干濕地區(qū)圖”,比較著來看,從而輕易直觀地找出秦嶺—淮河這條重要的地理界線是800 mm等降水量線大致經(jīng)過的地區(qū),是亞熱帶與暖溫帶、濕潤地區(qū)與半濕潤地區(qū)的分界線。又如,要查看人口的分布與地形的關(guān)系,可以同桌的兩個同學一個翻開地形圖,一個翻開人口密度圖來一起看,一起分析。這種方式在地理教學中,效果很好,大家不妨試試看。
三、競賽式
知己知彼,方能百戰(zhàn)不殆!學生通過在地理課堂上競賽,能夠及時了解到其他同學學習的情況,通過對比鞭策自己,并形成你追我趕的學習勢頭,有助于地理成績的提高。學習地理,經(jīng)常要求將地理事物落實在地圖上,特別是中國的山脈、大洲和大洋、中國的鐵路分布等內(nèi)容。這些內(nèi)容單一,要求記憶量大,單單是老師講、學生聽肯定非??菰?。
在講授“地形復雜多樣”這節(jié)課時,課前我預先準備好空白的“中國山脈分布圖”和剪好的中國山脈的名稱,在課堂上,在把中國各種走向的山脈落實在圖上的教學環(huán)節(jié)中,教師可以通過競賽式合作學習來完成。先明確告訴學生活動的目的,就是將不同走向的山脈粘貼在空白的“中國山脈分布圖”,以前后兩張桌子四個同學組成的小組為單位,比一比哪個小組完成得又快又準確?;顒油瓿芍螅衫蠋熀屯瑢W共同選出表現(xiàn)最佳的小組。還有講授“大洲和大洋”時,可以把學生分成兩大組,利用課前剪好的大洲輪廓圖,通過競賽,粘貼在小黑板上,看哪一組貼得又快又準確。就這樣組內(nèi)合作,組間競爭,既加強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加深記憶,又激起了學生主動學習欲望,活躍課堂氣氛。
四、辯論式
和諧有效的合作學習,應該不斷地產(chǎn)生“不同聲音”,尤其是地理薄弱生的聲音,因為這些聲音往往能夠成為教學新的起點與生長點。所以,教師的“煽風點火”能演變成全班同學的爭論。因此,辯論式的合作學習在地理教學中就顯得格外重要。在課改前,對于人文地理部分,教師大多采用講授法進行,考試時學生背一背了事。而初中人文地理的學科地位,重在學生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形成。新課程非常注重學生對人文地理部分的掌握,教材也相應增加了這部分內(nèi)容的篇幅,因此如何加強學生對人文地理的掌握是擺在地理教師面前的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辯論式在地理課堂的應用是很有效的。對學生分組,根據(jù)不同的觀點,課前搜集資料,課堂上進行辯論,可以有效地促進學生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形成。如:人口的增長問題、計劃生育問題、農(nóng)村人口向城市遷移問題、文化遺產(chǎn)保護與經(jīng)濟發(fā)展問題等都是很好的辯論題目。學生通過對辯論題目進行深刻的爭論,直接促進了學生的地理分析的邏輯思維培養(yǎng),激發(fā)了學習地理的興趣,提高學生的地理成績。學生在地理方面也學有所成,充分感受學習地理的快樂。
至于小組合作的人數(shù),我認為要根據(jù)具體的教學內(nèi)容和教學要求而定,可以是同桌兩人一小組,可以是前后四人一小組,也可以是正、反方兩大組等等。合作的形式可以只選擇一種,也可以混合使用。合理使用小組合作的學習方式的確能激發(fā)學生團結(jié)合作、學習競爭的熱情,提高地理課堂教學效率,提高學生學習地理的綜合能力。
當然,合作學習的成敗,與教師的引導、參與是分不開的。教師不是更清閑了,而是擔起更大的管理調(diào)控職責。在開展合作學習過程中,教師必須對各個小組的合作學習進行當場的觀察引導,合作結(jié)束后還應該及時評價,并提出合理的建議和意見,這樣才能促進學生的有效學習。
參考文獻:
[1]袁書琪.地理教育學.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袁曉宇.初中地理小組合作學習策略的研究,2011.
(作者單位 廣東省廣州市花都區(qū)獅峰初級中學)
編輯 楊兆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