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纖雯
摘 要:HBA和ACC是兩個比較有代表性的美國在華漢語項目,其教學模式已比較成熟且對美國及我國的漢語教學比較有影響。兩種教學模式各有所長,通過對比分析,可探索更行之有效的教學模式,挖掘對目的語環(huán)境最大限度利用的方式,以期對美國在華漢語項目和我國的漢語課堂教學模式提供借鑒作用。
關鍵詞:HBA;ACC;課堂教學模式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3)35-0295-02
美國大學聯(lián)合漢語中心,簡稱ACC,是美國各大學聯(lián)合與中央民族大學合辦的漢語強化項目,始自1996年。哈佛北京書院,簡稱HBA,是哈佛大學與北京語言大學合辦的暑期漢語強化項目,始自2005年。兩項目自開展以來,成績突出,且教學模式獨特有效。本文主要對比分析兩項目的課堂教學及教學策略,期望從中獲得一些啟示,以促進漢語課堂教學模式的發(fā)展。
一、HBA和ACC課堂教學對比分析
課堂教學是教學活動的中心環(huán)節(jié),以科學有效地課堂教學模式為基礎,學生才能盡快掌握并運用各知識點。HBA和ACC的課堂都分為大班,小班,對話(討論)和單班四個班型。每個班型各有特點,分工明確。
(一)大班課教學對比分析
大班課是教師講解語言點并組織學生進行操練的課型。在HBA和ACC的大班課中,教師先講解重點,再組織學生練習。難點在講和練的分配融合方面。首先,對“講”的要求。在精煉講解的同時也要使學生盡量理解;避免“流水賬”式的講解,要突出重點,聯(lián)系實際。其次,對“練”的要求。要引導學生結合實際做有意義的練習,達到融會貫通、舉一反三。避免使學生以接收的方式對所輸入的知識做盲目的復述,最后生搬硬套到交際中。
大班課的特點在于,教師對新課的傳授并不按照傳統(tǒng)的從生詞到句型,再到課文的順序進行,而是把生詞、語法點和課文融入句子中,以句型操練的方式傳授知識。通過對句式的操練,學生可加深對知識的整體理解,并形成知識框架,為日后在交際中隨時提取這些信息也奠定了基礎。但這種方式要以充分的預習為前提,學生在基本掌握新課生詞及課文后才能保證第二天的學習質量。HBA和ACC的大班課均是由教學經驗豐富的教師按照先講解、后操練的步驟進行的。雖然都沒有單獨講解生詞的環(huán)節(jié),但在每天下午的單班課中,教師可以有針對性的加強和鞏固學生某一方面的不足,而且句型操練也有利于使學生形成知識系統(tǒng)。
(二)小班課教學對比分析
小班課指教師組織學生操練大班講過的重點,以促進學生對新知的掌握。HBA的小班課以語法操練為主。教師在展示目標句型后,首先用課文中與該句有關的內容提問,導出操練句型并檢查學生的掌握水平,以確定對該語言點的練習強度。之后,再啟發(fā)學生用目標句型回答所設計的相關問題。
例如:對‘除了…還…句型的操練
問題:①大衛(wèi)為什么說看電影也能學中文?
②你覺得呢?(指向同學提問)
學生先用課文內容回答第一個問題,再將知識點運用于實際回答第二個問題。ACC的小班課在句型操練中融入了相關的生詞,教師就所列出的重點句式和生詞提問。教師的提問要由淺入深,從對課文中生詞和句子的復述到實際情境的交際。
HBA和ACC的小班課都是以提問的方式導入操練內容,難點在提問方式的選擇和內容的設置上。提問過程是有目的、有計劃進行的,按照由簡到繁、由書本到生活的順序展開。在提問內容上,最初要以教材為依據,通過對句型的反復練習,使學生理解、鞏固基本結構和相關話題;然后,教師要精心設計擴展問題,保證學生能夠將知識有效地運用到交際中。在提問方式上,要注意幾種提問方法的交替運用,應依據實際情況,靈活選擇提問方式;要啟發(fā)學生思考,并自覺主動地說出答案。
(三)對話(討論)課教學對比分析
對話(討論)課是為了使學生能夠把當天所學運用到具體情境中而進行的學生間的練習。HBA的對話課,教師要設計出與新知有關的話題和情境,使學生能在交際中鍛煉語言表達能力,并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對話方式可有多種形式:直接給出題目,讓學生展開討論;組織學生以表演的方式呈現(xiàn)課文內容;當學生對一問題有不同看法時,可采取辯論的形式。在學生討論過程中,教師要控制插話和糾錯的欲望,待整個對話結束后再糾正其存在的錯誤。在ACC的討論課中,學生要對課文和教師給定的話題進行討論。教師要根據問題的性質和學生的水平采用不同的討論方式。在整個過程中,教師要及時糾錯,在學生出現(xiàn)語音或語法錯誤時立刻給及指正。
在這一課型中,HBA和ACC最主要的區(qū)別在于是否及時糾錯。HBA主張在討論結束后再糾錯,目的是不干擾學生的討論,創(chuàng)造完整真實的語境。這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和語言組織能力。但錯誤出現(xiàn)一段時間后,對該語言點的錯誤應用已有了短暫記憶,不易進行改正。ACC則主張及時糾錯,出現(xiàn)問題時,立即指出,學生可有效地改掉錯誤。可這樣會打斷學生的思路,缺乏交際的真實感。
(四)單班課教學對比分析
單班課是師生間的一對一授課,主要任務是鞏固當天課程,并攻克學習難點。HBA的單班課可分為幾個環(huán)節(jié):復習當天所學的語言點,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解決學習難點。做練習題。指導學生討論與課文有關的話題。進入后半學期時,學生會在課前做口頭報告,其內容不限。ACC單班課的主要內容是強化當天的知識點,以及對課文話題進行擴展討論。例如:“所學課文是《獨生子女文化》,教師先通過提問帶領學生溫習重點詞匯和句型,再提出平行話題,如談談出現(xiàn)獨生子女政策的原因、獨生子女和非獨生子女的差異、自己的成長情況等”(選自2012年ACC春季班教案),通過討論,教師可檢驗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學生也可鍛煉自己的語言運用能力。在單班課中,HBA和ACC的主要差異仍是是否及時糾錯。HBA主張在討論結束后糾錯;ACC則強調隨時糾錯。單班課是一對一的輔導,教師可最大限度地滿足學生的學習需要,也能充分鍛煉其語言能力。
二、HBA和ACC教學策略對比分析
HBA和ACC都屬于密集型強化漢語培訓項目,在教學策略上有許多共性。
(一)大量詳盡地輸入
可理解的輸入是語言習得的前提,HBA和ACC都是漢語強化培訓項目,在輸入上更為關鍵。選擇強化教學項目的學生學習主動性較高,他們接受高強度的訓練以盡快掌握漢語,只有不斷輸入豐富的語言材料才能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輸入的內容不只局限于書本,輸入的方式也不只限于口頭,可根據需要提供各種影音資料并結合直觀教學。
(二)融入環(huán)境
美國在華漢語項目與其本土的漢語教學相比,最大優(yōu)勢是完全沉浸在目的語環(huán)境中,學生有充足的操練機會。在各班型中,無論是講解、操練還是討論的過程,教師都會滲透有關中國文化、歷史、社會等知識。在課外實踐中,從始至終都本著利用環(huán)境來充分交際的原則。融入環(huán)境的教學會使教學效果顯著提高。
(三)集體備課
學生的培養(yǎng)和教學工作的順利開展需要教師的共同努力。HBA和ACC每周都會組織同年級的教師集體備課,以統(tǒng)一授課內容并分配各班型的教學任務。另外,教師們也可集思廣益、交流經驗,是充實自身的機會,也有利于設計出新穎有效的教學模式。
(四)相互聽課
互相聽課一方面指小班教師去大班聽課,以了解課程重點和難點,為自己課堂教學的設計和實施獲取信息,同時也可向大班老師學習教學經驗。另一方面指大班教師去小班聽課,指導小班老師的教學,使教學活動順利開展。
(五)流動授課
在HBA和ACC的教學中,教師會采取流動講課的方式,即在同年級中,教師每天去不同的班級授課。由于教師的變換,學生每天可感受到不同的教學風格,沉浸于不同的課堂氣氛,有利于使學生對學習保持新鮮感,豐富了學生獲取知識的方式。避免了因已成定式的教學形式而帶來的乏味枯燥感。其不足之處在于,尤其是大班課,教師難以掌握每個學生的特點。
(六) 組塊教學
HBA和ACC的大班課中都采用了一種較新穎的教學方法——語言組塊教學法,即把分散分布的知識點綜合成有意義的板塊。它強調語言運用能力的發(fā)展。ACC的大班課,把生詞、語法及課文綜合成句子。在句型的學習中,學生既理解了組成該句子的所有詞匯和句子的功能意義,也掌握了該句的結構。這種方法把各語言點整合成一個統(tǒng)一體,方便了記憶,也加深了理解。
三、HBA和ACC課堂教學模式的啟示
HBA和ACC兩項目的教學效果顯著,其教學模式有諸多借鑒之處,吸其長處有利于完善美國在華漢語項目和我國現(xiàn)有的漢語課堂教學模式。
(一)高強度的輸入與及時有效的反饋相結合
有反饋的學習往往是最好的學習方式。在HBA和ACC中,教師通過每天大班課的小考可檢驗學生對課堂上輸入的大量知識的掌握情況,及時調整教學策略。學生也可檢查自己的學習情況,有針對地加強訓練,提高學習效率。
(二)用豐富的語境充實課堂教學,教學內容不再局限于教材
情境在第二語言習得中至關重要,脫離了語境就無法學習語言,更不能發(fā)展語言運用能力。HBA和ACC都安排了豐富多彩的活動使學生的課外生活幾乎完全沉浸在目的語環(huán)境中。另外,課堂中練習的內容、討論的話題也不局限于教材,教師會切合實際的設計語境,并提供大量語言素材,以鍛煉學生的各項語言技能。
(三)組塊式、任務式和合作式教學相結合,全方位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
組塊教學把各語言點匯總成句子,便于使學生在頭腦中形成知識框架。學生在執(zhí)行各項任務時,可直接把新內容填充到已形成的框架內,生成用于交際的句子。通過任務式教學,學生可以在真實有趣的環(huán)境中鍛煉語言能力。學生通過合作式教學既能在競爭中共同發(fā)展,也能在互助中共同進步,在發(fā)展能力的同時也培養(yǎng)了創(chuàng)新合作精神。
(四)特殊的分班型教學充分發(fā)揮了流動授課的優(yōu)勢
從大班的集中授課到小班和討論(對話)課的分組操練,再到個體化輔導的單班,HBA和ACC的特殊分班形式使教學活動更具針對性,大大提高了教學效果。再通過流動授課增加了學習樂趣,豐富了教學風格,能更加有效地幫助學生消化所學的知識。
四、結語
HBA和ACC課堂教學的主要特點是大量輸入、精講多練。因其完全沉浸在目的語環(huán)境中,學生有充足的機會操練課堂上接收的大量知識,提高了學習效率。然而,這種教學方式并不適用于美國本土的漢語教學,因其缺少真實的語言環(huán)境,課堂的輸入就會相應減少,練習的機會也會隨之降低。另一方面,這種沉浸式漢語教學在過度強調句型操練時忽視了詞匯教學。詞匯是組成語言的基本要素,單純強調對句式的記憶而忽略對詞語的理解,易使學生陷入一種死記硬背的模式中。對這種特殊的教學模式是否應該推廣,應采取謹慎的態(tài)度。
參考文獻:
[1]黃自然.HBA的教學模式探析[D].北京:北京語言大學,2007.
(責任編輯:宋 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