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昌選
摘 要:隨著新課改的不斷實施,品德與社會作為一門較為基礎的課程在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行為規(guī)范上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作為品德與社會課的教師,應該不斷地改革教學的方法,從根本上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
關鍵詞:新課改;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
由于品德與社會課程是一門向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課程,可以有效地規(guī)范學生的行為,完善學生的道德素養(yǎng),本文就新課改背景下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進行了相應的探討。
一、情感教學,加強學生的感受和體驗
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的教學內容大多都是從學生情感出發(fā)的,其主要就是利用情感來加深學生對生活的認識,使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因此,作為品德與社會的教師,應該采用情感教學,用情感來幫助學生獲得較大的感受和體驗,使學生對事物的理解更加深刻,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感受到思想品德教育的熏陶,從而提高他們的個人道德素養(yǎng)。
二、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在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中,教師應該鼓勵學生通過自主學習來完善自身的能力,要采用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這幾個步驟來實現(xiàn)教學的目標。由于學生是教學開展的主體,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完善自身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多參加一些教學活動,使學生積極地參與到課堂的談論和探討中
去。除此之外,教師要組織班級里學生進行一些實踐活動,使學生在活動中養(yǎng)成自主學習的習慣,了解學好品德與社會課的作用。
三、追求“當前”與“長遠”的有效結合
由于小學生受到社會和家庭的影響,使得一些學生存在消極的心理,沒有進取意識,不愿意聽從教師的教導,在課堂上沒有紀律性,常常開小差,不愿意參與課堂教學。因此,在這個時候,教師應該引導學生認識到自己的優(yōu)缺點,要讓學生放眼未來,了解當前祖國建設的重任,使“當前”與“長遠”有效地結合,這樣才可以使學生的思想道德素養(yǎng)提高,達到品德與社會教學的目的。
四、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
在新課改背景下,在小學品德與社會的教學中,構建良好的師生關系,可以使學生在教師的鼓勵下,更加積極地參與到教學當中。因此,作為品德與社會課的教師,應該首先尊重學生、信任學生,要和學生建立良好的溝通,在課堂上樹立學生學習的自信心,使學生學習的理念得到相應的完善。教師要和學生有相應的思想碰撞,從根源上激勵學生,促進學生的思想情感和認知得到有效的升華,從根本上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突出學生的主體性,使學生學習品德與社會的效率提高。
五、立足活動,深化明理,將教育落到實處
學生在學習品德與社會課的時候,不應該只是局限在課本上面,應該通過開展相應的活動,來深化學生對知識的認識。教師可以創(chuàng)設道德認知沖突來抓住學生的認知沖突,讓學生可以采用辯論的方式來解決問題,這樣不但可以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還可以使學生具備主動探索和思考的能力。除此之外,教師在品德與社會課的教學中,要讓學生在活動中感受到品德與社會教學的意義,教師要為學生創(chuàng)造課堂討論的環(huán)境,使學生的道德能力和認知水平得到有效的完善。
綜上所述,在新課改背景下,想要做好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作為教師首先應該不斷進行鉆研和探索,轉變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采用情感教學,加強學生的感受和體驗,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追求“當前”與“長遠”的有效結合。并且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立足活動,深化明理,將教育落到實處,只有這樣才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參考文獻:
[1]楊今寧.小學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中的問題與思考[J].教育實踐與研究,2007(Z1).
[2]陳漢云.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的教學策略淺析[J].科教文匯,2009(09).
(作者單位 重慶銅梁縣石魚鎮(zhèn)小學)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