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田田
摘 要:交往、溝通是人類集體活動的基礎,是人的基本存在方式??梢哉f沒有交往和溝通,人類早就滅絕了。人們只有在交往、溝通中才能學習和生活,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也只能依靠交往和溝通去把握。從交往理論與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結合入手,讓人們更多從交往的視角去關注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以交往的理念為指導,注重主體間的對話與交流,通過談話交流,及時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tài)。從而提高教育者與受教育者的交往品質(zhì)和道德水平,共同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
關鍵詞: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交往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3)14-0361-02
一、馬克思交往理論與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論述
“交往”是馬克思社會哲學思想的重要范疇,貫穿于馬克思社會哲學思想形成發(fā)展的歷史進程中??茖W地把握交往范疇的確切含義,是探討馬克思交往理論必須搞清楚的一個根本性問題。人類的交往,涉及最基本的兩大領域——內(nèi)部世界以及人類生存的外部世界。從內(nèi)部考察,交往是人類的心理需要。從外部考察,交往是人類存在的基本方式。在社會生活中,人類最為普遍的聯(lián)系就是交往。因此,在馬克思主義哲學中,交往具有獨立的地位,是一個重要的范疇。其社會交往范疇可以這樣來界定:交往是指在一定的歷史條件下,現(xiàn)實中的個人以及共同體之間通過中介客體,在物質(zhì)、精神上相互作用、相互影響、彼此聯(lián)系的活動?!斑@里所說的個人不是他們自己或是別人想象中的那種人,而是從事活動的,進行物質(zhì)生產(chǎn)的,現(xiàn)實中的個人?!苯煌环矫鎻膭討B(tài)上看是代表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活動、一方面從靜態(tài)上看是代表人與人之間的交往關系,是交往的動態(tài)與靜態(tài)的雙面體現(xiàn),是人的社會化的根源之所在。因此交往涵蓋了人類社會的所有領域。
關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學界有不同的描述,比較權威的一種觀點是:“所謂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就是教育者為實現(xiàn)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而對受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所采用的用以提高受教育者思想覺悟的途徑、手段和方式的總和”。一種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如果能夠?qū)崿F(xiàn)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標,那么這種方法就是合理的。當然,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要合理,就必須符合受教育者的自身狀況,并促使受教育者的思想向著符合一定社會要求的方向變化發(fā)展,不斷實現(xiàn)創(chuàng)新。其基本方法主要包括理論教育法、實踐教育法、批評與自我評批法。
人的發(fā)展離不開交往,在人與人的交往中,人的智力、性格、精神等才能得到豐富。過去僵硬古板的教育方法不僅阻礙了師生之間的正常交流,而且有礙于學生素質(zhì)的提高,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必須借助馬克思交往理論的內(nèi)容,將個體帶入社會交往之中,幫學生健康的發(fā)展。
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存在交往缺失問題的表現(xiàn)
1.直接性交往的缺失
在傳統(tǒng)的認識論中“思想政治教育是指一定階級、政黨、社會或群體用一定的思想觀念、政治觀念、道德規(guī)范,對其社會成員施加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影響,使他們形成符合社會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會實踐活動”。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二者的關系就被詮釋為主-客關系,教育過程也被描述為像一對正在跳華爾茲的舞者,一個主動變換舞步,另一方無條件配合。二者本應充滿精神契合的交往活動變?yōu)榱恕耙谎蕴谩保處熤皇菃渭兊叵驅(qū)W生傳授道德知識,而沒有心與心的交流融合。這樣學生不僅會失去學習的樂趣,更重要的是形成了有悖于人的本性的被動的生存方式,致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大打折扣。而真正的直接交往是需要師生“同時在場”面對面的交流,人們只有在直接交往中,才能洞察人性,理解人。使教育方法多樣化,才能豐富交往者之間的情感交流。
2.主體性交往的缺失
灌輸教育是傳統(tǒng)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法,這種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是基于主-客體的思維方式,它主要采用向受教育者“灌輸”思想道德知識為主要途徑,而且灌輸?shù)膬?nèi)容往往都是一些玄虛、深奧的東西,說的也是大話空話,對于受教育者來說往往沒有吸引力,并且他們會認為老師講授的東西與生活無關,可能一時在課堂上被動接受了,但是一旦脫離課堂,學生進入自己實際生活的世界中,就會遠離那些玄虛空洞的說理,這大大抑制了學生主體性的發(fā)揮。對于這種以培養(yǎng)“服從、聽話”為目的教育方式,我們要努力改變,否則沒有學生參與的教育,是很難觸動學生的心里、進入學生的腦袋的。因此,要走出灌輸教育帶來的困境,關鍵就是要擺脫灌輸教育帶來的負面影響,走向雙向互動的教育模式,促進學生主體性的發(fā)揮。
3.情感性交往的缺失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常被理解為“主體有目的地改造和支配客體的活動”,它是一種以對待物的方式來對待人的實踐活動,教育者由于在知識和生活閱歷方面都占有絕對的優(yōu)勢,所以總被認為是真理的化身,擁有不可懷疑的優(yōu)先地位。教育者是課堂的主宰,通常只把學生當作沒有生命、沒與情感只懂接受知識的容器。教育者希望受教育者全盤接受其講授的內(nèi)容,杜絕懷疑和否定。殊不知,受教育者也有表達自己情感、意見的愿望。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他們已從多方渠道了解到不少知識,所謂“術業(yè)有專攻”也許在某一領域內(nèi),他們的知識比老師還要豐富,所以教師不要忽視學生的情感訴求。因為這種情感缺失的思想、行為,會阻礙師生之間規(guī)范的交往,導致雙方交流與談話的渠道受阻。因而要從情感出發(fā),面對每一個受教育者。
三、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存在交往缺失問題的原因
1.傳統(tǒng)教育的弊端
長期起來,由于受“師道尊嚴”的傳統(tǒng)教育思想影響,教師依然處于領導者的地位,其權威性不容挑戰(zhàn)。由于老師的專業(yè)知識及豐富的生活閱歷,使得我們也習慣于老師的權威,一味接受老師灌輸?shù)慕逃枷?,而忽視了學生接受教育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泯滅了他們的創(chuàng)造性及個性。長期在這種環(huán)境中成長的學生,只會慢慢學會逆來順受,使他們失去原有的特色和鮮明的個性。遇到問題時只懂生搬硬套,缺乏相應的應變能力。
2.主體間性的異化
主體間的互動交往是彰顯思想政治教育主體間性的基礎。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體間性的互動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指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之間的平等對話交流,二者是朋友式的關系。二是指受教育者之間的互動活動。集體關系中的人際交往是人的個性全面發(fā)展的關鍵。但是由于主體間性的異化,這種灌輸教育顯然是“獨白式”、“單向式”的,這種教育方式忽略了受教育者的能動性,教育者“中心地位”根深蒂固,整個教育過程被視為主體改造客體的活動,形成了對教育對象的單向制約關系,而不是對話、交流的關系。
3.精神交往的缺失
精神交往是指在一定的歷史條件下,人與人進行精神交流的社會活動,精神交往的內(nèi)容是思想、意識、情感、觀念等精神性的范疇。校園精神是一所大學在長期的教育教學實踐中形成的文化積淀,是校園文化的集中體現(xiàn),他直接影響著學生的精神狀態(tài)和對未來的期望,制約著全部教育活動的進展。但是許多學校的老師職業(yè)道德素質(zhì)低下,思想作風、工作作風不嚴謹,嚴重阻礙了學生樹立正確學習的目的。馬克思強調(diào)物質(zhì)的基礎作用,也指出了精神的反作用,二者必須相互協(xié)調(diào),配合才能發(fā)揮巨大的促進作用。
四、以交往為中心改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
1.開放疏導法
我們處在不斷變革、不斷發(fā)展的時代,同時思想觀念也在不斷地更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想打破傳統(tǒng)的壁壘,就要順應時代發(fā)展的潮流,充分采取開放疏導的辦法,形成一種交往的互動關系,及時與學生溝通情感,雙方認真?zhèn)鬟f認識、思想。使交往真正變成動態(tài)的交流過程,無論學生遇到的是何種困難,教師都應積極給予關心和幫助。學生不只是被動接受知識的工具,而是有著平等說話權利的人。“親其師才能信其道”的道理我們都懂,課堂教學即是知識的傳播過程也是復雜的人際交往過程。良好的教學環(huán)境也能激發(fā)學生的求學熱情,所以教師要增強與學生的情感交流,努力建立和諧,互信的師生關系。在二者敞開心扉的交流過程中,了解學生的具體情況,從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時效性。
2.師生互動法
現(xiàn)代社會越來越需要有個性的人才,而不是封閉、僵化、自我的人。傳統(tǒng)的上課模式,教師總是不問對象、不分層次,不考慮個性差異,導致居高臨下的教育理論總是很難適應當代大學生的心理特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因順應時代發(fā)展的趨勢,充分挖掘和展示學生的個性和創(chuàng)造力。因為思想政治教育在本質(zhì)上是一種培養(yǎng)人的活動,而非僅僅是道德說理的澆灌。與人的生命和靈魂相比,理論知識是次要的,“學生”才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理應要受到尊重和關愛。教育者要充分尊重受教育者的年齡特點,無論內(nèi)容或方法,都應遵循學生的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社會需要多方面發(fā)展的人才,就要采取多種學生樂于接受的方式。要從大學生自身需要出發(fā),這樣才能切實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3.注重理解法
我們處在一個充滿人性化的時代,不管是什么人都希望得到他人的認可與理解。如果世界上的每個人都能站在對方的立場,設身處地換位思考,那么就能避免很多誤會與矛盾。促進師生之間的和諧交流,就要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滲透交往理論,交往理論很注重主體之間的溝通與理解。因為他給我們的啟發(fā)在于它不僅僅認為交往是人與人溝通的手段,更重要的強調(diào)交往是人的生存方式。轉(zhuǎn)變思維方式,注重理解的深層旨趣在于使我們的思維方式由原來的“物化”思維,轉(zhuǎn)變?yōu)椤叭藢W”思維。每個大學生的知識水平都不同,教育者要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實際,樹立理解意識,將心比心,了解大學生的各種需求,有針對地對他們施教,充分給予大學生關懷與呵護。
在馬克思交往理論的滲透下審視當前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遵循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把受教育者的尊嚴、想法與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聯(lián)系起來,突出受教育者的主體地位。引導受教育者從理論的世界走出來,將理論轉(zhuǎn)化為現(xiàn)實生活中的道德習慣,鼓勵受教育者向更高的人生目標奮斗,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實效性做好鋪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