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樹喜
摘要:在作文教學過程中,要激發(fā)學生的寫作興趣,積累寫作材料 , 從細處入手、點滴抓起,要給孩子空間,讓其能夠自由表達、個性表達,改變以往作文評改的方式,建立一個新的評改模式和評價標準。同時教師不應只是"站在岸上吆喝",也可以嘗試下水作文實踐。
關鍵詞: 興趣;積累;評改;實踐
小學作文是小學語文教學特別是鄉(xiāng)村小學的重難點.是小學生最不愿意完成的作業(yè)。語文教學往往是從小學一年級就開始重視作文教學了.從學說通順完整的一句話,到書面造句再到看圖寫話,都是作文的開端。然而,小學生受知識積淀和年齡的限制,作文時經(jīng)常是抬筆無話,或者是茶壺煮餃子--有話吐不出。即使是苦思冥想、抓耳撓腮勉強完成一篇習作,也是言之無物、思路不清、語序混亂、詞不表意。那么,如何進行小學作文的教學,培養(yǎng)他們的寫作能力呢?在基礎教育新課程改革進程中,我對如何激發(fā)習作興趣、培養(yǎng)學生作文能力等方面進行了一些探索。
1 培養(yǎng)習作興趣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可以很好地調動學習的積極性,提高學習效果,換言之,興趣具有很強的內驅力及持久力。在作文教學中,教師首先使學生對作文"好之",進而"樂之"。只有學生對作文有了興趣,才會有探索的自覺性,因此,他們平時的觀察生活、發(fā)現(xiàn)問題、積累素材等方面都會成為一種自覺行動,作文時,定會是興趣盎然。
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作文興趣?筆者常用的方法有以下幾種。
1.1 貼近實際,科學命題。
怎樣激發(fā)學生的寫作熱情,提高作文興趣?關鍵一點是作文一定要貼近學生心理和生活實際。作文命題要精心設計,積極調動學生的生活積累,引起寫作欲望,以培養(yǎng)作文興趣。命題要盡量有趣味性和啟發(fā)性,要留有想像的空間和發(fā)揮的余地,使學生看到題目就大有一吐為快的勁頭。
1.2 重視交流 由說到寫。
作文指導時,教師組織學生圍繞所寫內容,通過在全班引導交流,組織討論,交流寫作角度,廣泛開掘對生活的認識,由說到寫,激發(fā)寫作興趣。如寫《童年往事》,寫作之前啟發(fā)學生講故事,交流個人的童年生活片段,把作文指導課變成講故事課、口頭作文課,以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好勝心,激發(fā)學生的表達欲望。交流之后,打開了思路,學生思維活躍了,心里興奮了,以前儲存的生活感受便一下子涌現(xiàn)出來。
1.3 合理利用圖片。
電腦的普及,為我們教學提供了很多方便??梢岳秒娔X,從網(wǎng)上下載一些有 趣的動物、美麗的花卉、雄偉的建筑、優(yōu)美的風光等類型的圖片。有很多的東西是鄉(xiāng)村 小學生從未見過的,必然產生極大的興趣。讓學生細心觀察圖片,再讓學生說一說。比如,讓低年級的學生觀察某種動物的形狀、顏色 、動作如何,它長得像什么,你是否喜歡它。讓學生自己講,然后學生評價補充,老師補充說明它的習性,愛好、生長環(huán)境等。再次讓學生用一段完整的話介紹這種動物,師生在進行評價。對于高年級的學生,可出示風景畫 ,指導學生觀察遠處的山、近處水,天上的云、空中的鳥,以及圖中的亭臺樓閣是什么顏色、形狀、動態(tài)。應 先說什么,后說什么、按怎樣順序,怎樣才能把畫面描繪得逼真。讓學生 邊說補充,之后讓每位同學寫下來,再找不同水平的學生讀自己的 文章,好的給予肯定,不足的給予 指出并鼓勵他們修改。這樣,既激發(fā)了學生的興趣,又 解決了學生作文 思路不清,語序混亂,詞不達意的一部分問題。
2 積累寫作材料
個人以為, 目前小學生中害怕作文的最主要一點就是言之無物。因此,不少學生作文常常出現(xiàn)"假"、"大"、"空"、"抄"等現(xiàn)象。究其原因,有些同事認為一是鄉(xiāng)村學生生活面狹窄,見識少,缺乏豐富的素材。二是因為資料少,課外閱讀量不夠,并且很多家長常年在外打工,缺乏家庭的培養(yǎng)和語言的溝通,在這兩方面都不如城里學生。因此,學生自然會材料枯竭,無話可寫了。我想,事情并非如此,鄉(xiāng)村雖然沒有高樓大廈,寬闊的馬路,五光十色的霓虹燈,秀美的公園,但有青山綠水,藍天白云,鳥語花香,涓涓細流,飄香果園,裊裊炊煙等等,也別有一番風情。積累寫作素材是學生寫好作文的基礎,幫助兒童積極從不同角度、不同位置去觀察生活,體會情感,有意識的去發(fā)現(xiàn)、搜集和整理素材,既是作文教學的重要任務,也是提高學生素質,面向未來教育的一項長期任務。
我在多年的作文教學中在指導兒童積累素材方面做了如下嘗試:
2.1 利用活動積素材。
小學生命題作文要求學生所寫的內容一般都是學生所熟悉的,但很多時候學生對發(fā)生的事卻感到?jīng)]什么可寫或者無從下手。于是,我經(jīng)常讓學生親臨其境,參與體驗各種學校班級活動,在活動中引導觀察、加強指導,從而積累寫作素材。
比如組織學生開展各種相關活動和校內勞動實踐。通過系列活動,擴大了學生的寫作范圍,大大豐富了寫作素材。如《快樂的勞動》、《校園除草》《課間十分鐘場景描寫》這類作文,假如不讓學生親自實踐,他們理不出頭緒,也談不上感受。
2.2 留心生活找素材。
創(chuàng)作來源于生活,留心生活是充實學生作文素材的源頭。學生的生活圈乍一看很有限,事實上,農家勞動、校園活動、走親訪友、興趣愛好……俯拾之間都是寫作的素材,事事有文做,時時有作文,世間處處皆情景,雞毛蒜皮皆成文。我們應該讓學生走出教室,走向大自然,細心體驗生活,提醒學生常做生活的"有心人",用"慧眼"去發(fā)現(xiàn),用心去思考,調動他們的思維潛能,從生活中發(fā)現(xiàn)美、捕捉美、提高展現(xiàn)美的能力。
2.3 憶生活、挖素材。
新課改中重點提出了"信息素養(yǎng)"這一術語,其實質內容是強調培養(yǎng)學生獲得知識的基本能力,指導學生尋求、發(fā)現(xiàn)、整理、運用信息、判斷信息的能力。童年生活多姿多彩,有滋有味,有喜怒哀樂的情感,有學生無窮無盡的遐思。俗話說,有厚積就有薄發(fā),但對于思想稚嫩單純的小學生來說,關鍵還得靠教師去啟發(fā)和引導,從記憶中提取最有價值的生活素材來。因此,在教學中要啟發(fā)學生打開記憶的閘門,就要善于引導學生從過往的歲月里追尋、挖掘、積累一系列生活感悟。然后再指導其寫作,這樣就自然地把學生引入良好的寫作狀態(tài),動起筆來,就能娓娓道來,游刃有余。
2.4 廣泛閱讀,涉獵素材。
常言道:"功夫在詩外"、"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小學生知識和生活的接觸面都較為狹窄,如將閱讀范圍僅局限于語文課本,不去吸收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寫作能力必定受到限制,故寫作必須與閱讀相結合。在引導學生觀察、積累和捕捉素材之外,還要積極組織學生廣泛閱讀并吸收營養(yǎng),拓寬知識層面,豐富寫作素材。
指導學生在課外閱讀時,該讀哪些書,列些書目。引導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有新的發(fā)現(xiàn)、感悟、聯(lián)想。選作閱讀的材料,可以是優(yōu)美的散文、迷人的科學小品或富有哲理的詩歌等等。我在班里設置了"小小圖書角",征集學生的圖書寫上名字后放入櫥柜可供全班傳閱。同時,班里訂有多種兒童文學方面的雜志來補充,這樣就有了共享資源寶庫。
同時,在班里定期開展讀書心得交流、故事演講、詩歌朗誦比賽、熱點問題研討等活動,及時了解學生閱讀與寫作情況。
3 放開學生手腳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能不拘形式地寫下見聞、感受和想像,注意表現(xiàn)自己覺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動的內容。"新課改倡導"自由表達",即"我手寫我心",是讓兒童作文回歸本真,呼喚兒童生命活力在寫作過程中的真情流露。文章在某種程度上是個性表達,只有純真自由,才能表露個性,抒發(fā)真情。雄鷹不會在籠子里自由高飛,只有在廣闊的藍天里才能翱翔。所以,老師就要對孩子放下束縛。本人在教學中往往淡化形式,對學生作文的內容、形式、字數(shù)等不作過多限制,使學生沒有束縛,沒有禁固,表達空間得以舒展,敞開胸懷,自如揮灑。他們的內心世界,童心童趣,便躍然紙上。在教學中盡量減少命題習作,而是更多地為學生創(chuàng)設情境,提供條件創(chuàng)造寬松的環(huán)境。當然,小學作文教學是一種有目的寫作教學活動,教師一方面要尊重兒童的天性,另一方面也要保持教育的方向。放任自流不是真正的尊重,自由不是放任,自主不等于不要主導。習作訓練要減少對形式的束縛,不等于訓練沒有章法。在具體的指導時可以引導學生多角度思考、擬題、立意,表達方式多樣化。
指導學生"不拘形式,自由表達",不僅充分發(fā)揮了教師的主導作用,而且極大地激發(fā)了學生的作文興趣,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變"要我作文"為"我想作文",在小學作文指導實踐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4 身教勝于言傳
"身教勝于言教。"若教師沒有切身的體驗,便難于給學生切合實際的指導,作為教師,親自"下水",與學生"同甘共苦,肝膽相照"。 葉圣陶先生說:"教師善讀,善作,深知甘苦,左右逢源則為學生引路,可以事半功倍。"教師"下水",親自嘗試了寫作的甘苦,取得指導學生作文的主動權。因為深有體會,所以就能指在關鍵處,導在要害上。教師在學生心目中是榜樣,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它比任何優(yōu)秀作文學選都更有說服力和指導性,比任何的說教都更能調動學生的寫作積極性。在指導學生作文前,教師首先打好腹稿,將怎樣立意選材,如何謀篇布局等體會告訴學生;而在具體范文時,教師作文中豐富的詞匯,生動的語言更能感染學生,陶冶學生。"親其師,信其道",教師經(jīng)常"下水"示范,以健康而強烈的感情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當然,教師在"下水"作文中也要注意一些問題,如教師由于時間精力限制,不必篇篇下水,要有重點;教師的"下水"作文忌矯情造作,要有一定的示范性。
5 勤于實踐
"舞千劍然后識器,操千曲然后曉聲"。作文光靠每學期幾次的大作文很難達到提高的目的,須經(jīng)過有計劃、有目的的反復訓練,方能掌握寫作技能,以至感受到作文的樂趣,最終提高自己的作文能力。只有引導學生長期堅持練筆,對作文的實踐性有深切的體會,才能真正使學生在"歷練"的過程中自我提高,對作文產生興趣。眾所周知,著名文學家沈從文沒有接受過什么正規(guī)大學教育,但他在文學上卻取得了杰出成就。這與先生生勤于觀察、勤于思考,勤于筆耕,恐怕是密不可分的。
總之,作文是學生語文綜合素養(yǎng)的體現(xiàn),教師對學生作文指導的質量如何,將直接關系到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和文化素質。小學生語文教學質量將直接影響到基礎教育的水平的高低。作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必須牢固樹立"以人為本,以生為本"的思想,結合教學實踐,不斷探索,不斷提高,不斷創(chuàng)新。
6 重視作文評改
作文是學生對事物的看法和情感的表達,付出了一定的心血,因此,教師對學生的習作點評,都要給予積極的鼓勵。
在評改作文的過程中,必須改變作文評改的現(xiàn)狀,即老師自己面對學生作文。葉圣陶明確指出"'改'與'作'關系密切,'改'的優(yōu)先權應該是屬于作文的本人,體現(xiàn)了作文教學的改革精神,是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思想的表現(xiàn)。"學生才是作文評改的主人。評改作文時,教師可采取自主評改和交互評改方式??梢韵茸寣W生意識到自主評改的意義,教給學生評改的方法,使他們樂于、善于評改自己的習作。這樣,既利于培養(yǎng)學生自改作文的習慣,又使學生在自改過程中嘗到成功的樂趣。長此以往,寫出來的文章才會"活"起來、深起來。
教師在批改作文時要多就少改、鼓勵為主,善于發(fā)現(xiàn)文章中閃光點,多激勵性評語。做到精批、面批。尤其對作文能力偏差的學生更要精心面批,既要找出存在的問題,又要標出好詞好句和好段。適當?shù)膶懗雒寂?、旁批和總批,使學生知道自己作文好在哪里,差在何處。
因此,在平時作文批改中,一定要注重作文評價。對于不同情況的學生寫出不一樣的評語。對于優(yōu)等生,要肯定他所取得的成績,對文章譴詞造句、布局謀篇等方面又有高標準的指導意見。對于中等生要著重在其文章的各個方面能否達到習作要求,多用商量建議式的評語批改指導。對于后進生,要降低要求,只要做到不跑題、語句通順即可。
總之,教師不能簡單地對學生的作文進行評價,要多用激勵性的評語,使他們嘗到寫作的甜頭,充分調動學生寫作積極性,提高寫作能力。
參考文獻
[1] 皮連生.學與教的心理學[M].上海: 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7.5
[2] 葉圣陶《語文教育論集》
[4] 劉雨, 張艷梅.小學生作文心理與教育策略[M].長春: 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l.l
[5] 《小學語文課程標準》
[6] 高子陽, 費秋林, 郭明霞.讓100%的學生喜歡上寫作[J].人民教育.2005(15-16).
[7] 張國良.新課改下推進小學作文教學改革的若干嘗試[Z].2003.
[8] 張國良.例談小學作文教學的有效策略[Z].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