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冀暉
【摘 要】人文素養(yǎng)強調以人為對象,在過程和結果中都能看到人的成長和完滿,以人的自我實現為依歸。小學語文在新一輪的課程改革中將學生人文素養(yǎng)等的培養(yǎng)提升到了戰(zhàn)略高度,以實現學生人文素養(yǎng)的“從小抓起”?;诖?,一線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做到樹立“新課標”理念,凸顯教學內容的人文情懷、構建開放式課堂,營造師生平等的人文氣氛、注重語文學科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結合、構建具有發(fā)展性、人文性的學科評價策略。
【關鍵詞】小學語文;人文素養(yǎng);滲透;策略
隨著人本社會建設的不斷推進和教育理念的不斷更新,以人文素養(yǎng)為基準的教育正在成為諸多學科的著眼點,實現以學科知識為載體,以教學過程為手段,通過各類教育平臺實現學生人文素養(yǎng)的提升,以培養(yǎng)新時代的合格公民。包括小學語文在內的各學科在新一輪的課程改革中均將學生人文素養(yǎng)等的培養(yǎng)提升到了戰(zhàn)略高度,以實現學生人文素養(yǎng)的“從小抓起”。對于“人文素養(yǎng)”內涵的理解,我們需要把握其核心的關鍵點:以人為本。人文素養(yǎng)強調以人為對象,在過程和結果中都能看到人的成長和完滿,以人的自我實現為依歸。小學語文實現人文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也要把握其核心概念,強調學生在教育過程中的身心成長,在教學的各個步驟中真正將學生放在主體地位之上,以語文知識為載體實現學生人文素養(yǎng)的提升。
小學語文滲透人文素養(yǎng)具有一定的理論基礎和實踐意義。從課程標準的表述中我們可以看出,人文素養(yǎng)的滲透是小學語文課程的應有之義和“本真”需求;同時“以人為本”的社會背景對新型公民的培養(yǎng)具有“人文素養(yǎng)”的要求,這是社會進步的體現,也是公民群體素質提升的標志;此外,“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一線語文教師,對于人文素養(yǎng)的提升需要從以下四個方面各個擊破,系統開展。
一、樹立“新課標”理念,凸顯教學內容的人文情懷
“新課標”理念強調語文課程面向全體學生并使學生獲得基本的語文素養(yǎng),如基本的語文學習方法,良好的學習習慣與審美情趣,并在此基礎上形成良好的人格。新課標從語文素養(yǎng)入手,將語文的工具性功能最大化發(fā)揮,通過學生對語文學習內容的感悟,在語文學習的大環(huán)境下實現其他素養(yǎng)的提升。其中比較重要的便是學生良好習慣的養(yǎng)成、審美情趣的提升以及良好人格的形成等內在品質的升華。語文教材中選用的課文是從千萬篇文章中精選出的極具人文情愫的內容,無論是文章體裁,還是文章所要表達的意蘊都有著獨特的人文氣息。教師在對教學內容進行處理和教學時,要重點凸顯內容中的人文情懷,將其中包含的能夠引導個人健康發(fā)展的思想提取出來并以生動、直觀的形式傳達給學生,以達到人文素養(yǎng)提升之目的。以蘇教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部分課文為例,每個單元的課文都是在不同的主題下蘊含著對人文精神的闡述:《師恩難忘》一課以“難忘”為切入點,讓學生體會教師對學生的影響之深以及學生對教師的感恩之情;《去打開大自然綠色的課本》通過內在結構嚴謹的詩歌闡述了大自然的五彩繽紛,并以此傳達出保護環(huán)境,珍稀生物多樣性的內在含義;《成語故事》則通過將兩個成語還原為其典故故事,表達出了濃厚的中華文化底蘊,也教會了學生一些做人做事的道理;《艾滋病小斗士》則關注了世界性的艾滋病問題,并借此喚醒學生內心中對全人類的博愛之情,學會關心他人,珍愛生命。
二、構建開放式課堂,營造師生平等的人文氣氛
新課標強調要努力“構建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實際上就是要在新課標理念的指引下,將語文學科的內在精神和動力重新調動并運用在學科教學過程中。這里的內在精神與動力來源于課程本身發(fā)展的需要,也來源于社會和現實生活的變化。教師既要關注“課內”,也要關注“課外”,并以發(fā)展的眼光開發(fā)相應的課程資源,促進語文學科與社會發(fā)展的對接,與學生的個人發(fā)展相對接,在師生平等的人文氣氛中實現師生的共同進步。例如蘇教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下冊的《長江之歌》,以一首氣勢磅礴的詩歌贊美了中國的“母親河”,基于小學生認知水平的發(fā)展現狀,以書本的詩歌為載體對長江的描寫略顯單薄,如果教師能夠合理的開發(fā)課外資源,引入黃河的相關資料,并以多媒體的方式向學生呈現則能夠更為生動的展現出長江的宏偉壯麗以及作者對長江的熱愛、依戀之情?!秺A竹桃》一課則通過對夾竹桃花色“奇妙有趣”以及花期之長的特點的敘述凸顯出夾竹桃韌性可貴的品質,教師則可以將學生帶領至大自然中親自感受夾竹桃的魅力,或者由教師將夾竹桃?guī)У秸n堂現場讓學生更為直觀的感受花容。課堂氣氛的營造和課程進程的安排要充分凸顯“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師生觀,鼓勵學生針對課堂資源進行發(fā)揮,在保證紀律和安全的前提下允許學生自主搜集課程資源形成生本課程,由學生自主合作探究以在大腦中構造知識結構。
三、注重語文學科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結合
語文學科是一門基礎性學科,具有很強的工具性,但是鑒于語文學科所包含內容的豐富性、特殊性,將人文性與工具性相結合則成為一線語文教師教學過程中不小的挑戰(zhàn)。實際上兩者不僅不會構成沖突關系,還會互相促進,互相借鑒,同時也很大程度上體現在教學目標的三維設計當中。在小學階段,語文學科的工具性重在寫作、口語交際等的基礎階段,體現在課程教學上就是每一課的生字詞、文章的段落劃分和主旨大意的概括、每一單元的寫作練習、周記日記的練習以及以語文學科為載體開發(fā)的學生口語交際活動。在教學過程中,工具性功能與人文性特征是同步進行、互相影響的。生字詞的教學、段落大意的概括為后續(xù)文章的理解奠定了基礎,對文章人文元素的把握有利于學生寫作和口語交際能力的提升。蘇教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的第二課《但愿人長久》,在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結合上就可以從教學目標入手,在知識層次上,要學會本課的9個生字,掌握多音字“埋”;在過程與方法上,能夠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并通過朗讀對學生進行理解性診斷與矯治,使學生初步領略古典詩詞的意蘊,并能夠背誦課文的4-6自然段;在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方面,要能夠體會作者蘇軾對親人的思念之情。可以看出,知識目標是工具性的體現,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目標是人文性的體現,而過程與方法則融入了人文性與工具性的雙重元素。
四、構建具有發(fā)展性、人文性的學科評價策略
新課改對先前的學科評價進行了質的改變,更加強調評價促進師生發(fā)展的功能,注重將量化評價和質性評價相結合,以促進學生良好學習品質的養(yǎng)成、人格的形成為目標,以促進課程質量的循環(huán)上升為目標,以促進教師教學效果的不斷提升為目標。由于學科本身的開放性與多角度,學生以自己的知識結構和價值觀體系對內容的見解進行自我加工。教師應該在保證教學方向和價值引導的前提下鼓勵學生發(fā)揮大腦風暴的功能,積極探索課文背后的內容而不受所謂“標準答案”的拘束?!读譀_棒打洪教頭》一文不同的學生所關注的點也會有所不同,在凸顯了林沖謙虛忍讓、傲慢無禮,武藝高強、狂妄自大等性格特點的同時,也可能會對洪教頭的驕傲蠻橫、飛揚跋扈的特點有所感悟。學科的評價重在促進學生的多元化發(fā)展,實現自我生成,這是對人文素養(yǎng)教育的體現,也是“以人為本”理念的反映。
小學語文教學的人文素養(yǎng)的滲透是一項系統工程,既需要課內外的聯動,又需要教師、家長乃至全社會職能部門的共同努力,在教學、資源、環(huán)境塑造等方面發(fā)揮合力,共同培養(yǎng)具有較高人文素養(yǎng)的社會公民。
參考文獻:
[1]李林.高校教師人文素養(yǎng)的現狀及思考[J].西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12:163-164
[2]楊桂菊,白玉榮.重視《大學語文》教學提高學生人文素養(yǎng)[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9,S1:91-92
[3]肖麗俐.小學語文教師的人文素養(yǎng)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