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萍
〔關鍵詞〕 數(shù)學教學;解答;應用題;
審題;分析;編題
〔中圖分類號〕 G62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2)
22—0039—01
小學數(shù)學教學中,教師最難教、學生最難學的就是每章中的應用題。而應用題教學在小學數(shù)學教學中占有重要地位,之所以重要是因為應用題與我們的生產(chǎn)生活聯(lián)系比較緊密,它能引導我們解決許多生產(chǎn)生活中的事。同時它也是鍛煉學生勤于思考、善動腦筋、提高思維能力的有效途徑之一。那么,怎樣才能提高學生解答應用題的能力呢?
一、認真審題,理清思路,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流暢性
由于應用題敘述的生活化語言與數(shù)學語言的差別,加上冗長、抽象的特點,學生往往很難理解題意。可見,學生能否正確地解答應用題,審題是關鍵。對此,可從讀和寫兩方面入手。第一,讀題。具體做法是:首先,認真仔細地閱讀題目,分清題目中的條件和問題。閱讀完后,用自己的話說一說題目的意思;其次,用自己喜歡的符號將題目中表達數(shù)量關系的詞語劃下來,幫助理解題意;再次,邊讀邊推理,以弄清條件與條件,問題與問題之間的聯(lián)系,尋求解題的基本途徑。第二,寫題。可采用“縮寫”和“改寫”的方法幫助理解。“縮寫”即把與解題有關的已知量與未知量從題目中分化出來,“去粗取精”,“去偽存真”,重新構建,使句式簡單,數(shù)量關系趨于明朗;“改寫”即把應用題的生活化敘述改為更貼近四則運算意義的數(shù)學語言敘述,使學生將學習四則運算后形成的認知結構納入新的知識結構,并予以同化。
二、引導學生采用不同方法仔細分析題目,尋找正確的解題思路,拓寬學生思維的廣度
正確分析題目是快速、準確解答應用題的關鍵一步。第一,要讓學生學會用實物演示、學具操作、畫線段圖或示意圖等輔助手段,使數(shù)量關系更直觀地顯示出來,減緩思維坡度。第二,要引導學生掌握基本的分析法和綜合法。分析法的思維方向是“執(zhí)果索因”式的逆向思維,也就是從最后問題想起:要求出這個問題,必須要知道哪兩個條件?通過一步步逆推分析,把未知量變成由已知量相互之間的某種關系(即通過已知量之間的某種運算能得出所需的未知量)推出來的;綜合法的思維方向是“由因導果”式的正向思維,也就是從已知條件出發(fā),由兩個已知量和它們之間的關系導出一個必然結果。依照此法,在基本數(shù)量關系的支配下一步一步前進,直至求出問題的答案。第三,在學生基本掌握常用分析方法的基礎上,逐步簡縮思維過程,要求學生直接說出題目中的數(shù)量關系,進而拓展解題思路,拓寬思維的廣度。
三、通過解題論題,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嚴密性和靈活性
在審題和分析題目的基礎上進行解題。解題時,要做到“一看二算三查”, 也就是第一步要仔細查看列式與思路是否一致,數(shù)據(jù)有無抄錯,算式能否簡算。第二步進行計算,要按照四則運算的順序進行,鍛煉口算和速算的能力。第三步進行檢查,查看結果是否準確,是否符合題意、符合常理。在完成審、析、解題的基礎上,還要讓學生學會論題,引導學生盡可能完整、條理地敘述分析過程。如,計算時敘述每一步計算的意義,變換題目的敘述方法,改變應用題的條件或問題并作出相應解答,把問題與算式搭配起來,根據(jù)算式補充相應的條件或問題,判斷多余條件,補充條件或問題,并進行解答。
四、引導學生自己編題,培養(yǎng)創(chuàng)造性思維
當學生已初步掌握了應用題的基本數(shù)量關系,形成了一定的解題技能后,要求學生通過自己編題,給思維以廣闊的馳騁空間,最大限度地調動認知結構中的舊知板塊,形成新的知識網(wǎng)絡。教學時,教師要注意遵循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結合教材特點,由簡到繁,循序漸進地引導學生編題。如,先要求學生仿照例題進行編題,然后看實物編題,或根據(jù)線段圖,或示意圖編題,或根據(jù)算式編題,或定范圍編題等。
實踐證明,若教師平時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編題能力,學生對各類題目的理解就透徹,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必將大大提高。?? 編輯:謝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