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新全
摘要:新課程背景下語文教學改革的關鍵是解決“教什么”和“怎么教”,實質就是改革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并對此做了有益的探索和研究。
關鍵詞:語文教學;課堂效益;策略
在新課程背景下,我們的語文教學仍未走出“高耗低效”的怪圈,那么,如何使語文課堂教學“高效”起來?筆者經過嘗試和探索,認為從以下兩方面入手是可行之路。
一、精心選擇教學內容明確“教什么”
語文教學的內容隨意性過大,“教什么”與“不教什么”完全依據(jù)教師個人的喜好,很多教師在確定教學內容時,基本上沒有經過嚴格的研究與分析,而是憑借自己以往的經驗或照搬他人的套路——“我就是要教這些”。但是如果進一步追問:“為什么教這些?是否應該教這些?”許多教師通常會比較困惑,因為他們一般較少考慮這些問題,或者幾乎不曾考慮過這個問題。我們的教師在教學時較多地著眼于教學方法,而較少考慮教學內容的正確、合理。往往從“我要怎么教”入手,習慣于從教法來考慮教學“開始怎么教?是多媒體,是朗讀,還是活動導入?但是,如果沒有適宜的教學內容,所有的方法事實上就失去了意義。所以“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
在江蘇省天一中學舉行的“全國第六屆聚焦課堂”研討會上,三位名師同課異構劉亮程的散文名篇《今生今世的證據(jù)》。三節(jié)課存在的共性問題是:未能準確定位本課的教學內容。語文具有全息性,一篇課文幾乎可以包含語文學科的各個方面,我們應該選擇最能體現(xiàn)這篇課文特征的內容來教。一堂語文課,如果教學內容有問題,那么教師的教學再精致、再精彩,課堂的氣氛再熱烈、再活躍,這樣的課堂不能算是優(yōu)質高效的課堂。在確定《今生今世的證據(jù)》的教學內容之前,教師要對教材非常熟悉,尤其是對教材專題教學目標了如指掌,在此基礎上,依據(jù)文本的主要特征以及學生的需要,可以確定本課的教學內容為:領悟作者通過個性化的言說方式所表達出的尋找今生今世存在的證據(jù)的文化內涵。這才是蘇教版必修一中的《今生今世的證據(jù)》真正要教學的內容。
二、切實改進教學方法解決“怎么教”
1.發(fā)揮“讀”的作用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
文言文的教學內容包括文言、文章、文學、文化四個層面的內容,龐雜而豐富。然而讀到位了,語感有了,不待多講,文言知識自能諸熟于心;讀到位了,心靈與文字碰撞,透過文字的外殼,便可觸及文學的奧妙;讀到位了,深入語言的腹地,觸摸情感的肌理,自然也就能得到文化的濡染。當然,讀也不是萬能的,只有讀得得法才能更高效。
筆者在設計《赤壁賦》教學方案時,就嘗試“讀”在文言文教學中的合理運用,盡最大可能考慮讀的方向目的、方法策略和形式手段,力求最大限度地讀出效果。讀的效率直接取決于針對不同目的與不同階段選擇不同讀法。在《赤壁賦》第一課時的教學伊始,筆者設計了學生的自讀、聽讀以及相互糾偏的試讀。接下來的譯讀則是要落實文言知識,進一步熟悉文章內容,一邊讀一邊譯,該步驟適合運用默讀,默讀便于文本的理解。文言文的詞語具有多義性,它們的含義往往受外在語境的限定,這就決定了我們不僅要借助工具書和課下注解幫助學習,歸納盤點靜態(tài)的文言知識,更要通過讀,讓學生結合上下文推斷文言詞匯或句子的含義。該課時的最后是在了解課文內容的前提下通讀,通過譯讀,學生雖然大致了解了文章內容,但對于《赤壁賦》這樣包含儒釋道復雜思想、具有豐富內涵的文章來講還是遠遠不夠的。理解是朗讀的基礎,如果沒有真正達到理解這一層面,就直接安排所謂的美讀,只能逼著學生“裝腔作勢”、故弄玄虛地效仿。而通讀的意義就在于讓學生從剛才著眼于個別字詞句的含義及文言現(xiàn)象的翻譯中跳出來,回歸到文章整體,以達到深化前面的試讀與譯讀兩次的閱讀成果的效果,這既是對前面試讀與譯讀的鞏固,又是對下節(jié)課誦讀甚至美讀的預熱。
2.小組合作是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益的有效形式
小組討論式教學法就是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依據(jù)學生個體認識心理加能力與群體的相互作用,和對事物認識結構的影響形成的知識網絡,培養(yǎng)學生的主體意識,達到解決問題的目的,從而讓學生在民主思想氛圍中獲取集體的智慧,是獲取知識的有效方法。小組討論式教學法通過小組成員各自當眾發(fā)表自己的意見、觀點和看法,促使同學之間彼此的信息溝通、知識網絡的交互作用,從而開發(fā)學生的智力,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通過小組討論,改變原來的知識結構,形成一個更新的、更趨完善的知識結構,提高同學們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達到講授和獨立完成作業(yè)所達不到的效果,大大提高了解決問題的質量。通過課堂小組討論,還可有效地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精神。當然,在運用小組討論式教學方法時,要做到“放而不亂,管而不死”。新課改強調“課堂上要讓學生動起來”?!皩W生之間互相說、互相看、互相辯、互相幫、互相考才是學生群體之間真正的“動”,這就是互動、能動。外動是形式,內容是根本。如果只一味地追求表面的形式,而不追求課堂的實質,那就是做表面文章,這樣的課就是“繡花枕頭,中看而不中用”。
總之,語文課要解決好“教什么”和“怎么教”這兩個關鍵問題,這樣才會打造出優(yōu)質高效的語文課堂,從而為語文教學的改革,開辟更廣闊的天地。
(作者單位 江蘇省高郵市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