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波
摘要:語文世界是豐富多彩的,語文課卻大多是沉默不語的,這大大影響了語文教學的效果?;钴S的課堂氣氛對于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開發(fā)智力、陶冶情操、優(yōu)化教學效果都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作為一名語文老師,從音樂、表演、質(zhì)疑、繪畫四方面談談如何讓語文課活起來。
關鍵詞:語文;課堂;學生;感悟
語文世界是豐富多彩的,語文課卻大多是沉默不語的,這大大影響了語文教學的效果?;钴S的課堂氣氛對于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開發(fā)智力、陶冶情操、優(yōu)化教學效果都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那么在語文教學中怎樣激發(fā)學生的探求知識欲,開啟學生智慧,讓語文課堂飽含活力呢?下面我談談個人在語文教學中的幾點體會。
一、用音樂渲染教學情境,讓學生入境
音樂與語文同是情感的藝術,雖然它由音符組成,不是由各種不相同的文字組成,但利用音樂創(chuàng)設情境,照樣能吸引學生。在課堂上利用音樂營造情境,會使學生產(chǎn)生身臨其境之感,從而為理解文章起到了很好的鋪墊作用,為整堂課奠定良好的情感基調(diào)。如在教學余光中的《鄉(xiāng)愁》時,我播放了余光中先生的另一首詩,后被羅大佑編曲而成的《鄉(xiāng)愁四韻》,那舒緩低沉的曲調(diào),配以羅大佑獨有的沙啞而充滿磁性的嗓音,將在外的游子思鄉(xiāng)之情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學生完全沉在那憂郁而傷感的旋律之中,對鄉(xiāng)愁也有了更為深刻的理解。聽完后,請學生評講聽后的感受,學生紛紛用簡短的語言講述了自己對家鄉(xiāng)、對親人的思念和感恩。尤其是有些學生的父母外出打工了,留自己同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生活,日子一久,對父母的思念之情更是難以遏止,有學生講到自己的父母在外如何辛苦賺錢,自己如何想念他們時,竟熱淚盈眶,聲音哽咽,他們的心完全被這首曲子所打動,深深地陷入所創(chuàng)設的情景之中,教師也就不用做過多的語言述說了,他們已經(jīng)很深刻地理解了詩的內(nèi)容。
二、表演課本劇,讓學生感悟理解
富有表現(xiàn)欲是現(xiàn)在學生的一大特點。教學時我們可以遵循學生的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設計表演這一活動方式,讓學生對課文進行全身心的感受。在理解語文基礎上的表演,把抽象的語言文字轉(zhuǎn)化為形象的身姿運動,提高的不僅僅是對課文情節(jié)的深入理解的程度,而且是整體的語文素養(yǎng)。如在學習《變色龍》一文時,讓學生將小說改編成課本劇并在全班表演,使參與表演的同學置身于“狗咬人”事件之中,從情節(jié)到主題細加揣摩后,形之動作,述之以語言;觀看課本劇的同學,通過直觀形象的動作和語言,感受到小說的情節(jié)發(fā)展,品味小說的語言,加深對課文內(nèi)容的理解。在學生表演課本劇結束后,我給學生時間,引導學生從臺詞、表情、角色配合、道具的運用等角度去自主評議課本劇的表演,談談各自對小說內(nèi)容的體會和感悟,啟發(fā)點撥,導引學生深入理解小說的主題。有的學生在表演的同時,不但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也大大增強了閱讀課文的興趣,學習效果明顯。
三、設問質(zhì)疑,產(chǎn)生興趣
課堂提問是傳授知識的必要手段,是提高教學效率的重要途徑之一。一個好的語文老師如果善于從教學實際出發(fā),設計出高質(zhì)量的、富于技巧性的提問內(nèi)容,就能有效地培養(yǎng)學生的各種綜合能力,極大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如教學《變色龍》一課時,我給學生提出這樣一個問題,“下面給大家兩分鐘準備時間,重新給課文擬個標題。發(fā)言時,先說出你擬的標題是什么?然后稍作解釋?!鄙?:我擬的標題是“奉承多變的奧楚蔑洛夫”。理由是奧楚蔑洛夫警官在處理狗咬人的事件時,他的言行舉止變來變?nèi)?,在不斷變化之中,奉承那些有錢有勢的人。生2:我擬的標題是“兩面人”。所謂“兩面人”是指奧楚蔑洛夫有對窮苦、沒有地位的人兇狠的一面,還有對有權力、有威望的人一味順從的一面。師:你的意思是說一個人有兩副面孔,對沒錢沒勢的人一副面孔,對有錢有勢的人一副面孔。生3:我擬的標題是“狡詐多變的警官”。理由是奧楚蔑洛夫來回變了好幾次,一會兒夸狗,一會兒又說把狗弄死,這些說明他多變;而且在每次變化時,又總是為自己找到比較好的借口,這又說明他非常狡詐。生4:我擬的標題是“荒唐的奧楚蔑洛夫”。課文中,奧楚蔑洛夫一會兒這么說,一會兒又那么說,對狗的態(tài)度忽上忽下,對赫留金的態(tài)度忽左忽右,做法十分荒唐。師:大家的發(fā)言不約而同地提到了警官,不錯,奧楚蔑洛夫警官是這篇文章的主人公。大家擬的標題都對,那么作者為什么要以“變色龍”為題呢?生5:變色龍是爬行動物蜥蜴的一種。這種動物皮膚的顏色可以隨著四周物體的顏色變化而改變。本文的主人公奧楚蔑洛夫也是隨著環(huán)境、事態(tài)發(fā)展的變化而變化。警官的做法就好比是變色龍,所以作者用變色龍為題目。這個環(huán)節(jié),經(jīng)過學生的思考和老師的點撥,既培養(yǎng)了學生的能力,又開發(fā)了學生的智力,使原來死水一樣的課堂變活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了。
四、用筆繪畫,讓學生展示交流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產(chǎn)生熱愛,熱愛創(chuàng)造奇跡。在日常教學中我們也不難發(fā)現(xiàn),好多學生十分喜愛把語文中的情節(jié)畫出來。我在教學馬致遠《天凈沙·秋思》這首曲時,為了讓學生體會一個漂泊天涯游子孤寂之情,感受悲涼氣氛,我讓學生拿起畫筆借助前三句詩中的9個景:“藤、樹、鴉、橋、水、家、道、風、馬”,和每個景前面所用的修飾詞“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加上表示時間的夕陽,勾勒出一幅絕妙的深秋晚景圖。秋天本來就容易使游子發(fā)生悲涼之感,特別是在蒼然暮色中,對著荒郊蕭瑟的景物,騎著疲憊的瘦馬,孤獨地走向天涯異域,他更想到故鄉(xiāng)的人,望望漫長的前路,觸動情懷,引起悠悠的哀愁。通過他們手中的畫筆再現(xiàn),對這首詩產(chǎn)生了深刻的感受,進而把感受到的意蘊美內(nèi)化為自己的情感體驗,上升到一定的思想高度。又如在學完王維的《使至塞上》后,安排一堂活動課,鼓勵學生按照“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意思,畫一幅大漠孤煙圖,尤其注意“直”和“圓”的意境。學生個個興致高漲,邊畫邊吟詩歌,此時吟詩的效果遠遠比學生一遍一遍的朗讀要好得多,畫完后組織學生舉辦一次小型的展示會,把他們畫的孤煙圖一一展示出來,比比誰畫的最符合詩歌的意思。這樣的詩歌學習,記憶比較牢固,而且學生也對詩歌產(chǎn)生了一定的興趣。
讓語文課活起來確實是一門教學的藝術。如果能在教學實踐中最大限度地調(diào)動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使學生達到“我學習,我快樂”的狀態(tài),我想這樣的語文課堂也就真正活起來了。
參考文獻:
[1]陳玉琨,代蕊華.課程與課堂教學.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2]方智范.語文教育與文學素養(yǎng).廣東教育出版社.
(作者單位 江蘇省邳州市戴莊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