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瑞霞
摘 要:案例教學法體現(xiàn)了素質教育的宗旨,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文章分析了在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中運用案例教學法能收到良好效果,并且探討了如何具體實施,從而達到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的目的。
關鍵詞:案例教學法;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運用;能力
中圖分類號:G424.1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0)33-0276-02
案例教學法是由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最早開創(chuàng)。它在大學講堂的運用起源于20世紀20年代美國哈佛大學的商學院。所謂案例教學法,即教師根據(jù)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的需要,通過設置一個具體的教學案例,引導學生分析、討論、評述或表達等活動,讓學生在具體的問題情景中積極思考,自主探究,是培養(yǎng)學生綜合能力的一種教學方法。
在教育教學理論中,案例教學法有助于解決所謂黑板教育學的高分低能的問題,因此,將案例教學法運用到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以下簡稱“基礎”)課中是一種比較理想的符合大學生認知規(guī)律和心理需求的新的教學嘗試,它對于提高課程教學質量,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和實踐能力有著重要意義。
一、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中運用案例教學法的作用
(一)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基礎課理論性強,枯燥乏味,單憑教師講解難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而運用案例教學法可以提供生動、逼真的正反案例,容易使學生產生學習興趣,通過討論,學生可以大膽進行交流,在沒有壓力和顧及的良好心態(tài)下進行基礎性的學習。變苦學為樂學,變厭學為愿學,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
(二)加深理解所學知識
研究表明:人們通過語言形式從聽覺獲得的知識能記憶15%,從視覺獲得的知識能記憶25%,而把聽覺和視覺結合起來能記憶的內容達65%。在以教師講授為主的課堂中,學生盡管能夠記住所學的理論知識,但這僅僅停留在書本上的理性思維的認識和收獲,是一種單一的、靜止的、孤立的抽象認識。而案例教學法通過視覺材料,經(jīng)過分析,將書本的理論與現(xiàn)實生活結合起來,并利用理論分析說明復雜多變的社會現(xiàn)象,獲得的收獲會很大,對所學知識的理解會相對深刻。
(三)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素質及創(chuàng)新能力
由于案例教學法要求學生直接參與對案例的分析、討論和評價,這就為鍛煉、提高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創(chuàng)造能力創(chuàng)造了條件。例如2009年“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0周年”大閱兵,向同學們提出幾個問題:1)觀看大閱兵以后你有什么感受?2)我們青年學生應做些什么?讓學生圍繞這個問題展開討論,討論后同學們提出了許多看法和大膽構想,有些觀點還會出于教師的意料之處。這樣會大大地增強教學實效性,提高教學效果。
(四)理論聯(lián)系實際
學校是學習的小課堂,社會是學習的大課堂。案例是現(xiàn)實問題的縮影,它能把大課堂中的真實生活引進小課堂,通過展現(xiàn)一些真實的典型問題,讓學生進入案例情景,設身處地地作出反應,為他們提供一種不用真正深入實踐,但卻在短期內接觸,并處理到大量的實際問題的機會,從而縮短理論和實際間的距離。如在講“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時,可選胡長清、楊秀珠、文強等貪污受賄的案例。他們雖身居高職,但他們觸犯了法律,仍受法律的制裁,這樣講更具有時效性和說明力。
二、在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程中運用案例教學法應注意的幾個方面
案例教學是通過精選案例、分析案例、總結案例來完成整個教學活動的。案例教學法不能排斥和否定其他教學方法,要強化教師的主導作用,進一步探索出適合基礎課的案例教學模式。
1.精選案例,這是開展案例教學法的前提。案例應該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社會政治、經(jīng)濟、生活、文化或某一現(xiàn)象、某一具體問題的典型再現(xiàn),教師應根據(jù)教學目標,教學重點,教學難點,選擇適合的案例或安排學生收集某一典型的資料,它要求符合學生和時代實際,能激發(fā)學生興趣、讓學生能積極主動參于其中,這樣才能取得較好的效果。選取案例時注重案例真實可信,這樣才具有說服力;盡可能選取現(xiàn)實生活最新案例,如“道德觀察”、“今日說法”等欄目故事,以使教學貼近實際,教育學生,使學生提高法律素養(yǎng)和道德修養(yǎng)。同時,學生通過一些問題的判斷、推理、論證,尋求問題的答案,從而啟迪和開發(fā)學生的智能。因此,選擇適當?shù)陌咐浅晒嵤┙虒W案例法的先決條件。
案例教學中的“案例”與講授教學中的“事例”也是不同的。“其一,實際的例子經(jīng)常用來說明一項重點,而案例不僅要提供抽象概念的具體說明,更重要的是要引起討論,協(xié)助學生從多元的觀點,發(fā)展出分析問題的技能,并聯(lián)系理論與實際,產生問題解決方案。其二,即使一個好的例子,也不可能有詳盡的細節(jié)敘述,而案例的敘述較例子更為豐富。其三,教師經(jīng)常要求學生在上課前閱讀或準備案例的討論,使學生有更多反省和思考的機會,也鼓勵學生對案例產生自己的解釋;這與例子只由教學者在上課時提出,并依賴教學者的解釋,有很大的不同。”[1]6
2.圍繞案例引導學生思考和討論——分析案例,這是開展案例教學法的關鍵。案例教學法采取的是以大學生為主體的課堂討論方式,這種方式改變了教學過程中單獨由教師唱主角,學生處于被動接受的狀況,在教學時,教師適時地提出與教學內容密切相關的案例供學生思考,啟發(fā)學生始終保持積極的思維狀態(tài),使學生開動腦筋,認真思考,獲得答案。師生互動交流,活躍氣氛,從而培養(yǎng)學生與人相處的能力。馬克思指出:“如果你想感化別人,那你就必須是一個實際上能鼓舞和推動別人前進的人?!盵3]155案例的討論沒有絕對正確的答案,而只有基本的具爭議的問題是一個教學案例必要的條件。
教師在課堂上有必要及時啟發(fā)學生達到“明理”的目的,同時還應讓學生對書本知識或原理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布置一些讓學生參與實踐的作業(yè)。如我布置了一個課外作業(yè)是讓每位學生都給自己最不喜愛的教師寫一段最想說的話,要求感情誠懇、真摯。結果是很有效的讓這些教師與學生進行了一次深入地溝通和交流,緩解了師生矛盾,使師生關系更加融洽。
3.采用多種形式是開展案例教學法的重要途徑。教師在運用案例教學時應綜合運用多種形式,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增強教學效果。例如可以制作與案例相關的教學課件,利用多媒體手段開展案例教學。如將“焦點訪談”欄目——“不文明行為‘排行榜”制作成課件,片中翻越護欄、隨地大小便、買票插隊及偷盜井蓋等讓人們深惡痛絕的不文明行為對學生觸動很大,這種直觀的方式能夠對學生起到很好的教育作用。還可以利用互聯(lián)網(wǎng),在網(wǎng)上開展形式多樣的社會公德、職業(yè)道德、家庭美德的討論。因為互連網(wǎng)的隱蔽性可以增強學生的參與性,使學生反映真實想法,有針對性地開展教育,從而提高學生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4.教師對案例的總結升華是案例教學法的歸宿。任何教學行為的最終目的,都是為了讓學生理解掌握新的教學內容,并升華為學生自己的“東西”,基礎課的案例教學法的最終目的也是這樣,要讓學生把書本知識化為實際行動,使學生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得到升華。教師的小結雖然不是一種權威性的結論,但在教學中能起畫龍點睛的作用,是對案例中基本原理的概括和提取。教師應該對學生在討論中提出的正確觀點和想法給予肯定,對學生討論中出現(xiàn)的一些不恰當?shù)恼擖c給予引導和糾正,堅持正面引導,做到以理服人。
案例教學法的采用,使得“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避免了“只有書本、只有理論”的教學模式,豐富了教學內容,加強了學生對于教師講課的理解和消化能力,能夠使學生形成“案例——知識點”聯(lián)系結構。因此,我們在基礎課教學中應大力推廣案例教學法。
參考文獻:
[1]張民杰.案倒教學法:理論與實務[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6.
[2]中共中央宣傳部、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意見(教社政[2005]5號)[Z].2005.
[3]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