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漢林
【摘 要】作文是運用語言文字表達自己主觀見解和感受的直接方式,學生通過作文進行自我觀察、自我體驗、自我反饋、自我調節(jié),了解自己的個性情感和心理需要,給自己的成長塑造出一個豐富的精神世界。本文筆者就如何引導學生寫好作文談了自己的經驗。
【關鍵詞】作文教學 素質教育 意境
寫文章是需要意境的,意境是文章的靈魂所在。想要寫出成功的文章就需要從意境的營造入手。那么怎么去營造意境呢?在許多人看來意境是一種不可捉摸的東西,一些簡單的鋪敘、烘托、渲染往往達不到營造意境的效果,相反卻常常成為文章的敗筆。在筆者看來,營造意境是一項基本功,是可以培養(yǎng)的,小學階段的培養(yǎng)尤為重要。讓短短數百字的小學作文產生意境,并不失天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筆者在四十余年的教學生涯當中,總結出一點指導小學生作文營造意境的經驗與大家共享。
一、引導學生進行觀察與聯想
1.意境源于生活。要營造出好的意境就必須要善于觀察生活,將一些容易被人忽略的部分提煉出來,才有可能提升文章的境界。如何去觀察生活?透過表象看本質。日常生活中我們會遇到形形色色的事物,通常情況下我們看到的僅僅是事物的表象,而忽略了它們的本質。經過一番深入地觀察與思考,思維就會變得開闊,就不難發(fā)掘一些生活中真實的存在,即使我們看不到這些存在的發(fā)生,也可以根據生活經驗推斷出一些我們作文中需要的信息。這個推斷的過程就是我們下面要提到的“合理的想像”。
2.引導學生進行合理的想像。當我們對一些事物的本質有了一定的理解的時候,就會自然而然地產生一些遐想。以鞋子為例,看到一雙陳舊的草鞋,我們會情不自禁的想到那段艱苦的歲月,那些不屈的忠魂,我們甚至可以真實地看到草地上的積水,可以真切的感覺到路途的泥濘;看到一雙紅色的高跟鞋,我們會想像到它的主人會是一位火紅熱情的妙齡女郎,我們甚至可以看到它的主人猶如一簇火焰般地在跳動著;看到一雙擦得很亮的黑皮鞋,我們會聯想到它的主人是一位干凈的年輕人或者是一位成功人士,我們也可以進一步聯想它的主人經常出入社交場合。
有了這些合理的想像,學生再進行寫作的時候就不會感到沒有素材可用,寫出來的東西也就更加貼近現實,再加以提煉加工便不難提升作文的意境。
二、提煉生活,營造意境
意境源于生活,卻不等同于生活。我們簡單的將生活真實記錄在紙上沒有什么美感可言,但是將生活真實加以提煉和塑造以后便可以產生種種的美感,令人回味無窮。提煉和塑造生活的方法就是我們通常提到的寫作手法,通常用到的有比喻、擬人、夸張、想象、抑揚結合、點面結合、動靜結合、敘議結合、情景交融、襯托對比、前后照應、托物言志、借景抒情、鋪墊懸念、正面?zhèn)让?、比喻象征、借古諷今、承上啟下、開門見山等等。在這里簡單分析幾種比較容易用到的手法。
1.烘托渲染。烘托渲染,是一種常見的手法,幾乎每篇文章都少不了這種手法的運用,只是大多運用的不成功。如何才能成功地運用烘托渲染的手法呢?筆者認為,渲染烘托一定要抓住真實的生活,而不是沒有根據的道聽途說,只有貼近生活才能讓讀者有所體會,才能夠達到渲染烘托的效果。否則,只能是蒼白無力的鋪敘,讓人產生厭煩,可以說沒有生活的鋪敘就是敗筆。
有這樣一個題目:一位游子從千里之外歸來,站在家門口的那一刻他感覺到了疲憊。請運用合理的想像描寫他旅途的艱辛,人稱不限,字數不限。
學生看到這樣的題目以后,大多感到無處落筆,勉強寫出來的東西大都千篇一律,多數文章都是用“風塵仆仆、跋山涉水、日炙風吹、披星戴月、鞍馬勞頓、櫛風沐雨”等成語來描寫,讓人感覺到空洞無物。只有一個學生在文章當中這樣寫到“在雙腳踏上家鄉(xiāng)土地的那一刻,才發(fā)現臨行前剛擦亮的皮鞋不知什么時候已蒙上了一層薄薄的灰塵?!弊x到此處的時候我們可以真切的感受到游子的疲倦,通過“不知道”三個字我們可以感受到游子旅途的緊張和歸鄉(xiāng)的迫切,而鞋子蒙上了灰塵,我們可以看出游子走了很遠的路,能夠清晰地看到他走過的那一道道的山一條條的河,甚至是那竄長長的腳印也清晰的出現在眼前。這就是貼近生活的烘托,因為我們很容易的就能看到那雙鞋子,很容易的就能理解灰塵的含義,所以我們才能夠很清楚的感受到游子的疲倦與那淡淡哀傷。
2.擬人。擬人手法是作文中一種常見的手法,也是小學生最鐘愛的一種手法。雖然擬人手法是一種比較容易掌握的方法,但是用擬人的手法提升文章的意境卻不容易。如果我們教出來的學生只會寫“小樹在點頭,小草笑彎了腰”之類的話,那學生就很難用擬人的手法來營造出意境。因為這樣的句子仍然是拾人牙慧,空洞無物的,成功的擬人應該有自己的創(chuàng)造和生活的底蘊。比如唐人杜牧在其贈別詩中寫到,“蠟燭有心還惜別,替人垂淚到天明?!边@句詩就成功的運用了擬人的手法營造了幽怨的意境。通過這句詩我們很容易地看到了一夜未眠淚眼婆娑的主人公,這是因為我們都明白生活中,睡覺都有熄燈的習慣,蠟燭點了一夜說明人未眠,為什么不睡呢?因為惜別,睡不著。替人垂淚到天明,這句詩巧妙的將蠟燭人化,用蠟燭的“眼淚”烘托出幽怨的氣氛,營造出感人的意境。無論采用什么樣的手法去營造意境,都必須尊重生活。想要成功的營造意境提升文章的層次,就必須貼近生活,提煉生活,再運用合理的手法加工才有可能創(chuàng)作出好的作品。
對生活的觀察和思考是作文成功的基礎,而小學階段的培養(yǎng)更是基礎中的基礎,作為一個小學教師我們有責任給孩子一雙善于觀察的眼睛。事實證明,這是能夠做到的。學生辛辛苦苦完成一篇作文,都有一種急于知道教師如何評價自己作文的心理欲望,因此教師應給予及時批改,教師的評語要肯定優(yōu)點,指出不足,目的是幫助學生提高寫作水平??疾煲黄魑囊獜闹黝}、布局、語句等方面著眼,因此一套評語模式可自然寫成,什么內容具體、中心突出、語句通順等,從文章本身考慮,這些評語也許是符合要求的,但當同學看到評語時,卻隨便把作文本扔到書桌上,不認真閱讀老師的評語,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是什么?這樣的評語學生看夠了,盡是些套話,沒有什么指導性,如果教師用激勵性的語言評價學生的作文,使學生感受到成功的歡愉,產生強烈的求知欲望,明白自己的“杰作”好在哪里,差在哪里,應怎樣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