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琳
摘要:本文通過對高校非計算機專業(yè)課程大學計算機基礎的教學現狀分析,指出了教學中的一些不足,并提出改革當前教學模式,把分層教學、模塊化教學和網絡協助教學等模式引入該課程的教學中去。
關鍵詞:大學計算機基礎;分層教學;模塊化教學;網絡協助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1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現狀
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是面向全校非計算機專業(yè)開設的一門公修課,也是大學生接觸的第一門計算機課。該課程的教學目標是:培養(yǎng)大學生的計算機基本知識、基本能力和基本素養(yǎng),使它們能夠利用計算機解決實際問題,并能為以后解決專業(yè)問題打下基礎。
該課程長期以來,都是以計算機知識“零起點”來設置教學大綱,教學都是按入校時的自然班級授課。然而,由于地區(qū)、城鄉(xiāng)差異,這些學生的計算機應用水平相差很多,采用統一授課的方式顯然是不公平的。老師在授課的過程中,也深感眾口難調:講得太簡單,基礎好的同學索然無味,甚至逃課走之,講得快了基礎差的同學叫苦連連,無法完成老師布置的上機作業(yè),大大打擊了同學們學習這門課程的熱情,教學效果也可想而知。
而且近年來,很多高校積極推進教學改革,試行學分制,大幅度壓縮必修課,擴充選修課程,通過給學生更大的學習自主權來因材施教。在這樣一個必修課課程門數、學時數大幅減少的大背景下,計算機基礎教學的課時不增反減,但教學要求還不斷提高,如,我們學校以前大學計算機基礎課時72學時(36學時(理論)/36學時(實踐)),改革以后為54學時(18學時(理論)/36學時(實踐))。面對這樣的教學現狀,我們的出路只有一條,必須改革當前的教學模式,否則就無法完成該課程的教學目標。
2分層教學模式及實施方法
2.1分層教學模式介紹
分層教學,就是根據學生現有的知識程度、水平能力和學習興趣等方面的差異對學生進行分層次教學,把水平能力相似的學生集中在一個教學班,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制定教學目標和教學計劃,采用不同的教學大綱,使用有針對性的教學方法和手段,使學生在原有基礎上提高,達到分層教學的目的。
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的分層教學,就是根據學生計算機應用水平的高低分成若干層次,同一層次的學生組成若干班級,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fā),確定不同層級的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采用不同的教學手段和方法組織教學,編制不同水平的考試大綱來檢驗學習成效。這樣可以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最大限度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又能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增進的師生的合作和交流,提高學習效率。
2.2分層級教學模式的實施
(1) 學生分層
客觀準確地對學生進行分層是有效實施分層教學的前提。分層原則不易過多過細,一般分為三層比較合適,分別對應的是計算機應用水平:高級、中級、初級,可以采用考核為主、自愿選擇為輔的方式進行,同層的學生可以按系或學院組成新的班級,便于排課和管理。
對學生進行分層是做好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分層教學的基礎,在分層的過程中盡可能地和學生進行溝通,掌握第一手資料,使每一名同學找準自己的位置,為下一步進行針對性的教學打下基礎。當然分好的層次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在課程進行過程中,如果發(fā)現學生不能適應相應層次的教學還可以隨時進行微調。
(2) 制定不同層次的教學大綱
應該根據不同層次的學生制定不同的教學大綱。教學大綱所涉及的教學內容、教學要求、教學進度都應是不同的。
對于第一層次的學生,由于他們基礎好,動手能力強,制定教學大綱的教學內容時可以加深課程難度和拓寬課程廣度。比如在制定Windows操作系統這一章的教學內容時,前面的基本操作可以不講,直接介紹Windows的系統設置、注冊表的使用等,這些內容既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也能幫助他們解決使用電腦過程中所遇到的問題。由于第一層次的同學起點高、領悟快,在教學進度安排上可以快些,這樣余下來的課時可以拓寬課程的廣度,把網頁制作、數據庫應用等技術也安排到課程中來,把先進、實用的技術介紹給同學們,豐富同學們的計算機使用技能,也能充分挖掘這部分同學的學習潛力。
對于第二層次的同學,雖然他們也具備一定的計算機應用技能,但還不夠系統、熟練。因此在教學內容的制定上不宜增加廣度,可稍在深度上入手,加強基本功,適當地補充一部分技巧和綜合技能的練習。
對于第三層次的同學,由于基礎差,過去很少接觸計算機,在教學內容的制定上,要重點介紹基本操作、基本技能。
(3) 制定不同層次的考試大綱
不同層次的學生要制定不同的考試大綱,從考試內容,考試形式都可以不同。分層評價不能只看學生所達到的知識水平高低,而要以學生在其所在層次取得多大進步作為主要衡量標準,這樣才能鼓勵各個層次學習這門課的積極性。
3模塊化教學模式及其益處
3.1模塊化教學模式介紹
模塊式教學(簡稱MES)是國際勞工組織在20世紀70年代開發(fā)出來的一種較為先進的培訓模式,在我國一般稱之為“模塊式教學法”。它非常適用于以技能培訓為主的課程,而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的主要任務就是培養(yǎng)學生的計算機應用能力。
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內容各部分相對獨立、關聯少,故可把該課程劃分為計算機基礎知識、操作系統的使用、辦公自動化軟件、網絡基礎及Internet應用、網頁設計基礎、多媒體技術基礎、數據庫應用基礎等模塊,教師按照模塊分組,每個模塊指定一個模塊負責人。各個模塊根據實際情況制定各自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授課時數、授課形式及自學時間,然后把這些模塊組合在一起,形成類似積木組合式的教學方式。
3.2模塊化教學法的益處
(1) 有利于開展分層教學工作
采用分層教學模式,針對不同層次要制定不同的教學大綱和考試大綱,這是一項非常細致和繁瑣的工作。引入模塊化教學,老師可以把主要精力集中在一個或幾個模塊,按照學生應該掌握的知識和能力對模塊進行剖析,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地深入研究。
(2) 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
模塊式教學中每個模塊目標明確,都要以掌握必要的技能和培養(yǎng)計算機應用能力為基本目標。教師應將基本目標分解為包括幾個相關知識點或技能要點的若干子目標,然后根據各個子目標設計教學,安排實驗,即通過目標驅動,實現學用一致。
(3) 有利于適應不同專業(yè)的需要
在保證課程中一些相對固定和完整的基礎理論知識的同時,根據不同的專業(yè)增刪一些模塊,如對廣告、藝術類專業(yè),可增加平面設計模塊,去掉數據庫應用基礎模塊。模塊化教學的靈活性使該課程適應不同專業(yè)的需要成為可能,同時也可為學生利用計算機解決專業(yè)問題奠定基礎。
(4) 提高教學效果,促使多開選修課
模塊化教學中老師反復教授一個或某幾個模塊,可更多地深入研究所教授的內容,鉆研教學方法,合理利用教學資源,而不是像以前講授內容很多,但研究得都不深,只停留在基礎層面,這也為配合學校教改,進一步開出滿足學生個性化需求的選修課打下基礎。
4利用網絡平臺協助教學
采用分層次、模塊化教學方式不能改變教學的課時數,因此要想在有限的教學時間里實現教學目標,利用網絡協助教學必不可少。做好網絡協助教學至少應做好以下工作:
(1) 建設完備的、以網絡為平臺的課程學習資源
網絡教學資源建設包括兩部分:資源平臺建設和教學資源建設。其中重點在教學資源建設上,資源平臺可以自建,也可以購買成熟的平臺。教學資源的使用對象是學生,對于學生來說,真正有效地學習資源必須是經過精心設計,能滿足學生自主學習需要的資源。為此,教學資源的建設必須將輔助學生自主學習與教師創(chuàng)造性教學結合起來,體現開放性、動態(tài)性、互動性及自主性原則。不僅要有以知識結構為線索的課件、教學視頻,還要有以學習活動為線索的課程實驗、知識單元測試,作業(yè)提交、網絡答疑等,既包含靜態(tài)資源,也包含動態(tài)資源。
(2) 充分發(fā)揮教師在網絡教學中的指導和督導作用
網絡教學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主,教師應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在實踐中得到鍛煉和成長,但也不意味著教師可以無所作為。教學內容的設計、學習過程中的疑惑、提交作業(yè)的批講,都靠教師花費大量時間去做。而且教師還應關注每一位學生的學習過程,如學生平時登陸的有效時間和次數、是否參與互動、是否參與課程討論及討論次數、網上作業(yè)提交情況、單元測試結果等,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
5結束語
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面向全校非計算機專業(yè)學生,影響面大,通過改革現有教學模式來提高教學質量,從而提高同學們的計算機綜合應用能力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以上是本人對該課程進行教學改革的一些思考,許多想法還有待在實踐中得到檢驗和完善,希望能給正在進行計算機基礎教學改革工作的同仁帶來一些啟發(fā)和幫助。
參考文獻:
[1] 陳國良,馮博琴.抓住實施質量工程機遇,提高高校計算機基礎教育水平[C]//教育部高等學校教學研究中心. 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報告論壇論文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9-13.
[2] 丁蓉.計算機基礎教育分級教學改革探討[J].信息教育,2007(5):145-146.
[3] 趙俊龍,郭偉. 計算機文化基礎的模塊化、分組教學初探[C]//全國高等院校計算機基礎教育研究會. 全國高等院校計算機基礎教育研究會2006年會學術論文集.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302-304.
[4] 趙英豪,張興華,臧愛軍.計算機基礎模塊化教學模式的研究[J].石家莊學院學報,2008,10(6):121-124.
[5] 單方,葉惠文.基于網絡的計算機基礎教學的改革與實踐[J].中國教育信息化,2008(15):67-69.
A Deep Probe into Teaching Patterns of Course Fundamentals of Computers
ZHANG Lin
(Modern Education Technology Center, Henan Institute of Finance & Economics, Zhengzhou 450002, China)
Abstract: By analyzing the existing teaching state of course Fundamentals of Computers for non-computer specialties in higher school, some deficiencies were pointed out, and the reform was proposed for current teaching pattern, which introduced teaching patterns including layered teaching, modularized teaching and network-aided teaching into this course.
Key words: fundamentals of computers; layered teaching; modularized teaching; network-aided teach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