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任務驅(qū)動”法,是當前中小學信息技術教學中常用的教學方法之一。然而,在實際課堂教學中,還要注意其使用的條件及有效性,要注意“任務”的實際意義及可操作性,必須堅持科學、適度、恰當?shù)脑瓌t。不能簡單地為了“任務”而做任務,以免造成學習時間的不合理分配及學生產(chǎn)生厭學的心理等問題的出現(xiàn)。而興趣是學習最好的老師,如何才能用“任務驅(qū)動”來點燃學生學習的熱情呢?本文筆者就以自己執(zhí)教的《認識Windows XP》(黑龍江教育出版六年級《信息技術》)一節(jié)為例。
關鍵詞:任務驅(qū)動;教學
1 教材分析
“初中信息技術課程要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它是小學階段的自然延伸,又是初中學生認知能力和發(fā)展需求的恰當表現(xiàn),更是高中階段學習的前期準備。”
本節(jié)課內(nèi)容是第二單元操作系統(tǒng)基礎中第一節(jié)Windows XP的基本操作的第一課時。操作系統(tǒng)基礎是學生學習利用計算機獲取、交流、處理信息等一切其他知識技能的基礎。Windows XP操作系統(tǒng)的基本操作則是本單元中的核心環(huán)節(jié),本課窗口的組成和操作是學生形成Windows XP操作系統(tǒng)知識鏈體系的必要環(huán)節(jié),熟練掌握相關知識與技能,對今后的學習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 學生分析
初中生在認知發(fā)展和社會性發(fā)展上都較小學生有了較大的提高,教學的重點應著重于學生掌握基礎知識技能后的“個性化”塑造和長遠意義上的信息素養(yǎng)能力的養(yǎng)成。
在學生心理方面,對于六年級的學生,雖然邁入了初中學習的殿堂,但其心理特征上還是更偏向于小學生。“興趣既是學習的起點,往往一個直接的興趣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求知的熱情;同時興趣也是學習的歸宿,學習者能忍受繁復的學習探究過程,是因為間接興趣--對結果的執(zhí)著的追求?!彼浴凹とぁ笔墙虒W中保證學生學習動力和吸引學生有意注意的有效手段,從興趣出發(fā),最終仍然歸結到興趣。
在教學內(nèi)容方面,雖然本節(jié)課內(nèi)容在學生們小學的學習過程中已經(jīng)涉獵了一些,但對于學生來說,還沒有形成系統(tǒng)的、較為清晰的概念。所以在教學內(nèi)容中應著重于幫助學生理清概念,理順思路,簡化操作過程。但這種學習決不是簡單的重復,而是一種在原有知識基礎上的一種升華和創(chuàng)新地思考。
3 教學目標分析
知識與技能:了解窗口的含義,掌握窗口的組成和基本操作。
過程與方法:采用任務驅(qū)動教學法,將知識技能融合于任務中,創(chuàng)設能激發(fā)學生興趣的任務情境;采用簡單合適的分組方法,在任務操作過程中融入合作交流的因子,倡導合作探究學習。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引導學生能通過一般的信息表象分析,探索現(xiàn)象本質(zhì)的意識——培養(yǎng)學生超越工具局限,探求一般規(guī)律的意識。注重開放性思維及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培養(yǎng)學生合作、交流能力,并注重于學生良好的表達能力地養(yǎng)成。培養(yǎng)學生愛國主義的美好情操。
4 教學重點、難點分析及處理策略
本節(jié)課的教學教學重點是窗口的組成和基本操作。教學難點是培養(yǎng)學生超越工具局限,探求Windows XP程序窗口相關知識技能一般規(guī)律的意識。
在設計中利用任務驅(qū)動法,在學習窗口的組成和基本操作時,將知識點融入游戲和兩個相關聯(lián)的任務中。注意創(chuàng)設情境,引起學生的注意和興趣,自然過渡到任務的提出。然后引導學生與教師一起討論,探討已知和未知的解決任務的方法。讓學生學會分析任務,提出問題。教師從旁給予指導,引導學生提出解決任務各種可能方法--明確思路。學生通過自主學習,獲得感性認知,教師引導學生做理性的知識梳理,從而檢查結果,總結經(jīng)驗。
5 主要教學過程
問題導入
教師針對Windows操作名字來由提出問題,并打開幾個程序文檔窗口,引導學生觀察并得出:在Windows操作系統(tǒng)中應用程序往往是以一個個窗口的形式展現(xiàn)的。
課題:認識Wondows XP
Windows XP窗口的組成
教師展示小游戲——“大家來找碴”,讓學生在兩張同樣是名為“C:”的窗口圖中尋找起不同點。提出問題:“大家仔細觀察,尋找這兩張圖之間的不同處,最多共有幾處?并可以借助課本,用準確的語言來描述不同處在窗口中的部位。”
通過游戲互動,引導學生來認識窗口的組成各部分。
5.1 Windows XP窗口的組成
學生們順著教師鼠標指針引導,依次將窗口組成各個部分的名稱讀出,并簡述其用途。
提出問題:“剛剛游戲里看到的那兩張圖都是教師機磁盤”C:“的窗口,它們之間為什么會不同呢?(設置懸念,為下面和以后知識的學習埋下伏筆)等我們學習完這一單元節(jié)就能解決這個疑問了?!?/p>
5.2 Windows XP窗口的操作
教師依次打開“word”文檔,“畫圖”和“媒體播放器”三個窗口,并且窗口間各有部分是相互遮蓋的,引導學生注意觀察。提出問題:“下面請同學們觀察,我們都知道Windows XP是一個多任務的操作系統(tǒng),我們可以同時邊聽音樂、邊畫畫或輸入文章。但大家觀察,這三個被打開的程序窗口狀態(tài)怎樣?”引起學生注意,初步了解任務背景。
引導學生通過閱讀教材相關知識,快速了解“當前窗口”(活動窗口)的概念。引導學生用較為準確的語言來描述它的概念,并讓學生形成清晰的概念——當前窗口的唯一性(單用戶干預)。
如果同時打開多個窗口,那個正在工作的窗口標題欄會高亮顯示(呈現(xiàn)出藍色漸變),這樣的窗口稱為活動窗口或當前窗口。
出示任務:[電子板書] 要察看某個被遮擋的窗口該如何辦?
引導學生分析并提出已知方法和未知可能的方法,教師在學生實踐中提示重點(如窗口大小、移動等),引導學生明確解決任務的思路。安排分組,讓學生按照已有學習經(jīng)驗分為8人一組(組內(nèi)異質(zhì),組間同質(zhì)),指導學生進行小組探究與合作。
學生在以往的經(jīng)驗基礎上,經(jīng)過實踐操作和簡短的交流討論后,各小組分別派出代表解答任務。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引導各學生小組展開交流討論,對上面的各個操作進行比較評價,讓學生討論并歸納總結出以上的幾種窗口操作。
打開窗口、 移動窗口、改變窗口大小、排列窗口、 切換窗口、 關閉窗口
學生對以上操作通過解決實例任務進行練習。教師在學生演練過程中提出注意點:如“最大化/還原”按鈕,窗口角操作等。在全體學生操作完成的基礎上,提出進一步的任務問題。
出示任務:[電子板書]要同時讓所有的窗口同時出現(xiàn),互不遮擋,該怎么辦?
讓學生分組交流討論,在學生分析任務,發(fā)現(xiàn)問題重點后,自主探索。在學生自主探索過程中引導學生利用教材中相關內(nèi)容來尋求幫助,降低難度。
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對幾種方法進行比較評價,讓學生動手進行“組織窗口”的各項操作演練,完成任務。
教師引導:“到目前為止,我們都已經(jīng)成功的完成了任務,解決了問題,下面讓我們一起來看看Word文檔中的內(nèi)容(一段生動有趣的童話故事,共有三段,但最后一段與前兩段間有很大一塊空白。”)
讓學生開始閱讀,部分學生遇到問題——“故事未完”。通過學生們間互助的問答,引入“查看窗口內(nèi)容”。老師引導學生熟悉并快速地使用滾動條來察看窗口內(nèi)容,讓學生通過實踐了解窗口“滾動條”是否起作用(或有無)的原因——窗口是否能夠完全顯示其內(nèi)容。
鞏固當堂學習成果,完成連線題。
例:請將下面左側的窗口操作與右側要完成該操作對應的鼠標主要操作相連,并用較為規(guī)范的語言來描述具體操作過程。
移動窗口 單擊
關閉窗口 雙擊
打開窗口 拖動
組織窗口 右擊
學生進行連線,并闡述具體操作過程。(教師從旁引導其用語規(guī)范,及糾正一些語病)
創(chuàng)新任務
創(chuàng)設情境:“我們各位專家在一次交流會上,了解由微軟公司設計的”word“文檔,”畫圖“和”媒體播放器“三個程序窗口,各位專家在經(jīng)過激烈的討論研究后,決定自主開發(fā)設計出一個國產(chǎn)的、能夠滿足大部分程序需要的最簡約的一個窗口?!?/p>
小結提高
提出問題:“上面各位”專家“展示的窗口設計,有的非常實用,有的構思巧妙,我對大家就更充滿信心了。大家覺得對這節(jié)課還有什么遺憾或是疑問嗎?”
學生通過思考、交流,對教學中遇到的一些困惑提出問題。教師部分回答,并引導學生對前面設置的懸念進行解答并小結學習內(nèi)容,并為下節(jié)課內(nèi)容開展作鋪墊 。
布置預習作業(yè),結束教學(略)
6 課后反思
任務驅(qū)動為主要教學手段的課堂教學中,應始終關注著學生的興趣?!皩W生通過一個個任務目標的完成,伴隨著一個又一個的成就感的出現(xiàn)”,課堂氣氛自然就非常融洽,從而師生共同構建起平等、和諧的教學環(huán)境。
我認為任務的設計要具備以下幾點:
a、思想性,它體現(xiàn)在任務的過程中,傳授或在潛移默化中傳遞給學生的思想教育等內(nèi)容,做到寓德于教。
b、合理性,任務的設計在考慮信息技術學科內(nèi)容的知識結構,也要充分以學生的認知結構和學習心理為基準,由淺入深、合理安排。
c、實用性,它主要指學生能利用所學的知識,能完成一些簡單的任務,解決一些常見的問題。
d、創(chuàng)新性,設計任務時要富有一定的開放性,給學生以發(fā)揮創(chuàng)新能力的機會。
作者簡介:王學文(1962-),女,漢族,黑龍江省雞西市人,雞西實驗中學一級教師,從事中學教育教學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