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龍英
摘 要: 詞匯教學是英語教學的根基。大學英語學習已經(jīng)進入高級階段,傳統(tǒng)的英語詞匯教法很多時候已經(jīng)無法解決學生在詞匯學習中常出現(xiàn)的問題。結合語義學原理和教學實踐,重點探究語義學中并置理論、結構語義學、框架語義學、語義成分分析、格語法在大學英語詞匯教學的應用,旨在提高大學英語詞匯教學質(zhì)量。
關鍵詞: 語義學;詞匯教學;詞語搭配;格語法
中圖分類號: G424.1
1 問題的提出
隨著素質(zhì)教育的開展和新課程改革的實施,我國大學英語教學有了新的突破,教學重點開始轉向提高學生的英語應用能力,而詞匯問題成為能否提高學生的英語應用能力的關鍵。傳統(tǒng)的英語詞匯教法僅僅要求學生識記單詞的發(fā)音、拼寫、漢語意思,這就導致學生學習的單詞是孤立的,從而出現(xiàn)學生無法辨別近義詞、詞語搭配不當、英語“漢化”等現(xiàn)象。如何讓學生正確快速的學會詞匯,是每個大學英語教師關注的話題。本文針對學生在詞匯學習中常出現(xiàn)的問題,結合教學經(jīng)驗和語義學理論,歸納出以下教學方法,從而激發(fā)學生興趣,提高大學英語詞匯教學質(zhì)量。
2 語義學在大學英語詞匯教學的應用
2.1 并置理論
并置理論是研究英語中某些詞與另一些詞之間的一種相關的關系。如“mother”(母親)這個詞在語言的應用中經(jīng)常與nail varnish(指甲油)、son(兒子)、father(爸爸)等詞一起使用,而很少和to shave(刮胡子)連用。由此可見,并置理論不是指詞匯的含義,而是指詞與詞之間的搭配關系。這種搭配關系是人們在長期使用語言的過程中的習慣用法。
然而目前大學生在學習英語中普遍出現(xiàn)詞語搭配不當,只記住英語詞匯的漢語意思,不了解詞語的習慣用法和潛在含義的情況。例如:grow children(應為rear children)。此外學生由于受漢語思維干擾,往往按照漢語的習慣來進行詞語搭配。如:I very like to play football.(應為I like to play football very much.)。
因此,在大學英語詞匯教學過程中,英語教師可以利用并置理論指導學生學習詞語的合理搭配。在指導過程中,教師應向學生明確指出,詞語的結伴關系具有可能性和限制性,詞語的合理搭配會受很多因素制約。比如有時受語法決定,有時受詞的語義特征制約,有時約定俗成等等。這些需要教師根據(jù)具體情況具體教學。另外,教師還需要向學生特別指出的詞語的破格搭配。一些詞語在一般情況下沒有結伴關系,但在特殊情況下可以搭配。例如:to lash the waves(白費力氣)。除此之外,在習語中、文學作品中以及新詞語中常出現(xiàn)破格搭配,因此,學生需要下功夫注意平時積累。
2.2 結構語義學
結構語義學主要研究“含蓄的”語義關系(Implicational-Relations),這種理論更關注某些詞或詞組與另一些詞或詞組之間的“語義關系”,而不是像傳統(tǒng)語義學那樣只是孤立的研究詞匯的語義現(xiàn)象,而忽略詞匯之間的語義關系。含蓄的語義關系主要分為:下義關系(Hyponymy)、反義關系(Antonym)和相對關系(Relativeness)。
下義關系又叫語意內(nèi)包,指個別概念的詞內(nèi)包。如上義詞flower(花),下義詞tulip、violet、rose等。上義詞是指同類概括詞,下義詞是相對具體的詞。tulip、violet、rose在語義關系上是同類關系詞。在大學英語詞匯教學過程中,教師利用同類關系詞理念可以幫助學生歸納整理同類單詞,擴大詞匯量。幫助學生利用同類概括詞,使行文簡練。通過對詞匯下義關系的分析也可以避免學生詞義混亂,鍛煉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反義關系主要指:(1)詞義矛盾或對立的詞,例如male-female;dead-alive。(2)詞義相反的詞,例如young-old;cold-hot。前者在語義上互相矛盾,不能同時并存,后者在語義上并不矛盾,它們表示性質(zhì)相同,但程度不同的詞。比如young-middle-young-old。在英語詞匯教學中,引入反義關系可以幫助學生更清晰的理解單詞涵義。平時在講解單詞時,教師普遍使用近義詞進行解釋,其實有些單詞用近義詞解釋并不容易解釋清楚,利用反義詞進行解釋,學生會更容易理解。例如,rude的反義詞是polite(rude是新單詞,學生不知道涵義,引導學生polite是rude的反義詞,學生就很快明白新單詞的基本意思了)。引導學生分清:(1)詞義矛盾或對立的詞、(2)詞義相反的詞,可以幫助他們選用恰當?shù)脑~語進行英語表達。另外,也可以利用反義詞進行修飾文章,避免文章呆板。
相對關系又叫converses,存在于既相互對立又相互依存的一對對詞之間。例如husband-wife;above-below,兩者是對立統(tǒng)一關系,語義學稱此為“強相對關系”。還有一種相對關系存在三個詞之間,稱之為“弱相對關系”。學生學習相對關系可以擴大詞匯量,靈活運用詞匯和句型。
因此,結構語義學的理論應用在大學英語詞匯教學中,可以幫助學生準確理解和合理利用含蓄詞匯,從而提高英語的表達和運用能力。
2.3 框架語義學
框架語義學是一種獨特的語義學理念,它屬于認知語言學的一支。它能為英語詞匯的教學提供一種全新的方法。詞匯是大學生學習英語的一只攔路虎,盡管教師和學生花大量的精力去學習詞匯,但結果往往并不理想。如何解決這一難題,框架語義學為我們提供了新的思路。簡言之,框架語義學立足于人的認知,從不同的視角,將英語動詞分類并放入相對應的框架中,然后針對每一個相對應的框架,將相近的名詞,根據(jù)其熟悉程度進行分類來分層次進行教學。至于其他詞性也可參照名詞和動詞的做法進行學習。例如學習money這一單詞,可以設置買賣交易框架,根據(jù)不同視角(sell、spend、buy等)歸納成買家和賣家兩類,每個框架設有不同元素,可以將要學的單詞納入框架,根據(jù)熟悉程度進行系統(tǒng)性的有條理的學習。
2.4 語義成分分析
在英語教學過程中,學生會因為辨別不清近義詞詞義而出現(xiàn)錯誤搭配。如何幫助學生識別近義詞從而進行正確搭配?對于這個問題,教師可以在課堂中引入語義成分分析理論進行解決。利用語義成分分析理論研究語言學已經(jīng)有很長一段歷史了,它主要研究Conceptual-lexical Relations(概念上的詞匯——語義關系),觀點是任何詞的“意義”都可以分解為某些不同的“語義成分”,這些“語義成分”又可以加以系統(tǒng)的分類。我們可以利用此理論來解釋詞語,例如bachelor-[Human]+[Male]+[Unmarried]。這一理論也有利于幫助學生比較清楚的認識同義詞之間的差別及搭配,從而做到在不同的語境中能正確而熟練地運用詞匯。另外,語義成分分析法還有助于提高學生的翻譯能力。在進行英漢對譯的時候,“選詞”不是隨意的,而是要受語義成分限制的。準確得當?shù)姆g應建立在認識詞匯的正確涵義上。在目前的英語詞匯教學上,如何使學生正確的掌握詞匯是每個英語教師所苦惱的,語義成分分析法為英語教師提供了一種方法可以幫助學生準確牢固地掌握單詞,對于詞匯教學有一定的意義,從而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教師的難題。
2.5 格語法
格語法是一種比較嚴謹、別出心裁的語義學理論。這種理論是1968年著名美國語言學家菲爾莫爾首先提出的,他概括出一個新的結論:每一種語言都有表深層結構的“語義格”(Semantic Case),每個語義格都與某個介詞相聯(lián)系。如Agent格與介詞by相聯(lián)系;Object格與介詞with相聯(lián)系;Instrument格與介詞 with相聯(lián)系。菲爾莫爾還認為,從深層結構的角度來看,所有的noun phrases都是介詞短語,不但可以在句子中移換位置,甚至可以省略。動詞是英語句子中一個重要成分,菲爾莫爾認為在深層結構中,動詞總是和某些語義格連用的,因此他主張對動詞采取深層格框的方式來處理。這對語義研究有著重要的意義,我們可以通過這個方式把不同的動詞加以分類。此外他還提出了三條檢驗規(guī)則來確定各個語義格在句子中的相互關系,探討語義格在句子中的地位。在菲爾莫爾理論提出后,一些語義學家對此理論進行了不斷的深入研究和完善。在英語詞匯教學中,教師引入關于語義格與深層格框的理論,有助于學生從語義的角度去分析英語句法,正確應用某些動詞。例如:hit-[+-AO(I)];enjoy-[+-EO],從中可以看出某一類動詞與某些語義格的關系在深層格框中被明確地表示出來。如果學生掌握了動詞的深層格框,就能學會動詞的正確用法和句型。
3 結語
有效的大學詞匯教學離不開正確的語言學理論去指導,利用語義學相關理念進行詞匯教學,可以更好地引導學生高效地學習詞匯。以上筆者探討了五種當代語義學理論在英語詞匯教學中的應用。其實語義學在大學英語詞匯教學中的作用不止這些,這仍需要英語愛好者在實際學習與工作中去不斷地探究,以便提高我國英語教學水平。
參考文獻
[1]@ Allen,V.F.Techniques in Teaching Vocabulary [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3.
[2]@杜宇,李晶.結構語義學與英語詞匯教學[J].中國科教創(chuàng)新導刊,2007:476.
[3]@劉英蓮.談英語語用學與語義學的應用[J].遼寧工程技術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
[4]@錢德明,周慶芳.框架語義學對英語詞匯的教與學的啟示[J].蘇州教育學院學報,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