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學勤
[摘要] 作為“禮”與“治”的一個微觀切入,學校的禮儀教育與學生管理應該是內在統(tǒng)一的。兩者在共生和互成的層面所起到的積極作用顯而易見,但在實踐層面還存在著重“治”輕“禮”、缺少雙向互動等現象?;诖?我們有必要以提升學生對“禮”的認知而自律、以規(guī)范禮儀的行為而使學生他律,同時要合理構建學校禮儀教育和學生管理系統(tǒng)。
[關鍵詞] 禮治 禮儀教育 學生管理
中國傳統(tǒng)文化是一種以“禮”為特質和表征的文化,傳統(tǒng)的禮治從內在和外在兩方面強調社會的有序,規(guī)范社會秩序。雖然隨著社會的發(fā)展進步,禮治的內涵和外延均有很大程度的改變,但其“合于天時,設于地財,順乎鬼神,合于人心,理萬物者也”的根本訴求卻未動搖,故此,禮治文化仍極具現實價值,而關于學校禮儀教育與學生管理的探討,則不妨作為“禮”與“治”的一個微觀切入。
一、由“禮”致“治”與以“治”彰“禮”
“禮”被稱為“天之經也,地之義也,人之行也”。鍾肇鵬先生在《三禮通釋》前言中亦講:“禮者體也,有本質、本體的意義;禮者理也,有原理、原則、規(guī)律的意義;禮者履也,有踐履、實踐的意義。”在與“禮”相關的眾多的范疇中,禮儀則是一種基于禮的要求下的行為準則或規(guī)范,它作為人的本質性的存在方式,賦予了人類以尊嚴和價值。故此,禮儀教育應該是對人之向“禮”的教化,是在流變的境遇中為實現人的自身價值的必然選擇。
經過禮儀的教育和習得,進而影響人的行為的過程,就是由“禮”致“治”的過程。而學校的禮儀教育與學生管理,在邏輯上應該屬于“禮—治”范疇。就理論層面而言,學校的禮儀教育與學生管理應該是內在統(tǒng)一的:
其一,以人為本:無論禮儀教育還是學生管理,它們的終極指向是相同的,即實現人的自身價值,使人得以自由的全面的發(fā)展。所以,學校禮儀教育和學生管理,都必須基于以人為本的理念,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注重學生的個體差異,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其二,由“禮”致“治”:禮儀的本質是規(guī)范,而管理則是通過設立一定的目標并為這個目標而進行的一系列控制、處理活動的過程。具體到學生管理,這個過程中必需有相關規(guī)范的運用,除卻法律、校規(guī)等剛性的規(guī)范之外,禮儀教育則可以提供相對柔性的準則。
其三,以“治”彰“禮”:禮即理也,德之則也。禮儀作為“理”的外在規(guī)定,天然地需要一個踐行的過程,而學校的禮儀教育自然可以通過學生管理來部分地實現這一需求。人們對“理”的認知是一個逐步深入的過程,所以,學生管理可以為學校的禮儀教育提供檢驗和修正的契機。
二、存在的問題和原因剖析
人總是在不自由的狀態(tài)中追尋自由,而這個追尋的過程必然需要遵循“理”的指引。就學校禮儀教育和學生管理而言,兩者在共生和互成的層面所起到的積極作用顯而易見,但與之同時,在實踐層面的相關缺失也得以凸現。
在諸多的問題之中,尤為突出的是重“治”輕“禮”現象。這個問題可以分為兩個方面,首先,是禮儀教育中重視傳授禮儀的規(guī)范和具體操作的要求,而不注意對禮儀理論及其文化底蘊的探討和說明,追求“知其然”,漠視“知其所以然”。禮儀的本質是規(guī)范,但禮儀教育必須要基于對“禮”的辨析、傳達和認知,否則,禮儀教育必然是不完善的,也不可能達到好的效果。其次,在禮儀教育和學生管理的結合方面,實施者僅僅滿足對操作環(huán)節(jié)的表面認知和使用,忽視對規(guī)范本身的終極立意進行準確的把握,缺少運用禮儀教育解決問題的意識,進而導致了重“治”輕“禮”的產生。
此外,“禮—治”的過程既有實施的主體,也有接受的客體。如果主體只是偏重自我實施過程,把客體僅視為被動接受者,忽視其主觀能動性,我們可以稱之謂角色定位的單向性。孔子曾說:“殷因于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禮,所損益可知也;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這里的“損益”,正是對“禮”的傳承和創(chuàng)新,是一個主體和客體互動的過程。學校禮儀教育和學生管理,往往注重的是主體的施教和管理,忽視了客體的接受和反饋,而一個缺少雙向互動格局的教育機制,顯然是有其局限性的。
當然,以上的問題只是表象,因而對問題產生的深層原因進行剖析顯得尤為迫切。在構建和諧的背景之下,基于禮治視閾的問題分析,無疑是一個比較妥當的切入。
1.對“不同”的抵觸
“禮”異“樂”同,然而“不能樂,于禮素”,所以,在禮治的視野內,“同”和“不同”應該是相統(tǒng)一的,“同”的前提就是“不同”,而因“不同”所以求“同”。學校禮儀教育和學生管理是為了求同,進而在此基礎上求發(fā)展?;蛟S是因為“求同”的要求,人們往往會對“不同”產生了抵觸。然而,“求同”的前提是“存異”,因此,對合理存在的“不同”進行包容和整合,才是我們解決問題根本理念。就現實而言,伴隨著客觀環(huán)境的變遷,學校必須隨之調整和發(fā)展。具體到學校禮儀教育和學生管理,我們有必要考慮不同主體的訴求,尋找共同需求,處理不同需求。
2.對“靜態(tài)”的依賴
基于保持良好的教育教學秩序的需要,學校禮儀教育和學生管理的相關規(guī)則和程序應該是“靜態(tài)”的。然而,事物又是永遠處于發(fā)展變化的狀態(tài)之中,規(guī)則和程序不可能忽視動態(tài)的變化以及這種變化的必然訴求?!岸Y—治”是一個恒定的流變的系統(tǒng),要求動態(tài)和靜態(tài)相統(tǒng)一。學校禮儀教育和學生管理也要面對新情況、新問題,不斷地加以健全和完善。脫離了對動態(tài)變化考量的制度,在實踐過程中,既不具有可行性,也不具備指導性。所以,對“靜態(tài)”的依賴,正是自我把握動態(tài)變化能力不足的表現,也是產生問題的原因。
3.對“形式”的偏愛
對“形式”的偏愛,在本質上就是對問題的回避,而學校禮儀教育和學生管理,必然要求對問題的解決持積極的態(tài)度,并收到最佳的效果。形式與內容的統(tǒng)一是“禮”的內在要求。就學校禮儀教育和學生管理而言,其一,要求相關的教育教學機制要具有科學性,符合客觀實際需求;其二,需要機制具有可操作性,不能抽象籠統(tǒng),缺乏事實細則;其三,要求兩者之間具有系統(tǒng)性,要相互補充、相互制約。偏愛形式的教育和管理,只能是作為一種暫時的規(guī)避,但它潛在消極作用更令人憂慮。
三、對策與建議
沒有對問題的歸納和辨析,則不可能有深刻的反思和正確的揚棄。因此,我們有必要基于以上的梳理對學校禮儀教育和學生管理進行合理整合。
1.本末兼顧:以提升學生對“禮”的認知而自律
學校禮儀教育既要傳授禮儀的規(guī)范和具體操作的要求,此屬于末;又要注重對禮儀理論及其文化底蘊的探討和說明,此屬于本。在教育和管理過程中,注意培養(yǎng)學生認知禮儀規(guī)范之同時,提升他們的自律意識,倡導靈活自主的創(chuàng)造精神,進而達到禮儀應用的更高境界。
從另一個層面而言,任何制度或規(guī)范的本身都是不完備的,可操作的禮儀規(guī)范即便包羅萬象,也不可能對所有境遇下的行為都一無遺漏地作出明確規(guī)定。所以,加強對禮儀文化的深層把握,掌握禮儀文化的深刻底蘊,才有可能在無論怎樣復雜的情境之中,面對無論怎樣怪異或突發(fā)的問題,保持一種合乎時宜的禮儀風度,而不至于無所遵循,無所措手足而導致禮儀失范。
2.知行合一:以規(guī)范禮儀的行為而使學生他律
博大的禮文化于塑造中華民族的個性和精神發(fā)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亦正因其博大之故,禮文化在向世人提供可感知性和可操作性的同時,也展示了其自身的“神秘”性和歧異性,而問題的關鍵則出在禮所呈現出的確定性和不確定性上。
具體到禮儀教育而言,其確定性體現為禮儀規(guī)范的可認知、可遵循,而其不確定性則體現為禮儀規(guī)范因為境遇的變遷而永遠地處于流變之中,不同時代和環(huán)境的禮儀存在一定的差異,同時也有某些共性。面對這一困境,我們有必要確立相對規(guī)范的學生禮儀,并以此來促使學生的他律。
3.雙向互動:合理構建學校禮儀教育和學生管理系統(tǒng)
前文已有論述,學校禮儀教育和學生管理必須要貫徹以人為本的理念,提倡雙向互動,這從知行統(tǒng)一的角度考量也是合理的。禮儀的本質是規(guī)范,所以,禮儀教育必須要基于對“禮”的辨析、傳達和認知,而這里的認知必須建立在一定的合理反饋機制之上。如果學生在行的過程中,正確的禮儀行為沒有得到認可,而錯誤的禮儀行為卻被學生管理系統(tǒng)所默認,那么,其結果必然是學生對禮儀教育不認同。所以,在學生管理系統(tǒng)中一定要充分考量禮儀教育中的相關規(guī)范,并通過對應的獎懲機制使之固化。學校禮儀教育過程中,也需要從現實的環(huán)境出發(fā),切合學生實際,符合他們可能的境遇,惟有如此,兩者才可能相得益彰,進而達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參考文獻:
[1]左傳.昭公二十五年.
[2]論語?為政.
[3]林存陽.秩序與和諧:禮之意義及現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