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境
- 略論王維山水詩之禪境
”“寂”三個方面禪境。他的山水詩中體現(xiàn)出“空靈”“靜謐”“安寂閑適”的生活志趣和思想情感,不僅對中國美學的發(fā)展產(chǎn)生重要影響,而且對后世現(xiàn)代人處世產(chǎn)生重要的啟示?!娟P鍵詞】王維;山水詩;禪境【中圖分類號】I207?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3)34-0052-03【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34.017山水詩自產(chǎn)生以來,歷代詩人對它的關注程
今古文創(chuàng) 2023年34期2023-09-19
- 王維與松尾芭蕉詩歌禪境異同及成因研究
對比來探討其詩歌禪境的異同。詩佛王維和俳圣松尾芭蕉在禪宗及道家思想的影響下詩歌風格具有幽玄靜寂之特色,但二者差異化的人生經(jīng)歷使得他們對禪宗及老莊思想接受程度有所不同,因而詩歌審美風格同中有異。王維詩歌空寂清韻,表現(xiàn)出“無我之境”,芭蕉俳句閑寂枯淡,形成“有我之境”。關鍵詞:王維 松尾芭蕉 禪境 “無我之境” “有我之境”王維是我國盛唐山水田園詩派的代表詩人之一,其空靈幽靜的詩歌風格在我國詩歌史上獨樹一幟,蘇東坡曾評賞曰:“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
文學教育·中旬版 2022年7期2022-05-30
- 禪境景觀在庭院設計中的營造
24000)1 禪境景觀概述禪,最早源自于印度佛教,是佛教“禪那”的簡稱,梵語的音譯,后經(jīng)菩提達摩祖師傳入中國,并結合當時中國的文化背景,獲得了良好發(fā)展,形成了富有中國特色的禪意文化,而禪境景觀的內(nèi)核便是“禪意文化”。禪境景觀通常由3 種園林形式組成,分別是中國傳統(tǒng)園林、佛教景園、現(xiàn)代景園,在日本,禪意景觀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枯山水”園林景觀。不同的園林景觀,風格也各不相同,雖然上述園林景觀設計理念皆源于禪意文化,但各自的禪意意境仍有著一定的差異性??傮w而言
現(xiàn)代園藝 2021年8期2021-12-06
- 淺析惲壽平“沒骨畫”中的禪境
繪畫所表現(xiàn)出來的禪境具有很高的研究價值。本文介紹了什么是禪境,繪畫與禪境的關系,并從惲壽平的“以色造型”所表現(xiàn)出的畫面效果及情感,進一步探索其禪境,并提醒后人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推陳出新,不僅要表現(xiàn)出客觀事物的表象,也表現(xiàn)出它的“語言”。使工筆花鳥畫能夠經(jīng)久不衰,歷久彌新。關鍵詞:惲壽平;沒骨花 ;禪境惲南天,原名格,字壽平,后以字行,改字正叔,號南田,別號白云外史、云溪漁父、東園外史、甌香外史等。生于明崇禎六年(1633),卒于1690年。江蘇武進(今常州市武進
下一代 2021年4期2021-08-11
- 綻 放
薦語這是一首漸入禪境的小詩。“綻放”是禪。詩人“在山里/看見一棵樹”,那“一棵樹”就是一個禪者;“花開”就是禪者笑的動態(tài),這種笑“繁花似錦”,是因為這種笑是那么的獨立而獨特。所以所有“贊美與掌聲/都是因為表演?!币惨虼四苡哪孕诺匦σ恍ψ约?,早已不在乎別人的真笑或假笑?!霸谏嚼?看見一棵樹”呀,也看見了自己?!皼]有見證的綻放/才是真正的花開”,一切已靜濾,明心見性于會心一笑。一切無須“見證”,是因為早已“自證”。 代薇,仿佛一種雌雄同株的“偏僻”的植物,
星星·詩歌理論 2021年1期2021-04-01
- 未思之思
及他如何以東方的禪境與玄思介入,完成對觀看方式的重塑,筆者以此為契機,思考中國傳統(tǒng)藝術進入當代的多種可能性。關鍵詞:觀看;禪境;傳統(tǒng)藝術;當代一、奧拉維爾·埃利亞松與“道隱無名”奧拉維爾·埃利亞松(生于1967年,冰島/丹麥)是一位涉獵廣泛的視覺藝術家,運用裝置、繪畫、雕塑、攝影和電影等媒介創(chuàng)作。自1997年至今,他在世界各地的重要博物館舉辦的個展為他贏得了廣泛的贊譽。埃利亞松的公共空間項目包括他的首個裝置藝術作品《美麗》(1993),水流過管道噴射出細密
人物畫報 2021年4期2021-03-09
- 王維畫中詩境表現(xiàn)探微
意,達到了詩境、禪境與畫境的完美統(tǒng)一。王維取景于自然,用毛筆勾畫心境,筆法隨意,墨色多變而沉穩(wěn),線條富有張力,形象與畫面相得益彰。王維在詩壇享有盛名,他的山水畫在中國畫史上占有崇高地位。本文通過分析王維的生平對其詩、畫的影響及其意境,結合筆者對詩境的理解,闡明王維畫中的詩境表現(xiàn)。關鍵詞:王維;山水畫;意境;禪境;詩境王維是唐代一位才華橫溢的詩人,其邊塞詩、山水詩、田園詩都對后世產(chǎn)生了重大影響,讀其詩,詩中景致宛若浮現(xiàn)在眼前。王維的另一個身份是畫家,其繪畫風
收藏與投資 2021年12期2021-01-16
- 未思之思
及他如何以東方的禪境與玄思介入,完成對觀看方式的重塑,筆者以此為契機,思考中國傳統(tǒng)藝術進入當代的多種可能性。關鍵詞:觀看;禪境;傳統(tǒng)藝術;當代一、奧拉維爾·埃利亞松與“道隱無名”奧拉維爾·埃利亞松(生于1967年,冰島/丹麥)是一位涉獵廣泛的視覺藝術家,運用裝置、繪畫、雕塑、攝影和電影等媒介創(chuàng)作。自1997年至今,他在世界各地的重要博物館舉辦的個展為他贏得了廣泛的贊譽。埃利亞松的公共空間項目包括他的首個裝置藝術作品《美麗》(1993),水流過管道噴射出細密
人物畫報 2021年2期2021-01-03
- 中國畫中的禪境表現(xiàn)
,體現(xiàn)著中國畫的禪境。本文通過對要力勇擬象油畫中在沉思中感受美、在滌蕩心靈,澄澈雜念中獲得美以及在物我交織中與美合一的藝術境界的表達,對其總體的藝術特質(zhì)進行分析與總結。【關鍵詞】 中國畫 禪境 擬象油畫 要力勇要力勇是河北邢臺人,擬象油畫的開創(chuàng)者和代表性人物,生于1961年。要力勇不僅在油畫方面很有造詣,同時在詩歌、哲學等方面具有建樹。他是詩人(中國詩歌學會會員)、作家(河北作家協(xié)會會員)、中外文藝理論學會會員、美國亞洲藝術院院士、河北美術理論研究會副會長
大經(jīng)貿(mào) 2020年5期2020-07-23
- 論書法藝術中的禪境
。關鍵詞:書法;禪境;空靜;妙悟自佛教傳入中國后,大規(guī)模的佛經(jīng)抄寫活動在很大程度上刺激了書法藝術的發(fā)展。書法作為經(jīng)文的重要載體,在發(fā)展過程中因受到佛教思想的浸染,而極大地豐富了自身的內(nèi)涵。本文擬從“妙悟”“空靜”及禪境等方面,談談佛教禪宗思想對書法藝術產(chǎn)生的重要影響。一、妙悟:書法家創(chuàng)作的靈感契機“‘妙悟一詞最早見于東漢僧肇的《長阿含經(jīng)序》:‘司徒校尉晉公姚爽質(zhì)直清柔,玄心超詣,尊尚大法,妙悟自然?!盵1]從此以后,“妙悟”為佛教普遍使用,亦逐漸滲入文學創(chuàng)
學語文 2020年1期2020-05-30
- 陶瓷新彩意境營造散談
,從虛緲、空靈的禪境,從獨具肌理的自然之境最終達到傳統(tǒng)審美意境的營造。關鍵詞 ?文人意境;禪境;自然之境0 ?引 ?言中國陶瓷藝術具有上千年的歷史,各時期的裝飾風格迥然不同,宋瓷素雅潔凈、元青花的青白相映、明清的濃艷多姿都在歷史舞臺上熠熠生輝。瓷上繪畫代表形式——新彩,在19世紀末從西方傳入中國,在一百年的歷史中迎合中國的審美,吸收濃郁的傳統(tǒng)美學而不斷地發(fā)揚光大。陶瓷的裝飾藝術表達同樣源自于客觀萬物,結合實的形象、虛的聯(lián)想,讓人見其物想其意,營造能寄情的“
江蘇陶瓷 2020年1期2020-03-20
- 清寂空幽
——禪境在現(xiàn)代景觀設計中的應用
二)“清寂空幽”禪境的美學特征“清寂空幽”思想體現(xiàn)在景觀中實質(zhì)上就是以少勝多,清雅簡樸,對平面布局“留白”處理,追求空靈的精神境界,通過寥寥幾筆表達出深遠幽靜的意境,只有簡潔到極點,才能留出最大限度的空間去供人們揣摩與思考。中國古典園林自古追求一種渾然天成的含蓄之美,避免去改造自然。禪宗思想在景觀中的運用更加體現(xiàn)了這種自然意境,并且在如今得到了新的發(fā)展。中國園林“清寂”、“幽深”的意境表現(xiàn)為寫意的自然美和空靈之美。這些通過布局、材料、色彩和空間等因素來實現(xiàn)
大眾文藝 2020年4期2020-03-06
- 王維山水田園詩英譯“禪境”再現(xiàn)研究
琪 沈梅英*引言禪境是佛教禪宗所追求的意境,在禪詩中則反映為審美主體在觀照審美客體中頓悟出的“梵我合一”至境(李建欣 2002),主要體現(xiàn)為“空寂”和“靜謐”兩大特征。作為盛唐著名山水田園詩人,王維深受佛教之風熏陶,將禪理、禪意寄于山水詩作之中,因而其詩歌透露出幽深孤寂的禪趣、禪理。王維詩歌所折射的獨特禪境之美引起了國內(nèi)外譯者的廣泛關注。20世紀初至今,有關王維詩的英譯著作源源不斷,其極具代表性的英譯版本約有十幾種。目前,國內(nèi)對王維詩英譯的研究主要圍繞畫意
英語教師 2020年16期2020-02-22
- 淺析意境與禪境之別
:意境源于道家,禪境源于禪宗。根源上的不同,使意境與禪境在共通基礎上始終走向不同的方向,在探討二者區(qū)別時則不可避免與道、禪相聯(lián)系。禪宗思想講究“滅欲”,對于情的追求更是禁忌,這也自然是影響到禪境的表現(xiàn)。與意境追求“天人合一”“景真”相反,禪境則是拋開俗世萬物,追求一種心的寂靜與空靈。關鍵詞:意境;禪境;審美范疇;禪意境與禪境是我國傳統(tǒng)審美范疇的兩個重要概念,在其發(fā)生、發(fā)展過程中形成了微妙的聯(lián)系與共鳴。但意境與禪境畢竟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各自散發(fā)著別樣的內(nèi)涵與
藝術科技 2019年13期2019-11-23
- 髡殘的繪畫理論與禪道的關系
。關鍵詞:髡殘;禪境;畫理一、初入佛家髡殘(1612—1692), 一生經(jīng)歷坎坷,歷劫重重,明末清初畫家。湖南武陵人,居所于南京,后居于牛首山幽棲寺。與好友程正揆并稱為“二溪”,與石濤合稱為“二石”。喜愛王蒙,黃公望,并上溯董巨,近習董其昌及文征明。修養(yǎng)極高,自謂“論畫境隨者,畢多覽史書,登山寡源,方能造意”。明清兩個朝代的更替,眾多的文人志士涌現(xiàn)出來,很多遺民畫家出現(xiàn),他們不滿清朝的統(tǒng)治,也承受不住亡國的心痛,深知自己無力改變當前的現(xiàn)狀,而明末近之千年的
廣告大觀 2019年7期2019-10-20
- 石濤畫論中“體自翛然”的禪境研究
畫論;體自翛然;禪境一、廓然無圣禪宗境界強調(diào)不生妄緣。《古尊宿語錄》說:“靈光獨照,迥脫根塵,體露真常,不拘文字,心性無染,本自圓成,但離妄緣,即如如佛?!标P于“愚”,《壇經(jīng)》有言:“一切處所,一切時中,念念不愚,常行智慧,即是般若行。一念愚即般若絕,一念智即般若生。”[1]這正是石濤所說的“愚不蒙則智,俗不濺則清”,修行般若,使心不生愚念。無染物才能去愚,愚念不起才能回歸般若,才能直達萬物本真,才能獲得“智”。智慧如明月,得真正法,須無自念遮蔽自性,清靜
美與時代·下 2019年12期2019-09-10
- 髡殘《臥游圖》中的禪境思考
殘;《臥游圖》;禪境髡殘于1663年為靈公禪師作《臥游圖》?!芭P游”較早出現(xiàn)在《文子》中,曰:“故通于大和者,暗若醇醉而甘臥以游其中,若未始出其宗,是謂大通,此假不用能成其用也?!盵1]通過“醇醇”“甘”可知“臥游”的主體是快樂的、怡神的,那么“游”之所在必然也是勝地。而后,《宋書》中記載宗炳“以疾還江陵,嘆曰:‘老病俱至,名山恐難遍游,惟當澄懷觀道,臥以游之。’凡所游履,皆圖之于室,謂人曰:‘撫琴動操,欲令眾山皆響’”[2]。如果說《文子》中的記載和繪畫
美與時代·下 2019年8期2019-09-10
- 品味王維山水詩中的佛理禪境之美
一詩,以品味佛理禪境之美為教學重點與難點,更具挑戰(zhàn)性,也更有探究意義。[關? ? 鍵? ?詞]? 山居秋暝;山水;佛理禪境[中圖分類號]? G712? ? ? ? ? ? ? ? ?[文獻標志碼]? A? ? ? ? ? ? ?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9)10-0062-02一、教學設想王維山水詩素以詩情畫意著稱,蘇東坡認為:“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币虼私逃咄云肺顿p析王維山水詩的詩情畫意之美為教學重點。《山
現(xiàn)代職業(yè)教育·高職高專 2019年4期2019-07-19
- 山水畫禪境表現(xiàn)回顧與展望
新[1]。同時,禪境表現(xiàn)也成了山水畫創(chuàng)作的重要追求,并一直延續(xù)至今,成為中國山水畫藝術最鮮明的特征和標志。一、山水畫禪境表現(xiàn)回顧(一)情景交融正所謂“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海”。山水畫創(chuàng)作中的禪境表現(xiàn)是一項主觀的創(chuàng)造活動,是創(chuàng)作者面對神奇、瑰麗的大自然時情之所至的結果。所以,情景交融乃是禪境表現(xiàn)的重要特點。創(chuàng)作者也只有真正地融入此情景時,才能獲得并傳遞出這種禪的體驗。以馬遠的《寒江獨釣圖》為例,畫面上有一葉扁舟,一個老叟俯身垂釣。雖然四處全是空白,卻
藝術家 2019年2期2019-01-12
- 淺析西湖小瀛洲的禪境營造手法
局與營造、意境與禪境等方面逐步展開,淺析小瀛洲的禪境營造手法。關鍵詞:小瀛洲;禪境;景觀禪境,它是一種“直指人心”的境界,它是一種“心靈所向”,佛家“入定”的方法之一就是禪。小瀛洲,為西湖基本格局“一山二塔三堤三島”之三島中最大者,其風景秀麗、景色宜人、四季皆景,人們將它冠名為“蓬萊”。小瀛洲在提名之初就透著濃濃的禪境,清康熙巡幸時題額“三潭印月”,還筑“我心相印”亭,“我心相印”是佛家禪語,意為彼此心領神會。靜觀小瀛洲島,能感受到小島水天、水月、天人、心
世界家苑 2018年8期2018-09-04
- 佛禪思想與中國古代文人山水畫
畫;筆墨;禪意;禪境From the ancient literati landscape painter's life ideal and the aesthetic interest and the spiritual state are basically the same this situation can deconstruct the outstanding achievement but not yet the choice of life
東方教育 2018年18期2018-08-23
- 佛禪思想與中國古代文人山水畫
畫;筆墨;禪意;禪境From the ancient literati landscape painter's life ideal and the aesthetic interest and the spiritual state are basically the same this situation can deconstruct the outstanding achievement but not yet the choice of life
東方教育 2018年21期2018-08-22
- 淺談意境和禪境
角度來看,意境和禪境都是非常重要的概念。意境產(chǎn)生于中國本土,主要以道家思想作為根基;而禪境來源于佛教,佛教傳自印度,在和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千年洗禮融合過程中,已形成具有本土個性而又獨具特色的風格。在文學藝術中這兩個重要概念,在其發(fā)生和發(fā)展過程中相互碰撞,產(chǎn)生了微妙的共通之處,當然,不乏各自的特色與魅力。關鍵詞:意境;禪境;文學藝術;區(qū)別;聯(lián)系意境產(chǎn)生于中國本土思想-道家學說,在思想理論方面,有不少學者做出了重要的闡述,究其淵源可追溯到先秦時期,《周易》中:“圣
青年時代 2018年11期2018-07-21
- 有一座孤獨的花園(組詩)
之鳥飛過萬古云間禪境進入文字還不算還要進入你真正的禪境花開見佛我看到,你身上的火焰燃燒著,尋找我明了心,性即見你是我與木頭合作的交響樂,舉手投足簡之又簡,而后我們,回憶它——這段境界對你叫體驗對我叫入禪桂花香蓮花落桂花香這一季的春風這一季的夏風都被這一季的秋風帶走南瓜從這塊土地上長成絲瓜從這里爬上高高的圍墻桂花樹,從這塊土地上長出茂盛的葉子開出綠色的小花花把土地里蘊藏的所有的香氛都送上枝頭去這個八月,隨著日子開始清涼桂花開始盛開一夜香似一夜一樹香入一莊
鹿鳴 2018年5期2018-06-24
- 淺析禪境景觀在庭園設計中的運用
——以無錫靈山小鎮(zhèn)拈花灣景觀設計為例
14153)1 禪境景觀的概述1.1 什么是禪境景觀禪境景觀根植于中國傳統(tǒng)園林體系,詮釋了中國傳統(tǒng)自然美學觀,是對冥想精神的意象表達。禪即佛學養(yǎng)心之道。在禪意景觀中,人們可以感受到物我相融的情境,與大自然得以親近,精神世界得以慰藉和表達。目前大多數(shù)景觀設計都僅停留在滿足形式美和實用性的層面上,能夠體現(xiàn)精神內(nèi)涵的景觀很少。禪境景觀是人們對傳統(tǒng)文化的一種傳承,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對現(xiàn)代景觀設計中有所啟發(fā)。1.2 禪境景觀的基本特點1.2.1 材料的純粹與統(tǒng)一景觀
建材與裝飾 2018年43期2018-02-17
- 簡論意境與禪境之別及其絞纏
顧祖釗簡論意境與禪境之別及其絞纏文/顧祖釗1992年,拙作《藝術至境論》出版,書中意境論的主要觀點寫入了童慶炳主編的《文學理論教程》,沿用至今;后來《文學意境的特征》一節(jié),又被編入上海市高中《語文》教材,使用多年,算是有了一些學術影響。可是,楊矗先生在《文藝理論研究》2007年第3期發(fā)表的《王維的禪境與意境》一文對我的意境研究提出批評,認為“對禪境的遮蔽是我們當代意境理論的重大缺陷”,使我不得不重新思考這個問題。禪境與意境的絞纏是中國思想文化史上的重要難題
社會觀察 2017年4期2017-11-21
- 讀《廓如明圣應相讓,心寄空澄天地寬》悟禪學
馬辰摘要:禪意、禪境和園林創(chuàng)作息息相關,理解禪意幫助我們更好理解園林設計的真諦。關鍵詞:禪意;禪境;園林中圖分類號:TU-098.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3024(2017)06—0104—01禪就是一種哲學。不論是現(xiàn)代人還是古代人,生活在復雜的社會環(huán)境中,對人對事對生活總在產(chǎn)生著認識與思考,尋找著精神的力量與支撐,或者說是精神寄托。而佛之禪宗被人們接受與認可,幫助人們獲得了精神寄托,樹立了自己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他是一種生活的態(tài)度和
建筑建材裝飾 2017年6期2017-07-04
- 品禪語
一色的“白”,此禪境如詩入畫,豈不美哉?愛情如火,青春似火,生命是火,人們習慣用“火”來作比喻?!鞍住笔莻€象形字,狀如一朵燃燒的火焰,故有明、凈、空的意思,它正是禪境的寫照。當一個人處身于“白”之間,唯有空凈與明亮的感覺。無極大師對世人的教誨日:“白鷺立雪/遇人看鷺/聰明見雪/知者觀白?!边@里精辟地指明了人類審美的三層境界:看鷺——愚人;見雪——聰明;觀白—智者。無疑,作為智者的佛家,已經(jīng)進入了視野的最高層次的禪境?!鞍住?,其實是一種最富有內(nèi)涵的色彩,可以
閱讀與作文(初中版) 2016年8期2017-03-02
- 淺論王維詩白描手法與禪境的塑造
王維詩白描手法與禪境的塑造⊙王希萌[遼寧師范大學,遼寧大連116000]王維篤信佛教,兼通儒道,其許多山水田園詩都流露出寧靜恬淡,自然純粹的一種“禪”的境界。通過對王維的幾首著名的具有禪境的詩歌進行分析,筆者發(fā)現(xiàn),王維的禪境詩大量用到了白描的寫作手法。白描手法本身的特點與禪境這種意境的特點有著內(nèi)在的相通之處。這使得白描手法非常適合被用以塑造禪境。王維在運用該手法的時候,大致遵循了“察變?nèi)印钡囊庀筮x取原則,使得其詩歌的意境于平靜之中,洋溢著生機和活力。王維
名作欣賞 2017年8期2017-01-28
- “禪境”視角中的國畫品評
611745)“禪境”視角中的國畫品評舒易團 (四川工商學院藝術學院 611745)禪是佛教修持方法的最為重要的一種,其意境對國畫的產(chǎn)生了十分重要的影響,在一定程度上,國畫意境的追求與禪意是相通的,是國畫創(chuàng)作的靈魂,通過對國畫中的禪意研究,期待可以為中國國畫水平的提升提供一定的幫助。國畫;禪境;氣韻;繪畫根據(jù)對禪這個概念比較系統(tǒng)的表述作品《六祖壇經(jīng)》可知,禪的核心在于悟,而轉(zhuǎn)用到禪悟的主體則以一種性格類型為準,即所謂的“悟知性格”。所以,國畫中的禪意、禪境
大眾文藝 2017年11期2017-01-28
- 望不盡蒼原的禪境
0)望不盡蒼原的禪境楊玉江(武漢理工大學,湖北 武漢 430070)隨著時代的變遷,人們對禪的理解各有己見。在新時期發(fā)展的環(huán)境中,有一名為追求心靈禪境,一走就是40余年的老教授,他就是武星寬教授。在新形勢下,藝術與設計跨界融合已經(jīng)成為一種趨勢。武星寬教授在傳統(tǒng)水墨及現(xiàn)代設計中有著獨特的見解,他把傳統(tǒng)水墨與現(xiàn)代材料相結合,表現(xiàn)出一種大象無形、畫由心生的獨特風格。以解構、重構、打散、組合等方式向我們闡述了嘆為觀止的民族地標性建筑與水墨重彩。我們用現(xiàn)代的設計方式
中國民族博覽 2017年7期2017-01-24
- 讀書的三醫(yī)和三境
:即環(huán)境、心境、禪境。讀書人尚雅,特看重讀書環(huán)境,照古人云:讀書宜樓,讀書宜上云中小徑,還得有泉有竹有酒有美人。此種讀書法,浪漫是浪漫,可非我輩讀書人所能奢求。吾等稱不上古人所指的雅讀書人,但也追求讀書環(huán)境,我曾試驗過,如果讀書環(huán)境過于噪雜,是絕對看不進書的,而讀書環(huán)境過于清靜,也會感到寂寥而郁郁寡歡,看不了幾頁就要合書。關于讀書的心境,通常與讀者的年齡、閱歷、志趣、情操、氣質(zhì)密切有關,讀書人心境可謂新穎獨特而繁多,如古人云“少年讀書如隙中窺月,中年讀書如
鐵軍 2016年10期2016-11-18
- 泰戈爾詩學倫理中“梵之我象”對中國近現(xiàn)代詩歌的影響
梵化美;互文性;禪境;倫理認同[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2-2139(2016)-06-0-02一、泰戈爾詩學倫理的起源從詩學層面上看“梵”的文學話語描寫,是人對自然萬物自由對話的美學隱喻。詩歌創(chuàng)作的本原是靈魂獲得自由的過程。這個創(chuàng)作過程涉及了詩學倫理。泰戈爾詩學倫理基礎來自《奧義書》中所說的“梵我同一”( 乃文,2008)。梵是可以觸摸到的一切美的形式之合集,體現(xiàn)了人之所思所想皆來自于所處的時空語境。泰戈爾詩學倫理中
青年文學家 2016年6期2016-04-27
- 物理學是否真的進入禪境?
——評朱清時先生的“禪境論”
理學是否真的進入禪境? ——評朱清時先生的“禪境論”黃其洪朱清時先生根據(jù)弦論、宇宙大爆炸理論和量子力學的最新成果,獨斷地宣稱“物理學已步入禪境”,在學界引起軒然大波。本文認為,“禪境論”的哲學實質(zhì)是一種主觀唯心主義和客觀唯心主義的混雜,是一種不可知論,它會導向虛無主義和相對主義,會摧毀人們對真理的信念,一旦流行開來,將對學術、思想和倫理、道德產(chǎn)生重大的危害。而且,現(xiàn)代物理學的成果與佛學之間在內(nèi)容上存在著重大的本質(zhì)性差別,只因二者在形式上有某種類似性,就宣稱
關東學刊 2016年1期2016-03-15
- 詩感與禪境
3164)詩感與禪境徐 萍(常州大學 周有光語言文化學院,江蘇 常州 213164)研究詩感與禪境的意義,旨在喚醒無意識的感性生命活力。詩感與禪境,都是人的心靈感悟與關注所為,也都是一種精神符號的象征,它呈現(xiàn)一種特有的感性生命現(xiàn)象的活動。詩感的樣式存在是生命體深層的心動之悟和無意識感性生命萌發(fā)而就,它既是生命體本身的創(chuàng)造與升華,又是感動生命的自由花香,在流動的自然氣息中找到變化著的特定氛圍中感性而神奇的禪境。詩感;禪境;無意識;異質(zhì)同構“獨坐幽篁里,彈琴復
戲劇之家 2015年22期2015-11-08
- 國畫中禪境的“明心見性,頓悟成佛”
張芳國畫中禪境的“明心見性,頓悟成佛”張芳國畫是中國與世界其他國家所獨特享有的藝術方式,是流傳至今仍舊熠熠生輝的文化遺產(chǎn),正在被世界各國熱愛藝術的群體所廣泛地接受。中國文人追求的是“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的使命,他們注重內(nèi)心的修養(yǎng),他們在跌跌撞撞的人生經(jīng)歷中參悟禪宗,將這份感悟反觀到國畫中去。 而對于國畫來說,它追求的是傳統(tǒng)哲學的深遠意境,以寫意精神作為繪畫的主旨,這種中國畫精神是將自己與無限的大自然合二為一,充滿了生命力的旺盛動態(tài)靜態(tài)的美麗。 所以
藝術研究 2015年3期2015-11-02
- 傳統(tǒng)文人畫中的“靜境”與“禪境”研究
言,“靜境”與“禪境”是兩種主流的創(chuàng)作意境種類,也是傳統(tǒng)文人畫進行自我審美意識表達以及梳理自我思想觀念的主要方式之一。本文將對中國傳統(tǒng)文人畫中的“靜境”、“動境”進行分析。關鍵詞:中國傳統(tǒng)文人畫; “靜境”; “禪境”; 文化內(nèi)涵中國傳統(tǒng)文人畫是中國畫創(chuàng)作中的杰作,也是中國繪畫藝術的結晶,它體現(xiàn)和凝聚了中國繪畫的優(yōu)秀傳統(tǒng),將筆墨的駕馭、線條的使用以及意境的營造推崇到無以復加的地步。同時,中華民族的歷史文化遺產(chǎn)也在中國文人畫中得到體現(xiàn),畢竟,作為中國傳統(tǒng)文人
北方文學·下旬 2015年5期2015-08-12
- 試論中國畫中的蒼古
:中國畫;蒼古;禪境;靜穆;象外之象一、中國畫蒼古的闡釋在世界藝術中,以中國的藝術和自然結合的最為緊密。中國優(yōu)秀的寫景藝術,皆為情與景、自然與義理的產(chǎn)物,不離情而言景,不離義理而摹自然。中國畫尤其是山水畫提倡蒼古,強調(diào)作者的思想感情與客觀情景的交融,其間并滲透著濃厚的哲學意味。在人物畫中也有不少杰出畫家提倡蒼古韻味,并躬行實踐。蒼古不僅作為藝術創(chuàng)作的原則,還是藝術品評的重要標準。“蒼古”是指一種超越的境界。通過古這一無限時間性概念,來超越時間粘滯所帶來的束
美與時代·美術學刊 2015年9期2015-05-30
- 禪境與詩境的合一
詞:從容;禪韻;禪境;詩境中圖分類號:I207.25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1101(2014)03005405收稿日期:2014-04-04作者簡介:羅小鳳(1980-),女,湖南武岡人,文學博士,副教授,碩士生導師,主攻方向: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The converging of Zen state and poetic state——a study of the Zen flavour of Cong Rongs poetryLUO Xiao
安徽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4年3期2015-02-03
- 回歸童心近禪境
就是禪心、禪意、禪境。童心如此近禪,能說不是蘊含了大智慧?遺憾的是。隨著所謂的人生成熟,如此的禪心、禪意、禪境,常常會漸行漸遠。離我們遠去了。于是,痛苦離我們越來越近、越來越多。于是,深陷痛苦包圍的人們無不在追尋著解脫痛苦的出路。最后,找到的唯一正道是返璞歸真,重新回歸本真的童心?;貧w童心中的禪心、禪意、禪境。人生就是這樣,轉(zhuǎn)了一大圈,最后還是要回歸童心。(編輯 湯知慧)endprint
祝您健康 2014年4期2014-09-02
- 蟬語·禪境
司支持的“蟬語·禪境—鄒瓊輝藝術作品展”在今日美術館開幕。此次展覽由賈方舟策展,呈現(xiàn)了鄒瓊輝40余幅架上綜合材料作品、多媒體互動影像作品,綜合展現(xiàn)了藝術家先階段的藝術創(chuàng)作成果。鄒瓊輝的作品以“蟬”作為生命意象貫穿作品始終,從而構成其作品意涵的符碼。蟬作為昆蟲之一種,有其獨特的生存方式,當它從幼蟲變成蟲時奇跡般地從原有的身軀中出走,完整地保留下一個軀殼。藝術家驚異于這種延續(xù)、重生的獨特生命跡象,不僅大量收集了這些生命遺存以構成她的裝置素材,同時,也成為她抽象
東方藝術·大家 2014年6期2014-08-02
- 園林禪境塑造手法
想空間。1 園林禪境的相關定義禪是中國人接觸佛教大乘教義后體認到自己心靈的深處而燦爛地發(fā)揮到哲學境界與藝術境界[1]。境界一詞源于佛經(jīng),是指人們所達到理解法理或哲理的那種境地。境,為心之所游履攀緣者;境界,為自家勢力所及之境土[2]。禪宗推崇“梵我合一”即萬物皆空、一心為本的境界,強調(diào)心與境的依存關系,認為“色即是空”“無即是有”,用不經(jīng)意間流露出的禪意,將人帶入一段寧靜孤寂的參禪之旅,讓至簡而充滿禪意的空間,使人的心態(tài)回歸到尚未蒙受塵垢的原始狀態(tài)。園林禪
山西建筑 2013年3期2013-08-15
- 論中國宋代山水畫中的“禪境”
宋代山水畫中的“禪境”胡建鋒(太原師范學院 美術系, 山西 太原 030012)沒有任何一種宗教思想像禪宗這樣深入中國士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禪宗與中國繪畫發(fā)生關系的更重要方面,是禪宗對文人人生觀的廣泛滲透和影響,對中國山水畫創(chuàng)作的內(nèi)容、風格、流派的形成以及繪畫藝術的批評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梢哉f,不將禪宗對山水畫的影響考慮進去,就無法勾畫出唐宋以后中國繪畫藝術發(fā)展的基本面貌。禪境;虛靜;中國山水畫禪宗與繪畫的關系是一個范圍廣闊的課題。禪宗作為一種宗
太原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0年4期2010-0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