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石濤美學所樹立的“一畫”精神,意在發(fā)覺人本性中的創(chuàng)造精神,使人本性中的靈明開顯,在純粹的體驗中不斷創(chuàng)造至高化境。禪宗的明心見性思想對其本性顯現具有較大影響。在禪宗中,修煉即使佛性自在顯現,在了悟之后,自性就會自然顯現、自在圓滿。石濤也認為性覺才是本覺,他的“一畫”思想認為人應該發(fā)揮自身完滿具足的自性,徹悟畫中智慧。從禪宗的“見性”學說入手,分析其對石濤畫論“真性悟道”的影響。
關鍵詞:石濤;畫論;體自翛然;禪境
一、廓然無圣
禪宗境界強調不生妄緣?!豆抛鹚拚Z錄》說:“靈光獨照,迥脫根塵,體露真常,不拘文字,心性無染,本自圓成,但離妄緣,即如如佛?!?/p>
關于“愚”,《壇經》有言:“一切處所,一切時中,念念不愚,常行智慧,即是般若行。一念愚即般若絕,一念智即般若生?!盵1]這正是石濤所說的“愚不蒙則智,俗不濺則清”,修行般若,使心不生愚念。無染物才能去愚,愚念不起才能回歸般若,才能直達萬物本真,才能獲得“智”。智慧如明月,得真正法,須無自念遮蔽自性,清靜見性,即達智慧。旅居宣城期間,石濤曾詩一首,其中談及:“須眉數如寫,氣骨光采寒。翻然發(fā)愚蒙,感激摧心肝?!盵2]“發(fā)愚蒙”,即“除迷妄”,智慧乃是自見性、自清靜的結果。
對于智與慧,《壇經》有進一步的說明:“善知識,智如日,慧如月,智慧常明。于外著境,被自念浮云蓋覆自性,不得明朗。若遇善知識,聞真正法,自除迷妄,內外明徹,于自性中萬法皆現,見性之人,亦復如是,此名清靜法身佛。”“無染”在于發(fā)“愚蒙”,只有無生愚念,才能明徹現自性。
《壇經》還分析了“無念”與脫塵垢的關系:“為世人有八萬四千塵勞。若無塵勞,智慧?,F,不離自性。悟此法者,即是無念。無憶無著,不起誑妄。用自真如性,以智慧觀照?!薄盁o念”在于自性中無塵染之“妄”,而后起“真如性”轉入智慧之境?!盁o念”的結果是“常起正念”,能起正念,要不染“煩惱塵勞”?!皦m垢”是“妄想攀緣”遮蔽真心導致的,有塵垢,即是有妄念。德清大師說明了有妄想與塵垢的關系:“以心體如鏡,妄想攀緣影子,乃真心之塵垢耳?!?/p>
《五燈會元》中記載了“真常不染”的內涵。鄧州中度禪師,僧問:“如何是暗中明鏡?”師曰:“昧不得”。問:“如何使實際理地不受一塵,佛事門中不舍一法?”師曰:“真常塵不染,海納百川流。”塵不染,才能通透萬法,才能用真心將人對法的執(zhí)著除去。無起妄念,維持真體之凈,回歸清凈澄明,便是起正而無障。
石濤之“遠塵”,是遠離塵垢,得清凈法眼,“起正見”。他多次將“遠塵”與“無念無妄”聯(lián)系,如他在《大滌子題畫詩跋》中載其題詩云:“根塵未凈,自得翳晦。了目所移,有若盲瞆?!盵3]只有根塵凈,才能用真心自由創(chuàng)造,不舍那真性“一法”。
可以發(fā)現,“無念”與“遠塵”離垢相應,兩者都意在離塵染而生真如正念,擺脫外在翳晦遮蔽真性真如??梢钥偨Y為“遠塵”即是“無念”。
在禪境中,六根脫去外境所帶來的塵濁,便是解脫的禪定與智慧:“欲識解脫道,諸法不相到。眼耳絕見聞,聲色鬧浩浩?!痹凇坝X覺相應畢竟不間斷,永無染著,是無礙解脫道”中,“無染著”,念念不因聲塵之染而起妄,便是解脫。
由此可見,“解脫”旨在生起“真如本心”,脫離聲塵之染,是回歸空寂無物之心。因此,“解脫”即是“遠塵”,因而也是“無念”。
二、迷時不失
(一)周流無滯
在獲得“智”的境界后,石濤論述了“達”和“明”的思想。他說:“故至人不能不達,不能不明。”“達則變,明則化?!薄独献印氛f:“明白四達,能無知乎?”這與禪宗精神相相合。禪宗受華嚴宗六相圓融影響形成了事事圓融的境界,并進一步超越?!斗ń缛^六頌》組詩吟詠了事事無礙的通達自如,其三云:“事事無礙,如意自在。不動道場,十方世界。東涌西沒,千差萬怪。火星蝍蟟,吞卻螃蟹?!敝芰髯栽?,才能自在遍含世界萬物。“明”是指心之燈的明亮無遮蔽,覺體圓明。“達”和“明”都意在表示周流無滯,心靈活絡通透,互相照亮。在“達”和“明”的境界中,無垢凈之分,也無終極價值之道,只有性靈抖落后的鮮活面目。在美學中,只有自由明達的藝術心靈,才能“一念遍入,無邊剎?!?,頓契藝術真諦。
禪宗的“達”“明”強調“一心不滯”,來去自在縱橫。《古尊宿語錄》記載,師(趙云)云:“問什么道?”云:“大道?!睅熢疲骸按蟮涝陂L安。”意指不可執(zhí)著于外在求道的迷思,而內求于圓,追求“明”的自覺本性。洞山良價禪師云:“落花隨水去,修竹引風來。”智通禪師《法界觀》二首其一云:“物我元無異,森羅鏡像同。明明超主伴,了了徹真空。一體含多法,交參帝網中。重重無盡處,動靜悉圓通?!逼涠疲骸昂坪茐m中體一如,縱橫交互印毗盧。全波是水波非水,全水成波水自殊。”[4]《景德傳燈錄》有心銘曰:“一心有滯,諸法不通。來去自爾,胡假推窮。生無生相,生照一同?!薄缎判你憽罚骸翱v橫無照,最為微妙。知法無知,無知知要。”這兩首意在說明我心與外物融為一體,無滯無礙,縱橫不縛。無滯之心,才能在藝術世界的諸多色像中無所束縛,無所不染。
心靈的解放,在于心的“無住”。《金剛經》中有言:“應生無所住心,若心有住,即為非住。”“無住”,指的是心念超越萬法妄相分別,得自由解脫。石濤美學的心悟是直觀直覺的審美體驗。心的靈動便是法的形成。前文論述了“達”與“明”之后,石濤又講述“達”與“變”的聯(lián)系,“達則變,明則化”,突出了四達并流的心靈境界,也是其“全”圓融之道。《易傳》中有“通變莫大于四時”的觀念,畫是人之“全”,也是“心”之全。石濤有題跋云:“山以靜古,木以蒼古,水之古于何存,其出也若傾,其住也若奔,而卒莫之竭也?!惫沤褚惑w,超越古今之別,畫者通常聽從心意任筆下流淌出畫意。
“變”,即心無住,也是“全”之道的體現。在題詩畫中,石濤云:“照胸中山,歷歷不昧。如波底月,光燭盼睞?!盵5]“變”是隨“胸中事”而照出,歸根于人心,心“不住”,才能如“波底月”萬法由性起,才能實現石濤當下圓滿無礙的“全”。
由此可見,心的無滯無住,即石濤的“達”“明”境界,旨在追求自由超越,從而展現無差別的真性情。
(二)平常之道
洪州宗道一說“平常心是道”。《禪宗頌古聯(lián)珠通集》記載“平常心即道”的公案,趙州一日問南泉曰:“如何是道?”南泉曰:“平常心是道。”師曰:“還可趣向也無?”南泉曰:“擬向即乖?!薄秱鳠翡洝肪?8(大正51.440上)中有言:“若欲直會其道,平常心是道。謂平常心無造作、無是非、無取舍、無斷常、無凡無圣?!薄捌匠P摹保礋o思量、無知識權衡的本來之心,也就是“童心”。
禪的“平常心”也是樸實之心。禪有求實不求名的思想,《祖堂集》卷十二《荷玉和尚》中進云:“如何是宗門事?”師云:“雷聲甚大,雨點全無?!边@旨在說明不為教條束縛,是一種不為名利欲望的迥然境界,這也是禪宗“攝心勇猛勤精進,力求半偈舍全身”的思想。
石濤強調“一字鈍根”的樸實?!端煽铝_漢圖》詩跋:“迷時須假三乘教,悟后方知一字無。”妙悟乃通透一切,不存形式上的繁文縟節(jié)。只有心融“無字”之靈,才能臻于“行云水流,游戲自在”的境界。在他的《蘭石牡丹圖軸》墨筆畫題款:“清湘大滌子一字鈍根?!笔瘽琛耙蛔肘g根”說明樸實愚拙的覺性?!耙蛔帧睂崉t“無字”,說明不落“知”的本性,他以“鈍根”自稱,與俗道中的習氣相別,歸返直心。
石濤亦強調求“實”。陸心源《穰梨館過眼錄》卷三十六載石濤八大合冊作之設色芋,有跋云:“熟到山田八月秋,水聲初放出溪流。皮膚盡脫休妝點,只重平生樸寔頭?!薄皹銓嶎^”,即平常清靜,無有繁冗形式的贅余。繪畫意象是“偶然拈出”、脫離習氣俗氣的產物。李驎《大滌子傳》中說:“初得記莂勇猛,精力甚弘,后見諸同輩多好名鮮實,恥與之儔?!盵6]可見石濤好“實”,即是“一超直入如來地”的心境,是“不求其名,而自得其名”,脫略知識戒規(guī),真正的悟者,乃超越“說法”經典、分別之見,回歸真意勃發(fā)。
由此得出,禪宗的“平常心即道”,也就是石濤的“樸實頭”“一字鈍根”,是以“實”意一超直入,獲得清凈圓明,脫離形式,歸復樸實而智慧周流,進入繪畫自由之境。
禪宗以回歸澄澈的本體真心為旨歸。石濤藝術世界“破妄顯真”、靈明圓滿的智慧皆由此展開,使性靈無所羈絆,豐富了其精神內涵,對石濤真性體悟畫理有著巨大的思想滲透。
參考文獻:
[1]慧能.心經·壇經[M].史東梅,編著.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1:133.
[2]謝稚柳.鑒余雜稿[M].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79:138.
[3]徐復觀.中國藝術精神·石濤之一研究[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3:503.
[4]普濟.五燈會元:下[M].朱俊紅,點校.??冢汉D铣霭嫔?,2011:1591.
[5]汪繹辰,輯. 大滌子題畫跋詩[M].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87:79.
[6]汪世清.石濤詩錄[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5:319.
作者簡介:方逸云,浙江師范大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美術學、美術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