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辰
摘要:禪意、禪境和園林創(chuàng)作息息相關,理解禪意幫助我們更好理解園林設計的真諦。
關鍵詞:禪意;禪境;園林
中圖分類號:TU-098.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3024(2017)06—0104—01
禪就是一種哲學。不論是現(xiàn)代人還是古代人,生活在復雜的社會環(huán)境中,對人對事對生活總在產(chǎn)生著認識與思考,尋找著精神的力量與支撐,或者說是精神寄托。而佛之禪宗被人們接受與認可,幫助人們獲得了精神寄托,樹立了自己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他是一種生活的態(tài)度和心性哲理,飽含了辯證思想。禪語總是少修飾,重本原,淡逸之韻濃厚,禪的思想幫助人們產(chǎn)生一種內在定力,即所說的“禪定”,使人能淡然的審視和接受生活的紛繁與喧囂,并感悟我們的人生。他可能不需要多么美的自然風景來烘托,只強調心靈的自我陶醉與滿足。禪的意匠經(jīng)常會激發(fā)我們更多的想象,想象之景意義深刻,或雕琢生命,或體悟生活。禪不是一種理論,而是一種生活。他就存在于我們的身邊,用心即可發(fā)現(xiàn)。在禪的啟示下,我們總是可以以一種或包含,或相反,或辯證的態(tài)度去重新思考,以此開闊自己,讓自己的心不那么浮躁和狹隘,而是更豁達和成熟。
趙曉峰的《廓如明圣應相讓,心寄空澄天地寬:中國古典園林的禪學淵源與清代皇家園林中的禪學創(chuàng)作意象》,上篇寫中國古典園林藝術的禪學淵涵,按照時間順序,對不同歷史階段的禪學思想進行總結概括,進而論述不同時期禪學對山水文化的影響,接著寫禪學對中國古典園林的影響,其中禪學對中國古典園林意匠及風格的影響貫穿著下篇,那些禪學意匠不斷體現(xiàn)在清代皇家園林中,也是清代皇家園林受禪學影響的實證。下篇又從思想、造園意匠、經(jīng)營手法等方面來闡述禪與清代皇家園林的關聯(lián)并列舉實例。全文對相關的古代文獻進行了大量的整理并以表格形式呈現(xiàn),還配有相關圖片,并對各種文化關系用簡捷的關系示意圖加以呈現(xiàn),梳理了相關的文化脈絡。
“青青翠竹,總是法身;郁郁黃花,無非般若”。同樣是面對翠竹和黃花,我們能不能體悟更多的哲理與智慧,同是面對誹謗與諷刺,我們除了憤怒能不能體會更多的人生,同是面對挫折與困難,我們又能否以平常之心應對?!扒嗲啻渲瘢偸欠ㄉ?;郁郁黃花,無非般若”告訴我們只要用心體會,就會看到不一樣的情境,故花不僅是花,竹不只是竹,會看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禪總帶給我們更多的思考。面對生活中的苦惱與不順,或許換個心態(tài)就會覺得舒朗。但這心態(tài)需要時間的沉淀與整理。所以,“自心覺悟”、“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都告訴我們要隨時關注自己的內心狀態(tài),并且不斷體悟,見陛成佛可能就是說當我們能看到自己心的本來面目時,就可以獲得像佛一樣的境界。在參禪的過程中,公案往往被用來引導思維,幫助參悟。公案具有較強的情節(jié)色彩,似一個個小故事,從簡單的事物中獲得真理,就如芥子納須彌一般,需要我們仔細回味。關注細小的生活,也會體悟到真諦。同時,這種公案色彩使得后來的園林創(chuàng)作也往往具有很強的典故色彩和情景色彩,因為貼切,所以被喜好,因為深刻,所以被銘記。禪所創(chuàng)造的內心狀態(tài)使我們感到寬闊和浩渺,所以當面對種種禪之景時往往會產(chǎn)生更加空曠更加幽寂更加浩渺的場景,使原本的體悟更加強烈與真實,這種即刻的頓悟將會帶來永久的安寧。
“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的慧能禪則展示了更多的心靈狀態(tài)。其“無念”是說心的本然狀態(tài)是“不動不遷”的靜態(tài),不染萬境而常自在,而“無住”又說心動,我對“無相為體”的理解還不夠清晰,但可以明確的是他告訴我們修煉內心的重要性,使內心能在動靜之中得以平衡與寧靜,而不強調外在形式。這種心靈狀態(tài)或許可以帶來禪定,即一種內心的定力與張力,不會多愁善感,即喜即悲,而是從容。這和慧能禪“自性清凈”、灑脫無礙的禪風相一致。凈心是佛,禪總在強調我們對于自己內心的把握和修養(yǎng),可能這就是為什么很多人喜好他的原因。沒有人不想在紛擾的世界里獲得內心永恒的寧靜與安詳和“不遷于物”的超然禪心,所以說他是一種心性哲學??侦`淡泊的審美心理,正是禪的境界,也是以禪的高度為“意境”所作的生動詮釋。
禪家的“無心合道”之理更入人心。“無心”才能“明心見性”,這闡發(fā)了“以無事為修”、“隨緣任運”的圓融透脫禪觀。故“無心合道”的自然之理,也常常表達為“平常心是道”。所謂“平常心”,也就是心地“無造作,無是非,無取舍,無斷常,無凡無圣?!闭撐闹v述的很明白。無心是無心於物,不追求物,不執(zhí)著物。這種“隨緣任運”是否與今日所談的“追求”相互矛盾!?追求是一種欲望的表現(xiàn),但有了欲望就會帶來個把心中滋味,內心就會有所束縛吧,可能這種境界與修為是一種極理想的狀態(tài)吧,生活在這紛繁多彩的世界中,很難無所求吧,也或許是我理解的過于膚淺了。不過我覺得可以取一種適中的狀態(tài),即努力為所求付出,但當付出無果或得苦澀時,或者說在整個的追求過程中保持一種隨緣的態(tài)度就好,謙和的對待各種生活境遇。這樣就可以在束縛中尋求一種灑脫與淡逸。作者說:“禪宗是過而不住,去來順之,是自我心理的徹悟,是無拘無束的大解脫大自在”,我們則可以在現(xiàn)實中試圖找到另一種約束中的別樣解脫,這樣就能減少心靈的負重,在快速高壓的生活中得到輕松。
“禪宗開拓了一個空曠虛無、無邊無涯的宇宙,又把這個宇宙縮小到人的內心之中,一切都變成了人心的外化,于是‘心成了最神圣的權威?!痹诙U境的濡染下,文士們追求的園林美不只是物質空間形態(tài),而是更注重由景觀引發(fā)的情思神韻。作者的這種概括相當精妙。以往我只是關注園林的空間層次,布景手法,僅看到的是結果,卻很少從源頭探究為什么要創(chuàng)造這樣的空間,設計者的意圖又是什么,而本文卻回答了這個問題。園林的營造要契合造園的心態(tài)與心境,在禪學文化的感染下,不少園林是循著禪的典故與意境而來,這才有了一經(jīng)數(shù)典。他讓我們從最原始的狀態(tài)來欣賞園林,明白“三分匠人,七分主人”之深意,我認為,這就是這篇文章所帶來的最大啟示,他開啟了園林的另一扇門。
禪境總是簡單,沒有多余的夸張與比喻,注重本體和內心感悟,卻營造了各種妙靈的境界,而這一切體現(xiàn)在園林創(chuàng)作之中,并成為了園林創(chuàng)作的靈感來源。
體悟禪意、禪境、心境,體悟創(chuàng)作之更深層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