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小學數(shù)學;直觀感知;表象;圖形的初步認識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24)41-0071-03
蘇教版一上“圖形的初步認識”隸屬于“圖形與幾何”內容領域的“圖形的認識與測量”主題。通過這部分內容的教學,要讓學生初步認識正方體、長方體、圓柱和球,并能識別這些物體。對一年級學生來說,雖然他們之前可能已經接觸過各種形狀的立體圖形,但那些感知是籠統(tǒng)的、表面的、碎片化的。要讓他們形成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的基本模型,并能正確辨認,是有一定困難的。
圖形的認識,主要是對圖形的抽象。教師教學時要從學生的學習心理出發(fā),從他們感興趣而又熟悉的實際物體入手,帶領他們經歷一系列的抽象過程——“對圖形的視覺直觀(觀察)—分一分(分類,而分類的前提是觀察、比較、歸納)—操作(滾、堆、摸、拼,即觸覺、運動覺體驗)—說一說(表達,抽象)”,引導學生一步步從具象走向抽象,從直觀感知逐漸上升到表象建立,從而認識圖形,同時培養(yǎng)空間觀念。
一、創(chuàng)設情境,初識圖形
師:房間里擺放著各種形狀的物體。(出示教材第54頁例1)
師(播放動畫):它們正從圖上走下來,和我們打招呼呢?。úシ配浺簦和瑢W們好!出示圖1)
創(chuàng)設“讓物體走近學生,和學生打招呼”的學習情境,有助于引起學生的注意,使他們更好地感知這四種立體圖形。
1.認識球
師:仔細觀察,你最喜歡哪一種物體?(請學生上臺來指一指,說一說)
生1:我喜歡這個物體。
生2:我也喜歡這個物體。
師:很多小朋友都喜歡這種物體(指著球),為什么喜歡它呢?
生1:它圓滾滾的,特別可愛。
生2:它到處都是鼓鼓實實的,一拍就會跳起來。
生3:一碰,它會滾。
生4:它會向四面八方自由地滾。
…………
師:這種圓滾滾的,能自由滾動的物體,是球。(課件展示:把球從圖1中移出來,并板書“球”)
現(xiàn)代心理學研究表明,人會本能地接近、趨向自己喜愛的東西,這是右腦的情感功能。激發(fā)學生對某種物體的喜歡,能促進他們趨向、接近、觀察、體驗它的特點,從而實現(xiàn)情緒化的高效認知。本環(huán)節(jié)以學生熟悉的“球”為研究對象,激發(fā)了學生交流、表達的興趣,球的基本特征在他們的思辨與描述中漸漸顯現(xiàn)出來。
師:那么,球為什么能滾動呢?
生1:球圓滾滾的。
生2:球的面不是平的,一碰就會滾。
生3:球的面到處都是彎彎的,所以會滾。
師:你還見過哪些球形的物體?
生反饋:皮球;珍珠……
以“球為什么能滾動呢?”這一問題,問出了球的顯著特征:圓滾滾的,曲面。
師:羽毛球是球嗎?
生反饋:是球;不是球。
師:不是名字上有“球”這個字,它就是球。羽毛球不是圓滾滾的,不會滾。所以,羽毛球不是數(shù)學上的球。
2.認識圓柱
師(拿起圓柱):咦?這種物體也能滾。(做側滾狀)它是球嗎?
生1:它的四周是彎彎的面,會滾動,它是球。
生2:它不是球。它上下還有兩個平平的面,不能滾。
生3:它不是圓滾滾的,有點長,不是球。
生4:它上下一樣粗,像圓圓的柱子。
師:像這種有一個彎彎的面,上下一樣粗,像柱子一樣的物體,是圓柱。(課件展示:把圓柱從圖1中移出來,并板書“圓柱”)
師:你還見過哪些圓柱形的物體?
生反饋:上下一樣粗的杯子;蠟筆……
兩度運用反例(羽毛球、圓柱)凸顯球的本質特征,并順勢引入圓柱的模型。
3.認識長方體和正方體
師(指著圖1):剩下的物體和球、圓柱都不同,都沒有彎彎的——
生(齊):面。
師:都不會——
生(齊):滾。
師:但它們有別樣的面,平平的。
出示圖2所示的學習單,讓學生展開小組學習,之后請學生上臺分一分。
師:為什么把這兩個物體歸為一類?
生1:它們的六個面都是一樣大的。
生2:它們都是方方正正的。
師:六個面一樣大,長得方方正正的物體是正方體。
師:為什么又把這兩個物體歸為一類呢?
生:它們都是長長的、方方的。
師:像這種長長的、方方的物體,是長方體。
課件展示:把長方體、正方體從圖2中移出來。(板書:長方體" 正方體)
師:你還見過哪些長方體形狀的物體?
生反饋:文具盒;冰箱……
師:那你還見過哪些正方體形狀的物體?
生反饋:魔方;骰子……
這一環(huán)節(jié)的教學從球的認識入手,通過對比,引導學生認識了圓柱、長方體和正方體。四種物體的認識一氣呵成,體現(xiàn)出了知識的一致性。
二、建立“形”概念,識別圖形
1.出示教材第59頁“練習六”第2題,讓學生在方框里畫“√”,并說說思考過程
2.出示教材第56頁“想想做做”第1題,讓學生照樣子圈一圈
3.你說我摸
師:接下來,我們來玩?zhèn)€游戲吧!老師可厲害了,你說一個物體,我不用看就能從袋子里摸出來。信不信?誰來說?
…………
師:你們覺得我厲不厲害?猜一猜,我是怎樣摸出來的?
…………
師:是呀,每個物體都有它的特征。你們想玩嗎?同桌之間說一說、摸一摸。
引導學生觀察圖形,經歷“現(xiàn)實原型—抽象概括—圖形表征—語言表征”的“形”概念建立過程。
三、有意義練習,玩轉物體
1.滾一滾
師:在桌面上滾一滾這四種形狀的積木,你有什么發(fā)現(xiàn)?
生1:球和圓柱能滾,長方體和正方體不能滾。
生2:圓柱只有一個曲面能滾,其他的面不能滾,而球能自由地滾。
2.堆一堆
師:你覺得哪些形狀的積木容易堆?動手堆一堆。
生1:長方體和正方體容易堆,球和圓柱不容易堆,因為它們會滾。
生2:球最難堆,它會往四處滾。
3.搭一搭
師:用積木搭一個你在生活中喜愛的物體,并和同桌說一說你用了哪些形狀的積木。
圍繞可不可以“滾”這一特點,引導學生感知球、圓柱、長方體、正方體等立體圖形的基本特征,并通過“搭積木”這一游戲,使學生在反復操作和試錯過程中深化體驗。學生在搭建圖形的過程中,進一步感知到四種立體圖形的特征以及彼此間的聯(lián)系,豐富了對圖形的認知,提升了觀察、操作、想象和語言表達的能力。
綜觀整節(jié)課的教學,教師首先創(chuàng)設學生熟悉的生活化情境,引導學生經歷觀察、分類、操作、比較等活動過程,從實際物體中抽象出四種主體圖形。然后,通過“你最喜歡哪一種物體?”“為什么喜歡它呢?”這兩個問題,引導學生展開情緒化的觀察、比較、抽象等認知活動,從而使他們認識了球的特征。之后,教師以球為切入點,抓住其“圓滾滾”和“會滾動”的顯著特點,引導學生比較得出圓柱的特點,并進一步認識了長方體和正方體,如此,學生得到的是一塊結構化了的知識。接下來開展的“識別圖形”和“玩轉物體”活動可視為教學法意義上的練習。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奧蘇伯爾曾指出:“意義學習的自然歷程顯然不會因獲得了新的意義就結束了,練習和保持是其后的學習?!本毩暼匀皇且环N學習,且是一種有意義的學習,它必須保證學生對每一次練習的內容是理解的、有意義的。本課的“識別圖形”和“玩轉物體”環(huán)節(jié)引發(fā)的正是這樣一種學習,是一種有利于學生思維發(fā)展的有意義的深度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