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文言文作為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載體,蘊含著極其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由課內(nèi)走向課外,在充分的言語實踐中提升語文素養(yǎng),在語言文字的學習中發(fā)展思維能力,形成審美意識,積淀文化底蘊,從而提高核心素養(yǎng)。
【關鍵詞】 文言文 言語實踐 課程標準 語文素養(yǎng)
回顧我參加江蘇省第23屆青年教師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優(yōu)課評選的賽課之路,歡樂與辛苦同行,收獲與遺憾同在。從十一月份的淮安市選拔賽到省賽,歷經(jīng)四個月的緊張備賽過程,就好像一部一輩子都忘不了的電影,在我的腦海里一幀幀閃過?;窗彩薪萄惺覘罴t梅書記和學校領導的悉心指導,讓我一路成長,一路收獲。下面結合此次課堂執(zhí)教的課例《司馬光》,談談我在文言文的教學中是如何落實對語文課標的理解的。
如果將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提升喻為教學的方向盤,那么語言實踐就是發(fā)動機。學生只有在充分的言語實踐中,才能發(fā)展思維能力,形成審美意識,積淀豐厚的文化底蘊,從而提高核心素養(yǎng)。
統(tǒng)編版小學語文教材主編溫儒敏教授認為,小學的文言文教學,最好的辦法就是讓學生反復地誦讀,文言文只有“讀百遍”,才會“義自見”。學生誦讀的過程,是語感形成的過程,也是積累語言的過程。
楊紅梅書記在我試教的時候指出:文言文教學應該以“讀”為主,引導學生在讀中知意、讀中悟情、讀中明理。讀,既是方法,也是目標,總之就是“讀”占鰲頭。
1.對比讀,發(fā)現(xiàn)文體不同之處。
【學習鏡頭一】
師:今天要學的課文,講的是司馬光砸缸的故事,自由讀讀看,跟其他課文相比,你發(fā)現(xiàn)它們有什么不同?
生:它是一篇文言文。
師:是呀,這是我們小學階段的第一篇文言文。你還有什么發(fā)現(xiàn)嗎?
生:課文中多了幾個序號。
師:你觀察到這篇課文的左下角有注釋,這是和其他課文很不一樣的地方。
生:它可以幫助我們理解文言文。
生:這篇課文的字數(shù)很少,只有兩句話。
師:咱們班的孩子真會讀書,發(fā)現(xiàn)了這篇課文的不同之處,它是一篇文言文,字數(shù)少,篇幅短,語言很簡練。
《司馬光》是小學階段的第一篇文言文,在初步朗讀的基礎上,通過古今文字對比朗讀的形式,初步體會文言文與現(xiàn)代文的異同,感受文言文語言簡練、富有節(jié)奏的特點。
2.聽讀,發(fā)現(xiàn)文言文節(jié)奏。與現(xiàn)代文相比,學生在朗讀文言文時存在一定的難度。如何讀好文言文呢?教材中的課后習題給了我們很好的提示,那就是“跟著老師朗讀課文,注意詞句間的停頓”。
【學習鏡頭二】
師:讀文言文,不僅要讀正確,還要像讀古詩一樣,讀好句子的停頓。想聽老師讀嗎?(師范讀)你聽出老師在哪些地方停頓了?
生:在“群兒、一兒、足跌、眾、光、兒”的后面停頓了。
師:你有一雙特別靈的耳朵。學習語言,聽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出示畫有停頓線的句子)讓我們借助停頓線,自己練一練,注意讀好句子的停頓。
師:借助停頓線讀課文的時候,你有什么發(fā)現(xiàn)嗎?
生:“群兒、一兒、眾、光”都是人。
師:你特別善于發(fā)現(xiàn),讀文言文,可以在表示人物的詞語后面稍作停頓。誰能做小老師,帶著同學們讀?
(小老師領讀)
師:你不僅自己讀好了句子的停頓,還是一個特別優(yōu)秀的小老師呢!
根據(jù)課后練習第一題的要求,圍繞“跟著老師讀”做好朗讀的層次推進:學生聽老師范讀課文,關注句子的停頓,發(fā)現(xiàn)規(guī)律;學著老師的樣子,借助停頓線自己練讀,體會文言文的節(jié)奏;小老師領讀,同桌互讀,讀好句子的停頓,感受文言文的韻律美。
3.合作讀,讀出趣味、韻味。
【學習鏡頭三】
師:同學們已經(jīng)讀懂了第二句話,我們現(xiàn)在來合作讀一讀。眾皆棄去——
生:光持石擊甕破之——
合:水迸,兒得活。
師:面對落水的兒童,眾人的表現(xiàn)是——
生:眾皆棄去。
師:司馬光的表現(xiàn)卻是——
生:光持石擊甕破之。
師:最終的結果真是有驚無險!
生:水迸,兒得活。
師:我們再合作讀一遍。女生讀眾人的表現(xiàn),男生讀司馬光的表現(xiàn),最后的結果一起讀。
文言文短小精悍、言簡意豐,具有特殊的韻律和美感。整節(jié)課中,我力圖把握“讀”這一核心要素,跟讀之后,綜合運用個體練讀(學著樣子自己讀)、集中展讀(我也能這樣讀)、合作探讀(想想為什么這樣讀)等多種朗讀形式。在讀中將自主學習、合作學習貫穿課堂,學生在反復朗讀中感受朗讀的節(jié)奏、韻律,體會文言文的趣味性,初步獲得讀懂文言文的能力,落實語言的建構與運用。
語文課堂應立足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實踐能力,學習文言文不僅要讀好、讀通,課后習題還要求學生用自己的話講故事。我在本課教學中一共設計了三次講故事的言語實踐活動。
1.勾連舊知,激活文本。
【學習鏡頭四】
師:咱們班有那么多愛聽故事的同學,看看,這是什么故事?(出示圖片)
生:第一幅圖是《孔融讓梨》。
生:第二幅圖是《曹沖稱象》。
生:第三幅圖是《司馬光砸缸》。
師:大家聽過《司馬光砸缸》這個故事嗎?誰給我們講講?
(學生講故事)
師:你真厲害,看來你對這個故事特別熟悉,掌聲送給你。
《司馬光砸缸》是學生耳熟能詳?shù)墓适?,以學生熟悉的故事為依托,立足于架構從“舊知”到“新學”的有效鏈接,為文言文的學習進行了預熱。感受文言文和現(xiàn)代文的差異,讓文言文變得親切,趣味盎然。
2.借助支架,讀懂文本。
(1)借助注釋,激活言語思維。
【學習鏡頭五】
師:我們已經(jīng)讀好了句子的停頓。文言文的意思你讀懂了嗎?借助注釋,自己試著說說這兩句話的意思。
生:第一句話是說一群兒童在庭院里玩耍。
師:你是怎么讀懂這句話的?
生:群兒就是一群兒童,我通過看注釋知道“庭”是“庭院”,“戲”可以組詞為“游戲”,因為玩耍是游戲的近義詞,還能生動地說出兒童玩游戲的快樂,所以可以理解為“一群兒童在庭院里玩?!?。
師:你真是善于學習的好孩子,不僅會借助注釋,還可以通過組詞、找近義詞等方法讀懂第一句。
文言文在教材中雖首次出現(xiàn),但學生的學習并非零起點。他們有古詩詞學習的經(jīng)歷,可以用學習古詩的方法遷移學習文言文,降低學習難度。借助注釋、找近義詞的方法讀懂“群兒戲于庭”,結合組詞法理解“登”,結合字理識字法理解“跌”,通過板畫甕的水位線想象當時情況的危急。教師通過抓住關鍵字詞理解,滲透借助注釋、組詞等方法,引導學生想象畫面,品味文言文言簡義豐的特點,進而讀懂文言文。這是一個由扶到放的教學過程,充分發(fā)揮了學生自主閱讀、自主思考、自主表達的能動性。
(2)創(chuàng)設情境,搭建生活支架。
【學習鏡頭六】
師:剛才我們通過看注釋、找近義詞和想象畫面的方法讀懂了第一句,你能運用這些方法學習第二句嗎?跟你的同桌說說第二句話的意思。
(同桌練說)
師:“眾皆棄去”的意思是——
生:大家都嚇跑了。
師:對啊,當時情況危急!想象一下畫面,大家都嚇跑了,有的孩子可能——
生:他們一邊跑一邊喊:“不好啦!不好啦!有人掉到甕里啦!”
師:多危險啊,他們趕緊尋求幫助。
生:他們可能會往家里跑,求助大人。
生:還有人可能都嚇哭了。
師:我們想象了這么多畫面,而課文只用了四個字——“眾皆棄去”。文言文語言簡練,但表達的意思卻很豐富。
語文課標中強調(diào)要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實踐能力,倡導在真實的語言實踐活動中促進學生綜合素養(yǎng)的發(fā)展。為了實現(xiàn)這一目標,我們可以創(chuàng)設相應的學習情境,引導學生深入生活并了解社會。這些情境應該是貼近學生生活的具體場景,以便學生能沉浸在真實的語境中學習知識、完成任務并提升自身的能力。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通過還原“眾皆棄去”等歷史場景的方式,引導學生通過想象畫面和表演來體驗文言文所描述的情境。這種方式可以幫助學生從極精簡的文字中讀出豐富的內(nèi)容,并進一步激發(fā)他們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3)激發(fā)想象,豐富故事畫面。
【學習鏡頭七】
師:如此危急的時刻,司馬光是怎么做的呢?誰來給我們演一演持石擊甕的動作?(生演示動作)小小的司馬光,這么輕輕一扔,那么大的甕,能砸破嗎?說說看,那應該怎么砸?
生:兩只手搬石頭,舉起來砸。(生第二次演示動作)
師:這樣的力度,可能一次還砸不破。再用點力。(生第三次演示動作)甕已經(jīng)裂了一點縫,再使點勁,使出渾身的力氣。來,請你讀出這樣的力量。
生:光持石擊甕破之。
語文教學在發(fā)展學生語言能力的同時,還要發(fā)展學生的思維能力,激發(fā)其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潛能。教師應充分尊重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讓學生“站”在課堂的中央,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豐富性、敏捷性和創(chuàng)造性。《司馬光》一文雖短,卻蘊含著豐富的意境。我借助表演動作、想象畫面等學習方式,讓書本上的故事變得立體起來,拉近了學生和文言文之間的距離。學生發(fā)揮想象,揣摩故事情境,走進豐滿靈動的敘事情境中。
3.傳承文化,豐富文本。
【學習鏡頭八】
師:現(xiàn)在,你能用自己的話講講這個故事嗎?先講給你的同桌聽,提提建議,互相補充。
(同桌互相講故事)
師:剛才很多同學都講得繪聲繪色,我們班的故事大王還不少呢!來,推薦一位故事大王到臺上講給大家聽。
(生上臺,看圖,想象畫面,加上表情、動作,故事講得更生動。)
師:他講得繪聲繪色,還加上了自己的想象,請大家把掌聲送給他!同學們,如果你是這個被救的孩子,你會對司馬光說什么?
(學生回答略)
師:千言萬語,都匯聚成了“謝謝”兩個字。據(jù)說被救的孩子將這份感激之情一直記在心間。為了報恩,他把自己的名字都改了,他就是上官尚光。他還專門建了一個亭子,叫“感恩亭”。同學們,今天我們認識了沉著冷靜、機智勇敢的司馬光。小小年紀的他,為什么會有這樣讓人敬佩、贊嘆的智慧呢?我們今天學的這個故事就記錄在《宋史·司馬光傳》這本書中,感興趣的同學可以在課后找一找、讀一讀關于司馬光的其他小故事,相信同學們會從中得到新的啟迪。
文言文作為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載體,蘊含著極其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由課內(nèi)走向課外,在充分的言語實踐中提升語文素養(yǎng),在語言文字的學習中感悟中華文化的魅力,愛上文言文,愛上語文,提升文化自信?!?p>
葛艷青,江蘇省第23屆青年教師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優(yōu)課評選特等獎獲得者、淮安市實驗小學語文教師、淮安市學科帶頭人、淮安市優(yōu)秀班主任,她的課堂教學曾獲“一師一優(yōu)課”部優(yōu),在市級語文和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評比中均獲一等獎,先后五次獲江蘇省“教海探航”論文評比一等獎,多篇論文發(fā)表在《江蘇教育》等省級刊物。她追求心靈共振、情智共長的語文教育教學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