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林松
摘要:在教育改革背景下,學生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已經成為課程教學的重要目標。議題式教學作為一種創(chuàng)新教學方式,對鍛煉學生的自主思考和實踐能力,培養(yǎng)學生思想道德品質,提升學生學習能力與核心素養(yǎng)具有重要意義。核心素養(yǎng)視角下的道德與法治議題式教學,可采取以下教學策略:找準議題,激活思維;創(chuàng)設話題,拓展思維;問題引領,深化思維;主題升華,整合思維。
關鍵詞:初中;道德與法治;議題式教學;核心素養(yǎng);思維
中圖分類號:G633.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4)18-0105-04
核心素養(yǎng)視角下的初中道德與法治議題式教學以學生為中心,通過設計具有思維深度和廣度的議題,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思考、討論交流,以提升學生核心素養(yǎng)。這種教學方式不僅關注學生的知識掌握,還關注學生的能力培養(yǎng)和品格塑造,充分體現了新時代教育教學的全面性,極具教學價值。本文結合教學實踐,對核心素養(yǎng)視角下道德與法治議題式教學進行探究,以提高道德與法治教學質量,提升學生核心素養(yǎng)。
1.挖掘教學重點,突出議題內涵
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中,課本知識是教學的基礎,議題式教學應以此為出發(fā)點,突顯議題的引導性內涵和教學價值,引導學生對課本中的知識點進行深度剖析和解讀。在設計議題時,教師應注重對重難點知識的把握,選擇能夠引發(fā)學生思考和探究的問題。具體來說,教師應根據課程目標和教學內容,分析教材中的重難點知識,并選取與生活密切相關、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議題。例如,在“社會生活離不開規(guī)則”這一課中,“如何理解社會規(guī)則的重要性,以及如何自覺遵守社會規(guī)則”是教學的重難點,這也是學生在學習中需要深入理解和掌握的內容。因此,教師可以此為出發(fā)點,設計相關議題,引導學生深入探究和思考。
2.拓展議題廣度,強化議題現實性
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與現實社會緊密相連,議題設計應關注社會熱點問題,拓展議題范圍,將現實生活中的情境融入議題,使得議題具有現實感和吸引力。拓展議題廣度意味議題不應僅局限于課本內容,而應將社會現象、科技發(fā)展等納入其中,使課本內容與社會生活聯系起來,提升學生綜合思維能力。強化議題現實性是指關注學生的實際生活,解決真實存在的問題,將理論知識與實際生活聯系起來,提升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例如,在探究“如何理解社會規(guī)則的重要性,以及如何自覺遵守社會規(guī)則”這一主題時,教師可選擇“交通規(guī)則”作為引出議題的話題,先提出一個具體事件:一個行人隨意橫穿馬路,導致交通事故的發(fā)生。然后引出議題“交通規(guī)則的重要性”,引導學生探討交通規(guī)則對社會和個人的意義和作用。在探討中,學生也可對道德規(guī)則、法律規(guī)則等進行分析,探討這些規(guī)則對社會的重要性,并思考如何遵守這些規(guī)則,從而更全面地理解社會規(guī)則的重要性,增強道德意識和法律意識[1]。
3.引領價值觀成長,提升議題思維含量
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不僅在于知識的傳授,還在于培養(yǎng)學生的道德品質和法治意識。一方面,學生對于世界的認知、對于生活的理解還比較膚淺,不僅需要學習知識,還需要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另一方面,初中道德與法治作為一門綜合性學科,具有很強的思想性和教育性,能提升學生的道德素質和法治意識,促進學生形成正確的“三觀”。因此,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中,引領學生價值觀成長和提升議題思維含量尤為重要[2]。
議題的設計只有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緊密相連,才能引起學生的興趣和共鳴。教師要了解學生的生活經歷、興趣愛好和認知水平,結合課程內容選擇適合的議題,讓學生在真實的情境中思考和探討。同時,議題的設計要具有引領作用,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三觀”。教師要深入挖掘課程內容中的教育元素,結合社會熱點問題和學生的實際需求,設計具有現實意義和啟發(fā)性的議題,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價值引領不是簡單的思想教育,要注意引領的思維含量和思維深度。教師要選擇具有挑戰(zhàn)性的問題,引導學生進行多元化思考,培養(yǎng)學生分析和判斷能力。教師作為議題式學習的組織者和引導者,要深入挖掘課程內容的價值元素,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選擇和調整。例如,“社會生活離不開規(guī)則”一課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明白在社會生活中,需要遵守公共規(guī)則,了解規(guī)則對社會秩序的作用,能夠辨析生活中的是非對錯,樹立正確的是非觀。教師要深入挖掘教材內容,使議題更具思辨性和啟發(fā)性,讓學生明白社會規(guī)則是隨著社會變化而變化的,需要不斷完善和調整,更需要遵守和維護,從而樹立自覺遵守規(guī)則、維護規(guī)則的觀念。教師只有提升議題的思維含量,才能讓學生獲得知識的增長,培養(yǎng)正確的價值觀[3]。
1.找準議題,激活思維
(1)從現實生活中尋找議題?,F實生活是豐富多樣的,議題可以從社會熱點、校園生活、家庭瑣事等方面尋找。例如,在部編版八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第七課“尊重自由平等”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從不同角度尋找與該教學內容相關的議題。為更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教師可選擇某些社交媒體平臺信息流量不平等現象作為議題。通過調查和訪談,教師發(fā)現許多學生對這種現象感到困惑和不滿。因此,教師可以確定以下議題:社交媒體平臺的信息流量不平等現象:問題與解決方案。通過對該議題的探討,學生可以深入理解自由平等的含義和價值,認識到信息流量不平等現象的存在和影響,尋找解決該問題的途徑。在設計和開展議題式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設計“什么是自由平等”“社交媒體平臺的信息流量不平等現象存在哪些問題”等具有邏輯層次的問題,引導學生討論和探究。
(2)從學生興趣中尋找議題。學生是教學的主體,議題可以從學生的興趣愛好、關注的問題等方面尋找。以“品出情感的韻味”第二課時“在品味情感的世界中成長”為例,教師可利用“追星現象”這一中心議題,選取“明星效應”為子議題,引導學生探討明星效應對青少年的影響。在現實生活中,追星現象普遍存在,尤其是青少年群體,明星的影響力不僅限于娛樂領域,還涉及青少年的價值觀、行為習慣和生活方式等。因此,選取“明星效應”為子議題,可以引導學生從興趣入手,深入探討明星效應對青少年的影響和正確的引導方法[4]。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了解明星效應的概念和來源,讓學生列舉自己熟悉的明星,探討這些明星對青少年的影響,以及明星效應的利與弊。明星效應一方面可以激發(fā)青少年的夢想和追求,促進他們的自我認同和個性化發(fā)展;另一方面,過度追星會導致青少年沉迷于明星的生活和形象,忽視自己的學業(yè)和生活,甚至產生不切實際的幻想。教師可以讓學生分組討論,探討如何正確看待明星效應。通過探討,學生能更好地認識自我和發(fā)展自我,提高獨立思考能力和判斷力。
2.創(chuàng)設話題,拓展思維
在確定議題之后,教師要圍繞議題創(chuàng)設具有針對性和實效性的話題。話題的創(chuàng)設應基于學生的實際生活和認知水平,能引導學生從多角度思考問題。以“延續(xù)文化血脈”一課為例,教師可以“網紅李子柒與中華文化的傳承”為中心議題,圍繞議題創(chuàng)設相應的話題,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和探討,了解中華文化的豐富內涵和獨特魅力,樹立保護中華傳統(tǒng)文化、熱愛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意識,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文化素養(yǎng)。話題一,李子柒現象。一是探討李子柒為何能在較短時間內走紅,并受到廣泛的關注。二是分析李子柒現象所反映的現代人對中華文化的態(tài)度。話題二,中華文化的傳承。一是探討中華文化傳承的重要性,以及在當代社會如何進行有效傳承。二是分析李子柒在視頻中展現的中華文化元素,以及她是如何將這些元素融入日常生活的。話題三,如何保護和傳承傳統(tǒng)文化。一是探討個人在傳承和創(chuàng)新中華文化方面所能發(fā)揮的作用,以及如何落實到日常生活中。二是分析李子柒的成功經驗,以及如何將其應用到個人實踐中,為中華文化傳承和發(fā)展作出貢獻。文化作為一種符號傳播形式,承載著人們的價值觀、信仰和行為規(guī)范。教師通過引導學生分析“網紅”李子柒事件,能讓學生深入思考中華文化的內涵,以及在現代社會中的傳承和發(fā)展,從多個角度了解中華文化,培養(yǎng)他們的文化認同感,提高他們的文化素養(yǎng)和價值觀念。
3.問題引領,深化思維
(1)問題的設置要有真實性。真實的才是可信的,才有探究價值?!把永m(xù)文化血脈”一課,要求學生認識傳承中華文化的重要性,這也是本節(jié)課的中心議題。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播放“典籍里的中國”片段,引導學生探究中華文化的內涵和外延,了解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和豐富多彩,增強學生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再設置議題“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沒落與重生”,圍繞議題設計以下問題: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哪些方面正在逐漸消失?會產生哪些影響?你認為哪些因素會影響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和發(fā)展?問題的提出,可以引導學生思考傳統(tǒng)文化傳承所面臨的問題,了解某些傳統(tǒng)文化的逐漸消失不僅是一個現實問題,還是一個嚴重的社會問題。某些傳統(tǒng)文化的消失不僅會影響文化的傳承和發(fā)展,還會影響社會經濟、政治生活,需要共同努力來保護和傳承。學生結合自己了解、見到的現象、事件展開探討,可認識到某些傳統(tǒng)文化衰落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現代社會的發(fā)展、文化多元化、教育缺失等[5]。這些問題與學生的日常生活密切相關,具有真實性和可信度,能引起學生共鳴,引導學生更加深入地認識傳統(tǒng)文化的現狀和未來,激發(fā)學生保護和傳承傳統(tǒng)文化的自覺性和積極性。
(2)問題的設置要有思辨性?!按蠓脖媸?,必以理推”。在“傳承中華文化”一課教學中,教師可以設置思辨性問題:有人認為,傳統(tǒng)文化已經過時,不適合現代社會的發(fā)展,對此,你怎么看?設置這個問題是為了引導學生思考傳統(tǒng)文化的價值和作用。傳統(tǒng)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家園,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在現代社會中,傳統(tǒng)文化面臨很多挑戰(zhàn)和困境,其中之一就是有些人認為傳統(tǒng)文化已經過時,不適合現代社會的發(fā)展。這種觀點具有一定的思辨性,因此需要引導學生進行深入的理性思考和探討。這個問題不是簡單地詢問學生是否認同這種觀點,而是要求學生對這種觀點進行深入分析和評判。學生需要調動自己的生活經驗和認知,從多個角度思考傳統(tǒng)文化的價值和作用,包括傳統(tǒng)文化對個人成長、社會和諧、國家發(fā)展等方面的作用。通過這種思辨性的探討,學生能夠更加全面地認識傳統(tǒng)文化的價值和意義,進一步理解傳統(tǒng)文化的多樣性和動態(tài)性,以及傳統(tǒng)文化在現代社會中的重要性和應用價值[6]。
(3)問題的設置要有生成性。生成性大多源于問題的開放性,在話題“個人如何保護和傳承傳統(tǒng)文化”環(huán)節(jié),教師可設置以下兩個問題:你認為保護和傳承傳統(tǒng)文化最重要的方式是什么?為什么?請你就如何保護和傳承傳統(tǒng)文化提出合理化建議。第一問的答案雖然比較主觀,但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理解和思考來回答,可以相互補充、相互啟發(fā)。第二問則更加開放,學生可以提出各種不同的建議和措施,通過互相交流和討論形成更全面、更深入的認識。
4.主題升華,整合思維
在圍繞議題進行探究的過程中,學生需要不斷進行反思和總結,將零散的知識點進行整合。在每個話題的探究結束后,教師要引導學生對主題進行升華,對討論結果進行歸納和總結。例如,在“延續(xù)文化血脈”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可設置議題式教學框架,以引導學生深入探討本課主題。本課的教學主題包括三個方面:一是文化傳承與保護的必要性,二是如何在現代社會中傳承和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三是個人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參與文化傳承和保護[7]。為了讓學生深入探討這一主題,培養(yǎng)他們的核心素養(yǎng),教師需要設置中心議題和子議題,引導學生進行反思和總結,將零散的知識點進行整合。首先,教師要確定中心議題,即“如何在現代社會中傳承和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這一議題可以引導學生深入了解傳統(tǒng)文化的價值和意義,以及在現代社會中如何保護和傳承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接下來,教師可以設置一些子議題,以引導學生深入探討。比如,可設置“傳統(tǒng)文化的多樣性及其在現代社會的應用價值”這一子議題,讓學生了解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性和應用價值,激發(fā)學生保護和傳承傳統(tǒng)文化的積極性?!皞鹘y(tǒng)文化與現代文化的融合與創(chuàng)新”,可以引導學生思考如何在現代社會中創(chuàng)新傳統(tǒng)文化,使傳統(tǒng)文化與現代文化相互融合,共同發(fā)展。“個人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參與文化傳承和保護”,可以讓學生反思自己的日常生活,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參與文化傳承和保護,培養(yǎng)他們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這樣的議題式教學框架,可以引導學生更好地理解“延續(xù)文化血脈”一課的主題,掌握傳統(tǒng)文化的價值和意義,以及如何在現代社會中保護和傳承傳統(tǒng)文化。同時,學生還可以通過反思和總結,將零散的知識點進行整合,提高自己的思維能力和文化素養(yǎng)。因此,在每個話題的探究結束后,教師需要引導學生進行主題升華,對討論的結果進行歸納和總結。例如,在探討“傳統(tǒng)文化與現代文化的融合與創(chuàng)新”這一子議題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在現代社會中,傳統(tǒng)文化面臨哪些挑戰(zhàn)和機遇?如何將傳統(tǒng)文化與現代文化相結合,實現創(chuàng)新發(fā)展?這樣的主題升華可以幫助學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傳統(tǒng)文化的價值和意義,以及在現代社會中如何保護和傳承傳統(tǒng)文化。另外,教師還可以通過引導學生反思自己的日常生活升華主題。例如,在探討“個人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參與文化傳承和保護”這一子議題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如何將傳統(tǒng)文化融入自己的日常生活?如何通過自己的言行舉止傳承和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這樣的主題升華可以幫助學生更加深刻地認識自己在文化傳承和保護中的責任和使命[8]。
在核心素養(yǎng)視角下,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不僅要傳授知識,還要培養(yǎng)學生核心素養(yǎng),增強學生道德素質和法治意識。在議題式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設置合理議題、話題、主題和問題,以這四個關鍵要素為基礎,進行議題式教學設計,更好地適應新課程改革的要求,提高教學質量和效果。
參考文獻:
[1]尹弘敏.層進式議題教學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基礎教育研究,2023(07):40-43.
[2]葉佛香.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學生法治意識培育的教學策略研究[D].南昌:江西師范大學,2022.
[3]陳清德.試論將情感教育融入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的策略[J].基礎教育論壇,2022(14):61-63.
[4]劉洋.議題式教學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中的運用[J].新課程研究,2020(29):73-74.
[5]鐘永秀.道德與法治課議題的設計與架構[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 2021(06):43-44.
[6]孫培培.議題式教學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中的運用[J].新課程研究,2023(04):68-70.
[7]劉東德.基于互動式教學模式的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的教學分析[J].課程教育研究,2019(37):45.
[8]李強.淺談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生活化教學模式的應用[J].中學課程輔導,2021(11):57.
Exploring the Topic based Teaching of Morality and Rule of Law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re Competencies
Peng Linsong
(Affiliated Middle School of Qiannan Ethnic Normal University, Duyun 558000, China)
Abstract: In the context of educational reform,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core competencies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goal of curriculum teaching. As an innovative teaching method, topic based teaching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in exercising students independent thinking and practical abilities, cultivating their ideological and moral qualities, and enhancing their learning ability and core competenc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re competencies, the topic based teaching of morality and rule of law can adopt the following teaching strategies: identifying the topic and activating thinking; create topics and expand thinking; leading by problems and deepening thinking; theme sublimation and integrated thinking.
Key words: junior middleschool; moralityand theruleoflaw;topicbased teaching;corecompetencies;thi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