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涵琪
【摘? 要】 初中歷史考試的發(fā)展經(jīng)歷了許多變遷,從過去的開卷考、不考、百分制到十分制再到四十分制,考試的方式也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過去的學習方法已經(jīng)不再適用,僅僅追求及格已經(jīng)不再是唯一目標。隨著中考改革的推進,對歷史備考和應試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對這種變化,學生應該如何調(diào)整備考策略和應試技巧呢?文章結合初中學生的歷史學習情況,整理了近年來的研究資料,以期為廣大學子提供高效備考、科學應試的幫助和支持。
【關鍵詞】 學情分析;備考建議;應試技巧;初中歷史
一、中考歷史教學學情分析
在初中歷史學習中,存在著幾個主要問題。首先,學生對歷史學習的重視程度普遍偏低,缺乏主動性和積極性。其次,許多學生的歷史基礎較為薄弱,無法徹底掌握基本知識點。再者,部分學生背誦內(nèi)容過多,無法抓住重點,導致學習效果不佳。同時,由于缺乏有效的訓練,很多學生在解讀和運用歷史材料方面能力較弱。此外,許多學生在書寫專有名詞時經(jīng)常出錯,學科術語的使用也不夠規(guī)范。最后,學生的答題方式缺乏規(guī)范,書寫常常潦草,影響了答題的整體質量。這些問題影響著學生的歷史學習效果和應試表現(xiàn),需要學生和教師共同努力來加以解決。
二、中考歷史學科備考建議
(一)樹立積極的心態(tài)
與高考有所不同,中考是對初中生學業(yè)水平和基礎知識的一次考查,同時也是選拔性質的考試。這意味著中考試題的結構應當合理,題量和難度都應該適中。因此,作為即將參加中考的學生,不應該感到畏懼,而應該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tài)。特別是在復習的后期階段,更應該保持平穩(wěn)的心態(tài),不驕不躁、永不言棄。此外,科學有效的學習方法是取得中考成功的關鍵所在。
(二)掌握科學的復習方法
1. 把握命題原則,精準備考:就中考內(nèi)容比例而言,中國古代史約占20%,中國近現(xiàn)代史約占45%,世界古代史約占5%,世界近現(xiàn)代史約占30%。因此,在復習時,應當遵循“厚今薄古”的原則。此外,對古今中外的比較、聯(lián)系和綜合應用的重視程度也在不斷提高。這凸顯了對學生知識轉移和應用能力的考核,同時也反映了“中外交融”的理念。
2. 熟悉教材,扎實基礎:盡管中考的參考資料五花八門,但所有的參考資料都不如最熟悉的教材。中考的命題一定是基于教材的。因此,在第一輪逐課、逐單元、逐冊的復習中,學生一定要對主干知識了然于胸,以課本考點之不變應試卷之萬變。此外,值得注意的是,教材及課后活動中涉及的重要史料、圖片、表格、問題等也越來越受到命題專家們的青睞,復習時要多加關注。
3. 專題復習,架構網(wǎng)絡:中考歷史中,簡答題占據(jù)了相當大的比重,并且越來越注重各知識點之間的內(nèi)在聯(lián)系。因此,在備考過程中需要特別注意進行專題復習。盡管在第一輪復習中,對主要知識點已經(jīng)有所了解,但大多數(shù)學生仍然無法將零散的、碎片化的知識整合成完整的知識網(wǎng)絡。這時就需要進行第二輪的專題復習,跳出教材,重新組織知識,構建完整的知識框架??忌谑煜v史事件、了解各種事件間的內(nèi)在聯(lián)系之后,還應該學會透過表面現(xiàn)象看清本質,總結歷史發(fā)展的基本規(guī)律和趨勢。
4. 關注熱點,以史為鑒:近年來,中考的命題越來越注重反映時代特征,以歷史問題為基礎,結合重要時事和社會熱點進行考查。盡管歷史考點年年變化,但其中的核心內(nèi)容始終如一。變化主要體現(xiàn)在對時事熱點的關注以及與歷史知識的聯(lián)系上。因此,在備考過程中,考生必須密切關注當前熱點新聞,并運用歷史知識來解讀現(xiàn)實,“以史鑒今,古為今用”。此外,也需要關注重要周年紀念事件,這有助于加深對歷史事件的理解。
5. 習題訓練,查缺補漏:習題訓練是鞏固新授知識、培養(yǎng)答題技巧的重要方式,也是查漏補缺的有效手段。因此,在備考過程中,必須重視習題訓練。然而,需要注意的是,訓練的關鍵不在于數(shù)量的多少,而在于質量的高低。要有選擇性、針對性地進行練習。云南省教育科學研究院出版的《學業(yè)水平標準與考試說明》是一份很好的參考資料,其中不僅規(guī)定了考試的標準和要求,還提供了具有較強指導意義的測試練習。
6. 培養(yǎng)閱讀材料、提取信息的能力:中考的題型分為單項選擇題和非選擇題,兩者各占一半比重,其中非選擇題以材料題為主導。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培養(yǎng)學生閱讀材料、提取信息的能力顯得至關重要。
(三)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除了重視預習和課堂效率外,復習也是一個不可忽視的環(huán)節(jié)。根據(jù)艾賓浩斯的遺忘曲線,推薦采用三段復習法:
第一階段是當天復習,即利用課余時間回顧教師當天講的內(nèi)容,重點關注重點、難點和疑點,加深理解;第二階段是周末復習,在周末時再次復習教師當周講的內(nèi)容和重難點,可以進行相應的練習來加深理解;第三階段是考前復習,在每次考試前再次復習之前學過的課本和筆記。
(四)注意錯別字的積累
在中考歷史中,專有名詞書寫錯誤是不得分的。因此,在平時的學習中,考生也要注意易錯專有名詞的積累。在做了十足的備考準備后,掌握一定的應試技巧也是很有必要的。
三、中考歷史學科應試技巧
(一)選擇題
在解答選擇題時,首先要認真審題,特別留意題干中的關鍵信息,確保完全理解題目的基本要求。隨后,需要仔細判斷各個選項,將那些明顯存在知識錯誤、說法過于絕對或與題干不相關的選項排除,然后在剩余選項中做出合理的選擇。
(二)材料分析題
1. 如何審題
審題是解答試題的關鍵步驟之一,它需要通過以下幾個步驟來完成:(1)讀題目,理解題目中所體現(xiàn)的主要考查主題。(2)讀問題,了解試題中有幾個問題,并簡要地閱讀一遍。(3)讀材料,根據(jù)問題的要求,提取材料中的關鍵信息,如時間、地點、人物、歷史事件以及引文出處等。(4)看分值,了解每個問題所分配的分值。通常情況下,每道題的分值為兩分一個點,但也有一分一個點的情況,這取決于試卷的總分以及分值的設置。
2. 如何作答
(1)明確問法
①根據(jù)材料回答:答案全部出自材料,勿隨意發(fā)揮。
②根據(jù)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回答:答案要結合材料和平時所學。
③結合所學知識回答:答案全部來自平時課堂教授的知識。
④綜合上述材料,你有什么認識或啟示、評價:近幾年開放類和探究類的題目越來越多,在非選擇題里能占到10分左右,而這類題目往往給的參考答案都是“言之成理即可”,也就是說只要作答答案是符合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都有可能得分,所以一定不要空著。
(2)整理答題思路
從歷年真題來看,問題內(nèi)容有以下幾種:
①歷史事實類題目:如歷史事件的時間、地點、人物、名稱等,這類題目根據(jù)平時所學回答即可。
②原因類題目:可以從政治、經(jīng)濟、文化、科技、軍事等原因;內(nèi)因與外因;國內(nèi)與國際原因、直接原因與根本原因等。
③特點類題目:注意相關的關鍵詞,如時間、規(guī)模、主體、手段、性質等,然后加以概括。
④影響類題目:首先要確定“一分為二”的思路,即一定要回答積極和消極的影響。除此之外可以考慮的角度如下:對當時和對后世的影響;對本國和對世界的影響;對政治、經(jīng)濟、文化等多方面的影響。
⑤開放類題目:認識答看法,啟示談做法,評價從正反去答。
(3)規(guī)范答題
由于改卷時間有限,中考閱卷時大多是按點給分,為方便閱卷老師“踩點”,答題時以下幾點:
①順序化:一題有多個問的,要按順序答題;一個問題回答結束后要另起一行繼續(xù)作答。
②序號化:同一個問題,有多點答案時,要分點答題,并且每條答案前要標注序號。
③要點化:在答題中盡量使用歷史學科術語,增強歸納概括能力,切忌口水話。
④主次化:答題過程中把有把握的答案寫在前面,而一些不能確定正確與否的知識點,就將它放在后面。
(4)注意書寫
同一道題,閱卷老師要在四五天的時間里看上萬次,很容易出現(xiàn)視覺疲勞。一份書寫清晰、整潔、美觀、大方的答卷會讓人不自覺地加分;而“鬼畫桃符”的答卷則會增加老師閱卷的難度,甚至遺漏給分點。除此之外,對一些人物名字、專有歷史名詞的書寫錯誤也是值得學生平時要多加注意的。
(三)觀點類試題
在作答時,首先要明確表達自己的觀點,不可模棱兩可。即,不能既贊成第一種觀點,又贊成第二種觀點,也不能兩種觀點都不贊成。其次,在說明理由時,需要有史實依據(jù),做到論據(jù)從歷史事實出發(fā),同時將歷史事實與論述結合起來,以加強論證的可信度和說服力。
(四)歷史小論文
隨著教育改革的推進,中考歷史評述題逐漸向高考歷史評述題靠攏,出現(xiàn)了歷史簡答題中的歷史小論文。解答這類題目時,不能憑空臆想或隨意發(fā)揮,而是應該基于教材內(nèi)容進行合理的聯(lián)想,得出符合歷史學科特點的答案。
不同于以往非選擇題對歷史知識點的單一考察,歷史小論文更加注重學生對歷史知識點的整合運用,要求學生能夠宏觀地構建知識網(wǎng)絡,具備提煉觀點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在解答歷史小論文題時,首先要進行審題。審材料時,要仔細閱讀提供的相關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確定一個主題。同時,要審查問題要求,明確字數(shù)、格式等要求。接下來,需要理清思路。在確定題目后,不要急于寫作,可以在草稿紙上羅列支撐的史實,確保論述具有邏輯性和層次性。一般而言,歷史小論文的時間跨度是從古到今的歷史事件,空間范圍是從中國到世界的歷史事件。注意格式也是關鍵,一般采用“題目—論述—小結”的三段式結構。題目應該簡潔而完整,論述部分需以兩到三個事實為支撐,緊扣題目或觀點,簡明扼要地敘述相關內(nèi)容和影響。小結部分則起到升華題目或觀點的作用,應以“綜上所述”開頭,避免簡單重復題目或觀點,而是闡述得到的啟示和教訓。在解答時需要注意一些易錯點,比如格式不對,缺少題目或小結;題目過于簡單或不完整;論述脫離材料或過于空洞;以及過于抒情或語文學科色彩過重。
(五)時間軸類題目
如題,“圖1是小周同學學習‘第六單元中華民族的抗日戰(zhàn)爭時設計的手抄報內(nèi)容。請你閱讀后完成以下學習任務。”
“你認為在時間軸上還可以增加哪兩個重大歷史事件?并簡單說明理由。(8分。要求:選取中華民族抗日戰(zhàn)爭期間具有重要歷史意義的事件;在答題卡的時間軸上分別標注出兩個歷史事件;時間軸上事件順序要正確)”
面對此類題目,考生需要注意以下幾點:首先,選取的歷史事件必須符合題目要求,即要涉及“中華民族的抗日戰(zhàn)爭”時期。其次,務必在時間軸上標注選取的歷史事件,并確保時序的正確性。然后,理由說明時應突出該事件的影響,包括其作用、意義、地位等即可。最后,需要注意的是,一些考生常常忽略了題目所給兩個歷史事件間的其他事件,而是習慣性地選擇標注這兩個事件,而忽略了它們前后的歷史事件。舉例而言,對本題目而言,還可以選擇七七事變之前的“九一八事變”或“西安事變”等事件。
(六)其他注意事項
在備考過程中,考生還需要注意以下幾點。首先是合理分配考試時間:考試總時長為150分鐘,其中包括了道德與法治以及歷史兩科,因此每科都有75分鐘的時間。建議先處理易題,再解決難題,對實在不會做的題目,不必過于糾結,可以留到最后統(tǒng)一處理。其次是養(yǎng)成檢查試卷的習慣:在試卷完成后,務必進行仔細檢查,不僅要核對答案,還要確保題號與答案對應正確。最后,需要強調(diào)的是,取得扎實的歷史基礎和良好的中考歷史成績不是一蹴而就的。學生需要持之以恒地努力學習,并根據(jù)自身情況及時調(diào)整復習策略,才能取得理想的成績。
參考文獻:
[1] 林敏. 新中考形式下的初中歷史復習策略[J]. 當代教研論叢,2018(10):95.
[2] 黃云容. 淺談歷史中考備考策略[J]. 廣西教育,2014(21):124-125.
[3] 楊小華. 淺談初中歷史開放性試題的特點及解題思路[J]. 中學政史地:初中適用,2021(Z2):108-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