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學音樂新課標以落實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為主線,提出了教師要通過音樂教學指導學生積極參加音樂活動,
讓學生在音樂學習過程中感受美、欣賞美、表現(xiàn)美、創(chuàng)造美等,從而領悟音樂中的藝術精髓,開闊音樂視野。基于此,文章就小學音樂新課標解讀、現(xiàn)階段小學音樂課堂教學存在的問題以及新課標下小學音樂課堂教學的策略進行了分析,希望可以啟發(fā)教師的教學思路,促進小學音樂教學的進一步改革和發(fā)展。
關鍵詞:新課標;小學音樂;課堂教學
中圖分類號:G427"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7-1737(2024)07-0082-03
音樂是一門藝術學科,對于培養(yǎng)學生的藝術審美能力,促進學生的綜合能力發(fā)展有著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新時代下,教師要立足新課標的要求,緊跟時代教育步伐,轉(zhuǎn)變音樂教學的觀念,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為學生的音樂學習營造合適的氛圍,調(diào)動學生的音樂情感,最終提升學生的音樂素養(yǎng)。
一、小學音樂新課標解讀
(一)關注學生特點,細化學段劃分
為彰顯藝術類課程的育人價值,教育部鼓勵、支持發(fā)展素質(zhì)教育,在此背景下,教育部頒布了《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經(jīng)過對新課標的解讀,不難發(fā)現(xiàn),相較《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2011年版)》,新版《課程標準》更加關注學生的特點,細化了學段劃分。在《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小學的1~2年級被劃分為一個學段,3~6年級被劃分為一個學段。而在新版《課程標準》中,整個義務教育階段被劃分為四個學段,1~2年級為一個學段、3~5年級為一個學段、6~7年級為一個學段、8~9年級為一個學段。由此可見,《課程標準》立足學生的學習和發(fā)展狀況,涵蓋小學和初中階段,細化了學段劃分,更加符合學生的學習成長規(guī)律,為小學音樂教學指出了新方向。
(二)注重學生體驗,強化藝術融合
《課程標準》更加注重學生的學習體驗,強化了藝術融合。第一,《課程標準》從原本的單學科標準轉(zhuǎn)變?yōu)榱司C合學科標準,包含音樂、美術、舞蹈等內(nèi)容。在具體的藝術學科下還設有具體的各學段標準和目標。另外,《課程標準》指出了教師在實際的音樂教學中需要以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為引領,充分發(fā)揮音樂課程的育人價值。第二,《課程標準》明確規(guī)定了各個學科課時的占比,從中可以看出教育部對小學音樂教育的重視程度。第三,《課程標準》增加了藝術教育的內(nèi)容,
擴大了藝術教育的范圍。除了傳統(tǒng)的音樂、美術、舞蹈以外,《課程標準》中還增加了戲劇、影視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豐富了小學音樂教育的內(nèi)容,為教師的學科融合教育奠定了基礎。第四,在新課標下,音樂融入了“藝術”學科范疇,這就需要教師轉(zhuǎn)變教學觀念,
讓音樂教學擁有更加廣闊的視野和更高的站位?!墩n程標準》還增加了對“學業(yè)質(zhì)量”的要求,具體指出了不同學段的學生在音樂學習過程中需要達到的成就。例如,在第一學段,即1~2年級,學生在音樂學習過程中,需要學會跟隨音樂伴奏一起演唱,并保證演唱的姿勢正確、聲音自然、歌詞完整等。這些都為教師教學目標的確定提供了方向,可以輔助教師更好地把握音樂課堂,教學中結(jié)合學生的年齡特點,落實《課程標準》的要求[1]。
(三)注重結(jié)合生活,提升藝術素養(yǎng)
《課程標準》不止一次強調(diào)了藝術和生活的關聯(lián)性,要求教師在實際的音樂教學中注重將音樂和現(xiàn)實生活結(jié)合起來,促使學生感受身邊的音樂,從而在耳濡目染中提升自己的藝術素養(yǎng)。另外,小學生天性活潑好動,喜歡好玩、有趣的事物。為此,《課程標準》還指出了教師要在生活中尋找趣味性的音樂素材,使生活化的音樂教學成為小學音樂教學的常態(tài),讓音樂課堂真正好玩、有趣起來,從而激發(fā)學生聆聽、演唱音樂的興趣,使學生了解音樂作品中的音樂要素,領悟音樂作品中的人文內(nèi)涵,促進學生的音樂反思和實踐。除此之外,《課程標準》還強調(diào)了教師要結(jié)合藝術的生活性特點,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各種資源實現(xiàn)對學生的音樂教育,以此書寫藝術教育的新篇章,促進學生的音樂發(fā)展。
二、現(xiàn)階段小學音樂課堂教學存在的問題
(一)課堂互動不足,沒有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
《課程標準》強調(diào)了學生是課堂學習的主體,要求教師在教學中想辦法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調(diào)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但就目前小學音樂課堂教學的現(xiàn)狀來看,課堂互動不足,尚未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
第一,師生之間的積極互動是音樂課堂教學順利進行的保證,而部分教師認為小學生的年齡較小,在音樂學習中對各種音樂要素的把握還不夠準確,故而習慣自己把控課堂,缺乏師生之間關于音樂的互動交流和探索實踐,無形中降低了學生的課堂參與度。
第二,《課程標準》提出了教師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這就需要教師面向全體學生開展教學,但當前很多教師還不能做到這一點,僅僅是為了完成教學任務而教學,降低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2]。
(二)音樂指導不足,沒有強化學生的音樂基礎
《課程標準》強調(diào)了藝術學科的重要性,要求教師加強對學生的音樂指導,促使學生獲得更加豐富的音樂體驗,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但目前很多教師對學生的音樂指導不足,也沒有注意強化學生的音樂基礎,導致學生的音樂基礎薄弱,無形中影響著音樂課的教學質(zhì)量[3]。
第一,部分學生認為音樂課就是休閑娛樂的課程,上音樂課僅僅是為了緩解身心壓力,放松心情,故而對音樂課堂的重視程度不足,很少會主動學習音樂技能,導致音樂素養(yǎng)不足。而教師在教學時往往忽略了這一點,沒有為學生科普音樂學習的重要性,更缺乏對學生音樂基礎知識和技能的指導。
第二,很多學生沒有掌握基礎的發(fā)音方法,單純地認為唱歌就是大聲喊,存在“喊唱”現(xiàn)象,這種情況不僅會對學生的聲帶造成一定傷害,還會影響學生的音色發(fā)展,導致學生的聲音缺乏美感。而教師在教學時缺乏對正確的發(fā)聲方法的講解,沒有指導學生用氣息發(fā)聲,注重聲音的共鳴,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學生的節(jié)奏感和旋律感。
第三,小學生受到自身閱讀理解能力的限制,很多情況下對歌詞的理解也比較淺顯,或者不能正確理解歌詞,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其對音樂的感知,需要教師指導學生理解歌詞。但很多教師都忽視了這一點,沒有帶領學生鑒賞歌詞。第四,學生缺乏合唱技巧,音樂實踐能力有待提高,需要教師在的音樂教學中關注學生的音樂基礎,加強對學生音樂技巧的指導,并組織音樂活動,提升學生的音樂實踐能力。
三、新課標下小學音樂課堂教學的策略
(一)注重藝術欣賞,完善學生的藝術素養(yǎng)
在新課標下,教師要注重學生對藝術的欣賞,積極開展音樂鑒賞活動,引導學生在音樂鑒賞中感知音樂的情緒和情感,在不知不覺中了解音樂的要素,從而獲得更加豐富的音樂審美體驗和情感體驗等,完善學生的藝術素養(yǎng)。另外,教師要結(jié)合《課程標準》的要求,想辦法豐富音樂鑒賞課的內(nèi)容,融入音樂體裁、風格及人文素質(zhì)、審美體驗等方面的內(nèi)容,加深學生對音樂的感知,促進學生的藝術發(fā)展[4]。
例如,人教版音樂三年級(下冊)中的《森林與小鳥》這首歌非常有意境,有較高的欣賞價值,需要學生在音樂鑒賞中產(chǎn)生熱愛地球、熱愛動物的認知和情感,從而在之后的生活中做到愛護環(huán)境、保護動物,
實現(xiàn)人和自然的和諧相處。為此,教師立足《課程標準》的要求,開展了音樂鑒賞課,從藝術欣賞入手,完善學生的藝術素養(yǎng)。
在課堂導入環(huán)節(jié),教師為學生播放了地球環(huán)境惡化的錄像,指引學生一邊觀看一邊思考。另外,教師還從歌曲鑒賞入手,帶領著學生鑒賞第一段音樂。在這個過程中,學生聽到了小鳥歡快的叫聲,看到了森林中優(yōu)美、寧靜的早晨,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好。同時,學生也不由得對這些和剛剛看到的環(huán)境惡化錄像進行對比鑒賞,產(chǎn)生更多感慨。在環(huán)境惡化之前,學生可以感受到森林中的小動物們的快樂,感受到小鳥嘰嘰喳喳喚醒森林的早晨、在歡快的歌聲和有節(jié)奏的舞蹈中迎接黎明的過程。而在環(huán)境惡化以后,被破壞的森林沖擊著學生的視覺和心靈,學生深刻感知到了什么是美,也在音樂鑒賞中明白了環(huán)境惡化的惡劣影響。在鑒賞第二部分樂曲時,教師將其分為四個小圓舞曲進行鑒賞教學,鼓勵學生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力,在鑒賞中想象小鳥的舞姿等。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感知到了四個小舞曲在節(jié)奏、旋律方面的不同:第一圓舞曲是歡快、活潑的節(jié)奏;第二圓舞曲則是緊湊的節(jié)奏,且在樂器方面增加了銅管樂器;第三圓舞曲的旋律比較活潑,使音樂聽起來比較輕松;第四圓舞曲則增加了裝飾音的旋律。
總之,教師通過組織音樂鑒賞課,成功完善了學生的藝術素養(yǎng)。
(二)聯(lián)系實際生活,增加音樂課的吸引力
新課標下,教師要將音樂和學生的實際生活聯(lián)系起來,增加音樂課對學生的吸引力。教師要挖掘生活中的音樂元素,或者從生活中尋找音樂素材,開展生活化的音樂教學,促使學生在熟悉的生活場景中產(chǎn)生對音樂的學習興趣;要結(jié)合《課程標準》中立德樹人的教育要求,通過在音樂課中滲透生活化的內(nèi)容,實現(xiàn)對學生的德育;要指引學生觀察生活、體驗生活,在生活中感知音樂的魅力。
例如,人教版音樂三年級(上冊)中的《大樹樁你有幾歲》這首歌內(nèi)容上以大自然為主,滲透了年輪的知識,整首歌在節(jié)奏上非常短促和跳躍,彰顯了活潑、俏皮的情趣。在教學這首歌時,教師就聯(lián)系了生活實際,指引學生觀察生活、感受自然。
在課堂上,教師先結(jié)合音樂的意境為學生創(chuàng)設了故事情境,講述了小蝸牛數(shù)年輪的故事,成功激發(fā)了學生的好奇心,使學生也想知道大樹樁多少歲。之后,
教師趁熱打鐵鼓勵學生回憶自己的日常生活,想一想自己在生活中是否見過樹樁,有沒有注意觀察樹樁上的紋路,并討論這些紋路代表什么。
在教師的指引下,學生紛紛回憶了自己的童年生活,聯(lián)想到了自己曾經(jīng)和小伙伴一起在樹林里玩耍的情境,從而產(chǎn)生了較高的學習熱情,紛紛加入了學習討論,最終順利討論出了年輪的含義,也在不知不覺中產(chǎn)生了對生活、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三)組織實踐活動,實現(xiàn)學科融合教學
新課標下,教師要善于組織音樂實踐活動,實現(xiàn)學科融合教學,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zhì)。
第一,教師要將音樂教育和勞動教育結(jié)合起來,通過指導學生制作樂器,鍛煉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豐富學生的學習體驗,在完善學生的音樂技能的同時,培養(yǎng)學生的勞動意識。例如,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制作簡單的樂器,在這個過程中幫助學生認識樂器發(fā)聲的原理,鍛煉學生的操作能力,使學生體會勞動的價值。
第二,教師要將音樂和美術、舞蹈等藝術課程聯(lián)系起來,組織音樂實踐活動,促使學生在實踐過程中完成想象和創(chuàng)造[5]。例如,在人教版音樂四年級(下冊)《唱臉譜》這首歌的教學中,教師就將音樂和美術學科聯(lián)系了起來,指引學生動手繪制京劇臉譜,感受京劇的風格特點,激發(fā)學生對京劇的熱愛。另外,為了開闊學生的繪畫思路,教師還利用信息技術為學生展示了各式各樣的臉譜,并簡單介紹了畫臉譜的方法和技巧,成功啟發(fā)了學生的思路,使學生分小組動手繪制臉譜,最終畫出了不同風格的臉譜。教師通過點評各個小組的繪畫效果,總結(jié)出了學生藝術審美的多樣性,進而培養(yǎng)了學生的自信心,豐富了學生的學習體驗和情感體驗,促進了學生的藝術發(fā)展。
四、結(jié)束語
綜上所述,《課程標準》對小學音樂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啟發(fā)了教師的教學思路。為此,教師要加強對《課程標準》的解讀,結(jié)合小學生的音樂學習特點和成長規(guī)律,完善教學策略,從而豐富學生的學習體驗,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參考文獻
朱旖.新課標背景下如何提升小學音樂教學效率[J].華人時刊(校長),2023(2):72-73.
嵇月琴.新課標背景下如何實施小學音樂欣賞教學[J].小學生(中旬刊),2023(2):109-111.
李婷.新課標背景下小學音樂創(chuàng)造教學策略探析[J].陜西教育(教學版),2023(Z1):108-109.
逄淑香.淺談新課標背景下的小學音樂教學策略[J].天天愛科學(教育前沿),2022(12):49-50.
胡文靜.新課標理念下小學音樂教學方式的改革探索[J].第二課堂(D),2021(10):75-76.
作者簡介:劉蘭芝(1980.3-),女,福建福州人,
任教于永泰縣第二實驗小學,一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