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靜雅
摘要:新手教師在和家長溝通時,常常不知道和家長溝通什么,以及怎么和家長溝通,進而影響家校溝通的效果。在實踐中發(fā)現(xiàn),將NLP輔導的“先跟后帶”策略應用在家校溝通中,通過跟情緒、跟認知、帶認知和帶行為四個步驟,能有效提升新手教師的溝通能力,達到改善家校溝通效果的目的。
關鍵詞:先跟后帶;家校溝通;溝通能力
中圖分類號:G44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1-2684(2024)11-0066-03
教師職業(yè)的最大特點在于職業(yè)角色的多樣化。相較于傳統(tǒng)教師“傳道、授業(yè)、解惑”的角色,當代教師還承擔著示范者、管理者和研究者等角色。教師的職業(yè)發(fā)展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是從新手教師逐步成長為熟手教師、專家教師的過程。已有研究表明,教師在從教3~5年可進入成熟階段,從教第5年左右可成為熟手教師,新手教師一般是教齡在0~5年之間的教師[1]。與教學能力一樣,新手教師和家長溝通的能力也是可以通過學習培養(yǎng)起來的。
在日常工作中,新手教師作為學科教師或班主任,在和家長溝通的時候常常出現(xiàn)以下情形:不等家長說完,教師便立即反駁,急于證明自己“沒錯”;家長說一句,教師回一句,話趕話,越說越上頭;家長說家長的,教師說教師的,雙方“各說各話”,不在一個頻道上……可見,有些新手教師和家長之間溝通不暢,并非是某一方的問題。站在新手教師的角度看,無非是沒有處理好“和家長溝通什么”及“怎么和家長溝通”這兩個方面的問題。那么,有沒有辦法解決上述問題,快速提升新手教師與家長溝通的能力呢?NLP輔導中的“先跟后帶”策略或許是個不錯的選擇[2]。
一、“先跟后帶”是一種有效溝通的策略
NLP(Neuro-Linguistic Programming)即身心語法程序學,是由美國學者理查德·班德勒(Richard Bandler)和約翰·格林德爾(John Grinder)于1976年創(chuàng)立的研究大腦如何工作的學問[3]?!跋雀髱А笔荖LP輔導中經(jīng)常使用的策略。所謂“先跟”,就是建立親和感,去肯定和配合對方的信念、價值觀和規(guī)條,是運用當事人自己的感知模式去引導當事人的一種方法?!昂髱А眲t表示提出一些讓對方一定做出諸如“是啊”“對啊”等肯定回答的問話,隨后將對方帶到你想要他去的方向。
自NLP傳入我國以來,許多一線教師將“先跟后帶”運用在日常教育教學中,取得了豐碩的成果[4]。朱仙桃[5]將“先跟后帶”運用于學校心理咨詢中,咨詢效果顯著;潘月俊[6]、王寶華[7]等的研究表明,“先跟后帶”是師生溝通的有效策略。其實,“先跟后帶”在家校溝通中也大有可為。
二、先跟:教師表達理解,信任家長
我們先看一段家長與教師的對話。
家長:我觀察到孩子每天作業(yè)都要寫到九點鐘,甚至昨天寫著寫著就哭了。我知道她不是個作業(yè)拖拉的孩子,小學的時候在學校就能把作業(yè)完成。
教師:初中作業(yè)肯定比小學多,做作業(yè)時間長是正常的,但她的作業(yè)表現(xiàn)和入學成績并不相符。
家長:孩子回來說老師上課節(jié)奏快,對作業(yè)錯題不能及時講評,只是讓整理錯題,感覺沒有意義……
教師:我看她的作業(yè)也沒全對,整理錯題需要長期堅持才能看到效果,不是她說沒有意義就沒有意義。
以上家長和任課教師的溝通發(fā)生在七年級第一學期剛開學兩個星期左右,以上對話片段中,家長向教師描述了孩子在家做作業(yè)的情況,以及孩子對于學習的困惑,言語中隱隱包含著對當下困境的不解與著急。面對如此情況,教師怎樣才能“先跟”上家長呢?
(一)跟情緒,理解對方的處境
剛開學兩周,學生正處于初中入學的適應階段,還未完全適應初中的學習節(jié)奏,心理上可能也沒有做好從小學生到初中生這一身份轉變的準備,此時表現(xiàn)出一些不適應是正常的。家長所說的做作業(yè)時間變長、面對學習難度增加時力不從心、情緒上有起伏等,都是不適應的表現(xiàn)。進入初中短短兩周,孩子就表現(xiàn)出與小學截然不同的學習狀態(tài),作為家長感到著急,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此時,教師可以先跟上家長的情緒,及時表達出對于學生和家長處境的理解。“初中才剛開始,有一些不適應是正常的,給孩子一些時間去感受和調整,相信她會做得很好!”“據(jù)我了解,目前班級里有一些在學習上有困擾的孩子,情況不完全相同,不止您孩子一個。”“站在你們家長角度,看見孩子狀態(tài)不好,自己又幫不上忙,難免會擔心、著急,這也是人之常情?!敝挥刑幚砗们榫w,問題才有可能被解決。家長聽到老師這樣的回應,情緒上得到了安撫,當下的困難被看見,也能逐漸放松下來。如果時機合適,教師還可以適當介紹初中和小學學習的不同之處,以及進入初中后學生面臨的學習、人際等方面的挑戰(zhàn),幫助家長更好地了解學生當下的處境。
(二)跟認知,認可對方的動機
盡管這個學生當下在學習上的表現(xiàn)并不突出,但從家長的話語中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這是一個優(yōu)秀的孩子。一個能在學校自覺主動完成作業(yè),且讓家長放心的孩子,是具備一定的時間管理能力和自我約束能力的,對待學習的態(tài)度也是積極認真的。事實確實如此,該生在入學考試中名列年級前茅。這樣一個優(yōu)秀的孩子產(chǎn)生上課節(jié)奏快不適應、感覺整理錯題沒意義等困擾,究其原因是初中的學習和小學存在差異。該生在小學形成的學習方法和習慣不能很好地解決當下學習中遇到的問題,學習結果也不能令自己滿意。再深挖下去,這個孩子之所以感到困擾,核心在于其對自身有期待,對學習結果有要求?!皬哪拿枋鲋校夷芨杏X到這是個優(yōu)秀的孩子,盡管她當下的表現(xiàn)還不突出,但我相信她是有潛力的!”“雖然她目前不贊同我的一些作業(yè)要求,對上課節(jié)奏也不太適應,但是我能感覺到她是一個想好、要好的孩子!”“作為家長,您肯定希望孩子能夠在學習上取得優(yōu)異成績?!?/p>
教師如果能透過學生的表現(xiàn)看到她背后向好的動機,及時肯定她的期待與要求,那么無論是學生還是家長,都會感覺到被理解、被重視,對教師的信任也逐步建立。
三、后帶:家長給予肯定,信任教師
我們再看一段家長與教師接下來的對話。
家長:孩子在小學成績一直很穩(wěn)定,每次考試都是90分以上,老師都夸她好,學習這一塊從來沒有讓我們家長費過心,現(xiàn)在怎么做個作業(yè)都這么困難?
教師:小學的成績不能預測初中的學習,不能總抱著小學成績好初中就好的想法。
家長:也不是總想著小學成績,孩子這次的練習太差了……
教師:她這次練習做得確實不行,和班級里成績好的學生相比差很多。
以上是家長和任課教師溝通的后續(xù)片段,在經(jīng)過“跟情緒”和“跟認知”兩個步驟之后,教師怎樣才能將家長和學生從當下的困境中“帶出來”,帶到教師想讓他們去的地方呢?
(一)帶認知,表達共同期待
“沒有家庭教育的學校教育和沒有學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養(yǎng)人這一極其細微而復雜的任務。”蘇霍姆林斯基這句話既闡明了家校合作的重要性,也體現(xiàn)了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的目標是一致的,家長和教師的共同目標——“培養(yǎng)人,希望孩子好”是家校溝通的起點,也是教師可以最快找到的和家長之間的共同點。教師可以從雙方的共同期待入手,進行一些讓家長做出肯定回答的問話,讓家長感覺老師是和自己“站在一邊”的,雙方不是對立關系,進而快速拉近和家長之間的心理距離,提升家長對教師的信任感?!耙苍S現(xiàn)在我們對某些問題的看法還不能達成一致,但我們的出發(fā)點都是一樣的,都是希望孩子好?!薄皩τ谀壳皩W習上的表現(xiàn),我們都認為孩子存在一些上升空間,她可以有更好的表現(xiàn)?!薄昂⒆蝇F(xiàn)在遇到了一些困難,我想困難都是暫時的。在我們的共同幫助下,只要找到了方法,孩子會調整過來的?!?/p>
當家長和教師之間的共同信念與價值越多,溝通會越有效果。但世界上沒有兩個人是一樣的,沒有兩個人的信念、價值觀完全相同,也不會有兩個人對同一件事的看法絕對一致,因而教師可以遵循求同存異、抓大放小的原則,只要大的方向和理念是相同的,就可以作為共同期待。
(二)帶行為,提出應對策略
通過前面三個步驟的鋪墊,家長對教師的信任已經(jīng)建立起來,最后一步就是教師提出或和家長共同商議出相應的方法策略,將學生和家長從當下的不良狀態(tài)或錯誤行為中帶出來,帶到他們希望去的地方。這部分是老師非常熟悉和擅長的。
如針對溝通片段中家長反映的做作業(yè)時間長、練習情況不理想等情況,教師可以這樣回應家長,“孩子做作業(yè)時間長是現(xiàn)象,我們要幫助孩子分析原因,是作業(yè)量大做不完,還是課堂內容掌握得不好,導致不熟練、不會做,才做得慢。不同的原因對應著不同的解決方法,不可一概而論。”“初中的課堂容量、課程難度相對小學來說都要大一些,老師在上課的時候節(jié)奏也會快一點,如果課前能花一點時間預習,對即將學習的內容做到心中有數(shù),聽起課來也會更得心應手?!薄俺踔械膶W習要求孩子具有更高的自覺性和主動性,老師也希望學生通過作業(yè)鞏固一天所學知識,那么在做作業(yè)之前主動回顧所學內容,也會對完成作業(yè)有所幫助。為了完成作業(yè)而完成作業(yè)、等著老師來復習的想法不可取?!?/p>
有效的雙向溝通的先決條件是和諧的氣氛,教師提出具體應對策略,應建立在家校相互信任的基礎上。如果教師和家長之間的溝通氣氛不和諧,或者雙方之間暫未建立相互信任,即使教師說得再有道理,溝通效果也不會很好。有效果比有道理更重要,教師可以重新回到前面的步驟,重新引導家長,夯實信任關系。由此也可看出,“先跟后帶”策略的步驟并非總是線性向前的,也有可能出現(xiàn)循環(huán)往復的情況,這就需要新手教師依據(jù)實際溝通狀況做出適當調整。
四、反思成長,允許發(fā)生
美國心理學家波斯納曾提出教師的成長公式:經(jīng)驗+反思=成長。作為新手教師,在每次家校溝通后可進行適當復盤,做得好的部分可當作經(jīng)驗積累,對仍需改進之處,則須反思與調整。
你如何發(fā)出自己的聲音?你又如何回應別人向你發(fā)出的聲音?這是溝通的基本部分。在大多數(shù)情況下,運用“先跟后帶”策略能夠讓教師和家長之間的溝通更順暢,溝通效果更理想。但是作為教師的我們,應該擁有更加開放與包容的心態(tài),允許其他結果的發(fā)生,允許溝通效果不理想,允許家校之間理念不一致,允許家長有不同的選擇。
參考文獻
[1]連榕. 新手—熟手—專家型教師心理特征的比較[J]. 心理學報,2004,36(1):44-52.
[2]李中瑩. 重塑心靈[M]. 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22.
[3]劉淑華. NLP療法在初中生早戀問題中的應用[J]. 心理技術與應用,2014,2(6):56-58,62.
[4]遲毓凱. 學生管理的心理學智慧[M]. 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21.
[5]朱仙桃. 心理咨詢中“先跟后帶”技術及應用[J]. 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09(3):28-29.
[6]潘月俊. 先跟后帶:師生溝通的有效策略[J]. 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14(6):42-43.
[7]王寶華. 先跟后帶,架起師生溝通的橋梁[J]. 中小學班主任,2019(3):40-41.
[8]武志紅. 你如何發(fā)出聲音,你又如何回應?——人際溝通中的回應技巧[J]. 心理技術與應用,2014,2(6):63-64.
編輯/張國憲 終校/高 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