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民族地區(qū)學校德育體系課程化建設具有重要的實踐價值。W學校通過宏觀層面的頂層設計、中觀層面的組織保障和微觀層面的結構設計推動學校德育體系課程化實踐,以期為落實國家民族地區(qū)文教政策作出相應貢獻,也為民族地區(qū)學校德育體系課程化發(fā)展提供案例參考和實踐經驗。
關鍵詞 民族地區(qū);學校德育體系;學校德育體系課程化
中圖分類號 G41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5995(2024)12-0013-03
學校德育體系的建構是落實德育政策的內在要求,也是當前學校德育實踐的重要形式。[1]然而,當前學校德育體系的研究與實踐存在著割裂化、零散化、形式化等問題,使得學校德育體系難以發(fā)揮其應有的德育職能。[2]因此,部分學校開始探索學校德育體系的課程化發(fā)展路徑。學校德育體系課程化是指學校運用課程思維建構學校德育體系,具體而言就是圍繞德育目標或自定科目,將各種道德內容、學生經驗、實踐活動、環(huán)境因素等課程資源有效地組織在一起,形成一個整體育人體系,以提高德育的實效性和有效性。[3]學校德育體系課程化為突破學校德育困境提供了相應的參考,而民族地區(qū)學校的德育體系課程化建設有著更為特殊的育人價值與社會效用。
一、民族地區(qū)學校德育體系課程化建設的價值
第一,民族地區(qū)學校德育體系課程化建設在推進民族融合及區(qū)域教育均衡發(fā)展等方面發(fā)揮著重要作用。通過德育體系的課程化設計,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和社會責任感,使各族師生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不斷增強。這種意識的持續(xù)增強不僅有助于促進民族團結,還有助于推動區(qū)域教育均衡發(fā)展。學校德育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為主線,貫穿于學校的各個領域和活動中,通過系統(tǒng)而豐富的活動和課程,引導學生成為具有較高道德修養(yǎng)和社會使命感的時代新人,為社會和諧穩(wěn)定貢獻力量。
第二,學校德育體系課程化建設有助于為講好民族團結故事提供平臺。在德育資源開發(fā)過程中,學校通過研究歷史文獻、民間傳說和文化遺產,挖掘各民族之間相互幫助、理解和支持的真實故事,深入挖掘民族團結的歷史淵源和文化傳統(tǒng);在德育實施過程中,學生通過民俗表演等活動,親身體驗和感受不同民族的文化魅力,促進民族間的交流和融合;在課程融合過程中,學校結合歷史、地理、道德與法治等學科,講解民族團結的重要意義和歷史背景,引導學生正確理解和珍視民族團結,積極踐行民族團結的理念。
二、民族地區(qū)學校德育體系課程化建設實踐案例
位于新疆的W學校誕生于1947年,承擔著幼兒園、小學、初中和高中階段的教育教學任務。依據課程化設計思路,W學校立足學校培養(yǎng)目標,充分發(fā)揮育人特色,通過宏觀頂層設計、中觀組織保障和微觀結構設計推動學校德育體系課程化實踐,積極建構知行合一的德育體系新格局。
(一)W學校德育體系課程化建設頂層設計
培養(yǎng)目標是指學校根據社會需求和教育理念,明確規(guī)定的對學生進行綜合素質培養(yǎng)的目標和要求,也是學校德育體系課程化建設的出發(fā)點和歸屬點。W學校致力于培養(yǎng)“具有八一精神的中國人”,該目標體現(xiàn)了學校文化、國家認同和國際視野的有機統(tǒng)一,也體現(xiàn)了以學生為原點,生活范圍逐漸由“我與學校”向“我與國家”“我與世界”擴展的交往范疇,尊重了學生成長和發(fā)展的規(guī)律?;趯W生道德發(fā)展邏輯的把握,W學校在小學部和中學部以螺旋上升的方式對德育課程結構進行調整,積極開發(fā)整合校內外德育課程資源,并在科學計算的基礎上統(tǒng)籌各類德育課程學時,圍繞教育部《中小學德育工作指南》要求的理想信念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教育、生態(tài)文明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五大領域,將課程育人、文化育人、活動育人、實踐育人、管理育人和協(xié)同育人路徑進行整合設計,為德育體系課程化實踐提供支撐。
(二)W學校德育體系課程化建設組織保障
為落實德育體系設計,W學校提出“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口號,從學科教學、班級建設和團學組織三方面提供了組織保障。在學科教學中,學科教研組積極挖掘各學科中的育人元素,并以主題學習的形式進行跨學科整合,要求將德育內容滲透到各學科課程的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當中,充分發(fā)揮課堂教學的德育主渠道作用。班級是開展教學的最小單元,W學校以班本形式開展德育活動,由班主任、學科教師、學生、家長以及相關教職人員組成班本教研團隊,進行班級建設,打破了班主任“單打獨斗”的德育局面。學校堅持以黨建帶團建、隊建,在小學部開展豐富多彩的少先隊主題教育和實踐活動。中學部則以團組織為核心,以學生會和社團聯(lián)合會為支點,創(chuàng)設了“一心雙環(huán)”團學組織格局。
(三)W學校德育體系課程化建設微觀結構
德育體系課程化是以課程設計思路對學校德育體系與育人實踐進行規(guī)劃與實施,因此需要對原有德育體系進行有機整合。W學校打造了螺旋遞進、銜接流暢、類型豐富、主體多元的德育體系。如在小學階段強調幫助學生理解日常生活與交往過程中的道德規(guī)范,養(yǎng)成良好行為習慣,厚植理想信念,增強學校歸屬感。在學生已經具備相應自主管理能力的中學階段,則側重繼承革命傳統(tǒng),弘揚民族精神,增強公民意識、社會責任感和民主法治觀念,學習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觀點和方法觀察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養(yǎng)成自主、自立、自強的態(tài)度和能力。
三、民族地區(qū)學校德育體系課程化建設實踐模式提煉
(一)德育體系設計
1.擔當興疆固邊使命
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維護新疆社會穩(wěn)定、實現(xiàn)長治久安,關鍵在人,根本在教育?!盵4]W學校在培養(yǎng)目標設定、教學內容選擇、活動組織實施與德育成效評價過程中始終以家國情懷的培養(yǎng)為先,在培養(yǎng)目標中將培養(yǎng)“中國人”作為育人活動設計與實施的出發(fā)點與落腳點;在學科教學中深入挖掘課程思政元素,做到“啟智”和“潤心”的有機統(tǒng)一;在組織實施活動中引導學生厚植愛國情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以評促教,以評促學,以評促建,將學生發(fā)展與社會影響納入德育體系評價指標當中,通過學生發(fā)展輻射家庭發(fā)展,推動地區(qū)文化進步。
2.打造學校特色品牌
W學校具有深厚的紅色文化沉淀。為傳承紅色基因,W學校在校黨委的引導下深入挖掘校史文化,積極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將紅色精神融入日常教育教學活動和文化建設當中,梳理“八一故事”系列內容并加以傳播,促進學生賡續(xù)紅色血脈,傳承八一精神。此外,作為國家“百所航天特色學?!敝?,W學校在校園空間文化建設、航天課程體系建設、項目式學習開展、綜合實踐活動與主題育人活動組織中積極宣揚航天精神與技術原理,以紅色文化為底色,熔鑄中國航空航天精神與品格,指向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教育要求,將思想引領與科學創(chuàng)新進行深度統(tǒng)一,打造具有紅色底蘊和航天特色的學校文化與品牌。
3.整合多種育人資源
W學校積極開發(fā)校外資源,并將其與校內資源進行有效整合,以提高育人成效。學校邀請各行各業(yè)先進代表走進學校,為學生介紹各類專業(yè)知識和職業(yè)精神,圍繞育人主題開展各類專題講座、科普活動與英模報告會。此外,依據學段特點和地域特色,W學校依據不同學段學生交往和認知發(fā)展特點,建構了以鄉(xiāng)土鄉(xiāng)情——縣情市情——省情國情為設計邏輯的研學旅行路線網絡,通過直接經驗的獲取激發(fā)學生對于黨、國家和人民的熱愛,將書本知識與生活經驗進行深度融合。
(二)德育體系實施
1.打造全員育人格局
課堂是育人的主陣地和主戰(zhàn)場,教師努力將學科育人和融合育人的理念落實到課堂教學之中,不斷嘗試將“教以道德”和“以德施教”進行結合,結合學科內容涵養(yǎng)學生核心素養(yǎng),立足日常教學踐行教師德性。學校也建立了相應的教師學習與發(fā)展制度,幫助教師明確自身肩負的國家責任與弘道使命,端正教師職業(yè)態(tài)度,提升教師崗位能力。學生是德育發(fā)展的主體,W學校通過各種渠道提升學生自主管理與發(fā)展的意識與能力,如依托各類社團開展的社團課程便是由學生自主進行設計、實施與評價的。W學校還將學校全體教職工都納入德育體系建設當中,依托校內不同崗位對學生開展勞動教育、感恩教育、儀式教育等。此外,家校社協(xié)同育人機制也是W學校全員育人格局的重要組成部分。
2.發(fā)揮課程育人功能
在德育體系課程化設計思路下,各類課程的主題和結構得以重新建構。W學校依據不同課程的定位與功能,將思政課程、學科課程、校本課程、社團課程進行整合。思政課程在德育過程中發(fā)揮著基礎性和引領性作用,旨在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學科課程旨在培養(yǎng)學生的專業(yè)知識和技能,同時也注重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的培養(yǎng);校本課程是學校根據自身特點和需求設計的課程,W學校設置了不同的校本課程以幫助學生更好地了解學校的文化和傳統(tǒng),培養(yǎng)學生的集體榮譽感和責任感;社團課程旨在培養(yǎng)學生的興趣愛好,鍛煉學生的團隊合作和組織領導能力。這些課程共同作用,為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和德育素質的提升提供了有力支持。
3.強調實踐育人效用
W學校始終強調實踐在德育體系中的重要作用,致力于對學生曉之以理(認知)、動之以情(體驗)、導之以行(行動)。在道德認知發(fā)展層面,確保學校德育體系中的課程內容具有足夠的深度和廣度,涵蓋道德倫理、社會責任、公民意識等方面的知識。在道德體驗生成層面,學校積極推動德育體系中的實踐活動和體驗式教育發(fā)展,讓學生親身感受到道德行為的意義和影響,通過情感共鳴和互動體驗,激發(fā)學生內在的道德情感和責任感。在道德行為養(yǎng)成方面,W學校鼓勵學生將所學的道德知識和體驗付諸實踐行動中,引導學生將道德觀念轉化為實際行動。
(三)德育體系評價
1.注重德育增值評價
W學校積極探索增值性評價在德育體系課程化建設實踐中的效用。首先,W學校通過“檔案袋”等形式對學生道德發(fā)展進行長期跟蹤,比較學生在不同階段的道德發(fā)展水平和行為表現(xiàn)的變化趨勢,以揭示其德育增值效果。其次,W學校繪制了教師成長軌跡,通過對比分析教師在不同時段的德育實踐、師德師風表現(xiàn)和專業(yè)發(fā)展情況,評估其在育人方面的增值效果,除了深度訪談和教學觀摩收集的定性數(shù)據外,還引入定量數(shù)據以全方位評估教師情況。此外,運用學校德育效能分析方法,通過比較學校在不同時段的德育體系構建、德育活動開展和學生綜合素質發(fā)展情況,評估學校在德育領域的增值效果,為學校提供更具針對性的改進建議。[HJ2.1mm]
2.豐富德育評價主體
為全面評估學校德育體系建設成效,W學校建立了涵蓋多元主體的評價模式。學生通過填寫匿名問卷、參與焦點小組討論或個別訪談等方式,既可以評價學校德育活動的吸引力、實效性、參與度等,也可以表達對教師德育工作的看法。教師通過教學反思、德育工作總結、自我評價等方式,評價學校德育政策的貫徹執(zhí)行情況、資源支持的充足性、專業(yè)發(fā)展的支持程度等,并對學校德育體系的有效性和發(fā)展方向提出建議。家長通過參加家長會議、填寫家長滿意度調查問卷、參與學校德育活動等方式,對學生發(fā)展變化、家校合作情況、家庭教育支持力度等進行評價。學校管理者通過定期評估學校德育工作的質量和效果,對學校德育體系的運行情況、管理效能、政策執(zhí)行情況等進行評估。
3.關注德育目標達成
基于培養(yǎng)“具有八一精神的中國人”這一目標,W學校采用目標課程模式的評價思路對德育體系成效進行評價。首先,設立具體的評估指標,明確學生應具備的素質和表現(xiàn),如道德品質、社會責任感、愛國主義情懷、團隊合作精神等。其次,制定相應的評估工具,依據評估指標設計德育測評問卷、品德評價表等工具。再次,組織學校教師和德育工作人員對學生進行定期評估。此外,W學校還組織校內外專家、家長代表等組成評估委員會,共同參與對學生德育目標的評估工作。最后,結合評估數(shù)據和委員會的建議對學校德育目標達成情況進行深度分析,及時調整和改進德育工作計劃和措施。
(丁占軍,烏魯木齊八一中學,烏魯木齊 830002;王泓瑤 裴淼,教育部普通高校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北京師范大學教師教育研究中心,北京 100875)
參考文獻:
[1] 趙慧霞,李娟.北京史家:構筑“無邊界”集團校德育大格局[J].中小學管理, 2022(5): 38-40.
[2] 鄭富興.學校德育體系建構的知識邏輯[J].中國德育, 2022(21): 22-28.
[3] 鄭富興.學校德育體系課程化的空間邏輯[J].齊魯學刊, 2022(5): 69-80.
[4] 艾尼玩·伊布拉音.推動新疆教育實現(xiàn)歷史性發(fā)展[N].中國教育報,2022-08-10(3).
責任編輯:毛盼盼
讀者熱線:027-67863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