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余斐
[摘 要]文章探討了教師如何從英語學習活動觀的角度設計高中英語閱讀課教學,并以人教版高中英語教材選擇性必修第二冊Unit 1的Reading and Thinking板塊為例解讀其中的語篇“John Snow defeats ‘king cholera”,確定教學的核心內(nèi)容和目標,在主題意義指導下整合英語課程六要素,進而開展一系列英語學習活動,如學習理解、應用實踐和遷移創(chuàng)新,促進對學生英語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
[關鍵詞]英語學習活動觀;高中英語閱讀教學;學科核心素養(yǎng)
[中圖分類號]? ? G633.41? ? ? ? ? ? [文獻標識碼]? ? A? ? ? ? ? [文章編號]? ? 1674-6058(2024)04-0031-03
《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以下簡稱《課標》)強調(diào),教師要通過學習理解、應用實踐、遷移創(chuàng)新等英語學習活動,引導學生探究意義,學習語言,發(fā)展思維,運用策略,培養(yǎng)英語學科核心素養(yǎng)。英語學習活動觀為閱讀教學整合課程內(nèi)容、實施深度教學、實現(xiàn)課程總體目標指明了方向,也改變了教師的閱讀教學方式以及學生的學習方式,提升閱讀教學的課堂效果,為學生學習創(chuàng)造了更有利的條件。教師應該從英語學習活動觀的視角,重新審視閱讀課堂教學設計的合理性,整合課程內(nèi)容,優(yōu)化閱讀教學過程,設計出更符合學生實際能力、貼近學生情感與生活的英語教學活動。
一、理論依據(jù)
(一)實踐英語學習活動觀
《課標》提出了培養(yǎng)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英語學習活動觀。英語學習活動觀不僅是一種教育教學理念,而且是一種可行的課堂教學方式。其保證了閱讀教學設計的合理性和有效性,使課程內(nèi)容整合、教學方法優(yōu)化和學習活動設計更具有語言實用性、層次性和有效性。教師在設計與教學高中英語閱讀課時,要以英語學習活動觀的視角審視閱讀教學的合理性和有效性?;诖?,高中英語閱讀教學要求教師從不同層面解讀文本,研究語言特點和文化知識,分析文本信息之間的關聯(lián),并在理解中應用所學知識。在實際教學中,英語學習活動觀的實踐路徑是從學習理解到應用實踐,再到遷移創(chuàng)新。這三個層面的活動從基于語篇、深入語篇到超越語篇,從語言輸入到語言輸出,從低階活動到高階活動,實現(xiàn)了基于主題和語篇、關注文化、學習語言、發(fā)展思維的課程學習目標,為學生學習方式的變革和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提供了可行的操作路徑。為了落實英語學習活動觀,教師必須根據(jù)主題意義和語篇類型深入解讀文本,設定合理的教學目標,從學習理解、應用實踐和遷移創(chuàng)新三個層面設計閱讀課堂活動,優(yōu)化教學內(nèi)容、結構與問題設置,以促進英語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提高。
(二)關注主題意義
英語閱讀教學離不開對主題意義的探究?!墩n標》強調(diào),主題為語言學習提供主題范圍或主題語境,所有的語言學習活動都應該在一定的主題語境下進行。主題意義在課程內(nèi)容的六個要素中占據(jù)重要地位,因此,在語言學習過程中,教師的閱讀教學活動應圍繞單元主題創(chuàng)造語境,引導學生關注與探索語境中的意義。主題語境的滲透可以幫助學生更直觀、更準確地理解語篇主題。在主題烘托的背景下,學生可以更快速且深入地理解文章主旨和事件發(fā)展脈絡、作者態(tài)度及作者要傳遞的價值觀,實現(xiàn)有效的閱讀理解,并在今后閱讀相同或類似題材的文本時,能充分利用其主題背景,更加快速、準確地理解文本內(nèi)涵,做到舉一反三。
(三)培養(yǎng)英語學科核心素養(yǎng)
基于核心素養(yǎng)的高中英語閱讀教學,不僅突破了傳統(tǒng)教學方式的局限性,而且在文化素養(yǎng)的影響下,有效培養(yǎng)了學生的思維品質,提高了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合作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積極轉變傳統(tǒng)的閱讀教學觀念,運用多元化的教學方法,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意識和閱讀習慣,通過閱讀教學滲透核心素養(yǎng)的培育,從而提升教學效果。同時,教師要以英語學習活動觀為指導,以主題意義為方向,整合各種閱讀活動,通過閱讀訓練學生聽、說、讀、寫、看,提高學生的綜合學習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yǎng)。
二、基于英語學習活動觀的高中英語閱讀教學課例設計
(一)教材
人教版高中英語教材選擇性必修第二冊Unit 1的 Reading and Thinking板塊語篇“John Snow defeats ‘king cholera”。
(二)主題語境
該單元主題為“科學與科學家”,屬于“人與社會”主題語境下的“科學與技術”主題群,在英語閱讀中屬于熱門話題。學習該節(jié)課后,學生應得到與主題相關的語料積累,體會到科學探索精神,感受到偉大科學家的高尚品質。
(三)文本分析
教材語篇是一篇記敘文,以時間順序為明線,以科學研究步驟為暗線,講述了斯諾通過調(diào)查尋找霍亂病源、控制霍亂傳播的故事,展現(xiàn)了科學研究的基本步驟和常見方法,表現(xiàn)了科學家的嚴謹、堅韌不拔等。
學情分析:授課班級為高二5班,大多數(shù)學生性格活潑,積極發(fā)言。其中,小部分學生英語基礎較好,學習能力較強,思維敏捷;而大部分學生英語基礎一般,敢于發(fā)言,但在英文表達上仍有待提高。
(四)教學目標
1.語言能力。讓學生閱讀斯諾研究霍亂病源的記敘文后,能夠把握文本的時間線索,并結合斯諾的研究過程梳理科學研究的基本步驟,思考斯諾具備的科學精神。(感知與注意)(獲取與梳理)
2.學習能力。讓學生能夠在閱讀中主動思考并積極探究答案,從而深化對文章主題和內(nèi)涵的理解,并在實踐中體會該閱讀策略的作用。(概括與整合)(描述與闡釋)
3.文化意識。讓學生了解鐘南山和斯諾兩位科學家的重要貢獻及其性格特點和高尚品格,深入理解科學精神的內(nèi)涵, 樹立開拓創(chuàng)新、堅忍不拔、艱苦奮斗的觀念。(分析與判斷)
4.思維品質。讓學生通過分析斯諾攻克霍亂的過程,梳理科學研究的基本步驟,并通過斯諾的事跡,理解具備質疑精神的意義,學會批判性思考,形成自己的觀點和看法。(批判與評價)(想象與創(chuàng)造)
(五)教學步驟
1.學習理解
(1)感知與注意
Step 1: Lead?in
在導入環(huán)節(jié)中,教師以疫情防控期間大家比較熟悉的核酸檢測與疫苗接種圖片引起學生的注意,再呈現(xiàn)鐘南山在前往武漢的列車上睡著的照片,通過一系列的提問引導學生體會并嘗試說出鐘南山不怕困難、先人后己等寶貴品質。
Step 2: Pre?reading
在read for prediction這個環(huán)節(jié)中,學生通過課本標題和圖片預測文本內(nèi)容并簡要概括文章大意。教師通過以下三個問題,引導學生挖掘課文標題背后傳達的重要信息。
Who is John Snow?(A scientist/doctor.)
What is cholera?(A kind of disease causing diarrhoea, dehydration and even death.)
Why is it the "King"?(Because millions of people died. )
(2)獲取與梳理
Step 3: While?reading
在read for structure環(huán)節(jié)中,教師先承接上一環(huán)節(jié)中所提取的what、who、how,通過提問讓學生感知文本結構,引導學生定位每一段的主旨句并快速抓住每一段的大意,進而把握文章的脈絡與結構框架。
(3)概括與整合
接著上一環(huán)節(jié),學生需要將所定位的每一段的主旨句再提煉出對應段落的關鍵詞,并填進表格中,使文章的結構一目了然。
2.應用實踐
(1)描述與闡釋
在此處進入read for details環(huán)節(jié)。
Para. 1:學生需要根據(jù)所給出的what、when、where、result等提示,回到原文找出并標記與該段主題相關的語塊信息。此處,教師可運用補充思維導圖的形式,幫助學生更快地把握第一段的大意及要點。
Para. 2:讓學生帶著問題去閱讀本段。There were 2 theories of cholera at that time. Read para.2. What were the two theories? Which one did John Snow agree with? 學生需要通過尋讀快速找到答案,并用自己的話回答相應的問題。
Para. 3:此段是文本閱讀的重點段落。教師設置了問題鏈,引導學生一步步了解故事中的主人公。
Para. 4:本段學習活動在“分析與判斷”中展開。
Para. 5:學生需要帶著問題梳理本段的要點:What contributions did John Snow make?另外三點需要學生在閱讀本段之后,以自己的話進行簡要概述。
(2)分析與判斷
在閱讀第三段文本之前,學生需要在短時間內(nèi)將研究順序排列好,這也相當于對第三段文本內(nèi)容的簡要預測。在讀完第三段之后,學生要再檢查自己剛才的排序是否正確。There are 5 steps in his research. Can you put them in the right order?
教學第四段時只需要讓學生把握住霍亂的真正傳播源即可。教師可以用單選題的形式簡要處理。What caused the outbreak of cholera in London?_______
A.Air infected by germs.
B.Water infected by raw waste.
C.Companies on Broad Street.
D.Water polluted by the air.
學生比較容易誤選C選項,教師需要提醒學生注意細節(jié)。
(3)內(nèi)化與運用
在讀完文章之后,教師引出問題:What can we learn from John Snow? 并在提問后給出句型,讓學生通過句子提示填寫相應的詞塊,并從中體會科學家堅韌不拔、無私、勇敢等寶貴品質。
3.遷移創(chuàng)新
(1)推理與論證
這類學習活動在閱讀第三段后開展,引導學生特別注意第三段中的一句話:Snow suspected that the water pump was to blame. "Suspect" means Snow had questions about it. It's important to ask questions in scientific research. Why?(Because creative questions bring possibilities and progress.)因為直接說出答案難度稍大,所以教師可用句子填空的形式降低難度,目的是讓學生體會科學質疑精神對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推動進步的重要作用。
(2)想象與創(chuàng)造
Step 4: Post?reading
①Discuss:What qualities do John Snow and Zhong Nanshan have in common?
在這里循環(huán)利用該節(jié)課導入部分所創(chuàng)設的鐘南山抗疫故事的情境,將一段小視頻作為補充材料。視頻內(nèi)容為介紹鐘南山自2003年至今在中國醫(yī)學領域所作出的杰出貢獻,讓學生思考與探討鐘南山和斯諾兩位科學家的共同品質。
(3)批判與評價
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教師通過問題與例句引導學生思考自己最想學習的兩位科學家的優(yōu)秀品質。
②Think: Of their qualities, which do you need most? Why?
e.g. I need to be "brave" because sometimes I am afraid of difficulties.
I need to be "_______ " because_______? ? ? ? ? ?.
三、反思和總結
該節(jié)課的導入環(huán)節(jié),教師通過圖片和引導式提問,為學生創(chuàng)設了一個疫情下鐘南山義無反顧前往武漢的情境,讓學生初步感知鐘南山無私的高尚品質。接著引入課文題目,引導學生對文本內(nèi)容及開頭進行猜測,并通過每段主題句讓學生對文本進行概括與整合,獲取主旨大意和文章主要脈絡。接下來對文本進行細節(jié)教學,主要通過口頭或書面描述與闡釋。第一段解決what and who的問題;第二段為科學研究的第一步,提供了理論依據(jù);第三段闡述了斯諾如何運用地圖一步步找到霍亂的源頭,這也是文本閱讀的重難點,不僅要梳理研究流程,而且要引導學生分析與判斷質疑精神在科學研究中的重要作用;第四段進一步揭示霍亂背后的真相;第五段總結斯諾作出的貢獻。在簡要回顧文章架構之后,教師以句子填空的形式引導學生進行內(nèi)化與運用,進一步挖掘斯諾的優(yōu)秀品質,并對其做出評價,并引出對其和鐘南山共同點的探討。最后以問答題的形式鼓勵和引導學生學習優(yōu)秀品質。
綜上,該節(jié)課有待改進的地方是對研究流程的理解與應用。該節(jié)課的教學設計只是做了簡要梳理與步驟匹配,如何創(chuàng)設情境并引導學生運用科學的研究步驟去解決實際問題,仍然值得教師思考和探索。
[? ?參? ?考? ?文? ?獻? ?]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20.
[2]? 王妍. 基于英語學習活動觀的高中英語閱讀教學設計[J].英語教師, 2022(3):130-134.
[3]? 陳世克.基于英語學習活動觀的高中英語閱讀教學實踐[J].基礎教育課程,2019(14):50-56.
[4]? 臧文. 主題語境下高中英語閱讀教學策略探究:以人教版必修一unit 1 the freshman challenge教學為例[J].延邊教育學院學報, 2023(1):149-152.
(責任編輯? ? 黃? ? 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