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設計和實施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都要凸顯“目中有人”,也就是做到“心中有學生”,如此方能培養(yǎng)和發(fā)展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yǎng).文章結合“圖形的平移”教學,從教學設計的角度,將“目中有人”落到實處,從而達到發(fā)展學生數學核心素養(yǎng)的目的.
關鍵詞:圖形的平移;教學設計;核心素養(yǎng)
1 問題的提出
在設計和實施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都要凸顯“目中有人”,也就是做到“心中有學生”,以培養(yǎng)和發(fā)展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yǎng).事實上,日常教學中不少教師都積極探索,在教學設計中很好地踐行“目中有人”這一理念,使教學文本與課堂行為成為發(fā)展學生關鍵能力的有效武器[J].這里,為了能夠引發(fā)更多的同行投入到教學設計的探索中來,將“目中有人”的理念落到實處,從而達到發(fā)展學生能力的目的,筆者擬從教學設計的角度,以“圖形的平移”教學為例進行探索,以饗讀者.
2 教學過程簡析
環(huán)節(jié)1:巧妙導入,激趣引思
情境導入:通過課件呈現生活中的一些平移現象,例如傳送帶上的箱子、觀光纜車、電梯上的貨物等.
師:觀察上述現象后,你覺得平移前與平移后,物體的形狀改變了嗎?大小呢?位置呢?
生1:形狀不變,大小不變,位置改變了.
師:你還能列舉出生活中哪些平移現象?
生2:公園中的小火車.
生3:旋轉木馬.
…………
評析:感性材料的提供,一方面可以激學生之情,即激發(fā)好奇心和探究欲,吸引積極參與,從而達到調節(jié)學生學習心向的效果,提高探究的積極性;另一方面,極好地陶冶了學生的情操,讓學生感覺探究是一件快樂的事情,為后續(xù)積極主動猜想、思考、討論及交流作足準備.
環(huán)節(jié)2:初步探究,獲取知識
探究活動1:請利用事先準備好的兩個完全相同的三角形紙板進行平移的操作,在操作的過程中思考問題——形狀發(fā)生改變了嗎?大小呢?位置呢?若有改變,是什么樣的改變?
學生動手操作,教師巡視,學生在獨立思考之后小聲探討.
師:想必你們已經有了一定的想法,誰說一說?
生4:平移運動會改變圖形的位置,但其形狀和大小均不會改變.
師:這即為平移的特征.誰能試著定義平移?
學生七嘴八舌地予以描述,之后在教師完善后課件呈現完整的平移定義.
師:誰能說一說定義中最主要的要素有哪些?
生5:某個方向.
生6:還有一定的距離.
師:非常好,這就是平移的要素.
評析:動手操作活動是引領深度學習的土壤.在教學中,教師設計與具體學情相吻合的探究活動,可以讓學生在主動參與中積極思考、探索和討論,充分發(fā)揮個性和潛能.以上平移三角板的活動引領學生在分析歸納中對平移積累感性認識,最終抽象概括生成平移的定義.正是有了這個探究活動,才讓學生體會到
探索知識的樂趣,從而有效提升觀察分析能力與邏輯思維能力.
探究活動2:如圖1,現沿著箭頭所指方向平移△ABC,使得點A落于點D處.
(1)思考并闡述平移的方向和距離,同時畫出平移后所得的△DEF,并一一探尋出對應點、對應角及對應線段;
(2)測量后分別說明對應線段間的關系、對應角間的關系和對應點連成的線段間的關系.
學生積極主動投入探究,在獨立思考、深度探究和合作討論后得出:一圖形與其經過平移所得圖形對應角相等,對應線段平行且相等,對應點連成的線段平行且相等.
評析:這一環(huán)節(jié)中,用探究活動拾級而上地引領學生深入探究三角形的平移,讓學生在自主學習的趨勢下豐富感性認知,培養(yǎng)抽象思維能力,發(fā)展認知水平.這樣的實驗過程對于學生而言更像一種“旅行”,學生不是被動地記憶概念,而是在深度探究中發(fā)現屬于自己的數學知識,從而一步步完成概念的概括與抽象.
環(huán)節(jié)3:深入探究,突破難點
問題1如圖2,已知△ABC,邊AB經過平移后落到了DE處.
(1)試著寫出平移的方向及距離;
(2)試著畫出平移后的三角形.
問題2如圖3,已知△ABC沿著箭頭方向平移3cm,試著畫出平移后的三角形.
評析:教學的過程不是將現成的知識拋給學生,而應是為學生提供發(fā)現和探索的機會,引領其深度探究、積極思考、主動參與,最終實現知識的自主建構.這里,教師大膽將課堂交給學生,以層層遞進的問題串為載體,智慧地將知識動態(tài)地呈現在學生面前,指引學生踏梯而上、大顯身手,最終有效突破難點,提升解決問題的能力.
環(huán)節(jié)4:課堂應用,深化理解
練習1如下現象中,屬于平移的有哪些?
①蕩秋千的小紅;②時鐘內分針的運動;③電視中水平滾動的即時信息;④滑滑梯的小芳;⑤水上漂流的竹排;⑥打針時針管活塞的移動.
練習2如圖4,若△ABC經平移后至△DEF,則與邊BC對應的是________,與∠BAC對應的是________;若BC=3cm,∠ABC=40°,則EF=________,∠DEF=________.
練習3如圖5,已知一長方形草地,現在上面設計出3條不同的小路,且小路的水平寬度均為x,則3種情況中花草部分的面積最大的是哪種?為什么?
練習4如圖6,已知正方形ABCD的邊長是5cm,將其先向右平移acm,再向上平移bcm(且a,b均小于5),試求出所得的正方形EFGH中陰影部分的面積(以含a,b的代數式予以表示).
評析:在練習環(huán)節(jié),教師要著眼理解平移的數學本質精心設計課堂練習,讓學生能夠通過練習透徹地理解平移的本質,并能夠形成和發(fā)展數學思維能力[J].
環(huán)節(jié)5:課堂小結,梳理升華
問題3暢談本節(jié)課的收獲.
學生暢所欲言,從知識、技能、思想、方法、經驗等方面描述所學.
評析:在課尾的小結環(huán)節(jié),以問題的方式引領學生進行知識總結與提煉,讓學生在自由表達中建構自己的知識體系.此處安排的知識小結與方法歸納,看似僅僅是知識的回憶,卻極好地照應了全班學生,尤其是優(yōu)化了學困生的思維過程,教會了學生提煉知識,體會數學思想和數學應用,最終完成感性認識向理性認識的升華.
3 些許感悟與思考
3.1 據學生之知恰當導入,激活數學思維
從學生已經知道的知識設計教學、恰當導入,可以完成新舊知識間的相互作用,讓新知無痕建構.教學設計需要充分關注學生之知,即關注特定教學內容的知識及經驗準確導入,以激活學生的思維.本課中,教師通過呈現生活中的平移現象導入新知,從數學角度建立起已有知識、經驗與新知間的內在聯系,讓學生在興趣盎然中積累感性認識,讓核心素養(yǎng)落地生根[J].
3.2 借學生之力設計活動,引領深度探究
學生之力,就是學生獨立學習和在教師助力下自主學習的能力.學生可以通過自己的力量獲取知識、技能,解決數學問題,從而發(fā)展數學核心素養(yǎng).本課中,教師設計真實的數學情境,為學生提供發(fā)揮學習主體作用的機會,并充分地導學、讓學和助學,引領學生的深度思考、深度探究和深度合作,讓學生的思維不斷流淌,使數學課堂變得豐滿和靈動.
總之,在設計教學時,教師要著眼數學本質,凸顯“目中有人”理念,據學生之知恰當導入,借學生之力設計活動,從而在助力學生形成合理認知結構的同時發(fā)展數學核心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楊曉翔.基于整體把握高中數學課程理念的教學設計探究——以“導數在研究函數中的應用”一課為例[J].教學月刊[J]5中學版(教學參考),2016(12):7-12.
[2]劉義標.基于兒童視角,創(chuàng)新數學作業(yè)——“學為中心”背景下小學數學作業(yè)創(chuàng)新設計例談[J].數學教學通訊,2017(10):17-18,21.
[3]陳升輝.基于數學核心素養(yǎng)導向的教學設計——以“圖形的平移”為例[J].中學教學參考,2018(23):1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