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全球化的不斷深入,第二語言習得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目前,二語習得理論對英語教學的發(fā)展具有一定影響,教師需要進行有效的英語教學才能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诖?,本文首先簡要概述二語習得理論,其次對二語習得理論在英語教學中應用的重要性進分析,最后提出基于二語習得理論的英語教學策略。
關鍵詞:英語教學;二語習得;教學質量;應用策略
作者簡介:周靜(1972-),女,山東泰安人,山東青年政治學院,教師,碩士,研究方向:英語教學法、二語習得。
新時期,在英語教學中應用二語習得理論能夠有效實現英語教學目標,引導教師制訂合理的教學方案,解決英語教學存在的問題,提升課堂教學效果。目前許多學者從不同角度對二語習得理論進行深入研究,充分了解二語習得的基本概念、特點以及應用重要性。英語教師要想充分發(fā)揮二語習得理論的價值與作用,需要充分認識二語習得理論,把握這一理論的精髓,根據實際的英語教學情況采取有效措施開展教學活動,通過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法將知識傳授給學生,提高學生的英語綜合能力。
一、二語習得理論概述
有關人類語言能力的研究從20世紀就開始了,許多學者從不同的角度對不同學科進行研究。隨著社會的發(fā)展,有關第二語言習得的理論出現,即“二語習得”(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二語習得是人們在掌握了第一語言的前提下,摒除第一語言習慣學習第二語言。人們在學習了第一語言的背景下,學習第二語言是被動的也是主動的。被動是因為學習者需要接受第二語言的使用規(guī)律,對知識進行重新組織和協調;主動是因為學習者可以滿足自己的需求,具有明確的學習目的性,利用自身的主觀能動性,通過一定的學習實踐以提高自身的綜合能力,從而掌握第二語言,能夠進行流暢的語言表達。在實際的英語教學中,學生已經具有熟練使用漢語的能力,教師需要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避免學生將兩種語言混淆。第二語言的學習需要持續(xù)的模仿和重復對刺激的反應,從而形成習慣。在這一過程中,學習者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對新知識學習的影響包含助益性和妨礙性兩個完全相反的方面,故有正遷移和負遷移之分。教師的正確引導有助于減少負遷移對于語言學習的影響和阻礙,促進學習者產生正遷移,從而順利掌握并熟練使用第二語言。語言學習者交際對象的語言水平和學習態(tài)度以及社會環(huán)境也會直接影響學習者語言學習效果,因此第二語言習得需要密切聯系生活實際,在特定的語言環(huán)境中進行。
二、二語習得理論在英語教學中應用的重要性
(一)提高學生的英語學習能力
新時期背景下,教師在英語教學中應該充分發(fā)揮二語習得理論的作用,自覺使用二語習得理論指導英語教學設計和實施,這樣可以讓教師更好地了解學生語言習得的過程、語言學習需求以及學習困難,從而選擇更加適合學生的教學方法和教學策略,有效提高學生學習英語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英語教師在教學中,可以針對學生的聽、說、讀、寫、譯能力開展全方面語言訓練,讓學生經過長時間的有效學習,積累豐富的英語理論知識,幫助學生打下堅實的英語學習基礎,掌握必備的語言技能,為學生后續(xù)的生活、學習以及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礎。在全方位的語言訓練中,學生的語言感官得到充分刺激,從而加深對英語的認識,能夠更好地記憶相關理論知識,完善自己的知識體系,將所學知識熟練地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在英語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充分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及時發(fā)現學生存在的問題并采取有效措施解決,學生學習英語的能力顯著提高。
(二)提升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與主動性
新時代背景下,教師在英語教學中應用二語習得理論,可以提升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影響語言學習的重要因素包括學習者的認知和心理情感因素,其中,動機是重要的心理情感因素。教師恰當應用二語習得理論,能夠不斷優(yōu)化和完善自己的教學理念與教學方法,利用有效的教學策略與手段,激發(fā)和增強學生的二語動機,提高課堂趣味性,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學生也會更愿意主動參與課堂教學活動,與教師積極互動。在這樣的情況下,學生學習英語的自信心可以得到提升,其能夠感受英語學習的樂趣,從而實現全面發(fā)展。
(三)為學生創(chuàng)造良好的英語學習環(huán)境
在英語教學中,教師依據二語習得理論,可以為學生構建良好的英語學習環(huán)境,讓學生可以在生動有趣的課堂中學習,使得學生更容易理解英語知識,主動運用所學知識,提升英語交際能力。二語習得理論讓英語教學模式發(fā)生了變化,教師不再應用傳統(tǒng)的教學理念與教學方法開展教學活動,而是在課上積極引導學生參與英語教學活動,充分激發(fā)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與課堂教學質量。
三、基于二語習得理論的英語教學應用策略
(一)尊重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
新課改背景下,英語教師要尊重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讓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不能只重視教學進度。首先,教師需要尊重學生的學習需求,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學習需求來擬定適合學生的教學內容。其次,教師需要尊重學生的心理需求,打造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寬松的開放式課堂環(huán)境,使學生產生愉悅的心理。另外,教師還需要尊重學生的課堂參與權。教師需要設計貼近學生實際生活的開放式話題,認真傾聽學生的話題討論,不斷延展話題的寬度與深度,引導學生進行多角度多方位的觀點輸出與話題探討,碰撞出新的思想火花,減少個人獨自思考問題時產生的盲區(qū)。教師要不斷鼓勵學生,建立融洽的師生關系,提升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增強學生的學習自信。通過這樣的教學方式能夠有效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提升課堂教學效果,使學生發(fā)現問題、分析問題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顯著提升。
(二)加強英語輸出能力培養(yǎng)
社會對具有較強跨文化交際能力和第二語言溝通能力的新型國際化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大。教師要有效應用二語習得理論,加強對學生英語輸出能力的培養(yǎng)。目前,大學英語課堂教學中仍然存在“啞巴英語”現象,這是學生英語溝通能力和互動能力缺失的表現。大多數中國學生的英語輸出能力比較薄弱,學生輸出量小或者沒有機會輸出。教師與學生的課堂互動和語言社會交際策略的使用,對學生的英語學習和英語運用能力的提升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教師可以充分發(fā)揮主導作用,利用現代信息技術,積極創(chuàng)設有效的語言習得情境,將語言學習與社會文化的習得相結合,師生之間和生生之間進行多層次多角度的討論交流,促進學生的語言認知能力和目標語社會文化理解力的統(tǒng)一,培養(yǎng)學生思考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可以利用現代科學技術輔助教學,增加學生主動輸出的機會,鍛煉學生的英語溝通能力和表達能力,在交流過程中增強英語語感。在進行英語語感訓練的過程中,教師應提供有效的可理解輸入材料,通過略高于學生的語言能力水平的材料,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鼓勵學生敢于表達、樂于表達個人的思想觀點。通過大量的交流,學生的語感得到增強。教師根據實際情況及時調整教學方案,及時解決出現的問題,幫助學生突破英語學習中的文化和認知障礙,讓學生的英語習得能力得到顯著提高。此外,教師還需要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開展教學,需要針對不同階段、不同專業(yè)的學生設計相應的訓練活動,保證訓練難度合理,更好地實現教學目標,提升教學效果。教師為學生創(chuàng)設良好的英語學習情境,設計不同的訓練活動,可以充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三)提升師生的情感素養(yǎng)
情感過濾強度越低,語言的有效接受和消化程度越高,可理解語言輸入有效性也就越高。相關學者研究發(fā)現,導致情感過濾存在的主要因素有自信心、動機以及焦慮程度,這些非智力因素能夠直接影響學習者的學習有效性。如果學習者擁有學習動機、自信態(tài)度等積極情感因素,學習者的學習效率會顯著提高。但是如果學習者擁有焦慮、自我抑制等消極情感因素,則會導致其學習效率降低。教師應善于運用多種教學材料和教學手段調動學生的積極情感因素,比如暗示法、任務學習法等,加強與學生的溝通與交流,通過互動教學有效拉近師生關系。比如,在實際的英語教學中,部分學生在閱讀中遇到生詞就會感到焦慮,教師應該通過暗示教學法轉移學生的注意力,減輕學生的焦慮。與此同時,教師應該有效開展針對性的任務型教學,為學生營造輕松活躍的課堂氛圍。教師與學生輕松互動,有助于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提高其學習積極性。教師要及時了解學生存在的問題并及時解決問題,從而提高學生的英語綜合能力,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
綜上所述,在英語教學中充分應用二語習得理論可以提升學生學習英語的能力,提高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與主動性,為學生創(chuàng)設良好的英語學習環(huán)境,讓國際化人才培養(yǎng)方向更加符合現實,對英語教學的研究與發(fā)展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目前,英語教學仍然存在問題,教師應該采取尊重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加強對學生英語輸出能力的培養(yǎng)、提升師生情感素養(yǎng)等策略,不斷創(chuàng)新和優(yōu)化教學理念與教學方法,打造高效英語課堂,豐富學生獲取英語知識的途徑。教師充分發(fā)揮二語習得理論的價值與作用,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和英語核心素養(yǎng),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推動教學水平不斷提升。
參考文獻:
[1]Andersonj R, Bothell D, Byrne M D. An integrated theory of the mind[J]. Psychological review, 2004(4):1036-1060.
[2]Drnyei Z. The Psychology of the Language Learner: Individ ual Differenc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Mahwah N 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2005.
[3]Suzuki Y, Sunada M. Dynamic interplay be tween practice type and practice schedule in a second language: the potential and limits of skill transfer and practice schedule[J]. Studies in second languageacquisition, 2020(1):169-197
[4]張俊,龍在波.二語習得技能習得理論研究述評[J].英語廣場,2022(10):19-23.
[5]田海青,林冬梅.大學英語二語習得與英語教學的對比探究[J].海外英語,2020(9):20-21,33.
[6]葛璋怡.基于二語習得理論優(yōu)化大學英語教學的有效策略分析[J].英語廣場,2022(1):89-91.
[7]張建軍.二語習得理論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海外英語,2022(19):117-119.
[8]陳海燕.“一帶一路”倡議實施與新型國際化人才培養(yǎng)[J].中國高教研究,2017(6):52-58.
[9]Sang Y, Hiverp. Using a Language Socialization Framework to Explore Chinese Students L2 Reticence in English Language Learning [J].Linguistics and Education, 2021(61):1-12.
[10]孫秀娟.互聯網時代背景下師生關系構建策略探究[J].中國科技經濟新聞數據庫教育,2023(7):193-196.
[11]劉友春.基于二語習得理論的網絡環(huán)境下大學英語教學研究[J].海外英語,2022(19):103-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