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相較于傳統(tǒng)教學,微課具有短小精悍的特質,能夠有效地突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對于那些在課堂教學中難以呈現(xiàn)的內(nèi)容,教師可以精心設計微課,從而形成一種動態(tài)的、可視化的教學資源;對于學生在科學學習中的問題,教師也可以利用微課展開有針對性的重點解讀,從而助推學生的科學學習;教師還可以將微課作為學生實驗的示范,運用微課實驗進行實驗引導,從而讓學生的科學實驗更科學、更規(guī)范。
【關鍵詞】小學科學;核心素養(yǎng);助學微課
作者簡介:周淑君(1995—),女,江蘇省如皋市吳窯鎮(zhèn)江中小學。
在核心素養(yǎng)背景下,培養(yǎng)小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是小學科學課程的主要任務。在傳統(tǒng)的科學教學中,部分教師通常都是讓學生在課堂上做一些簡單的實驗,然后根據(jù)這些實驗得出結論性知識,再讓學生記住這些知識并將其運用到解題當中。顯然,這樣的教學模式對于學生科學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而言益處不大。要想改變這樣的教學現(xiàn)狀,教師既需要更新自己的教學理念,同時也需要借助一些有效的教學手段,優(yōu)化教學流程。
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fā)展,微課被廣泛應用于課堂教學中。相較于傳統(tǒng)教學,微課具有短小精悍的特質,能夠有效地突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為此,教師要充分發(fā)揮微課的相關功能,打破時空限制,為學生帶來靈活、生動的科學課堂。對于如何處理微課與傳統(tǒng)課堂教學的關系,筆者更傾向于將微課作為傳統(tǒng)課堂教學的輔助和補充,運用微課來助學。
一、用微課拓展學生的科學視野
受制于生活經(jīng)驗和生活空間,當前小學生的科學視野并不開闊,科學經(jīng)驗也比較少。在這種情況下,要想實施有效的科學教學,存在一定的困難。為了幫助學生豐富科學學習的經(jīng)驗,拓展科學學習的視野,教師可以借助微課來展開教學。相較于傳統(tǒng)課堂教學,微課具有較強的預設性[1]。因此,教師可以精心設計微課,將科學教學的重點、難點直觀地呈現(xiàn)出來,從而形成一種動態(tài)的、可視化的教學資源,助力學生科學素養(yǎng)培養(yǎng)。
例如,在教學青島版(五四制)小學科學“神秘星空”一課時,為了拓展學生學生的視野,筆者設計了微課《人類探索宇宙的歷程》,其中具體包括三個教學環(huán)節(jié)。環(huán)節(jié)一:向學生介紹人類觀察宇宙的工具的發(fā)展。微課先呈現(xiàn)人類自古至今觀察宇宙的工具,尤其是從望遠鏡開始介紹各類觀測工具,重點是讓學生理解觀察工具的更新實際上體現(xiàn)著人們思維的遞進。環(huán)節(jié)二:向學生介紹宇宙飛船、航天飛機等交通工具的發(fā)展,使學生認識到從觀測、實地探究都離不開交通工具的發(fā)展。此外,筆者還加入了一個引導性的問題:如果你們要去探索宇宙,你希望你的交通工具具有什么樣的功能?環(huán)節(jié)三:向學生介紹運載火箭、人造地球衛(wèi)星等的發(fā)展。這三個環(huán)節(jié)實際上是一個遞進介紹人類探索宇宙及探索的工具的過程。在介紹完人類探索宇宙的歷程之后,筆者再次為學生詳盡地介紹了我國探索宇宙的歷程,進一步豐富學生的認識。
在具體設計微課的時候,教師要注意將相關的圖片、音頻、視頻進行有機地整合,這樣才可以實現(xiàn)對人類探索宇宙的相關知識的詳盡介紹,呈現(xiàn)動態(tài)化的教學資源。這樣的微課設計,可以有效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從而讓學生產(chǎn)生科學閱讀的興趣。
在科學課堂教學中,微課就是一個“觸發(fā)器”,能夠引發(fā)學生深度的思考和探究的興趣。相較于教材中零散的、碎片化的介紹,微課以視頻的形式呈現(xiàn)的教學方法,能給學生留下更深刻的印象。有了微課的輔助,科學課堂教學會變得更有趣味性和實效性。但在科學課堂教學中,教師不能完全依賴于微課,而是應當將微課作為一種輔助手段。當學生在觀看微課的過程中,他們可能會產(chǎn)生一些疑問,提出一些問題,對此,教師要積極地回應學生,予以點撥、啟發(fā),助推學生的科學理解。
二、用微課突破學生科學學習重難點
學生在科學學習中,會遇到許多問題,包括理解的障礙、疑點、盲點等,這些就是科學教學的重難點。面對這些重難點,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利用微課進行自主學習。借助于微課的直觀性,學生可以突破理解障礙。在微課中,教師可以針對學生科學學習中遇到的問題,展開有針對性的重點解讀,也可以對相關的科學知識展開詳細的講解,從而助推學生的科學學習。實際上,當學生通過微課來突破學習重難點的時候,就是學生的思維發(fā)生轉換的時候??茖W知識往往因為抽象而難以被理解,而微課可以讓這些抽象的知識變得更形象,因此能夠幫助學生順利地突破重難點。
以青島版(五四制)小學科學“晝夜對動植物的影響”一課為例。在過去的教學中,筆者常常在課前布置相應的任務,讓學生利用白天和晚上去觀察一些動物、植物的生長情況,比如牽?;ǖ幕ㄩ_等。但是學生的學習生活較為繁忙,很難做到長時間地進行觀察,因而這樣的觀察活動往往難以實現(xiàn)。為此,筆者精心設計了一節(jié)微課,將諸多的相關素材融入其中,以科普的方式介紹晝夜對動植物的影響,并配上鮮活的圖片以加深學生的理解。
在課堂上,筆者先為學生播放微課,讓學生對動物的作息時間、植物開花的時間節(jié)點等形成清晰的認知。接著,筆者播放相關的視頻,讓學生進一步認識動物的作息時間,尤其是動物在夜間的活動規(guī)律和特點。通過這兩個教學環(huán)節(jié),學生能夠對動植物的規(guī)律性作息時間形成深入的了解。
教學實踐表明,微課的應用突破了傳統(tǒng)課堂教學的限制,進而突破了學生的科學理解障礙。微課能夠有力地支持學生的科學學習,而且運用微課助學,能夠為學生的科學思維、想象搭建階梯。在應用微課的過程中,教師要關注學生的認知差異、理解差異、個性特點等,從而讓微課助學更具有針對性、層次性和多樣性。比如對于科學水平一般的學生,筆者僅僅要求他們簡單地認識動植物的作息規(guī)律;而對于科學水平較好的學生,筆者還要求他們進行更為細致的探索,比如探究牽?;ǖ幕ò晔裁磿r候開始張開,什么時候完全張開,什么時候開始閉合,什么時候完全閉合等。
三、用微課助推學生的科學實驗操作
實驗是一種學生進行科學思考和探究的重要方式。小學科學教學能夠從小培養(yǎng)學生熱愛動手動腦的好習慣,激發(fā)學生的科學研究興趣,對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研究精神具有重要意義[2]。在科學教學中,一些實驗囿于素材、時空等限制條件,很難在現(xiàn)實生活中開展。這個時候,教師便可以運用微課,將微課作為學生實驗的示范和引導,從而讓學生的科學實驗更科學、更規(guī)范。通過微課模擬實驗的引導,學生可以規(guī)范自身的實驗操作,這對學生的科學實驗也會產(chǎn)生新的啟發(fā)。
比如,在青島版(五四制)小學科學“彎彎的月亮”一課的教學中,為了讓學生深刻理解“月有陰晴圓缺”的生活常識以及“月相是怎樣變化的”“月相為什么這樣變化”等問題,筆者設計了相應的微課。環(huán)節(jié)一:模擬實驗引入。筆者首先引導學生做了一個模擬性的科學實驗。實驗前,先給學生提供了相關的素材,如小手電筒、乒乓球、圓形的紙盒等。此時可以發(fā)現(xiàn),盡管學生有導學單可參考,但相當一部分學生在實驗過程中還是遇到了不小的障礙。而實驗過程中出現(xiàn)的這些挑戰(zhàn),對于學生來說實際上是重要的學習資源。環(huán)節(jié)二:微課提供助力。為了助推學生的實驗操作,筆者運用微課對實驗的過程進行展示,對實驗的相關要點進行解說。有了微課的介入,學生對實驗流程以及為什么需要這樣做有了較為清晰的認知。比如學生知道了“為什么要在圓形紙箱的四周上開八個圓形的觀察孔”“為什么要用盡可能用厚的硬紙板”等。環(huán)節(jié)三:學生動手實踐。借助于精悍短小的微課,學生利用實驗素材展開操作。學生打開手電筒,從盒子的邊上斜插入,從八個小孔處去觀看,能夠清晰地看到不同的“月相”,也就是“月相”的變化。在此基礎上,學生還積極通過實驗來探究“月食的形成原因”“日食的形成原因”等。相較于教材的直觀介紹,微課的展示更為生動、直觀和具體,具有可視化的特點。
小學科學課程應當以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為宗旨。在科學教學中,微課可以激活學生的動力,讓學生展開思考和探究。同時,微課給學生科學實驗提供了一個有力的支撐,借助于觀看微課,學生對科學實驗不僅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由此可見,微課可以引導學生展開深度科學學習,進而達到培養(yǎng)學生動手實踐能力和思維能力的最終目的。需要注意的是,利用微課來幫助學生完成科學實驗操作,并不是用現(xiàn)代技術手段去代替實驗本身。真正有效的微課運用,一定是有助推性質的,也就是通過點撥學生的思維,優(yōu)化學生的實驗流程,讓學生對實驗的過程與結果有一個更加清晰的判斷,這樣學生就可以以更加積極的心態(tài)去完成實驗,從而在動手操作的過程當中獲得對科學知識的認識。
四、用微課引導學生的科學合作與交流
“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茖W學習需要學生彼此之間的合作和交流。在小學科學課堂教學中,有時候僅僅通過教師的講解難以掀起學生思考、研討和交流的波瀾。在科學教學中引入微課,可以更好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fā)學生的互動和交流興趣,助推學生的科學學習合作與交流。在科學教學中,教師不僅可以自己拍攝、制作微視頻,還可以鼓勵學生將實驗和探究的過程拍攝成視頻,從而促進學生的科學學習分享,并讓學生通過觀看視頻反思自己的實驗流程,發(fā)現(xiàn)實驗問題或重點所在,從而更有針對性地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
比如,在教學青島版(五四制)小學科學“通電的線圈”一課時,為了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教師可以設計微課去引導學生的實驗,讓學生在觀看完微課之后,利用家庭實驗室展開科學研究。學生需要將自己的科學探究過程記錄下來,并上交給教師。由此,教師可以觀察學生的實驗行為,了解學生的科學實驗水平。
在家庭實驗探究過程中,學生根據(jù)實驗單的要求和內(nèi)容等,展開了對比實驗。通過觀察學生記錄實驗的視頻,筆者發(fā)現(xiàn):有的學生將線圈分別繞上100圈、200圈和300圈來測定通電后線圈產(chǎn)生的磁力大??;有的學生通過改變電池的節(jié)數(shù)和電流大小來改變磁力大??;有的學生通過改變線圈的繞向來觀察電磁鐵的南北極的變化;等等。不同的學生展開了不同的探索。
在第二天的科學課上,針對學生的家庭實驗,筆者首先進行了實驗分類,即將學生的諸多實驗分為“測量電磁力大小的實驗”與“改變電磁力方向的實驗”兩大部分。通過研討、交流,整理出每一部分相應的實驗內(nèi)容,比如“線圈的匝數(shù)”“電流的大小”“鐵芯的粗細長短”等對電磁力的大小的影響;“線圈的繞向”“電流的方向”等對電磁力的方向的影響等。在這一系列的教學實踐中,微課與學生的實驗操作過程形成了一個完美的結合,并且學生與學生之間也展開了科學的交流,學生的學習效果非常理想。
結語
總而言之,以微課助力科學課堂教學,實際上就是充分運用微課的微視頻形式激活學生的學習動力,促使學生展開自主探究。借助于微課輔助科學教學,能有效激活學生的感官,并對科學知識進行直觀化、趣味化、可視化的處理。微課不僅能激發(fā)學生的科學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科學學習積極性,還能培養(yǎng)學生科學學習的創(chuàng)造性和實踐能力。由此可見,在小學科學中運用微課助學,能夠有效提升學生的科學能力,發(fā)展學生的科學核心素養(yǎng),同時也能夠提升科學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參考文獻】
[1]張曉萍.基于科學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小學科學課程建設[J].中小學教材教學,2016(8):15-19.
[2]林金全.構建小學科學高效實驗課堂的措施探討[J].基礎教育論壇,2019(23):29-30.